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质量通病措施 下载本文

(1)开挖基坑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末采取降排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 (3)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8.3 防治措施

(1)开挖基坑(槽)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堤,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槽)内;挖土放坡时,坡顶和坡脚至排水沟均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0.5~1.0m。

(2)在潜水层内开挖基坑(槽)时,根据水位高度、潜水层厚度和涌水量,在潜水层标高最低点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防止流入基坑。

(3)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在开挖标高坡脚设排水沟和集水井,并使开挖面、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始终保持一定差值,使地下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不少于0.5m。当基坑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以及多层土中上部有透水性较强的土,或虽为同一种土,但上部地下水较旺时,应采取分层明沟排水法,在基坑边坡上再设1~2层明沟,分层排除地下水。基坑(槽)除明沟排水以外,亦可采用各种井点降水方法,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槽)最底标高以下再开挖。

(4)施工中保持连续降水,直至基坑(槽)回填完毕。 8.4 治理方法

(1)已被水淹泡的基坑(槽),应立即检查排、降水设施,疏通排水沟,并采取措施将水引走、排净。

(2)对已设置截水沟而仍有小胶水冲刷边坡和坡脚时,可将边坡挖成阶梯形,或用编织袋装土护坡将水排除,使坡脚保持稳定。

(3)已被水浸泡扰动的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排水晾晒后夯实,或抛填碎石、小块石夯实;换土(3:7灰土)夯实;或挖去淤泥加深基础等措施处理。 9基土扰动 9.1 表现形式

基坑挖好后,地基土表层局部或大部分出现松动、浸泡等情况,原土结构遭到破坏,造成承载力降低,基土下沉。 9.2 产生原因

(1)基坑挖好后,未及时浇筑垫层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施工机械及车辆、操作工人在基土上行走,造成扰动。

(2)地基被长时间暴晒、失水。 (3)冬期施工,地基表层受冻胀。

(4)基坑周围未做好排水降水措施,被雨水、地表水或地下水浸泡。

(5)基坑开挖应预留保护层人工开挖,机械开挖时未留保护层土方直接挖至基底面,致使基面不平,平整后出现局部基土扰动。 9.3 防治措施

(1)基坑挖好后,立即浇筑混凝土垫层保护地基。不能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时,应预留一层150~200mm厚土层不挖,待下道工序开始再挖至设计标高。

(2)机械开挖应由深而浅,基底应预留一层200~300mm厚用人工清理找平,以避免超挖和基底土遭受扰动。

(3)基坑挖好后,避免在基土上行驶施工机械和车辆或大量堆放材料。必要时,应铺路基箱或垫道木保护。基坑四周应做好排水降水措施,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坑回填土完毕。

(4)雨期施工时,基坑应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并在坑周围筑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浸泡地基。

(5)冬期施工时,如基坑不能立即浇筑垫层,应在表面进行适当覆盖保温,防止受冻。

9.4 治理方法

(1)已被扰动的地基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原土碾压、夯实,或填碎石、小块石夯实。 (2)对扰动较严重的采用换填土方法,用3:7灰土或砂砾石回填夯实,或换去松散土层,加深基础。

(3)局部扰动可挖去松散土,用砂石填补夯实。 10基坑(槽)开挖遇流砂 10.1 表现形式

当基坑(槽)开挖深于地下水位0.5m以下,采取坑内抽水时,坑(槽)底下面的土产生流动状态,随地下水一起涌进坑内,出现边挖、边冒,无法挖深的现象。发生流砂时,土完全失去承载力,不但使施工条件恶化,而且严重时会引起基础边坡塌方,附近建筑物会因地基被掏空而下沉、倾斜,甚至倒塌。 10.2 产生原因

(1)当坑外水位高于坑内抽水后的水位,坑外水压向坑内流动的动水压等于或大于颗粒的浸水密度,使土粒悬浮失去稳定变成流动状态,随水从坑底或四周涌入坑内,如施工时采取强挖,抽水愈深,动水压就愈大,流砂就愈严重。

(2)由于土颗粒周围附着亲水胶体颗粒,饱和时胶体颗粒吸水膨胀,便士粒密度减小,因而在不大的水冲力下能悬浮流动。

(3)饱和砂土在振动作用下,结构被破坏,使土颗粒悬浮于水中并随水流动。

(4)易产生流砂的条件是:1)水力坡度较大,流速大,当动水压力超过土粒重量,达到能使土粒悬浮时,即会出现流砂现象;2)土层中有厚度大于250mm的粉砂土层;3)土的含水率大于3%以上或空隙率大于43%;4)土的颗粒组成中土粒土含量小于10%,粉砂含量大于75%;5)砂土的渗透系数很小,排水性能很差。 10.3 防治措施

