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自考《幼儿园课程》内部资料白皮书题库 下载本文

2011年10月自考《幼儿园课程》内部资料白皮书题库

单项选择题

1.1.在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概念中,“理论上很吸引人,实践上却很难实行”的是哪一种(B) A.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B.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C.课程即教学计划D.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1.2.从某种意义来说,课程的“再设计”过程是指(D) A.课程目标B.课程内容与组织C.课程评价D.课程实施

1.3.在以下几种课程概念中,哪一种有利于课程的科学化和标准化(A) A.目标说B.行动说C.教材说D.计划说 1.4.“经验”中心课程过于忽视(A)

A.系统知识的学习B.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C.学生的兴趣和需要D.学生的主体性活动 1.5.幼儿园课程基本以(C)为主要形式。A.隐性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 1.6.幼儿园课程不具有哪种属性(C)A.基础性B.适宜发展性C.义务性D.非义务性 1.7.制约幼儿园课程任何一个结构要素的核心因素是(D)

A.社会因素和人类知识B.儿童发展的社会方向性C.幼儿的自发活动和自由兴趣D.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8.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点(A)A.启蒙性B.游戏性C.潜在性D.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2.1.1.(D)是幼儿园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A.课程设计B.课程组织方式C.课程评价D课程目标 2.1.2.对教育目标体系中三大来源的信息进行“价值性筛选”时的过滤网和调节器是(C) A.教育哲学和知识论B.心理学和社会学C.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D.心理学和知识论 2.1.3.确定教育活动目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A)

A.发掘课程内容本身价值并使之与上位目标保持一致B.使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符合各原则 C.教育活动目标要尽量具体明确D.教育活动目标要切实可行

2.1.4.月计划是(B)A.年龄阶段目标B.单元目标C.教育活动目标D.邻域目标

2.2.1.(B)被比作课程的心脏,是课程生命活力的源泉。A.目标B.内容C.实施D.评价 2.2.2.根据发展适宜性原则,课程内容的难度水平应处在幼儿的(B) A.现实发展水平上B.最近发展区C.自发经验上D.理想的发展区 2.2.3.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具体做法有(D) A.排除一切儿童不感兴趣的内容B.选择一切儿童感兴趣的内容 C.选择必要的课程内容D.将必要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 2.2.4.课程内容的均衡是指(A)

A.构成课程内容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要适当B.构成课程内容的各个部分要平均分配 C.课程内容中某些部分要突出D.幼儿现实缺乏但理想的发展又必需的品质要求先发展 2.3.1.(C)课程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的代表。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核心课程D.活动课程 2.3.2.(A)课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的代表。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核心课程D.广域课程 2.3.3.幼儿园教育途径不包括(D)

A.教学活动B.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C.家园合作D.家长教授入园幼儿知识 2.3.4.“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园的生活“教育化”,指的是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哪项基本原则(B) A.整体性原则B.生活化原则C.主体性原则D.活动性原则 2.4.1.幼儿园课程实施本质上是(C)

A.严格按照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B.教师按自己的理解对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 C.是课程的“再设计”过程D.教师教的过程

2.4.2.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以(A)为主A.发现学习B.无意学习C.接受学习D.机械学习 2.4.3.课堂文化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B)A.文化知识B.心理气氛C.学习材料D.教学内容

1

2.4.4.下面的行为和结果哪项是不属于专业教师所有的(D) A.利用专业知识及其见解作判断B.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

C.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D.选择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方法

2.5.1.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幼儿园课程评价对象(D)A.课程方案B.实施过程C.教师D.管理人员 2.5.2.课程评价标准的意义不包括(D)A.强化功能B.规范作用C.鉴定作用D.区分功能 2.5.3.评价中要以(A)为主。A.教师自评B.学生评定C.管理人员评定D.科研人员评定 2.5.4.对于集体教学来说,效果评价往往要以(B)的幼儿通过为准。 A.二分之一以上B.四分之三以上C.五分之四以上D.全部 2.6.1.过程模式的最大特征是(A)

A.具有开放的设计思路B.确立明确可测的外显性行为目标

C.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设计中心D.设计步骤围绕预先制订的行为目标 2.6.2.目标模式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从(C)出发设计课程。

A.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B.从现有的材料、内容、问题出发 C.从目标出发D.从已经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方案出发 2.6.3.过程模式的缺陷在于(D)

A.忽视“艺术性”和“人性”B.重结果轻过程C.强调目标行为化、可测性D.忽视目标作用 2.6.4.目标模式的优点在于(B)

A.强调课程的灵活性B.课程设计条理清晰C.重视课程实施过程D.发挥教师主动性、创造性 3.1.1.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B)A.游戏B.工作C.日常生活练习D.文化科学教育

3.1.2.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个性和行为模式是(A)形成的。A.自我教育B.环境教育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 3.1.3.蒙台梭利所追求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B)

A.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B.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C.使儿童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D.使儿童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 3.1.4.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部分是(C) A.日常生活练习B.语言教育C.感觉教育D.文化科学教育

3.1.5.蒙台梭利教具中最具特色的是(B)A.生活训练教具B.感官教具C.学术性教具D.文化艺术性教具 3.2.1.五指活动课程的创始人是(B)A.陶行知B.陈鹤琴C.张雪f]D.张宗麟 3.2.2.陈鹤琴认为(D)

A.儿童是成人的缩影B.儿童时期仅作为成人之准备

C.儿童时期没有它本身的价值D.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

3.2.3.活教育的目的是(A)A.做A.B.学知识C.改造社会D.适应社会 3.2.4.“单元教学法”的特点是(A)A.整体系统B.分散具体C.单独进行D.抓住重点

3.2.5.活教育的课程应该以(C)作主要教材。A.各科课本B.活动C.大自然、大社会D.教学纲要 3.3.1.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重要教学形式是(B)A.游戏B.作业C.日常生活活动D.上课

3.3.2.儿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可以获得(A)知识。A.零碎的知识B.系统的知识C.分科的知识D.全面的知识 3.3.3.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有(A

)A.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引导发展B.课程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 C.教育目的是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D.幼儿园教学是一种自发的教学

3.3.4.给儿童的知识应该是(D)A.全面的知识B.零碎的知识C.生活的知识D.系统的知识 3.4.1.皮亚杰式的学前课程一般具有的特点是(A)

A.强调活动与游戏的教育价值B.强调系统知识的教育价值C.强调自然社会的教育价值D.强调工作的教育价值 3.4.2.凯米认为,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C) A.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B.“做人”C.儿童的发展D.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

3.4.3.HIGH/SCOPE课程对孩子发展水平的评价是(D)A.考试B.智力测验、C.评语D.全面的情境性评估 3.4.4.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强调以(A)为中心。A.主动学习B.作业C.被动学习D.系统知识学习 3.5.1.瑞吉欧以项目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是从(A)的思想中找到渊源。 A.杜威B.皮亚杰C.维果茨基D.蒙台梭利

2

3.5.2.在各种关系中,(C)最为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A.生生关系B.家长与儿童的关系C.师生关系D.社会与儿童的关系 3.5.3.瑞吉欧教育体系所追求的目的是(B)

A.儿童的发展B.儿童愉快、幸福、健康的成长C.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D.帮助儿童形成知识结构框架 3.5.4.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是(B)A.弹性计划B.项目活动C.档案支持D.合作教学 4.1.1.(D)是单元活动设计的起点和灵魂。A.项目B.系统知识C.作业D.主题 4.1.2.一个比较好的主题应是(B)

A.一个比较好的主题应该涵盖较窄的课程领域B.一个较好的主题所需的活动材料必须容易获得C.一个较好的主题应该蕴涵单一的教育价值D.一个较好的主题应该注重社会的要求 4.1.3.设计单元主题活动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是(A)

A.单元主题活动的整体性综合性应该是自然有机的B.向儿童传授系统的知识 C.应注意教育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D.将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4.1.4.单元主题活动的特点是(C)

A.注重系统化的知识B.不预先设定每一活动的具体目标

C.强调游戏与活动的教育价值D.打破学科界限,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习内容 4.2.1.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相似点是(C)

A.两者的方案和计划都是预先确定的B.两者的“设计”与“实施”之间都是界限分明的 C.课程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即主题而展开D.教室里所有的孩子都从事相同或相似的工作 4.2.2.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的区别在于(C)

A.一个强调儿童的兴趣和经验而另一个忽视这些B.一个主张生活化另一个主张课程系统化 C.项目活动的方案不是预先确定的,单元主题活动的方案是预先确定的

D.项目活动是以单方面的学习促进幼儿某方面的发展,单元主题活动以完整的学习促进完整的发展。 4.2.3.下列哪项不是项目活动的“要点”(D)A.团体讨论B.实地考察C.发表D.作业 4.2.4.下列哪个选项可以是项目活动的论题(D)A.医院B.端午节C.我D.营养 4.2.5.制作主题网的第一个步骤是(A)A.脑力激荡B.归类C.命名D.交流 4.2.6.主题网发挥的功能有(B)

A.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B.辅助幼儿的学习C.便于家长了解幼儿的情况D.方便社区了解幼儿园 4.3.1.幼儿园的学科课程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C)

A.幼儿园学科知识应严格、精细B.幼儿园学科知识是以科学概念为核心组织起来的

C.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服务于幼儿的“一般”发展D.幼儿园的教学比较重视“演绎推理” 4.3.2.学科活动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D)

A.学科教育目标要单一B.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计划性

C.要有较多的作业教学D.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结果的经验化 4.3.3.在幼儿园学科教学中(B)

A.教学计划一定要严格执行,B.教学计划要有一定弹性C.最好不预先设定计划D.教学计划应在教学活动中形成 4.3.4.幼儿园学科教学中,教学方式应以(B)为主。A.讲授法B.发现学习C.直接讲解D.直接的灌输 4.4.1.区域活动的特点是(A)

A.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B.活动区活动多为教师选择的活动

C.活动区活动多为幼儿单独活动D.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上 4.4.2.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A)上。

A.活动区内的操作材料B.教师的指导C.幼儿的活动D.区内的特殊心理气氛 4.4.3.每个活动区最佳容纳量为(C)A.2~3人B.3~5人C.5~7人D.10人左右 4.4.4.布置各个活动区应注意(D)A.舒适问题B.简朴问题C.卫生问题D.规则问题 4.4.5.材料投放应该注意(D)

A.材料应高档化,逼真化B.材料应成品化C.材料应成人化D.材料投放应从实际效果出发 多项选择题

3

1.1.“学问”中心课程重视(ACE)

A.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B.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

C.机械记忆D.学生的兴趣与动机E.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文化的精华

1.2.活动课程以(BCE)为中心。A.教师B.学生C.直接体验D.课堂E.实践活动 1.3.学科课程以(ADE)为中心。A.课堂B.问题C.实践活动D.教师E.教材

1.4.幼儿园课程具有哪些基本属性(ABD)A.基础性B.适宜发展性C.启蒙性D.非义务性E.潜在性 1.5.幼儿园课程具有哪些主要特点(ABCDE)

A.启蒙性B.生活化C.游戏性D.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E.潜在性 1.6.“经验”中心课程的特点(ACDE) A.关注的重心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B.课程内容是完全预定的C.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D.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E.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2.1.1.课程编制包括哪些主要环节(ABCDE)

A.确定课程目标B.选择课程内容C.组织课程D.实施课程F.评价课程 2.1.2.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依据是(BCE)

A.教育哲学思想B.儿童发展C.社会生活D.学习心理学E.人类知识 2.1.3.幼儿园课程目标有哪几个层次(ABDE)

A.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B.年龄阶段目标C.学期目标D.单元目标E.教育活动目标 2.1.4.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必须考虑(ADE)

A.学习主体的心理结构B.社会生活C.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D.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E.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 2.1.5.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ABCDE)

A.整体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时代性原则D.补偿性原则E.辩证性原则 2.2.1.幼儿园课程内容包括经过选择的,蕴涵在幼儿各种活动中的(ABCD) A.基本态度B.基础知识C.基本技能D.基本行为方式E.基本学习经验 2.2.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包括(ABDE)

A.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B.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

C.有助于了解周围世界的内容D.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E.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 2.2.3.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是(AE)

A.合目的性原则B.时代性原则C.可行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E.价值性原则 2.2.4.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根据合目的性原则,应该注意(BCE) A.课程内容超载B.正确理解目标与内容的联系

C.考虑目标达成所需要的“关键学习经验”D.片面适应社会需求E.有目标意识

2.2.5.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内容和幼儿园外生活经验不衔接的问题有哪些表现(ABC) A.幼儿园普遍重视“智力开发”,忽视社会性培养,幼儿家庭和小学同样追求“智力开发” B.幼儿园简单重复幼儿在园外获得的自发经验

C.一些幼儿园非常重视读写算等教学内容,将一部分小学课程提前教授 D.一些幼儿园开展双语教学E.幼儿园学习一些科学知识 2.3.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有(AC)

A.论理组织法B.分科组织法C.心理组织法D.社会问题组织法E.广域组织法 2.3.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有(BDE)

A.以兴趣为中心的组织形式B.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C.以活动为中心的组织形式D.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E.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2.3.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BCD)

A.基础性原则B.顺序性原则C.连续性原则D.整合性原则E.兼顾“均衡”与“优先”的原则

2.3.4.幼儿园教育的途径有(ABCDE)A.教学活动B.游戏C.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D.学习环境E.家园合作 2.3.5.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是(ABC)

A.整体性原则B.生活化原则C.主体性原则D.兴趣性原则E.基础性原则

4

2.4.1.教师教的方式与策略有哪些(ABC)

A.直接教学B.间接教学C.支架式教学D.学科教学E.活动教学 2.4.2.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遵循哪些原则(BCD)

A.激发儿童兴趣B.与课程目标一致C.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宜D.发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E.注意儿童安全 2.4.3.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可以(ACD)

A.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B.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C.培养幼儿的责任感D.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E.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情感 2.4.4.造成幼儿园时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有(ABCDE) A.固定而不可改变的时间表B.教育过程缺乏灵活性

C.忽视必要的常规的培养D.活动本身不适合幼儿E.时间分割的过于零碎,环节过渡多而不适当 2.4.5.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支架行为是(ADE)

A.设置问题情景B.提出明确的问题C.告诉儿童问题和冲突D.提示解决问题的线索E.提出挑战性的任务 2.5.1.课程评价的目的大体分为(AB)

A.完善原有课程或者开发、发展新课程B.管理课程

C.给教师评定等级,划分优劣D.给学生评定等级,划分优劣E.评价幼儿园教学工作的优劣 2.5.2.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体(ABCDE)A.教师B.管理人员C.幼儿D.家长E.研究人员 2.5.3.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客体(ABCDE)A.课程方案B.实施过程C.课程效果D.幼儿E.教师 2.5.4.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有(ABCDE) A.课程评价的目的B.课程评价的内容

