高一语文教案:3.1.3《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 下载本文

《乡土情结》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赏析优秀散文;

2、通过赏析加深对对故乡的理解,培养热爱故乡的情操。 重点难点:

1、梳理课文结构层次; 2、通过赏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时课型:讲读课(新授)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 (板书课文标题——乡土情结,其中用红色粉笔标注“情结”)

【我在黑板上已经用红色粉笔把乡土情结的“情结”标注出来,我们这节课程主要将围绕这个“情结”展开。】 二、进入文本,解题:

1、什么是乡土情结,作者列举了哪几种情况?(研读第1节)

(1)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为什么反认他乡是故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诗词分析——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表达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2)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此诗关键在哪两个字?表达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比较“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贬居岭外,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时间越长,思念和担心越浓越重,既盼音书又怕音书。在逃归途中,接近家乡,原先的担心忧虑似乎要变成残酷的现实,与家人团聚的梦想将会粉碎。所以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结合《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归途中担心故乡的变化及个人遭遇。) (3)他乡遇故知“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一个女子因长久离乡,漂泊在外,听到乡音,不顾娇羞与男女有别的大防,主动和陌生男子搭讪,更表现其思乡之切,不能回乡,哪怕听一听乡音,能见到陌生的同乡也是好的。如此看来,船家女的举动不合理却合情。对故乡的思念,不论于何人,不论在何地,身处何种境遇,都让人无法忘怀,愁肠百结。 2、为什么是乡土情结而非情感?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明确:【“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张先《千岁》

“丝”“思”,谐音双关。在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这是全词“警策”之语。情思未了,不觉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乡土情结的特点:魂牵梦萦、随时随地、永不褪色 三、整体感知(注意显示语言标志)

1、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同时给课文分段并且概括出各段大意(预习作业)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永不退色”。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2:乡土情结由来——童年烙印/3:少小离家/4:离家际遇/5:战争、放逐/6:海外游子,心系桑梓—最重的——份乡土情:民族向心力)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永不消失”。(首尾呼应,得以强化)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文章以“乡土情结”为线索。1-2引述古代思乡的诗点明话题,说明童年的烙印是“乡土情结”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一环。3-5为离家情形,写惹发乡思的几种情形,不管什么情况,思乡是“慈母手中线”永远将游子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思乡情人人皆有,而只有远离故土时才会强烈表现出来。

当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时,乡土情结发生升华——故土之思,爱国情怀,体现了民族凝聚力。主题由此升华,这是最重的一份乡土情结。

四、赏析——主要通过文章引用的诗词贯穿全文,进行整体赏析。

(一)为什么说思乡情结久远和难解?(从景物、人物、事件等角度入手考虑) 1、景物——良辰美景奈何天——家乡有何景?(由学生在文中找答案) 山水虫鸟草木星月——情景交融 知识链接:“良辰美景奈何天”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赏析:这是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的一支曲子。在香的鼓舞下,杜丽娘违背父母、塾师的训诫,走出深闺,看到一个美丽的新天地。她痛惜自己的青埋没在小庭院中,而引起了她的自我觉醒。这里有对礼教的不满,有对自然和青的热爱,有对色的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2、人物——母亲、父亲、祖母、邻里乡亲(母亲与母爱相互联系在一起) 知识链接:但丁:“永恒的女性,引领人类飞升。”(但丁,歌德,托玛斯·哈代)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晖。

【情深似海,义重如山的母爱,作者仅用了30余字,既有第一句的“深情直白”,又有第二句独特生动的“画面描写”,还有第三句中的比喻,让你去感受母爱的温暖与厚重。从听觉、视觉、触觉多角度进行描写,可谓一字千金,炼句提词真可谓常人所不能及,将母爱在简洁纯朴的文字中表达的如此生动形象,细致入微。】 3、事件:童年的烙印、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对文本的细读能力要求较高、难度太大、适时调整)

注:文章的①②两段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思乡情结久远和难解”的理由。例:“乡音” 知识链接: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离开家乡的几种情形以及结局 问题设计: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A、迫于生活——哀情——串演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浮萍的意向可以联想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