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两遍以上,[U2] 防止产生表面收缩裂缝,最后根据不同部位要求进行压光。
2、混凝土浇筑完成以后,顶板面层采用1层塑料薄膜、1层土工布等覆盖进行保湿、保温养护。流道进口用土工布封闭,以防串风,减小混凝土内水分散失。
3、严格控制拆模时间,在混凝土内部温度逐步降低并与外部最低气温相差20℃以内并且养护不少于14d(粉煤灰混凝土养护不少于21 d)才能拆除流道模板;墩墙模板在混凝土内部温度逐步降低并与外部最低气温相差20℃以内方可拆模,拆模后同步对混凝土侧面悬挂1层土工布起到保温保湿工作。 ④改善混凝土的约束条件
1、对泵站站身进行合理的分层,减轻新旧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减少约束范围;
2、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缩短施工分层之间的混凝土浇筑时间,快速、均匀、薄层上升,以减轻混凝土的约束作用[U3] 。
(2)裂缝修补需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专项方案。 12表面起灰 12.1 表现形式
砂浆和粗骨料相脱离,以表面起灰,骨料裸露为特征。 12.2 产生原因
由于混凝土混合物水胶比太大,离析,泌水严重,粘聚性、保水性差,加上养护温度低,水泥水化趋于停止,混凝土水分迅速外离,导致表面起灰。 12.3 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水胶比,延长混凝土混合物搅拌时间,表面覆盖塑料薄膜保水。 13表面云彩斑 13.1 表现形式
墩墙结构混凝土立面大致水平向波浪状色斑,严重的会有疑似冷缝,以及墩墙表面出现水波纹或坚向细小的露砂现象。 13.2 产生原因
混凝土混合物水胶比大,振捣棒平仓,或振捣时间偏长石子下沉,上部水泥砂浆中深颜色细颗粒多,混凝土已开始(或将要开始)初凝;新上批次混凝土没有或已无法与深颜色细颗粒多的水泥砂浆充分振捣拌和。导致先后两个批次混凝土接触面或接触面一定范围与其它部位有明显色差。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泌水现象较重,未及时排除,上层混凝土覆盖后如出现过振现象,侧面易形成水波纹,少量水份沿模板面形成坚向通道并带走部分胶凝材料,进而坚向细小的露砂现象。 13.3 防治措施
(1)优化并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水胶比,防止出现泌水现象,一旦出现应及时排除。 (2)适当增加漏筒,严禁振捣器平仓,尽量控制混凝土在同一浇筑平面,避免某一部位形成凹势堆积较厚深颜色细颗粒多的水泥砂浆。
(3)严格控制分层浇筑上料时间,不使深颜色细颗粒多的水泥砂浆接近初凝;严禁浇筑冷缝。 (4)加强上下层混凝土结合处的振捣,保证上层混凝土振捣时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至少5cm,严禁过振,特别是在模板面。
第二章、模板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及防治措施 模板的制作与安装质量,对于保证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构件的外观平整和几何尺寸的准确,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起重要的作用。由于模板尺寸错误、支设不牢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1轴线位移 1.1 表现形式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墩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设计要求的轴线位置有偏移。 1.2 产生原因
(1)轴线放样产生误差。
(2)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发现纠正,造成误差。
(4)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5)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 (6)对拉螺栓、顶撑、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1.3 防治措施
(1)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2)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
(3)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4)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5)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6)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7)对于下料高差大于2米的,采用串筒或溜槽。 2结构变形 2.1 表现形式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墩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 2.2 产生原因
(1)支撑及围檩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
(2)组合钢模,连接件未按规定设置,造成模板整体性差。 (3)墙模板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4)竖向承重支撑在地基土上未夯实,未垫平板或未采取地基处理措施,也无排水措施,造成支承部分地基下沉。
(5)浇筑墩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筑高度过高,振捣过度。
(6)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而变形。 2.3 防治措施
(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的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最大侧压力段设置双螺母乃至三螺母,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