C.课程评价的主体与客体D。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指标E.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2.5.5.课程评价标准的意义有(ABCD)A.强化功能B.导向作用C.规范作用D.鉴定作用E.区分功能

2.5.6.科学的课程评价的标准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ABDE)A.准确性B.有用性C.辨证性D.合法性E.可行性 2.5.7.课程评价的原则有(ABCD)

A.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B.评价中要以自评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C.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D.评价应该科学、有效E.评价应该系统全面

2.6.1.设计幼儿园课程的理论模式有(AD)A.目标模式B.内容模式C.评价模式D.过程模式E.系统模式 2.6.2.目标模式的优点在于(ABC)

A.课程设计条理清晰B.增强了教育者的目的性

C.课程评价简单易行D.强调课程的弹性、灵活性E.重视课程实施过程 2.6.3.过程模式的优点在于(ABC)

A.强调课程的弹性、灵活性B.重视课程实施过程

C.积极发挥教师和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D.课程设计条理清晰E.课程评价简单易行 2.6.4.目标模式的缺点在于(BCDE)

A.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B.目标太分解细化

C.忽视缺乏可测性的学习结果D.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E.忽视个性和创造性 2.6.5.过程模式的缺点在于(BC)

A.目标分解和细化B.目标的作用相对被忽视

C.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D.重结果不重过程E.强调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技术性” 2.6.6.幼儿园课程设计可以从哪些要素出发(ABCD) A.从目标出发B.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

C.从现有的材料、内容、问题出发D.从已经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方案出发E.从评价出发 3.1.1.下列哪些选项是蒙台梭利的儿童观(BCE)

A.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应具有他本身的价值B.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

C.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D.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E.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3.1.2.蒙台梭利的教育目的是(AB)

A.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B.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C.帮助儿童掌握知识D.帮助儿童适应社会E.帮助儿童发展

5

3.1.3.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包括(ABCDE)

A.日常生活练B.感觉教育C.语言教育D.数学教育E.文化科学教育 3.1.4.蒙台梭利把感觉教育的意义归结为(ABCD)

A.促进儿童感觉机能的发展B.帮助儿童获取各个方面的正确知识

C.养成儿童集中注意的习惯D.打下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E.把握感觉教育的适宜时期 3.1.5.蒙台梭利指出进行感觉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是(BCDE)

A.感觉教育应注意美感与安全B.应该重视视、听、触觉特别是触觉的训练

C.把握感觉教育的适宜时期D.感觉教育的刺激应该孤立化E.感觉训练有具体的步骤和程序 3.1.6.蒙台梭利教育法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ACE)

A.有准备的环境B.幼儿的兴趣和经验C.教师D.管理人员E.教具 3.1.7.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有准备的环境”有哪些要求(ABCD) A.秩序B.自由C.真实与自然D.美感与安全E.兴趣 3.1.8.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具有哪些角色(ABCE)

A.环境的提供者B.示范者C.观察者D.组织者E.支持者和资源者 3.1.9.蒙台梭利教具可分为(ABDE)

A.生活训练教具B.感官教具C.创造性教具D.学术性教具E.文化艺术性教具 3.1.10.蒙台梭利感官训练教具具有的特点是(ACDE)

A.刺激的孤立性B.增进社会互动C.操作的顺序性D.工作的趣味性E.教育的自动性

3.1.11.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有(BCDE)A.忽视幼儿的内在需要B.孤立的感官训练C.对创造力的忽视D.忽视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E.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3.1.12.新一代的蒙氏教案对原方案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造和发展(BCD) A.重视幼儿的内在需要B.扩展了课程内容C.强调课程的实质而非形式 D.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E.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 3.2.1.,五指活动课程的具体的课程目的为(ABCD)A.做人B.身体C.智力D.情绪E.改造社会

3.2.2.五指活动课程包括哪几类活动(ABCDE)A.健康活动B.社会活动C.科学活动D.艺术活动E.语文活动 3.2.3.五指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ACDE)

A.十分注意“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B.注意课本知识的学习 C.多采取小组教学法D.多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E.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 3.2.4.陈鹤琴创建课程的基本原则(BC)

A.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性B.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C.适合中国国情D.适合时代要求E.适合中国文化传统 3.2.5.下列哪些是陈鹤琴的儿童观(ABDE)

A.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B.儿童有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

C.儿童时期仅仅是成人的准备D.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E.儿童时期应具有它本身的价值 3.3.1.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有(ABCDE)

A.儿童发展是一个社会建构和社会共享的过程B.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

C.幼儿园的教学是一种自发一反应型的教学D.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应具有过渡性E.给儿童的知识要系统化 3.3.2.幼儿园活动的类型主要分成(CD)A.游戏B.上课C.日常生活活动D.作业E.休息 3.3.3.日常生活活动和作业教学活动的区别是(ABC) A.通过这些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同

B.属于不同性质的教育教学活动,一种是非专门化的教学活动,另外一种是专门化的教学活动。 C.一种是结合生活进行的,另一种是专门组织的集体教学。

D.两种活动本质不同,没有什么联系E.两种活动内容完全不同,没有任何联系 3.3.4.幼儿园教学的方法从教师影响儿童的方式上可分为(CDE) A.口授法B.实践法C.直接影响法D.间接影响法E.问题法 3.3.5.在作业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ABCD)

A.选择教学内容B.组织多样化的活动C.帮助儿童建立知识体系

6

D.巩固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并迁移知识去解决新问题E.管理学生 3.4.1.皮亚杰式的学前课程有哪些特点(BCE)

A.给儿童的知识要系统化B.高度重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C.强调活动与游戏的价值D.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具有过渡性E.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3.4.2.凯米课程设计的原则是(ABD)A.能动性原则B.充实性原则C.兴趣性原则D.结构化原则E.科学化原则 3.4.3.凯米课程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包括(ABCD)

A.独自操作物体的活动B.群体讨论C.小组规则游戏D.实验E.作业 3.4.4.凯米课程的特点是(ABDE)

A.重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B.重视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性情绪发展的密切结合

C.以结构化了的“关键经验”作为建构课程的框架D.重视课程内容与学习过程的统一E.重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3.4.5.与凯米课程相比,HIGH/SCOPE方案最大的特点在于(ABCDE)

A.以结构化了的“关键经验”作为建构课程的框架B.通过环境进行教育 C.在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的同时,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D.重视语言在幼儿思维活动中的作用E.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3.5.1.瑞吉欧教育者对儿童、学习、教育的认识有(ABCDE)

A.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人B.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C.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D.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 E.师生关系最为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3.5.2.瑞吉欧在课程和教学方面的特色有(ABCDE)

A.弹性计划B.合作教学C.档案支持D.小组工作E.深入研究 3.5.3.一种高质量的档案应该具有哪几方面的作用(BCDE)

A.促进幼儿园发展B.支持教师的教学C.促进儿童的学习D.刺激家长的参与E.赢得社区的理解与支持 3.5.4.瑞吉欧采用弹性计划组织活动的意义是(ABC)

A.考虑到孩子可能的想法B.使课程寓于活动之中、师生互动之中

C.为儿童的参与留下足够空间D.为幼儿掌握系统知识留下足够空间E.方便教师的组织管理 3.5.5.对瑞吉欧教育影响最大的有(ABE)

A.杜威的生活教育B.皮亚杰关于学习是主动建构过程的思想

C.苏联的知识系统化思想D.乌索娃“作业是重要的教学形式”的观点E.维果茨基主动建构是“社会性”的思想 4.1.1.选择主题的出发点有(ABC)

A.从课程目标出发B.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C.从现有的“内容”或“材料”出发D.从社会要求出发E.从儿童的发展出发 4.1.2.选择主题的依据(ABCDE)

A.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B.蕴涵多种教育价值,达成多方面的教育目标 C.涵盖较广的课程领域D.具有可行性E.主题间应衔接连贯 4.1.3.单元主题活动的特点有(ABE)

A.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B.围绕一个“中心”组织学习内容

C.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D.注重儿童的主动学习E.幼儿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 4.1.4.单元主题活动强调(ABC)

A.幼儿生活中的世界是以具体的“自然事物”为本位的B.幼儿所接触的事物通常自然地包含着多个学科领域 C.他们需要对事物有一个较为整体、全面、生活化的认识

D.他们需要精确的知识E.幼儿的世界是抽象出来的“学科知识”为本位 4.1.5.适合幼儿的主题往往是从()中发掘的。(BCDE)

A.幼儿的经验B.幼儿的生理方面C.幼儿的社会环境D.幼儿的心理方面E.幼儿的自然环境 4.2.1.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的相似点是(ABCD) A.都强调儿童的兴趣和经验B.都主张课程生活化

C.都主张以完整的学习促进整体的发展D.课程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即主题而展开E.活动方案都是预先确定的

7

4.2.2.项目活动和单元主题活动的区别在于(ABCDE)

A.贯彻“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思想的彻底性 B.项目活动计划不完全是预先确定的,单元主题活动是事先设定好的

C.项目活动中的孩子自由选择活动,而单元主题活动中的孩子都从事相同或相似的工作

D.项目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之间没有严格界限,单元主题活动中的“设计”和“实施”则是界限分明的 E.项目活动课程持续时间较长,而单元主题活动课程持续时间较短

4.2.3.项目活动的“要点”有(ABCDE)A.团体讨论B.实地考察C.发表D.探究E.展示 4.2.4.选择主题的依据是(BCDE)

A.社会的要求B.主题对儿童的学习价值C.孩子的兴趣D.课程的要求E.资源的可获得性 4.2.5.制作主题网的步骤有(ABCDE)A.脑力激荡B.归类C.命名D.交流E.连网 4.2.6.主题网的功能有(CD)

A.帮助与家长沟通B.有助于社区了解幼儿园教学

C.辅助教师的课程设计D.辅助幼儿的学习E.有助于幼儿园的生活安排 4.2.7.项目活动发展阶段二的任务有(ABDE)

A.实地调查工作B.邀请“专家”到班和孩子讨论C.了解每个孩子已具有的知识和能力D.考察后,组织儿童对考察进行讨论E.组织儿童根据所得资料进行自由的表达

4.3.1.幼儿园的学科课程与中小学的学科课程的区别在于(BCDE)A.幼儿园的学科课程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B.幼儿园的学科活动是综合课程C.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上是一种“前学科”课程D.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强调与生活的联系E.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服务于幼儿的“一般发展”

4.3.2.学科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有(ABCDE)A.学科目标的“一般发展”性B.学科教育目标的综合性C.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D.画龙“点睛”式的作业教学E.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结果的经验化

4.3.3.学科课程的优点只有在哪些条件下才能发挥(ABC)A.区分“两类经验”明确作业教学的功能和任务B.精选教学内容,发挥学科教学活动的优势C.整理幼儿的日常经验,使之系统化D.平行地扩大幼儿的简单知识经验E.重复幼儿的简单知识经验

4.3.4.学科活动大纲的作用有(ABC)A.说明该学习领域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价值B.指明该领域的教育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C.帮助教师更科学地设计和组织活动D.帮助幼儿丰富经验E.突出教学的计划性

4.3.5.将教育目标和内容变为幼儿需求的策略有(BC)A.忽视幼儿的兴趣B.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内容C.将教育目标与内容转化为幼儿的需求D.将目标和内容灌输给幼儿E.只重视儿童的兴趣 4.4.1.区域活动明显的特点有(ABCD)A.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B.活动区的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C.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活动D.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材料、情境及相应活动中E.活动区强调教师指导 4.4.2.积木区的潜在价值与功能是(ABCD)A.促进动作技能发展B.促进幼儿学习数学,发展认知能力C.促进幼儿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D.促进幼儿相互交往,相互合作E.促进幼儿表演能力的发展 4.4.3.区域活动设计时应该考虑(BCE)A.设计具体的区域活动B.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C.选择恰当的活动材料D.幼儿的年龄阶段E.思考各种活动区的活动内容和目标

4.4.4.教师在确定活动区空间位置时应考虑(ABCDE)A.动静尽量分开避免相互干扰B.区域之间有适当的“封闭性”C.活动室内的“交通路线”力求畅通无阻D.最好留有一块供集体用的场所E.避免出现教师视线不能随时看到的地方

4.4.5.逐一布置各个活动区,应注意的问题(ABCD)A.安全问题B.自理问题C.心理气氛问题D.规则问题E.舒适问题

4.4.6.教师介绍活动区时,通常采用哪些做法(ABCDE)A.先介绍后开放B.开始最好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C.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区D.介绍的同时,就给幼儿提供实际练习的机会E.教师可对幼儿直接交代最基本的规则 4.4.7.对活动区设置的情况,可从哪几方面评估(ABCD)A.各个活动区的使用频率B.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C.幼儿间的冲突和环境的关系D.事故与环境的关系E.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 4.4.8.在活动区内,对幼儿的生活状况重点观察的是(ABCDE)A.幼儿的兴趣B.活动参与情况C.社会交往水平D.认知发展水平E.遵守规则情况

4.4.9.教师指导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方法(ACE)A.坚持必要的教学管理B.尽量将儿童的经验系统化C.尽量让幼

8

儿去探索,不急于提供答案D.尽量不去个别指导,而采用小组教学E.注意发挥幼儿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

4.4.10.对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来说对待区域活动适当的做法是(BC)A.教师要直接控制区域活动B.要保证幼儿区域活动的充分自由C.适当地把区域活动的隐性学习与显性学习结合起来D.将区域活动看作作业教学的一个场所E.认识区域活动的性质,将它与游戏、教学对立起来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学问”中心课程 1.2.“经验”中心课程 1.3.隐性课程 1.4.幼儿园课程 1.5.活动课程

2.1.1.幼儿园课程目标 2.2.1.幼儿园课程内容 2.3.1.幼儿园课程组织 2.3.2.论理组织法 2.3.3.心理组织法 2.4.1.直接教学 2.4.2.间接教学 2.4.3.课堂文化 2.4.4.专业化教师 2.5.1.幼儿园课程评价 3.5.1.弹性计划 4.1.1.单元主题活动 4.2.1.项目活动 4.2.2.主题网 4.4.1.区域活动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学问”中心课程: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 1.2.“经验”中心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

1.3.隐性课程: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

1.4.幼儿园课程: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1.5.活动课程: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

2.1.1.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2.1.幼儿园课程内容: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涵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

2.3.1.幼儿园课程组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9

2.3.2.论理组织法: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

2.3.3.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 2.4.1.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

2.4.2.间接教学: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

2.4.3.课堂文化: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它是由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幼儿的活动、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营造出来的。

2.4.4.专业化教师: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能力的教师。

2.5.1.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

3.5.1.弹性计划:即教师预先制定出总的教育目标,但并不为每一项目或每一活动事先制定具体目标,而是依靠他们对孩子的了解以及以前的经验,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出种种假设,依赖这些假设,他们形成灵活的、适宜这些孩子需要和兴趣的目标。

4.1.1.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4.2.1.项目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知。

4.2.2.主题网:就是将通过“脑力激荡”而调动出来的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经验或概念,经过归纳整理,建立起某种关系和联系,并以“网状”的形式将这种关系和联系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

4.4.1.区域活动: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简答题目录

1.1.与学科课程相比较,活动课程有什么特点? 1.2.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1.3.简述“学问”中心课程与“经验”中心课程各自的特点及局限性。 1.4.“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观,它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各是什么? 1.5.“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观,它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各是什么? 1.6.“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它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又是什么? 1.7.“课程即教学计划”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及其隐念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它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各是什么? 1.8.“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各是什么?