(1)防治方法主要是“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或“使动水压力向下”,使坑底土粒稳定,不受水压干扰。

(2)安排在全年最低水位季节施工,使基坑内动水压减小。

(3)采取水下挖土(不抽水或少抽水),使坑内水压与坑外地下水压相平衡或缩小水头差。 (4)采用井点降水,使水位降至距基坑底0.5m以上,使动水压力方向朝下,坑底土面保持无水状态。

(5)沿基坑外围四周打板桩,深入境底下面一定深度,增加地下水从坑外流入坑内的渗流路线和渗水量,减小动水压力。

(6)采用化学压力注浆或高压水泥注浆,固结基坑周围粉砂层,使形成防渗帐幕c (7)往坑底抛大石块,增加土的压重和减小动水压力,同时组织快速施工。

(8)当基坑面积较小,也可采取在四周设钢板护筒,随着挖土不断加深,直至穿过流砂层。 11填方基底处理不当 11.1 表现形式

填方基底未经处理,局部或大面积填方出现下陷,或滑移等现象。 11.2 产生原因

(1)填方基底上的草皮、淤泥、杂物和积水未清除就填方,含有机物过多,腐朽后造成下沉。 (2)填方区未做好排水,地表、地下水流入填方,浸泡回填土方。

(3)在旧有沟渠、池塘或含水量很大的松散土上回填土方,基底未经换土、抛填砂石或翻晒晾干等处理,就直接在其上填土。

(4)在较陡坡面上填方,未先将斜坡基底挖成阶梯形就填土,使填方未能与斜坡很好结合,在重力作用下,填方土体顺斜坡滑动。

(5)冬期施工基底土遭受冻胀,未经处理就直接在其上填方。 11.3 防治措施

(1)回填土方基底上的草皮、淤泥,杂物应清除干净,积水应排除,耕土、松土应先经夯压实处理,然后回填。

(2)填土场地周围做好排水措施,防止地表滞水流入基底,浸泡地基,造成基底土下陷。 (3)对于水田、沟渠、池塘或含水量很大的地段回填,基底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排水、疏干、挖去淤泥、换土、抛填片石、填砂砾石、翻松、掺石灰压实等措施处理,以加固基底土体。 (4)当填方地面陡于1/5时,应先将斜坡挖成阶梯形,阶高0.2-0.3m,阶宽大于1m,然后分层回填夯实,以利结合并防止滑动。

(5)冬期施工基底土体受冻胀,应先解冻,夯实处理后再行回填。 11.4 处理方法

(1)对下陷已经稳定的填方,可仅在表面作平整夯实处理。

(2)对下陷尚未稳定的填方,应会同设计部门针对情况采取加固措施。 12墙后回填土不密实 12.1 表现形式

墙后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 12.2 产生原因

(1)墙后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实; (2)墙后作业面较小,采用人工回填夯实,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3)回填土料中夹有大量干土块,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土料,回填质量不合要求。 12.3 防治措施

(1)回填前,应将槽中积水排净,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如有地下水或地表滞水,应有排水措施,经检测合格报请监理检查,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

(2)回填土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每层虚铺土厚度不得大于大堤和墙后回填30cm、水泥土25cm。土料和含水量应符合规定。回填土密实度要按规定抽样检查,使符合要求。 (3)填土土料中不得含有大于10cm直径的土块,不应有较多的干土块。 (4)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方。 主要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SDJ 207-82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泵站施工规范SL234-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水闸施工规范SL27-91》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GB50204-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杨嗣信 《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手册》 中国建筑工出版社

毛鹤琴 《工程建设质量控制》 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1997年5月 庞达君《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5期 李宜普 《常见现浇混凝土质量缺陷的修补技术》

刘月波 《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7 田野 《钢筋调直切断机问题的解决》 建筑机械化

郑颖人 《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第二版 人民交通出版社

刘国彬 《基坑工程手册2009年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U1]掺入纤维的品种和数量一般是由设计或产品说明书等确定的,有多种品种、不同掺量。并不是施工的工艺措施,所以最好只说掺入抗裂纤维,其品种和掺入量根据设计或试验确定,比较合适。 [U2]删除

[U3](6)混凝土裂缝的处理。1、检查裂缝缝长、缝宽、缝深,观察裂缝变化情况;2、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及裂缝的性质,是受力裂缝还是温度裂缝、约束裂缝等;是表层裂缝还是深层裂缝、贯穿缝。3、受力裂缝要进行结构加固处理;温度缝等可采取灌浆处理(无水裂缝可用环氧材料、有水或活动缝用聚胺脂等柔性材料灌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