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高教的主要支撑者已是老百姓,即高教的经费主要来源为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资。 42英才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只代表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对立。实际上在已经进入大众甚至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的西方国家,少数高等教育机构依旧带有鲜明的精英高教的特征。 43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一)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趋势(二)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首先是私立),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 ☆44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5在大众化的前提下,高校在各自条件下办出特色。 45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孔子“有教无类”、柏拉图“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主张。这是最初的“教育民主思想”。
46当代关于高等教育平等的三种学说:1英国 西尔佛:教育平等概念只有放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确定出它的准确涵义。平等是相对的,平等是分阶段的。“积极差别待遇”2瑞典 胡森: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组成部分。教育平等思想的转变三个阶段: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3英国 马斯格雷夫从教育选择性功能的实现程度来阐述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
47对教育平等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48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1高等教育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A、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B、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C、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9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50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高教资源要适当集中;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2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统一的范畴: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平等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追求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平等和效率应该兼顾。
☆51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显示,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个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和地区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四章
52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那些种类学校,这些学校由水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
△53学制建立的依据: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要受社会政治的制约3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54高等学校的学制四种基本类型: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美)
55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层次特征: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1初等学院和短期大学(我国是高等专科学校)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
56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57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其他。我国的自学考试制度,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58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学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59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巴黎大学)起初没有区别,不存在高下之分。后逐渐有了高下之分。约在13世纪后,比硕士和博士学位稍晚,出现了作为教授助手的学士。
60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备受重视,故哲学博士学位也就应运而生,但并不是哲学学科。
61美国比较正式的学位层次通常有四种:副学士或协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德国,通常不存在硕士教育阶段。法国,学士,硕士,博士与英美代表的水平不同。
62我国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我国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 63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对高水平人才提出了更多和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在速度和规模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首先,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要与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需求相协调。其次,改变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的现象,增加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再次,健全学位管理中的评估制度,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最后,要“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
△64我国招生:统一考试,交费上学;我国就业制度: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其意义在于缓解国家财政困难,拓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
65各国招生制度的主要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亚洲地区(日本例外)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私立名牌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日本。我国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
△66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67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尚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68高等学校教师德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69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
70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71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五章
7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指责、权限的划分等。可分为宏观管理体制(校外)和微观管理体制(校内)。
7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
74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1995 “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 75我国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
1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2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3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动,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76高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
77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989年后,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78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79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1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第六章
√84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85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的调整上。
86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87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军事学等12个各学科门类的学位。 88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分公立和私立;据授课时间方式不同,分全日制大学以及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
☆89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的各类高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