2.1.1.幼儿园课程目标在课程中有什么作用?

2.1.2.幼儿园课程目标三大来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1.3.如何对教育目标体系中三大来源的信息进行筛选协调? 2.1.4.幼儿园课程目标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2.1.5.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应遵循哪些原则? 2.1.6.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2.1.7.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需考虑的三个因素间有什么关系? 2.1.8.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2.2.1.幼儿园课程内容有哪几个基本组成部分? 2.2.2.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有哪些原则?

2.2.3.就幼儿的认知学习来说,有价值的内容具有哪些特点? 2.2.4.选择幼儿课程内容时,贯彻兴趣性原则的途径有哪些? 2.2.5.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0

2.3.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有哪些? 2.3.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2.3.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是什么? 2.3.4.幼儿园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2.3.5.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 2.3.6.幼儿园课程组织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2.3.7.幼儿园课程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2.3.8.幼儿一日生活安排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2.3.9.论理组织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2.3.10.心理组织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2.3.11.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形式的优缺点是什么? 2.3.1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有何优缺点? 2.3.13.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有何优缺点? 2.4.1.直接教学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是什么? 2.4.2.间接教学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2.4.3.支架式教学有什么特点?

2.4.4.当前幼儿园时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4.5.针对幼儿园时间资源浪费的问题应采取什么对策? 2.4.6.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遵循什么原则? 2.5.1.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5.2.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五大基本要素是什么? 2.5.3.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三大内容是什么? 2.5.4.科学的课程评价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5.5.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2.5.6.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2.5.7.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5.8.如何使幼儿园课程评价科学有效? 2.5.9.幼儿园课程评价标准的意义是什么? 2.6.1.目标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2.6.2.目标模式有什么优点和局限? 2.6.3.过程模式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

2.6.4.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本公式是什么?从不同要素出发的课程设计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2.6.5.过程模式最大特征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3.1.1.蒙台梭利对儿童有哪些观点?

3.1.2.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有准备的环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3.1.3.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3.1.4.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教育方法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3.1.5.蒙台梭利感官训练教具具有哪些特点? 3.2.1.陈鹤琴的儿童观是什么?

3.2.2.陈鹤琴的活教育的理论是什么? 3.2.3.整个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

3.2.4.五指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和要求?

3.2.5.幼儿园五指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各是什么?它的课程是如何组织的? 3.3.1.系统化知识对儿童发展有什么价值?

3.3.2.系统化知识与零散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3.3.作业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1

3.3.4.教师在作业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3.5.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有哪些? 3.4.1.认知理论学前课程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3.4.2.凯米课程设计遵循哪些原则?

3.4.3.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5.1.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弹性计划有什么价值?

3.5.2.瑞吉欧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学习、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3.5.3.瑞吉欧项目活动中体现了课程与教学哪些特色? 3.5.4.一种高质量的档案应该具有哪些作用? 4.1.1.单元主题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4.1.2.单元主题选择的出发点有哪些? 4.1.3.选择单元主题的主要依据什么?

4.1.4.设计单元主题活动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4.1.5.设计单元主题活动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4.2.1.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有什么区别? 4.2.2.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有什么联系? 4.2.3.主题网有什么功能?

4.2.4.制作主题网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4.2.5.项目活动的组织分为几个阶段? 4.2.6.项目活动有哪些“要点”? 4.2.7.选择项目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4.3.1.学科课程中大纲的作用是什么?

4.3.2.幼儿园学科课程与中小学学科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4.3.3.学科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4.3.4.学科课程在哪些条件下能发挥它的优点? 4.4.1.区域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4.4.2.积木区和角色扮演区的潜在价值与功能是什么? 4.4.3.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4.4.4.区域活动设计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4.4.5.确定区域的种类要考虑哪些因素?

4.4.6.确定各区域空间的位置要考虑哪些因素? 4.4.7.布置各个区域应注意哪些事项?

4.4.8.教师在区域活动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各是什么? 4.4.9.教师指导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是什么?

4.4.10.设计、开展区域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4.4.11.教师在介绍活动区时,通常可以采用哪些做法?

4.4.12.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时,可以从几方面评估活动区的设置情况?应该重点观察幼儿哪几方面的活动状况?

简答题答案

1.1.与学科课程相比较。活动课程有什么特点?答:活动课程相对于学科课程的教师、教材、课堂的三中心提出学生、问题、实践活动三中心;学科课程以学生知识和智力发展为主,注重知识获得,注重教育结果,而活动课程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注重问题解决,注重教育过程;学科课程注重训练教育,以客观定性评价为主,而活动课程注重养成教育,以主观综合评定为主.评定内容广泛.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情感、能力等。

1.2.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答:幼儿园课程具有以下基本属性:(1)基础性:幼儿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

12

基阶段,是为儿童一生成长奠定根基的阶段,因此具有基础性。(2)非义务性: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质,决定幼儿园课程也就具有非义务性。(3)适宜发展性:幼儿园课程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有:(1)启蒙性:幼儿园的课程不在高深,在于是否能开启幼儿智慧与心灵,萌发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2)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要贯穿于幼儿的生活。(3)游戏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基本的学习途径。(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幼儿的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必须以活动为基本存在形式。(5)潜在性:幼儿园课程是蕴涵在环境、材料、活动和教师的行为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促进作用的。

1.3.简述“学问”中心课程与“经验”中心课程各自的特点及局限性。.答:“学问”中心课程是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的注意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这类课程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文化的精华,并促进学生逻辑性的发展,教师也容易组织教学。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可能导致重认知轻情意,重记忆轻理解,重共性轻个性,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机械记忆,被动学习的倾向,最终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经验”中心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该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课程内容随学生变化而改变,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全面发展。这类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局限性在于过于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必然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很难把握学生易变的且因人而异的兴趣,引导他们有效学习。 1.4.“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观,它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各是什么?答: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是教材、教科书,关注“教什么”。将通过课程而进行的教育简化为“教书”,只关注“教什么”,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关注“为什么而教”和“怎么教”。它的合理性在于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问题,注重学生的认知学习,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局限性在于只关注“教什么”,不关注“为什么而教”和“怎么教”;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不关注学生的认知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课程内容本身的理解也过于狭窄——仅仅局限于客观外在的间接经验,而忽略了学习者在学校生活和活动中所获得的各种鲜活的直接经验和主体体验。 1.5.“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观,它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各是什么?答: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是学习者,强调学生获得的学习经验。关注“为什么而教”、“怎样教”,以及“这样教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它的合理性在于不仅关注“教什么”而且关注“为什么而教”、“怎样教”、“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教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可以说,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兴趣、需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所学以及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它的局限性在于学习经验的模糊性、主观性、个人性和不易把握性,导致这一定义真正影响范围还较多局限在学者的范围内和理论的层面上,还未被广大教师认可并广泛采用。它“理论上很吸引人,实践上却很难实行”。 1.6.“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它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又是什么?答: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是学习活动,学生的“所做”。这一概念产生于对“课程即教材”一说的反思与批判中,同时又由于经验的模糊性、个人性、主观性而难以把握,于是将研究转向学习经验的“母体”——学习活动。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了什么。它的合理性在于它克服了经验论的许多不足,关注活动过程,同时又保留经验论许多长处,关注学生兴趣、个性和个人经验获得。不足处在于可能把研究者的注意力引向活动的形式,造成本末倒置的状况,视活动本身为目的,而忘却活动的宗旨活动为之服务的目标。而且,过分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不能完全反映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本质特征。 1.7.“课程即教学计划”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及其隐念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它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各是什么?答: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是教学计划或培养人的蓝图。这一慨念力图纠正课程“经验说”的失之过宽,“教材说”的失之过窄,“行动说”的失之浅表,将重点放在培养人的计划上,包括对课程目标、内容、组织、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决策,涵盖了课程的基本要素,因而比较周全。它的局限性在于它遗漏了课程实施这一极为重要的部分。课程实施不是原封不动地执行计划,从某种意义来说,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的“再设计”过程。“计划说”过分强调静态设计,预成课程,忽视动态设计,生成课程的倾向,将教育者关注的重点引向外在于学生的“计划”,最终导致有教无学。 1.8.“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各是什么?答:这种课程概念关注的重点是学习者通过课程而获得的学习结果,即教育教学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为此,选择和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有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是课程研究的核心任务。“目标说”受企业科学化

13

管理运动的影响,强调预期、控制、效率、追求结果。它的合理性在于的确有利于课程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它的局限性在于容易导致视学校为工厂,视课程为生产线,视学生为原材料,视教育教学为“加工”学生成一个个标准件的倾向。而且无法保证预定目标对每个学生的适宜性,无法关注、调整那些非预期但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的各种“因素”。

2.1.1.幼儿园课程目标在课程中有什么作用?答: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在课程中,目标处于核心位置:它既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它的终点;它既是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标准。因此,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制定教育目标。

2.1.2.幼儿园课程目标三大来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是: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是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依据。幼儿园课程目标三大来源的具体内容:(1)对幼儿的研究。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研究幼儿的发展需要:一要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幼儿“应该”和“可能达到”到理想发展,二要了解幼儿的现实发展状况。(2)对社会的研究。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期望,即直接反映在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各种有关文件中,也反映在家庭的要求中,还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同时还应关注社会生活对幼儿的实际影响和有可能造成的影响。(3)对人类知识的研究。从知识的角度考虑幼儿园课程目标时,设计者最为关心的是“该学科领域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什么关系,它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 2.1.3.如何对教育目标体系中三大来源的信息进行筛选协调?答:筛选工作应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可能性筛选”。其主要任务是将三方信息加以综合整理,将那些相互矛盾、重叠的、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社会需要的内容删除、合并、修正,构成一个可能性目标体系。这时的筛选工作也可与寻找目标信息的工作同步进行。第二步,“价值性筛选”。将第一步筛选出的“可能性目标”再经过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的过滤和调节,形成适当性目标。经过两次筛选协调,适当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就基本确定下来了。

2.1.4.幼儿园课程目标可分为哪几个层次?答:幼儿园课程目标包括四个层次:(1)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2)年龄阶段目标;(3)单元目标;(4)教育活动目标。

2.1.5.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应遵循哪些原则?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涵盖面要尽量周全,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2)系统性原则: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3)可行性原则:目标制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幼儿园、本班儿童的实际。(4)时代性原则:时代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发展。(5)缺失优先原则:儿童现实发展中不足的,但又是理想发展所必须的方面,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6)辩证性原则: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处处体现辩证的观点,处理好各种关系。

2.1.6.确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具体方法是什么?答:确定幼儿园课程的具体方法是:(1)幼儿园课程方案整体目标的制定:建立目标体系的第一步是学习、理解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文件中所提出的课程目标体系。第二步是考虑如何结合本园的特殊需要作相对调整;(2)各领域目标的制定:这一目标的制定需要将幼儿心理结构和教育内容两个维度再分解,分出教育内容的二级甚至三级结构和儿童发展的不同层次来,再制成更具体,对设计课程活动更有指导意义的目标明细表;(3)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幼儿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来确定目标,应充分发掘课程内容本身所蕴藏的,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并使之与上位目标,甚至课程目标相一致。

2.1.7.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需考虑的三个因素间有什么关系?答: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需要考虑学习者心理发展水平、学习主体心理结构、教育内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发展水平可能通过教育内容的深浅不同和发展要求的高低不一而间接反映出来,因此,这一因素隐藏在另外两个因素之中;任何内容领域的学习都应促进幼儿情感认知、动作、技能三种发展内容;同样这三方面发展,都要借助于学习内容才得以发展。这三个因素紧密结合,才可能形成合理的课程目标结构。

2.1.8.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答: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必须考虑的三个因素是:(1)学习主体的心理结构;(2)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3)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

2.2.1.幼儿园课程内容有哪几个基本组成部分?答: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1)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2)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4)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

2.2.2.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有哪些原则?答: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有七大原则:(1)合目的性原则:所选内容必须符合并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2)基础性原则: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立足于幼儿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价值性原则:有效的学习依赖于有价值的学习内容。(4)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

14

既要符合幼儿已有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5)兴趣性原则:兴趣具有动机力量。(6)直接经验性原则: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使得他们的学习具有直接经验性特点。(7)兼顾“均衡”与“优先”原则:均衡指的是构成课程内容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要适当。优先指课程设计者对某些内容和活动作价值比较,决定是否纳入课程及其比重和先后次序。

2.2.3.就幼儿的认知学习来说,有价值的内容具有哪些特点?答: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具有以下特征:(1)贴近幼儿的生活,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事物或现象;(2)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3)能够让幼儿“研究”,并有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4)挑战幼儿的能力并包含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

2.2.4.选择幼儿课程内容时,贯彻兴趣性原则的途径有哪些?答:选择幼儿课程内容时,贯彻兴趣性原则的途径有:(1)关注幼儿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教育价值丰富的内容;(2)将必要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

2.2.5.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答:当前幼儿园课程的内容选择中需要注意:(1)目标流失问题;(2)课程内容超载的问题;(3)片面适应社会需求,无视学习代价的问题;(4)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外生活经验及小学课程内容不衔接的问题。

2.3.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有哪些?答: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方法有:(1)论理组织法: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2)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

2.3.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有哪些?答: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形式有:(1)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3)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

2.3.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是什么?答: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1)顺序性:是组织学习内容的时间次序。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2)连续性:强调的是后续的学习与先前的经验之间的关系;(3)整合性:是指加强课程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之间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帮助儿童对各种知识加以统整。

2.3.4.幼儿园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幼儿园教育的主要途径有:(1)教学活动;(2)游戏;(3)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4)学习环境;(5)家园合作。

2.3.5.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答: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1)集体活动;(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

2.3.6.幼儿园课程组织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答: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有:(1)整体性原则:要求课程设计者树立整体观和系统观,把课程组织成为一个具有合理结构和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2)生活化原则: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点。应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使幼儿园教育生活化。(3)主体性原则:指的是要把课程组织成教师主动引导的、幼儿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

2.3.7.幼儿园课程计划包括哪些内容?答:幼儿园课程计划包括的内容: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幼儿自由选择的活动;一日生活的安排;学习环境的提供;家长工作和与社区的联系。