(2)梁底支撑间距应能够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组合钢模拼装时,连接件应按规定放置,围檩及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4)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筑高度,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5)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
(6)采用木模板施工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防止木模板长期暴晒雨淋发生变形。
3接缝不严
3.1 表现形式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3.2 产生原因
(1)模板拼装时接缝过大。
(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燥造成裂缝。
(3)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 (4)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 (5)钢模板接缝措施不当。
(6)墩墙与顶板交角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3.3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
(2)木模制作后要遮阳防雨,避免变形。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
(3)钢模板变形,特别是边框外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
(4)钢模板间嵌缝措施要控制,用双面胶带或6mm厚海绵条。
(5)墩墙与顶板交角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必要时缝间加双面胶纸),发生错位要校正好。
4脱模剂使用不当 4.1 表现形式
模板表面用废机油涂刷造成混凝土污染,或混凝土残浆不清除即刷脱模剂,造成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等缺陷。 4.2 产生原因
(1)拆模后不清理模板表面残浆即刷脱模剂。 (2)脱模剂涂刷不匀或漏涂,或涂层过厚。
(3)使用废机油作为脱模剂,既污染了钢筋及混凝土,又影响了混凝土表面外观质量。 4.3 防治措施
(1)拆模后,必须清除模板表面遗留的混凝土残浆后,再刷脱模剂。 (2)严禁用废机油作脱模剂,使用优质脱模剂,不得沾污钢筋。 (3)脱模剂材料应涂刷均匀,不得流淌。
(4)脱模剂涂刷后,应在短期内及时浇筑混凝土,以防隔离层遭受破坏。 5立模后仓面内未清理干净 5.1 表现形式
仓面内残留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夹垃圾、杂物。 5.2 产生原因
(1)钢筋绑扎完毕,模板位置未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扫。 (2)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 5.3 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完毕,用压缩空气或压力水清除模板内垃圾。 (2)在封模前,派专人将模内垃圾清除干净。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mm×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将清扫口处封严。 6混凝土格梗模板缺陷
6.1 表现形式
沿格梗通长方向,模板上口不直,宽度不准,侧面倾斜,模板下口翻混凝土。 6.2 产生原因
(1)模板安装时,挂线垂直度有偏差,模板上口不在同一直线上。
(2)模板未撑牢,浇筑混凝土时,部分混凝土由模板下口翻上来,未在初凝时铲平,造成侧模下部陷入混凝土内。 6.3 防治措施
(1)模板应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刚度,支模时,垂直度要找准确。
(2)发现混凝土由上段模板下翻至下段,应在混凝土初凝前轻轻铲平至模板下口,使模板下口不至于卡牢。
(3)组装前应将模板上残渣剔除干净,模板拼缝应符合规范规定,侧模应支撑牢靠。 7梁模板缺陷 7.1 表现形式
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梁侧模炸模(模板崩坍);拆模后发现梁中部下挠,或梁身侧面鼓出有水平裂缝、掉角、上口尺寸加大、表面毛糙;局部模板嵌入柱梁间,拆除困难。 7.2 产生原因
(1)承重立杆未支撑在可靠的地基上,模板支设未校直撑牢,支撑整体稳定性不够。 (2)梁底模未按设计要求或规范规定起拱;未根据水平线控制模板标高。 (3)侧模承载能力及刚度不够,拆模过迟或模板未使用隔离剂。 (4)木模在混凝土浇筑后吸水膨胀,事先未留有空隙。 7.3 防治措施
(1) 节制闸胸墙、工作桥大梁、泵站屋面板梁(含行车梁)等现浇梁板结构必须进行承重脚手架设计,必要时组织专家论证。立杆应支撑在坚实、均匀的基面上(不能部分在圬工结构面,部分在回填土面上),在保证承重脚手架整体稳定的同时,应考虑梁底支撑(立杆)间距能保证在结构自重加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如为泥土地面,应先认真夯实,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如在泥土地面上搭设承重脚手架,严禁混凝土养护水流(渗)入地面,以防因沉降可能引起的结构破坏。
(2)梁底模应按设计或规范要求起拱,跨度大、荷载重、脚手架高的承重脚手架应进行堆载预压。
(3) 梁侧模应根据梁的高度进行配制,若超过60cm,应加钢管围檩。若梁高超过70cm,应在梁中加对销螺栓。
(4)支梁木模时应遵守边模包底模的原则。梁模与柱模连接处,应考虑梁模板吸湿后长向膨胀的影响,下料尺寸一般应略为缩短,使木模在混凝土浇筑后不致嵌入柱内。 (5)模板应认真涂刷隔离剂。 8柱模板缺陷 8.1 表现形式
(1)截面尺寸不准,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 (2)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 (3)柱身扭曲,梁柱接头处偏差大。 8.2 产生原因
(1)柱箍间距太大或不牢。 (2)测放轴线不认真。
(3)成排柱子支模不跟线、不找方,钢筋偏移未扳正就套柱模。 (4)柱模未保护好,支模前已歪扭,未整修好就使用。板缝不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