2.3.8.幼儿一日生活安排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答: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应注意:(1)时间不宜划分过细、过碎,尽可能减少环节的转换;(2)根据动静交替的原则来安排一日活动;(3)一日生活安排要相对稳定并让幼儿了解,以有利于形成时问观念、秩序感和计划性。(4)每一环节结束前要有明确的信号提示,让幼儿做好转换活动的准备。(5)一旦多数幼儿完成转换环节,就立即转入下一个活动,以免养成拖拉的习惯。

2.3.9.论理组织法的优缺点是什么?答:论理组织法这种课程组织方法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知识和严密的思维训练;计划性比较强,一般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要求,教师较容易把握,也有利于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难以照顾到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学习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因而造成被动学习、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个性的情况。

2.3.10.心理组织法的优缺点是什么?答:心理组织法由于以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为基点,按经验演进的原则逐步扩大学习范围,因而较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别差异,容易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理解力;同时,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变通性,容易及时增补有价值的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和儿童一起计划、安排课程活动。但较难形成系统的经验,加之儿童真正的兴趣难以预先确定,因此,教师把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

2.3.11.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形式的优缺点是什么?答: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优点是重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计划性强。缺点在于可能造成各领域知识的分割,而且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造成被动学习,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个性。

15

2.3.1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有何优缺点?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真正打破了学科界限,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扩展新经验,并达到身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它的缺点是设计者无法准确地推断每个“问题”能够扩展哪些新经验,效果难以完全预测,内容难以全部预定,教育过程难以完全把握,系统知识的学习难以保证,教师难以组织。

2.3.13.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有何优缺点?答: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的优点是注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缺点是儿童获得的学习经验或基本知识零散,缺乏衔接性和顺序性。 2.4.1.直接教学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是什么?答:(1)直接教学的适用范围:①对幼儿进行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②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等的教授;③必需的社会知识或概念,与健康生活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周围环境的有关信息的传递等;④某些技能的传授。(2)直接教学的局限性:直接教学主要是借助于语言讲解进行的,不太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对幼儿情感的发展,认知经验的获得,动作技能的形成效果不佳,也较难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2.4.2.间接教学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答:间接教学的局限性:在间接教学中,幼儿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的学习往往难以深入,所获经验一般比较零碎、表面、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学习的有效性难以保障。

2.4.3.支架式教学有什么特点?答:支架式教学的特点:肯定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础。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引发幼儿新旧经验冲突的任务,引导幼儿意识到问题,并提示解决问题的线索。 2.4.4.当前幼儿园时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幼儿园造成时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有:(1)过分整齐划一的集体行动。(2)固定而不可改变的时间表。(3)时间分割的过于零碎,环节过渡多而不适当。(4)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配合得不好。(5)活动本身不适合幼儿。(6)儿童缺乏参与的机会,丧失积极性。(7)教师“照顾过度”而又忙不过来。(8)教育过程缺乏灵活性。(9)工作的计划性不够,准备工作未做好。(10)忽视必要的常规的培养等。 2.4.5.针对幼儿园时间资源浪费的问题应采取什么对策?答:针对幼儿园时间资源浪费的现象,应采取以下对策:(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2)过渡环节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减少消极等待。(3)活动安排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4)避免照顾过度,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5)养成良好的常规和专心做事的习惯。

2.4.6.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遵循什么原则?答:环境的创设要注意遵循如下原则:(1)与课程目标相一致。(2)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宜。(3)发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

2.5.1.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以便调整、改善、选择和推广课程,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2.5.2.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五大基本要素是什么?答: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五大要素为:(1)课程评价的目的;(2)课程评价的内容;(3)课程评价的主体与客体;(4)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指标;(5)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方法。

2.5.3.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三大内容是什么?答: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三大内容是:课程方案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

2.5.4.科学的课程评价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准确性,评价标准应能保证所获得的信息是需要的,可靠的;(2)有用性,即评价结果具有实用价值,能向各类对象提供丰富的信息,并对课程的发展、应用和推广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合法性,即评价过程应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尊重机构或个人的权益;(4)可行性,即切实可行,投入的人力、物力适宜有效。

2.5.5.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是什么?答: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一般程序是:(1)集中问题:即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设计评价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工具、规定搜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安排时间进度和人员分工;(3)实施评价方案,收集评价信息;(4)分析评价资料;(5)解释资料,得出结论,做出建议。

2.5.6.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具体步骤是什么?答: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具体步骤为:(1)前评价:是在设计单元活动之前进行的幼儿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评估,以所获资料作为设计活动的参考。(2)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根据前评价的资料,教师初步设计出活动方案并加以实施。(3)后评价:教学活动实施后进行的效果评价,并与前评价的资料进行比较,以了解儿童的进步情况,检查教育目标达到程度。(4)追踪评价:教学活动结束后过一段时间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了解幼儿是否获得真正的学习,学习效果是否能够保持并能够运用、迁移。

2.5.7.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一般原则是什么?答: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一般原则是:(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2)评价中要以自评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3)评价应该科学有效;(4)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16

2.5.8.如何使幼儿园课程评价科学有效?答:要使幼儿园课程的评价科学、有效,应该做到:(1)科学的评价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2)幼儿园课程评价要涉及课程方方面面的工作;(3)课程评价应讲求实效性,提供有用信息,防止形式化;(4)评价虽重要,更要重视结果的解释和运用。

2.5.9.幼儿园课程评价标准的意义是什么?答:评价标准在课程评价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可以:(1)使课程改革者坚定信心,坚持正确的课程观念和做法,排除外界各种思想观点的干扰(强化功能);(2)提高幼教工作者的主动性、自觉性、更好地调控、完善课程(导向作用);(3)规范评价活动,使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评价方式在价值上取向保持一致,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规范作用);(4)公正地判断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其优点与不足,做出恰当地评判(鉴定作用)。同时,评价标准也是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的指南。

2.6.1.目标模式具有哪些特征?答:目标模式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1)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预先制订的行为目标来进行;(2)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要求确立明确、可以测量的外显性行为目标。

2.6.2.目标模式有什么优点和局限?答:目标模式的优点在于课程设计的条理性和简易性:(1)课程设计条理清晰。(2)增强了教育者的目的性。(3)课程评价简单易行。这一模式的显著缺陷则在于它的机械性和“工具化”倾向:(1)课程目标的行为化必然导致其分解和细化,可能造成教育视野的局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课程目标强调细化,与现代课程强调教育内容应具完整性、系统性是相矛盾的。(2)强调目标的行为化、可预期性和可测量性,必然忽视非预期的、没有明显的外部表现、缺乏可测量性的学习结果,如情感体验、态度方面的学习,而这些,在今天看来往往是更重要的学习。(3)课程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定量测量,轻质的分析,课程评价难以为改进课程提供有用的信息。(4)过于强调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技术性”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艺术性”和“人性”,即个性和创造性。

2.6.3.过程模式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答:过程模式的优点表现为:强调课程的弹性、灵活性;重视课程实施过程;积极发挥教师和儿童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其不足则主要在于:(1)目标的作用相对被忽视。由于没有相对明确的评价标准,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操作起来比较困难。(2)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教师应能领会和把握课程所要实现的价值的核心,并灵活自如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儿童的学习,否则教育的效果就难以保证。

2.6.4.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本公式是什么?从不同要素出发的课程设计的一般“程序”是什么?答:(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过程可简化为一个基本公式:目标+兴趣、需要+内容→活动(2)从不同要素出发的课程设计的一般“程序”:①从目标出发:目标→兴趣、需要和经验→内容材料→活动②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兴趣、需要和经验→目标→内容材料→活动。兴趣、需要和经验→内容材料→目标→活动③从现有的材料、内容、问题出发:内容、材料→目标→兴趣、需要和经验→活动。内容、材料→兴趣、需要和经验→目标→活动④从已经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方案出发:活动→兴趣、需要和经验→目标→内容、材料→活动

2.6.5.过程模式最大特征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答:过程模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开放的设计思路。它认为学习不是直线的过程;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而不仅是方案的执行者;形成性评价是有效途径;目标应是笼统的。

3.1.1.蒙台梭利对儿童有哪些观点?答:蒙台梭利的儿童观:(1)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蒙台梭利认为6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即所谓的“吸收的心智”。借助于这种能力,儿童能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于下意识、不自然中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从而塑造自己,形成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因而没有人是被别人所教导的,每个人都是自我教育而成的。(2)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3)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不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游戏,她认为游戏,不可能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蒙台梭利相信孩子具有天赋的发展潜力,以及依次出现的内在需求,当这些需求得到环境的配合,孩子的天赋的潜力便得以发挥,进而成为完整的个体。

3.1.2.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有准备的环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答:“有准备的环境”应该有以下主要要求:(1)秩序。蒙台梭利对环境中的秩序提出以下要求:物品尽量保持在相同位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与地点,例行的活动尽量采取相同的步骤,幼儿应把使用过的教具放回原位。(2)自由。幼儿可以自由地在已设计好、适合他们需要的环境中选择工作。她主张教师必须在保障儿童自由活动的前提下,培养儿童的纪律性、锻炼其意志力,发展其社

17

会性。(3)真实与自然。蒙台梭利指出,环境中的真实与自然,有助于幼儿发展探索内在及外在世界所需的安全感,而成为敏锐的、有鉴赏力的生活观察者。蒙台梭利指出:人,尤其是幼儿,仍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设法让幼儿有机会接触自然的环境。(4)美感与安全。蒙台梭利认为“美”能够唤起幼儿对生活的反应能力,而真正的美是以简洁为基础的,所以教室中的布置无需太过豪华与铺张,强调教室的颜色要明朗,令人愉快,并具有整体的调和感。幼儿是好奇、好动的,因而环境中的硬件设备必须是安全的,绝对不能对儿童造成伤害,另外在户外活动时,强调将户外游戏区划分为几个责任区,每位教师负责自己责任区中活动的幼儿的安全。

3.1.3.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答: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表现在:(1)孤立的感官训练:这是一种严重的脱离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2)对创造力的忽视: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没有自由,并且蒙氏教案缺乏艺术教育;(3)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4)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3.1.4.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教育方法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答: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育目的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1)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2)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为达到上述教育目的,蒙台梭利沿着儿童敏感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研究设计出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1)日常生活练习。(2)感官教育:其内容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练习五大类,它们分别由相应的教具完成。(3)语言教育:包括读的教育和写的教育。(4)数学教育。(5)文化科学教育:蒙台梭利文化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等几个主要方面。蒙台梭利教育法是由三要素构成的:(1)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应该是有秩序的、自由的、真实与自然的、美感与安全的。(2)教师-导师。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应具有以下角色:环境的提供者、示范者、观察者、支持者和资源者。(3)教具-工作材料。蒙台梭利教具大体分为四类:生活训练教具、感官教具、学术性教具和文化艺术性教具。

3.1.5.蒙台梭利感官训练教具具有哪些特点?答:蒙台梭利感官训练教具具有如下特点:(1)刺激的孤立性。蒙台梭利教具中,每一种教具只训练一种感知能力,以排除其他感觉的干扰,以使相应的感官以最大的敏锐度去感知这种刺激,得到纯正、清晰的感觉。(2)操作的顺序性。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敏感期而拟定的,而敏感期的出现是服从个体发展节律的,所以要根据这种发展节律设计有顺序的系列教具,并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3)工作的趣味性。蒙台梭利教具对儿童的吸引力不在于它的外表,而在于它的内部——能够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因而它可以长时间地吸引孩子。(4)教育的自动性。在蒙台梭利教室里,不是教师直接将知识教给幼儿,而是幼儿通过自己操作教具来自我学习。蒙台梭利教具的“自我纠正错误”的功能,使幼儿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变为可能。 3.2.1.陈鹤琴的儿童观是什么?答:陈鹤琴对儿童的观点有: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准备,而且应具有它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3.2.2.陈鹤琴的活教育的理论是什么?答: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针对旧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教学脱离儿童实际的弊端,陈鹤琴提出来“活教育”的理论。活教育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方法论三部分。(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活教育的课程。针对死教育书本万能、课程固定的弊端,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点。(3)活教育的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教学方法。

3.2.3.整个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答:整个教学法的特点:尽管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课程可由五方面的活动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应该单独组织,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育内容也必定要互相连接成整体,不能四分五裂。幼稚园的课程以儿童的环境为中心,选择儿童感兴趣且又适合学的物和事为“主题”,组织融合儿童的科学、社会、语文、艺术、健康活动,组成有系统的组织,以适应幼儿的认识特点。自然、社会环境中的这些主题,就像人的手掌,将手指自然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3.2.4.五指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和要求?答:依据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五指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1)十分注意“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2)注意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3)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教导儿童。(4)多采取小组教学法。(5)多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6)教师应当成为儿童的朋友,使幼儿不害怕,肯接近。

3.2.5.幼儿园五指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各是什么?它的课程是如何组织的?答:五指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发展幼稚生的心智和身体。具体的课程目的有四方面:(1)做人:有合格的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的精神;(2)身体:有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和相当的运动技能;(3)智力: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意的能力;(4)情绪:能欣赏自然和艺术美,快乐,打消惧怕。幼稚园的课程可以以自然、社会为中心进行选择,形成五类活动:(1)健康活

18

动;(2)社会活动;(3)科学活动;(4)艺术活动;(5)语文活动。幼儿园的课程需要打成一片组成有系统的组织,以适应幼儿的认识特点。可以从幼儿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选择儿童感兴趣且又适合学的物和事为“主题”,组织融合儿童的科学、社会、语文、艺术、健康活动。这种课程内容组织的方法被称为“整个教学法”,后来改称为“单元教学法”。

3.3.1.系统化知识对儿童发展有什么价值?答:系统化知识对儿童发展的价值:研究表明:能够引起儿童智力方面的重大进步的不是掌握某些个别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掌握反映现实生活某一领域的本质联系和关系的一定知识体系的结果”。零散的、偶然的知识不具有发展价值,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原则组织起来的完整知识体系,才能扩大儿童认识活动的可能性,从本质上改造儿童的认知方式,使他们能更自由地运用旧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识,并逐渐掌握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智力活动方式。学前教育方面的研究也发现: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对尚不具备抽象逻辑思维的学前儿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3.3.2.系统化知识与零散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系统化知识与零散的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幼儿所掌握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比较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即零散知识。掌握这类知识不须专门的教学,儿童在与成人的日常交往中可以自然地获得。第二类知识技能比较复杂,是以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原则组织起来的完整知识体系。此类知识在幼儿的知识总量中占很小一部分,但对其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只有经过专门组织的教学才可以掌握。系统化知识与零散知识之间虽有很大的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零散的知识为系统化的知识,提供认识的基础和有待加工整理的“原材料”;系统化知识则是在扩展儿童经验的同时,负责加工整理这些简单、孤立、零散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概括化,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

3.3.3.作业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作业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作业教学的任务重在利用儿童的自发经验(即第一类知识),引进中心概念(表象形式的初级概念),以此为基础帮助儿童形成系统化知识和认识方式。

3.3.4.教师在作业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教师在作业教学中的任务是:(1)选择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儿童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各种知识系统;恰当地确定各系统的中心环节;,(2)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3)引导幼儿围绕知识系统的核心积极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帮助儿童建立知识体系;(4)巩固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幼儿将它们迁移到更广阔的范围里去解决认识上的新问题。 3.3.5.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有哪些?答: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有:(1)儿童发展是一个社会建构和社会共享的过程;(2)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引导发展;(3)幼儿园的教学是一种自发一反应型的教学;(4)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即课程)应具有过渡性;(5)给儿童的知识要系统化;(6)作业是重要的教学形式。

3.4.1.认知理论学前课程的一般特点是什么?答:皮亚杰式的学前课程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高度重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2)强调活动与游戏的教育价值;(3)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3.4.2.凯米课程设计遵循哪些原则?答:凯米课程从皮亚杰的理论中引出了三条课程设计的原则:(1)能动性原则:儿童的学习必须是儿童主动探索的过程;(2)充实性原则:对应儿童的发展阶段,在打牢发展的基础上下功夫;(3)结构化原则:帮助儿童形成知识结构是课程的重要任务。

3.4.3.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答: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的特点: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以主动学习为核心,围绕发展所必须的一系统“关键经验”创设学习环境,引发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从而支持儿童的学习。

3.5.1.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弹性计划有什么价值?答:瑞吉欧不预先设定每一项目或每一活动的具体目标,不意味着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毫无计划,只是这种计划不是对活动的具体目标与程序的规划,而是考虑到孩子可能的想法、假设和象征,及他们可以引导的方向后,对多种可能性的“假设”。“弹性计划”不仅使老师对活动接下来的发展阶段有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为儿童的参与,为课程的发展,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在瑞吉欧,活动的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依靠开始的计划(假设),而是依靠孩子们的反应和教师灵活的策略。教师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蕴涵其中的巨大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

3.5.2.瑞吉欧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学习、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答:瑞吉欧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学习、教育的基本观点有:(1)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人,是发现及创造生活内涵的主体。(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3)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4)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5)在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最为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3.5.3.瑞吉欧项目活动中体现了课程与教学哪些特色?答:瑞吉欧项目活动生动地体现了瑞吉欧在课程和教学方面的特色:(1)弹性计划:教师预先制定出总的教育目标,但并不为每一项目或每一活动事先制定具体目标。(2)合作

19

教学:在教学方面,瑞吉欧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师生合作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3)档案支持:一种高质量的档案应该促进儿童学习,支持教师教学,刺激家长参与。(4)小组工作:瑞吉欧的项目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工作方式,并且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合作研究。(5)深入研究:突出体现在活动中幼儿对同一现象、概念多角度的全面认识,以及对其在多种水平上不断提升的重复认识。(6)图像语言:作为儿童的另一种语言渗透在项目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3.5.4.一种高质量的档案应该具有哪些作用?答:一种高质量的档案应具有如下作用:(1)促进儿童的学习。档案为儿童提供了有关其言行举止的具体的可见的“回忆”,儿童可以总结自己获得的经验,并以此为出发点,迈向下一步的学习。(2)支持教师的教学。瑞吉欧档案记录过程本身对于教师是一个极好的观察儿童,反思自身的机会。同时,记录的系统结果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3)刺激家长的参与。家长借助于档案,认识到儿童学习的情况以及他们取得的成果,这使得家长与儿童一起分享他们学习的过程。(4)赢得社区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将学校教育的内容向社会公开,有利于学校社会一体化进程。当然,这也为瑞吉欧教育方案自身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赢得了社会公众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4.1.1.单元主题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答:单元主活动的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连接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

4.1.2.单元主题选择的出发点有哪些?答:单元活动的主题一般来自于儿童的生活。选择主题可以有多个出发点:(1)从课程目标出发: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教育活动加以支持,因此,可以从确定的课程目标出发,寻找相应的活动主题。(2)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可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选作单元的主题。(3)从现有的“内容”或“材料”出发:按季节和节日这两条线索选择主题是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经常采用的方法。

4.1.3.选择单元主题的主要依据什么?答:在选择单元“主题”时,首先要思考为什么选这个主题,这一主题要:(1)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2)蕴涵着多种教育价值,有助于达成多方面的教育目标;(3)涵盖较广的课程领域,有利于幼儿获得均衡的学习经验;(4)容易获得所需活动材料,容易转化成具体的活动,让幼儿能直接参与其中;(5)考虑主题之间的连续性。

4.1.4.设计单元主题活动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答:设计单元主题活动时应注意:(1)单元主题活动的整体性、综合性应该是自然、有机,不应是生拼硬凑。(2)设计者的注意力不能过多的放在课程的外部而忽视儿童的主动建构过程。

4.1.5.设计单元主题活动的具体步骤是什么?答:编制单元主题活动的具体程序如下:(1)列出单元名称、选择这一单元的理由和大体需要时间。(2)确定单元活动总目标:由于一个单元往往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完成,所以,特别要注意目标的全面性。(3)拟定单元活动纲要:即考虑组成单元的系列活动具体有哪些,内容是什么,涉及到哪些教育领域,每个活动可能有助于达到哪些单元总目标。(4)逐一设计每个活动:每个活动的设计框架是:活动的名称、目标、准备、活动内容、方法和大概进行步骤、注意事项等。(5)检核或评价方案:单元主题活动设计好以后,可以作一个预先的检核评估,并可根据结果修订单元活动设计。

4.2.1.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有什么区别?答:单元主题活动与项目活动有以下区别:(1)单元主题活动是教师预先计划好的,教师事先设定好目标,而项目活动的方案不完全是预先确定的,目标是由孩子和教师商议发展出来的。(2)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界限分明,项目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没有严格的界限。(3)单元主题活动教室中所有孩子都从事相似的工作,课程持续时间较短;项目活动中孩子自由选择活动,课程持续的时间较长。 4.2.2.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有什么联系?答: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很相似:都强调儿童的兴趣和经验,都主张课程要生活化,要以完整的学习促进整体的发展;课程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主题而展开。

4.2.3.主题网有什么功能?答:主题网可以发挥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辅助教师的课程设计;二是辅助幼儿的学习。主题网之所以可以辅助教师的课程设计,是因为主题网的制作过程,能够促使教师更加全面地理解主题,避免停留在局部或表层;教师在制作主题网时,可以把所有相关的概念都尽量完整地包括进去,然后再根据自己班上孩子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来选择最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主题网也可以辅助幼儿的学习。师共同建构主题网的过程,可以使幼儿从成人和同伴那里获得有关的经验和想法,充实和扩展自身的有关认识,同时发展分类思维能力。此外,儿童参与制作主题网过程(即就某一主题进行联想和讨论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关于主题的原有经验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寻求和发现可以并值得延伸、扩展和深入探讨的内容。

4.2.4.制作主题网的基本程序是什么?答:制作主题网大约可分为四或五个步骤:(1)脑力激荡:教师要尽可能地放纵思想,写下与主题有关的字词。(2)归类:将记录着不同字词的纸条按类别分组。(3)命名: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概

20

括性字词或短语为每一组写下一个标题。(4)交流:可以和别的教师交流主题网。(5)连网:将一组组的字词,使用“网状”形式联系起来,誊写在一张纸上。

4.2.5.项目活动的组织分为几个阶段?答:项目活动的组织可分为三个阶段:(1)阶段一:调动幼儿与主题相关的经验并使幼儿意识到并明确想要探讨的问题。(2)阶段二:实地调查并邀请“专家”到班和孩子讨论。(3)阶段三:以某种形式与他人分享经验和成果。

4.2.6.项目活动有哪些“要点”?答:项目活动有五个要点,即五种结构性的活动形式:(1)团体讨论:全班一起或分为几个小组,对某个主题进行讨论。(2)实地考察:理想的实地考察就是走出教室进行现场参观、访问、调查。(3)发表:让儿童回顾与主题有关的园外个人经验,并将它表达出来。(4)探究:项目活动重视各种探究。(5)展示:幼儿将活动中积累的“档案”向他人展示。

4.2.7.选择项目主题的依据是什么?答:选择项目主题的依据主要是:(1)主题对儿童的学习价值;(2)孩子的兴趣和需要;(3)课程的要求;(4)资源的可获得性。

4.3.1.学科课程中大纲的作用是什么?答:幼儿园的学科课程一般都有“教学大纲”。大纲主要说明该学习领域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或价值,指明该领域的教育目标、内容范围、教育原则与方法、指导要点及特别注意事项等,以帮助教师根据幼儿该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特点,来更科学地设计和组织活动。

4.3.2.幼儿园学科课程与中小学学科课程的区别是什么?答:幼儿园的学科课程与中小学的学科课程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上是一种广域课程或综合课程;(2)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上是一种“前学科”课程;(3)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直接经验;(4)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服务于幼儿的“一般”发展即基本素质的提高,而不以掌握学科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为主要目的。

4.3.3.学科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答:学科活动设计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有:(1)学科教育目标的“一般发展”性;(2)学科教育目标的综合性;(3)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4)画龙“点睛”式的作业教学;(5)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结果的经验化;(6)教学计划的弹性化和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4.3.4.学科课程在哪些条件下能发挥它的优点?答:系统化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益,改善儿童的智力活动方式,而学科课程的这些优点,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来:(1)区分两类经验,明确作业教学的功能和任务。第一类知识是简单的自然知识或自然经验,幼儿可以自然获得,无需专门教学。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作业教学的功能就在于帮助组织提升幼儿的自然经验。(2)精选教学内容,发挥学科教学活动的优势。幼儿教师在设计学科活动时应对学习内容的性质加以区分,对幼儿的一些日常经验根本没必要进行作业教学,因此发挥学科教学活动的优势的前提是精选教学内容。(3)整理幼儿的日常经验,使之系统化。学科教育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帮助幼儿整理日常经验,使之系统化,而要发挥这一优势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幼儿已有水平,其次要了解并把握“关键经验”以它为“纲”来引导幼儿整理经验,提升认识。

4.4.1.区域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答:区域活动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2)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3)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活动;(4)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境及相应的活动中。

4.4.2.积木区和角色扮演区的潜在价值与功能是什么?答:积木区潜在的价值与功能:积木是由一个个标准的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在一套积木中每个形体之间都存在着某种严格的比例关系。积木的这种结构特征使它成为幼儿学习数学发展认知能力的极佳材料。同时,我们知道积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无限的“可组合性”。单位积木都是一些十分简单却又十分基本的形状,这些形状可以说是各种实际物体之形状的高度概括与抽象,因此人们可以借助于某种想象“还原”它,即赋予它各种实际意义。正因为积木均为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其功能不必固着在某些特定的物体或结构上,才能使它具有无限的可组合性。因此,幼儿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就是积木在认知方面体现出的“开放性”。其次,搭建积木(尤其是大型积木)常常需要儿童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这就可以说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开放性”。角色扮演区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角色游戏或表演游戏的整个过程中。比如在表演过程中,儿童的语言得到发展,发展了口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增进语言应用技能。表演中,儿童调动原有经验,巩固加深生活印象,使之系统化。同时,儿童在表演前的协商过程,表演的合作过程,都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为中心,增强合作能力等等。

4.4.3.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答:将教育意图或目标转化为活动材料和环境,透过创设环境影响幼儿的活动,再通过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发展,是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4.4.4.区域活动设计的一般流程是什么?答:区域活动设计的一般流程是:(1)拟定区域的种类(2)选择适当的活动

21

材料(3)思考各活动区活动内容和目标。

4.4.5.确定区域的种类要考虑哪些因素?答:确定区域的种类要考虑的因素有:(1)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据此决定活动区的种类创设活动区的目的是为了给儿童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决定所设区域的种类时,应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2)幼儿人数与活动室面积——据此决定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一般来说,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为5~7人。此外,活动室的结构、经费等,也影响到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

4.4.6.确定各区域空间的位置要考虑哪些因素?答:确定各区域空间应考虑下列因素:(1)动静尽量分开避免相互干扰。(2)区域之间有适当的“封闭性”,避免因“界限”不明确而产生消极影响。(3)活动室内的“交通路线”力求畅通无阻,以避免产生拥挤,碰撞等情况。(4)最好留有一块供集体活动用的场所。(5)避免出现“死角”——教师的视线不能随时看到的地方。

4.4.7.布置各个区域应注意哪些事项?答:布置区域应该注意的问题有:(1)安全问题。(2)自理问题。活动区投放的材料及摆放方式要具有高度的自理性。(3)心理气氛问题。有些区域需要营造一种特殊的心理气氛,以满足幼儿的特殊需要。(4)规则问题。活动区内活动应该是充分理解和掌握规则之后的自律、自由。在创设活动区时就必须考虑规则问题。

4.4.8.教师在区域活动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各是什么?答:从创设活动区到全面开放活动区,使幼儿达到自由选择、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的水平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过渡阶段和自主阶段,教师在这两个阶段的任务、指导方式是有所不同的。(1)过渡阶段。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向幼儿介绍各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帮他们建立起活动规则,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从而使幼儿认识并适应活动区这种教育环境,顺利地过渡到自主活动阶段。(2)自主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区;第二,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显而易见,这两个任务都是以观察和评估为前提的。

4.4.9.教师指导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是什么?答:教师指导的一般原则与方法:(1)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儿童的需要。(2)善于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幼儿园条件不足。(3)坚持必要的教学管理。(4)时刻注意安全。(5)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答案。(6)注意发挥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7)注意个别指导。(8)师生互动、亲切融洽,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4.4.10.设计、开展区域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答:设计和开展区域活动应该注意:(1)区域活动的性质:不要把活动区活动的性质绝对化,更不要把它与游戏、与教学对立起来,也不要强调了一点就不及其余,顾此失彼。(2)材料的投放:注意材料不要追求高档化、逼真化、成品化,结果不仅造成了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大大降低了活动的教育价值。

4.4.11.教师在介绍活动区时,通常可以采用哪些做法?答:教师介绍活动区时,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做法:(1)先介绍,后开放。(2)开始最好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每位幼儿都能熟悉各区的内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3)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区。(4)介绍的同时,就给幼儿提供实际练习的机会。

4.4.12.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时,可以从几方面评估活动区的设置情况?应该重点观察幼儿哪几方面的活动状况?答:根据不同的目的,可将活动区的观察与评估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活动区设置情况的评估,另一类是对于幼儿活动状况的评估。活动区的设置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评估(1)各个活动区的使用频率,以了解目前的设置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进行调整;(2)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以此来考虑材料的投放或变换问题;(3)幼儿之间的冲突与环境的关系;(4)事故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重点观察以下几方面:(1)幼儿的兴趣:看他们经常选择哪些活动区和活动材料,经常从事什么活动。(2)活动参与情况:观察幼儿对活动区的选择以及入区活动的表现,从这些观察中可以发现儿童的自主性水平。(3)社会交往水平:幼儿在活动区里不同的表现反映着儿童不同的社会性水平、交往能力、性格特征。(4)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完全自然地观察幼儿选择智力操作材料的倾向。(5)遵守规则情况:目的在于了解幼儿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论述题目录

1.1.如何理解课程实施实际也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的过程?

1.2.写出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五种课程概念,并试评各个课程概念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1.3.幼儿园课程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定义的内涵?

22

1.4.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些性质与特点的内涵?

1.5.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由幼儿教育的性质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所决定的”。 1.6.“学问”中心课程与“经验”中心课程的定义是什么?它们各自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请你试评两类课程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

2.1.1.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需考虑哪些因素,你如何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2.1.2.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有哪些原则?你是如何理解这些原则的内涵的?

2.1.3.结合本地、本园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小班“认识火车”的活动目标。 2.1.4.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定义是什么?课程目标的地位如何?

2.1.5.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是什么?三大来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样才能对三大来源的信息进行筛选协调? 2.2.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定义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定义的内涵?

2.2.2.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有哪些原则或标准?如何理解这些原则或标准的内涵? 2.2.3.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防范或是解决这些问题? 2.2.4.根据上节制定的“认识火车”的活动目标,选择你认为适宜的教育内容。

2.2.5.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这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2.3.1.什么是论理组织法?什么是心理组织法?二者各有什么优缺点?

2.3.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有哪些?它们各自的关注点和优缺点是什么? 2.3.3.为什么说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单一的?

2.3.4.幼儿园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它们在幼儿发展中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殊价值? 2.3.5.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2.3.6.你是如何理解课程组织基本原则的内涵的?

2.3.7.运用相关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制定出一个日计划。

2.3.8.运用相关知识,依据上两节制定的小班“认识火车”的活动目标和选择的教育内容,合理地组织这一教育活动。

2.3.9.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哪些?你是如何理解这些原则的?

2.4.1.当前幼儿园时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 2.4.2.什么是课堂文化?教师应如何创设理想的课堂文化? 2.4.3.什么是专业化的教师?专业和非专业教师有何区别?

2.4.4.依据上面练习中制定的“认识火车”的教学目标以及选择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 2.4.5.如何理解课程实施的本质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过程。 2.4.6.直接教学、间接教学的定义各是什么?它们各自的缺点是什么? 2.4.7.如何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2.5.1.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三大内容是什么?三大内容评价的主要方面是什么? 2.5.2.如何理解教师和幼儿既是课程评价的“对象”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 2.5.3.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一般原则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些原则的? 2.5.4.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定义是什么?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6.1.目标模式有哪些特征?请你说说它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 2.6.2.过程模式最大特征是什么?请你说出它的优点和局限性?

2.6.3.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是否只能以目标为出发点?如果从幼儿的兴趣或突发事件出发,是否就贬低了目标的作用?

3.1.1.试评述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特点和局限性。

3.1.2.对照我国当前培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你认为该怎样全面地看待蒙台梭利教育方案。

3.2.1.陈鹤琴先生创建活教育理论和五指活动课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3.2.2.请你谈谈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3.3.1.知识系统化教学方案中,幼儿园作业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3.2.作业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教师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23

3.3.3.你所在的幼儿园是否采取过作业教学的方式?你是如何看待作业教学方式的? 3.3.4.试评述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3.4.1.凯米课程从皮亚杰理论中引出哪几条课程设计的原则?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原则的?

3.4.2.凯米课程强调以日常生活,传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给我们什么启示?试着分析一种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 3.4.3.你怎样理解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中的“关键经验”?

3.4.4.凯米课程有哪些特点?同凯米课程相比,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又有哪些特点?

3.5.1.谈谈你对瑞吉欧教育方案中体现出来的关于儿童、学习、教育问题的基本理念的理解。 3.5.2.你是如何理解瑞吉欧项目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课程和教学的特色的? 4.1.1.如何选择单元主题?什么样的主题是一个比较好的主题? 4.1.2.你是如何理解设计单元主题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的?

4.1.3.小班幼儿刚人园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请你以“幼儿园就像我的家”为单元主题,设计具体活动。 4.1.4.单元主题活动的定义是什么?单元主题活动有什么特点? 4.2.1.什么是项目活动?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有何区别与联系?

4.2.2.请你谈谈项目活动组织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4.2.3.请你根据制作主题网的几个步骤,制作一个项目活动“风”的主题网。 4.2.4.请你依据小班幼儿的情况,以“黑夜”为项目主题,组织一个项目活动。 4.3.1.你是如何认识学科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的?

4.3.2.你是如何理解幼儿园学科课程与中小学学科课程的区别的?

4.3.3.结合当前你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帮助幼儿整理有关鸟类知识的学科活动。 4.4.1.区域活动的定义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区域活动的特点的? 4.4.2.举例说明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上。

4.4.3.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确定班级中区域的种类需要考虑到哪些因素? 4.4.4.谈谈你对设计、开展区域活动应注意的问题的理解。 4.4.5.请你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一下美工区的潜在价值与功能。

4.4.6.请你谈谈对区域活动性质的理解,你认为对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来说,适当的做法是什么? 4.4.7.请你谈谈在活动区域布置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或注意哪些事项。

4.4.8.教师在区域活动的不同阶段的任务和指导方式各是什么?教师对活动的指导应遵循哪些一般性的原则和方法。

论述题答案

1.1.如何理解课程实施实际也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的过程?答:课程实施问题可以算是教学问题,但事实上教学和课程是无法严格分开的。教学是课程的实施阶段,但课程实施却不是原封不动地执行计划。事先设计的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反馈修正、调整、发展、完善预定计划或方案,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从这种意义来说,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的“再设计”过程。

1.2.写出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五种课程概念,并试评各个课程概念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答: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课程概念有五种:(1)课程即学习科月和教材。它的合理性在于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问题,注意学生认知学习,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局限性在于只关注“教什么”,不关注“为什么而教”和“怎么教”;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所学知识对学习者个人的意义;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将课程内容理解为客观外在的间接经验,而忽略了学习者在学校生活和活动中所获得的各种直接经验和主体体验。(2)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它的合理性在于不仅关注“教什么”而且关注“为什么『面教”、“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这样教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兴趣、需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所学以及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它的局限性在于学习经验的模糊性、主观性、个人性和不易把握性,导致这一定义还未被广大教师认可并广泛采用。(3)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它的合理性在于它关注学生兴趣、个性和个人经验获得,同时它又能在教学中被真切地把握,克服了“经验论”的不足之处;它的局限性在于可能把研究者的注意力引向活动的形式,视活动的本身为目的,而忘却活动的宗旨活动为

24

之服务的目标。而且,过分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不能完全反映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本质特征。(4)课程即教学计划。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在于它力图纠正课程“经验说”的失之过宽,“教材说”的失之过窄,“行动说”的失之浅表,将重点放在培养人的计划上,包括对课程目标、内容、组织、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决策,涵盖了课程的基本要素,因而比较周全;它的局限性在于它遗漏_r课程实施这一极为重要的部分。课程实施不是原封不动地执行计划.从某种意义来说,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的“再设计”过程。“计划说”过分强凋静态设计,预成课程,忽视动态设计.生成课程的倾向,将教育者关注的重点引向外在于学生的“计划”,最终可能导致有教无学。(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它的合理性在于强调预期控制、效率,追求结果,这的确有利于课程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它的局限性在于容易导致视学校为工厂,视课程为生产线,视学生为原材料,视教育教学为“加工”学生成一个个标准件的倾向。而且它无法保证预定目标对每个学生的适宜性,无法关注、调整那些非预期但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的各种“因素”。

1.3.幼儿园课程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定义的内涵?答: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我们可以分层来理解这一概念。(1)幼儿园课程是“活动”。“活动说”是课程定义的一大改进,从活动的角度看待和解释课程有几个优越之处:第一,它有利于改变课程工作者视角,促使他们同时注意学习对象和学习主体;第二,活动自身是一种存在方式,教师看得见,也比较容易把握和控制;第三,活动一词更能反映幼儿学习的本质与特点,因而也更适合于解释幼儿园课程。幼儿的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特征,使他们的学习具有直接经验性,难以离开直接感知.难以离开活动。因此用活动来定义幼儿园课程更能反映幼儿学习的本质特征,更能体现课程为学习服务的基本职能。(2)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在肯定幼儿园课程是活动的同时,又在活动前面加上限制,这样突出了课程的目的性,克服以活动来定义幼儿园课程可能导致的危险:过于重视活动的外在形式和过程而忽视忘却活动的目的,甚至视活动本身为目的。加上这些限定,可以进一步明确活动的指向性、目的性,使过程与结果、形式和实质更加密切地融合为一体。(3)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决非仅仅是“上课”或所上的各门课的相加,幼儿园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凡是作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而运用的,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活动,都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1.4.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些性质与特点的内涵?答:幼儿园课程的性质:(1)基础性;(2)非义务性;(3)适宜发展性。幼儿园课程的特点:(1)启蒙性;(2)生活化;(3)游戏性;(4)活动和直接经验性;(5)潜在性。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都有深刻的内涵,需要我们认真把握。幼儿园课程的性质:(1)基础性。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可以从两个角度说明:①从教育体制的角度看,幼儿园教育是学制的最初环节,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②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幼儿正处在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这时的学习经验不仅影响当时的发展,而且影响到青少年时期,甚至影响一生。幼儿园课程因此更具有基础性——为儿童的一生成长奠定根基。(2)非义务性。由于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幼儿园课程也就具有了非义务性,它不是适龄儿童必须学习和完成的“任务”,不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3)适宜性。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价值,是直接体现在对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的适宜性上的。所谓适宜于发展,指的是幼儿园课程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制约着幼儿园课程任何一个结构要素的核心因素。幼儿园课程要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发展特点为出发点,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幼儿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为目标,必须适宜于发展,有利于发展。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1)启蒙性。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与它的启蒙性密切相关。幼儿正处在充满好奇与求知渴望的年龄段,虽说他们有了了解探索世界的基本条件,但对于复杂的世界,他们需要一个引导者,幼儿园教育便成为这样一个引导者,幼儿园课程便担负起启蒙任务。启蒙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任务,启蒙性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点。(2)生活化。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幼儿除了认识周围世界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态度和能力也是需要学习的。而这样广泛的学习内容不可能仅靠教学活动完成,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即使是认知方面的学习,也离不开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园课程带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课程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更要贯穿于幼儿的生活。(3)游戏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其基本的学习途径。幼儿的游戏中有丰富的教育价值,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学习和发展。因此,幼儿的游戏活动本身就是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中的重要形式。即使教师专门设计的学习活动,也要强调其“游戏性”,让其符合幼儿兴趣,让他们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愉快地学习。(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根据儿童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儿童主要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周围世界,只有在感性基础上,他们才能理解事物。幼儿的这种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方式和认识特

25

点,使得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成为其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也使得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基本形式和构成成分。(5)潜在性。幼儿园课程有明确的目标和基本明确的学习领域,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蕴藏在环境中、生活中、游戏和各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虽然环境的创设和活动的设计是有目的的,但幼儿并不一定能清楚地认识到,幼儿园课程只能潜移默化地发挥促进幼儿成长的作用。 1.5.如何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由幼儿教育的性质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所决定的”。答: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由幼儿教育的性质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园课程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幼儿正处在发展的起始阶段,他们的身体迅速发育,心智逐渐萌生,个性开始萌芽。这一阶段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不仅影响到当时的发展,甚至会影响一生。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具有基础性。发展是儿童这一时期最根本的需要,幼儿园课程必须适宜于儿童发展,有利于儿童发展,才能为儿童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6岁的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这时的儿童对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渴望,但他们思维比较简单,无法完全理解外面复杂的世界,难以理解抽象的间接经验和知识。幼儿的这些身心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具有启蒙的特点,指导儿童逐步认识世界。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又决定了他们学习内容的广泛性,除了认识世界,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幼儿园课程带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课程内容来自幼儿生活,课程实施贯穿幼儿生活。幼儿园课程必须具有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能被幼儿接受,并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而课程也只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只能蕴藏在环境、生活、游戏中,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幼儿园的教育是学制的最初环节,因此幼儿园的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石,具有基础性。学前教育是非义务的,幼儿园课程也就具有了非义务性。幼儿园教育是基础,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具有奠基地位,它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启蒙性等特点。总之,准确地理解了“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由幼儿身心特点规律以及幼儿教育性质决定的”,将有利于我们科学地设计实施幼儿园课程。 1.6.“学问”中心课程与“经验”中心课程的定义是什么?它们各自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请你试评两类课程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答:“学问”中心课程是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经验”中心课程则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关注的重心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学习”中心课程理论认为,知识是课程不可或缺的要素,将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价值的内容按其自身的逻辑顺序和结构组织起来教给学生,就能逐渐地培养他们成为训练有素的学术人才。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强调以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的性质为中心组织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文化的精华,并促进学生逻辑性的发展,老师也容易组织教学。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可能导致重认知轻情意,重记忆轻理解,重共性轻个性,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机械记忆,被动学习的倾向,最终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经验”中心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的核心应是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应随学生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学生应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全面发展。这一理论的特点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课程内容随学生变化而改变,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全面发展。这类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多方面潜能。它的局限性在于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必然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很难把握学生易变的因人而异的兴趣,引导他们有效地学习。

2.1.1.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需考虑哪些因素,你如何理解这些目素之间的关系?答: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学习主体的心理结构(情感、认知、动作技能的结构)、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如健康、科学、社会等)、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论建构模式应该是由这三个因素综合构成的三维主体结构。其中发展水平可以通过教育内容的深浅不同和发展要求的高低间接反映出来;任何领域的教育内容都要受到幼儿发展水平的制约和限制,并且都应是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内容应促进幼儿情感、认知、动作技能的发展,同样,情感、认知、动作技能也要借助幼儿期的教育内容得以发展。总之这三大因素有机的结合才能形成合理的课程目标结构。 2.1.2.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有哪些原则?你是如何理解这些原则的内涵的?答: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有六大原则:(1)整体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5)缺失优先原则;(6)辩证性原则。这些原则都是高度凝炼的,我们在实际运用时,一定要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内涵。(1)整体性原则。幼儿园课程目标要尽量周全,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各个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要尽量涵盖情感态度、认知、动作、技能的内容。(2)系统性原则。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第一,阶段性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体现心理发展的渐进性。第二,下层目标和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3)可行

26

性原则。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幼儿园、本班儿童的实际,所定目标应该是幼儿能达到的。(4)时代性原则。课程目标应该体现时代性,要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在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规格。(5)缺失优先原则。幼儿园总目标是一种理想目标,儿童现实的发展与这种理想目标之间必然存在差距。在制定地方课程纲要和园本课程时,特别要在课程目标中把儿童现实发展中不足的,但又是理想发展所必须的方面突出出来,并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以保障幼儿基本的学习和发展权。(6)辩证性原则。课程目标的制订应该处处体现辩证的观点,不仅表现为协调社会要求,儿童需要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平衡情感、认知、动作技能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处理好一些具体目标,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目标上。 2.1.3.结合本地、本园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个小班“认识火车”的活动目标。答:略。

2.1.4.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定义是什么?课程目标的地位如何?答: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在课程中,目标处于核心位置:它即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它的终点;它即是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课程评价的标准。因此,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制定教育目标。

2.1.5.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是什么?三大来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怎样才能对三大来源的信息进行筛选协调?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是: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是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依据。幼儿园课程目标三大来源的具体内容:(1)对幼儿的研究。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研究幼儿的发展需要:一要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幼儿“应该”和“可能达到”的理想发展,二要了解幼儿的现实发展状况。(2)对社会的研究。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期望,即直接反映在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各种有关文件中,也反映在家庭的要求中,还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同时还应关注社会生活对幼儿的实际影响和有可能造成的影响。(3)对人类知识的研究。从知识的角度考虑幼儿园课程目标时,设计者最为关心的是“该学科领域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什么关系,它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对幼儿园课程目标三大来源的信息筛选工作应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可能性筛选”。其主要任务是将三方信息加以综合整理,将那些相互矛盾的、重叠的,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社会需要的内容,删除、合并、修正,构成一个可能性目标体系。这时的筛选工作也可与寻找目标信息的工作同步进行。第二步,“价值性筛选”。将第一步筛选出的“可能性目标”再经过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的过滤和调节,形成适当性目标。经过两次筛选协调,适当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就基本确定下来了。

2.2.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定义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定义的内涵?答: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适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涵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课程的内容分别蕴涵或组织在活动的基本结构——活动对象和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参与课程活动接触这些内容,最终通过内化而积累学习经验,促成自身发展。这个定义反映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特点,活动不仅是内容的载体,它也是内容本身。

2.2.2.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有哪些原则或标准?如何理解这些原则或标准的内涵?答:(1)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七大原则:①合目的性原则;②基础性原则;③价值性原则;④发展适宜性原则;⑤兴趣性原则;⑥直接经验性原则;⑦兼顾“均衡”与“优先”原则。(2)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涵义:①合目的性原则。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并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因为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目标要求选择与之相符的内容来保证它的实现;②基础性原则。基础性是学前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该体现这种基础性;③价值性原则。有效的学习首先依赖于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的本质就是价值判断,挑选出那些认为对儿童发展有价值的内容;④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即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正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⑤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具有一种动机力量,为观察、探索、追求和进行创造性努力提供可能性。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幼儿的兴趣。⑥直接经验性原则。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使得他们的学习具有直接经验性特点。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应该具有直观性、情境性和活动性。⑦兼顾“均衡”与“优先”原则。课程内容的均衡指的是构成课程内容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要适当。均衡不等于平均。均衡必须同时注意“优先”,优先是指课程设计者对某些内容和活动作价值比较,决定是否纳入课程及其比重和先后次序。

2.2.3.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防范或是解决这些问题?答: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有:(1)目标流失问题。在以目标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一部分目标“流失”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程设计者必须形成“学习经验”的概念。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构建能使儿童获得这些经验的课

27

程情境和课程活动,是防止目标流失的关键。(2)课程内容超载的问题。课程内容“超载”表现在两方面:一容量大,二难度过高。针对这一问题,设计者应意识到,课程是发展的,新内容的吸纳是必然的,但要合理安排新内容,同时也要“吐故”,使课程内容保持一个适当的容量和难度。(3)片面适应社会需求,无视学习代价的问题。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教育者必须树立一种“效益观”,在引导、组织、学习时要估算一下儿童可能的收获和付出,尽量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如果过于迎合社会需求而不考虑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就会产生“负效益”。(4)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外生活经验及课程内容不衔接的问题。课程内容的不衔接一种是指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谁都不管”的“缺失性”衔接,针对这种不衔接幼儿园应加入相应的适宜内容。此外,还有“多余性”不衔接。主要有两种情况:①幼儿园简单重复,甚至低于幼儿在幼儿园外获得的自发经验。针对这一问题,幼儿园应该对应课程目标,选择相应内容,对一些生活经验过的事物要扩展、整理、提升有关经验;②幼儿园成了小学课程“先修班”,抢先教授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一般情况下,小学并不欢迎这种行为,幼儿园只要把幼儿阶段该学的内容教好就行,把该发展的发展起来,就为孩子成长积蓄了巨大的可能性。

2.2.4.根据上节制定的“认识火车”的活动目标,选择你认为适宜的教育内容。答:略。

2.2.5.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这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有哪些?答:幼儿园课程内容有四个组成部分:(1)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在选择内容时,应该将幼儿必须掌握或具有发展价值的基础知识纳入课程。这样的知识包括:生命活动必须的知识;有利于幼儿解决基本的生活、交往问题的知识;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生活环境的知识;为今后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打基础的知识;为成长为未来社会的高素质公民奠基的知识等。(2)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幼儿的基本活动从大体上看,也无非是生活、交往、学习等。各种活动都包含着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幼儿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基本活动方式往往存在于他们经常进行的活动中。(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幼儿园课程应包括那些能够构成幼儿的“问题”的内容,让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利用生活中幼儿经常遇到的或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4)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的内容。原则上讲,情感态度不是“教”出来的,它的形式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态度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形成。(1)环境的同化作用;(2)经验的情绪效应;(3)理智分析。只要依据研究所揭示的有关规律,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关键性的学习经验,幼儿的情感也是可以培养的。

2.3.1.什么是论理组织法?什么是心理组织法?二者各有什么优缺点?答:(1)论理组织法: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知识和严密的思维训练。计划性比较强,教师较容易把握,也有利于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缺点在于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难以照顾到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学习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造成被动学习,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个性的情况。(2)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较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别差异,容易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理解力,教学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和儿童一起计划,安排课程活动。缺点在于较难形成系统的经验,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真正的兴趣,教育效果受到一定限制。

2.3.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有哪些?它们各自的关注点和优缺点是什么?答:幼儿园课程内容共有三大组织形式:(1)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3)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三种组织形式各自的关注点和优缺点:(1)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该形式关注的是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这种形式优点是重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计划性强。缺点在于可能造成各领域知识的分割,而且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造成被动学习。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个性。(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这一形式关注点是“社会问题”。它的优点在于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真正打破了学科界限,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扩展新经验,并达到身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它的缺点是设计者无法准确地推断每个“问题”能够扩展哪些新经验,效果难以完全预测,内容难以全部预定,教育过程难以完全把握,系统知识的学习难以保证,教师难以组织。(3)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这一形式关注点是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它的优点是注意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缺点是儿童获得的学习经验或基本知识零散、缺乏衔接性和顺序性。 2.3.3.为什么说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单一的?答:组织课程内容的形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这是因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大致有三种,每种组织形式都有缺点和优点,都有适用范围。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强调知识的系统逻辑,但忽视了儿童兴趣;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重视儿童兴趣,但难以保证系统知识的学习;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知识较零散。如果想使课程获得最优教

28

育效果,课程组织就不应该只采用单一的形式。事实上,现在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组织形式的混合型或融合型。幼儿园课程内容存在于各种课程活动材料和活动过程中,最终内化为儿童的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因此,组织课程内容的形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具体的组织形式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而灵活运用。事实上,目前我国幼儿园也基本采用的是混合型的课程组织,以综合或广域课程为主,辅之以其他形式,可见幼儿园组织课程内容的形式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单一的。

2.3.4.幼儿园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它们在幼儿发展中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殊价值?答:(1)幼儿园教育的途径有:①教学活动;②游戏;③日常生活和常规活动;④学习环境;⑤家园合作。(2)幼儿园教育途径在幼儿发展中各自特有的价值:①教学活动:这类活动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并整理、扩展、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②游戏:这类活动目的是要给幼儿充分的游戏自由,让他们在享受游戏的自由和快乐时自然地发展。游戏最能发展幼儿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有很多是通过日常活动和生活环节完成的,日常活动和生活应该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④学习环境:它的教育作用是潜在的,同时又是无处不在的,它能影响儿童的行为、态度和情绪,进而影响其个性特征。⑤家园合作:幼儿的发展可以说是整合家、园两个场所所获得的学习经验的结果。家园合作,可以使这两方的学习经验更具一致性、连续性、互补性,也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形成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

2.3.5.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哪些?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答:(1)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①集体活动;②小组活动;③个别活动。(2)不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各自的特点:①集体活动:其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最大优点是效率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感和纪律感。②小组活动:最大的特点是为幼儿提供了和同伴、教师讨论、合作和分享经验的机会,更容易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操作材料,并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做。③个别活动:特点是教师在幼儿自选活动时间进行指导,并且是面对一个或两个幼儿指导,个别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由的活动。

2.3.6.你是如何理解课程组织基本原则的内涵的?答: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有深刻的内涵。(1)整体性原则。幼儿园教育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儿童,幼儿园课程需要把各种教育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只有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2)生活化原则。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点。体现在课程组织上是指“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园生活“教育化”。(3)主体性原则。指的是要把课程组织成教师主动引导的,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教学过程。幼儿是学习主体,而幼儿的主动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课程组织不可忽视“人”的因素。 2.3.7.运用相关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制定出一个日计划。答:略。

2.3.8.运用相关知识,依据上两节制定的小班“认识火车”的活动目标和选择的教育内容,合理地组织这一教育活动。答:略。

2.3.9.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哪些?你是如何理解这些原则的?答: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尽管十分不同而且多样,但所有不同形式仍有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由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1)顺序性。顺序性原则是组织学习内容的时间次序。根据儿童认识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课程内容和组织安排一般应该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近至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2)连续性。连续性原则强调的是后续的学习与先前的经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安排应当使每一后续的学习内容都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使前学习的终点成为后学习的起点和认识基础。同时,后续的学习又是原先经验的扩展与加深。(3)整合性。整合性原则是指加强课程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之间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帮助儿童把从各种领域所学到的知识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统整和贯通。其目的在于增强儿童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4.1.当前幼儿园时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答:(1)幼儿园造成时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有:①过分整齐划一的集体行动。②固定而不可改变的时间表。③时间分割的过于零碎、环节过渡多而不适当。④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配合得不好。⑤活动本身不适合幼儿。⑥儿童缺乏参与的机会,丧失积极性。⑦教师“照顾过度”而又忙不过来。⑧教育过程缺乏灵活性。⑨工作的计划性不够,准备工作未做好。⑩忽视必要的常规的培养等。(2)针对这些情况,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②过渡环节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减少消极等待。③活动安排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④避免照顾过度,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⑤养成良好的常规和专心做事的习惯。

2.4.2.什么是课堂文化?教师应如何创设理想的课堂文化?答:课堂文化指的是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它是由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幼儿的活动、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营造出来的。

29

教师创造一种理想的“课堂文化”,必将有利于教学。教师对自己和幼儿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持的观点会给课堂文化加上特定的底色。教师应视幼儿为学习的主体,视学习为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这样形成的课堂文化就是轻松愉快的、活泼的,而且,师生关系亲密。幼儿也会因爱师而爱学习。 2.4.3.什么是专业化的教师?专业和非专业教师有何区别?答:(1)专业化教师是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的能力的教师。(2)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的区别专业教师能利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及其见解来作判断,其目的着眼于儿童长远的发展利益;非专业教师面对问题时,以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决定行为反应,而不是以如何有利于儿童长期的发展利益为目标。

2.4.4.依据上面练习中制定的“认识火车”的教学目标以及选择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答:略。 2.4.5.如何理解课程实施的本质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过程。答:课程实施的本质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过程。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教学的过程,但是课程和教学是融合在一起,无法截然分开的。教学固然是课程的实施阶段,但课程不是原封不动地执行计划。课程是在教学前已经设计好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但这些设计好的“方案”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是需要修正、调整、发展和完善的。因为教师、学生、教学环境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课程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会按自己的理解去再加工课程。即使是同一个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教学反馈,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调整原来的计划,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课程实施本质上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过程。

2.4.6.直接教学、间接教学的定义各是什么?它们各自的缺点是什么?答: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直接教学主要是借助于语言讲解进行的,不太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对幼儿情感的发展,认知经验的获得,动作技能的形成效果不佳,也较难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在问接教学中,幼儿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的学习往往难以深入,所获经验一般比较零碎、表面、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学习的有效性难以保障。

2.4.7.如何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答:环境的创设要注意遵循如下原则:(1)与课程目标一致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要体现教育性。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要求,要有利于幼儿智、体、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能允许与教育目标相违背的因素存在。(2)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宜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适当的材料和活动。教师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要照顾幼儿间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为每个幼儿创设与其“最近发展区”相适宜的学习环境。(3)发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环境的创设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教师应该发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师生合作、共同为自己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可以①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②培养幼儿的责任感;③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总之,参与创设环境的过程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学习、发展、表现、创造的机会,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2.5.1.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三大内容是什么?三大内容评价的主要方面是什么?答: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课程方案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主要要了解两个方面:(1)方案及其中的各个要素、部分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是否以正确的课程理论为指导等;(2)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各个要素之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是否符合原先的指导思想。评价课程实施过程,主要了解幼儿在课程活动中的反应(主动性、参与程度、情绪等);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儿童的控制程度、管理方式、教育机智和技巧等);师生互动的质量;学习环境(条件和利用方式等)等。评价课程效果,主要了解儿童学习后的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课程目标的符合程度;产生了哪些非预期的结果;教师的变化和提高,等等。

2.5.2.如何理解教师和幼儿既是课程评价的“对象”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答:教师和幼儿既是课程评价的“对象”,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课程评价的对象就是课程方案、实施过程、课程效果,但是方案是教研人员和教师制定的,过程是师生参与的,效果是通过幼儿变化体现的。因此,课程评价一定要涉及到人。幼儿的发展状况既是课程设计的依据,也是课程效果的体现,因此,幼儿是课程评价的“对象”。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同样也是课程评价的对象。但同时,他们又是评价的“主体”。教师、幼儿、管理人员以及家长都是课程评价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审视课程方案和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课程问题。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反应和发展变化来“发表”对课程的看法的。所以说,教师和幼儿既是课程评价的“对象”,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

2.5.3.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一般原则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些原则的?答:课程评价的原则为:(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课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因此评价要着重发挥其诊断、改

30

进课程的作用,不宜把评价仅仅作为对教师工作或幼儿发展水平的鉴定手段。(2)评价中要以自评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评价应强调教师自评为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3)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发展是幼儿的第一需要,评价只能有利于幼儿发展,而不能阻碍儿童的发展,因此要慎用评价结果。(4)评价应该科学、有效首先要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评价要涉及课程各方面,评价要讲求实效性,评价结果的解释和运用更重要。

2.5.4.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定义是什么?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既是课程运作的“终点”,又是它继续发展的起点,而且伴随着课程运作的全过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以便调整、改善、选择和推广课程,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2.6.1.目标模式有哪些特征?请你说说它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答:目标模式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1)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着预先制订的行为目标来进行;(2)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要求确立明确、可以测量的外显性行为目标。目标模式的优点在于课程设计的条理性和简易性:(1)课程设计条理清晰;(2)增强了教育者的目的性;(3)课程评价简单易行。这一模式的显著的缺陷在于它的机械性和“工具化”倾向:(1)课程目标的行为化必然导致其分解和细化,可能造成教育视野的局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课程目标强调细化,与现代课程强调教育内容应具完整性、系统性是相矛盾的。(2)强调目标的行为化、可预期性和可测量性,必然忽视非预期性的、没有明显的外部表现、缺乏可测量性的学习结果,如情感体验、态度方面的学习,而这些,在今天看来往往是更重要的学习。(3)课程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定量测量,轻质的分析,课程评价难以为改进课程提供有用的信息。(4)过于强调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技术性”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艺术性”和“人性”,即个性和创造性。

2.6.2.过程模式最大特征是什么?请你说出它的优点和局限性?答:(1)过程模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开放的设计思路;(2)过程模式的优点:过程模式的优点表现为:强调课程的弹性、灵活性;重视课程实施过程;积极发挥教师和儿童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3)其不足则主要在于:①目标的作用相对被忽视。由于没有相对明确的评价标准,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操作起来比较困难;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教师应能领会和把握课程所要实现的价值的核心,并灵活自如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儿童的学习,否则教育的效果就难以保证。

2.6.3.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是否只能以目标为出发点?如果从幼儿的兴趣或突发事件出发,是否就贬低了目标的作用?答: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不一定只能从目标出发。从幼儿的兴趣或突发事件出发,并没有贬低目标的作用。从这两种因素出发,只是出发点不同了,而课程设计的流式同样包括目标,同样不能忽视目标,而且这种出发点只有符合幼儿园课程总目标才会被采纳,否则是不会被设计考虑的。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应该从最佳的出发点出发,设计幼儿园课程活动,而不必要非从目标出发设计课程活动。然而,有一点需要强调:无论从哪种出发点出发设计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目标都是不能忽视,不能忘记的。

3.1.1.试评述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特点和局限性。答:(1)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特点。蒙台梭利教育方案重视幼儿的内在需要,强调借助于能满足此内在需要的环境与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这有积极意义。(2)蒙台梭利教育方案存在的局限性:①孤立的感官训练。蒙台梭利强调孤立地训练各种感官,这是一种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世界上仅具有一种特性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人在认知事物时,也总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反映的。②对创造力的忽视。首先,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其次,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③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④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蒙氏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总之,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的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的强制性干预。但多年的实践并未能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理想。关键问题可能在于:蒙台梭利一方面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却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过于刻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以至于限制了儿童潜能的实现。

3.1.2.对照我国当前培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你认为该怎样全面地看待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答: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恰恰在这里。蒙氏

31

教育方案强调孤立的感官训练,而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具有一种特征的事物,这是一种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不利于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孤立地看事物也不利于创新。蒙氏教育方案中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在操作教具中也忽视了儿童的创造力;蒙氏教案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实际的生活经验,这不利于培养儿童实践能力;同时蒙氏方案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这与素质教育中发展各方面素质的思想相违背。但是我们同样也要看到蒙氏方案有许多积极意义,这一方案重视幼儿的内在需要,借助环境与活动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这对儿童主体性发展很有益处,值得我们借鉴。

3.2.1.陈鹤琴先生创建活教育理论和五指活动课程给我们什么启示?答: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和五指活动课程给我们许多启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是针对旧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教学脱离儿童实际的弊端提出的,这些弊端今天仍然存在,我们应该从活教育理论中得到启示。这一理论重视儿童的特点,尊重儿童的人格,向大自然和大社会学习,这一切对于今天的教育还是非常宝贵的思想。五指活动课程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我国现阶段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编制仍有指导意义。五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都涉及到儿童心理的各种构成,而课程组织强调整体系统,课程评价强调及时,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吸取的宝贵经验。当然,五指活动课程仍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在理论层面虽然努力避免课程中的知识中心倾向,但实践中仍比较注重教材,而对幼儿反应注意程度仍显不足;尽管陈先生强调课程的整体施教,但推行时有时仍被误解而分科进行。同时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方面有些不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并且尽量避免。

3.2.2.请你谈谈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答: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包括:(1)新的儿童观。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准备,而且应具有它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2)活教育的理论。针对旧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教学脱离儿童实际的弊端,陈鹤琴提出来“活教育”的理论。活教育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方法论三部分。①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活教育的课程。针对死教育书本万能、课程固定的弊端,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点。陈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③活教育的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教学方法。陈鹤琴把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感性活动——“做”放在核心地位,主张“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联系,就获得直接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性质。

3.3.1.知识系统化教学方案中,幼儿园作业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答:日常生活活动与作业教学活动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类活动的区别在于:日常生活活动属于非专门化、非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结合幼儿的生活游戏自然地进行的。在这些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比较简单、零碎、缺乏概括和系统性的知识技能。作业教学活动属于专门化、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专门组织的集体教学。在这些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系统化的知识。两类活动的联系首先表现为:作业教学活动与儿童生活活动两部分的内容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虽不严格,但已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尤为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和作业教学在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内容领域(如认识自然),从内容到要求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自然而然地丰富着儿童的经验,为作业教学提供认识的基础和有待加工整理的“原材料”;作业教学则在扩展儿童经验的同时,负责加工整理这些简单、孤立、零散的知识,使之相对条理化、系统化、概括化,形成以表象和初级观念为核心的知识网络,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而这种通过作业教学而形成的知识网络、而提升的认知能力,又将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运用和充实,成为儿童获取信息、发现意义的有效工具。总之,日常生活活动和作业教学活动即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学前教育教学的任务。

3.3.2.作业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教师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答:作业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作业教学的任务重在利用儿童的自发经验(即第一类知识),引进中心概念(表象形式的初级概念),以此为基础帮助儿童形成系统化知识和认识方式。教师在作业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师主要任务是:(1)选择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儿童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各种知识系统,恰当地确定各系统的中心环节;(2)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3)引导幼儿围绕知识系统的核心积极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帮助儿童建立知识体系;(4)巩固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幼儿将它们迁移到更广阔的范围里去解决认识上的新问题。

3.3.3.你所在的幼儿园是否采取过作业教学的方式?你是如何看待作业教学方式的?答:我所在的幼儿园采取过作业教学的方式。作业教学是专门化、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专门组织的集体教学。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获得了系统化的知识,这部分知识虽然在幼儿的知识总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对其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只有经过专门组织

32

的教学才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作业”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业教学的任务重在利用儿童的自发经验,引进中心概念,以此为基础帮助儿童形成系统化知识和认识方式。但“作业”教学不应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儿童的主要活动还应该是游戏。在重视作业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自然而然地丰富着儿童的经验,为作业教学提供认识的基础和有待加工整理的“原材料”。作业教学则扩展、加工、整理儿童原有的经验,使之系统化、概括化,以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和作业教学即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学前教育教学的任务。

3.3.4.试评述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答:在维果斯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理论和文化历史发展观的影响下,前苏联的研究者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这一理论强调要给儿童系统化的知识,认为零散的、偶然的知识不具有发展价值,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原则组织起来的完整知识体系,才能从本质上改造儿童的认知方式,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时认为作业是重要的教学形式。虽然系统化的知识在幼儿的知识总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其对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只有经过专门组织的教学才可以掌握。在作业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作业教学应有的发展功能能否实现,儿童能否形成系统化知识和认识方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重视系统化的知识,重视作业教学,重视教师的作用。这些的确有利于儿童认知的发展,有利于儿童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学前知识系统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一些应用性研究,让人感到其科学性与严谨性。例如,这一理论强调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发展。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观念中。系统化教学认为作业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由第二类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这类知识必须的教学方式决定的。但同时,这种严格按照统一的大纲进行工作、过于强调幼儿园课程的入学准备功能、过分注重集体作业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面向全体儿童的做法导致了“教学——训导型”教育模式,既束缚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又压制了儿童的积极性,,不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应该说,这也是幼儿园采用学科课程模式的最大、最易出现的危险。总之,我们在借鉴学习这一课程模式时,要注意将这一理论精要部分深刻地理解,融入我们的课程实践中,同时对这一理论不足之处,应该尽量避免。

3.4.1.凯米课程从皮亚杰理论中引出哪几条课程设计的原则?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原则的?答:凯米和德芙里斯从皮亚杰的理论中引出了三条课程设计的原则:(1)能动性原则。知识的获得是个能动的过程,儿童的学习必须成为儿童主动探索,自我思考、提问、比较、争论的过程,为儿童提供这样的机会,创造这样的气氛和环境是课程的根本原则。(2)充实性原则。课程的目的不在于超越阶段“加速”发展,而是对应儿童的发展阶段,在打牢发展的基础上下功夫。(3)结构化原则。凯米认为,广义的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而不是单一技能的集合。帮助儿童形成知识结构是课程的重要任务。

3.4.2.凯米课程强调以日常生活,传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给我们什么启示?试着分析一种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答: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应该自觉而自然地用来进行教育,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往往有极好的教学效果。传统游戏有许多是很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凯米课程同时还赋予其新的意义。凯米指出,传统游戏虽不是新东西,但其教育价值远不限于人们平时的理解。我们能从新的角度利用传统活动来促进儿童的发展。分析一下“捉迷藏”这个传统游戏,则发现它在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发展方面具有特殊意义:首先,它可以促使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倾向。玩这个游戏的孩子在轮番扮演“捉者”和“藏者”的过程中逐渐学习“换位思考”。被捉到的孩子会懂得,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在别人看来很容易被发现,下次再藏时必须站在“捉者”的立场考虑问题。其次,可以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捉者”需要寻找发现“线索”,做出分析判断,甚至推测藏者的心理;“藏者”则要考虑各种条件,如空间位置,隐藏程度,如何伪装等,也需要猜测捉者的想法。再次,儿童在游戏中会逐渐理解规则,合作的意义,学会遵守规则、相互合作、友好相处,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3.4.3.你怎样理解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中的“关键经验”?答:(1)“关键经验”不是特定教学活动的“菜单”,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营养”。对教师而言,它是一种“提示物”,指明应努力促使儿童获得的学习经验,同时,为教师观察、支持幼儿学习、为幼儿计划活动、评价早期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提供了指南。所以,有人把这种关键经验称为“二级目标”。(2)关键经验是儿童通过适合自己的多种活动获得。这些活动既可以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儿童自发开展。包含关键经验的活动不是相互排斥的,任何一个单独的活动都可以包含几种关键经验;一种关键经验也可以通过多种活动得到。

3.4.4.凯米课程有哪些特点?同凯米课程相比,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又有哪些特点?答:凯米课程作为皮亚杰式的学前教育课程的一个代表方案,有它自己的特色。该课程最大的特色是运用皮亚杰的思想,对各种传统的学前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的重新考察与审视。凯米课程具体有如下特点:(1)重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凯米认为幼儿教育

33

是与儿童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是否有利于儿童形成和发展生活所必需的技能,是选择课程内容的一个标准。(2)重视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性情绪发展的密切结合;(3)重视课程内容与学习过程的统一;凯米认为,认知发展是通过内容和结构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实现,两方面均不能忽视。(4)重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凯米反对把知觉、语言、思维、情感、社会性发展所需要的经验彼此孤立地列为课程内容。各方面发展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应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构。HIGH/SCOPE课程与凯米课程一起,被称为最有影响的皮亚杰式早期方案。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以主动学习为核心,围绕发展所必需的一系列“关键经验”创设学习环境,引发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从而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凯米课程相比,HIGH/SCOPE方案的特点在于:(1)以结构化了的“关键经验”作为建构课程的框架;(2)通过环境进行教育:从皮亚杰理论中智慧起源于动作,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思想出发,HIGH/SCOPE非常重视环境的创设布置和材料的提供;(3)在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的同时,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HIGH/SCOPE方案中,设计学习经验的责任由教师和儿童共同承担;(4)重视语言在幼儿思维活动中的作用;(5)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课程的每个部分既有指导性原则,又有具体应对的策略,并列举了大量实例。

3.5.1.谈谈你对瑞吉欧教育方案中体现出来的关于儿童、学习、教育问题的基本理念的理解。答:瑞吉欧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儿童的学习、师生关系及教育的基本观点:(1)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人,是发现及创造生活内涵的主体。因此,他们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又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乃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然的兴趣。教学应以学习的儿童和儿童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基础,应满足儿童的渴望,帮助他们获得这种成功的体验。(3)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增强儿童发现的可能性;而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于激发儿童作为学习基础的创造能力。(4)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教育乃是一种通过共同的探索进行的社群活动和文化的分享。”(5)在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最为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教师的角色既不是母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伴,而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

3.5.2.你是如何理解瑞吉欧项目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课程和教学的特色的?答:项目活动非常生动地体现了瑞吉欧在课程和教学方面的特色。(1)弹性计划。瑞吉欧不预先设定每一项目或每一活动的具体目标,不意味着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毫无计划,只是这种计划不是对活动的具体目标与程序的规划,而是考虑到孩子可能的想法、假设和象征,及他们可以引导的方向后,对多种可能性的“假设”。“弹性计划”不仅使老师对活动接下来的发展阶段有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为儿童的参与,为课程的发展,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在瑞吉欧,活动的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依靠开始的计划(假设),而是依靠孩子们的反应和教师灵活的策略。教师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蕴涵其中的巨大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地引导。(2)合作教学。在教学方面,瑞吉欧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师生合作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3)档案支持。档案指的是对教育过程及师生共同工作结果的系统记录。一种高质量的档案有利于:①促进儿童的学习;②支持教师的教学;③刺激家长的参与;④赢得社区的理解与支持。(4)小组工作。瑞吉欧的项目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工作的方式,小组一般是3~5人,有时2个人。瑞吉欧认为这种小组工作的方式有利于保证同伴问的合作研究。(5)深入研究。瑞吉欧的项目活动是对某一个主题进行的深人研究,这种深入研究突出地体现在活动中幼儿对同一现象、概念多角度的全面认识,以及对其在多种水平上不断提升地重复认识。(6)图像语言。瑞吉欧非常重视图像语言,对于还不善于读写的孩子们,图像语言为幼儿提供了一种他们能够驾驭的表征手段。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儿童已有的知识,更为儿童探索知识、互相交流提供了工具。

4.1.1.如何选择单元主题?什么样的主题是一个比较好的主题?答:选择单元主题时,幼儿园或教师首先思考一下,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主题,不妨问自己几个具体的问题:(1)这个主题幼儿会喜欢吗?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吗?(2)它蕴涵着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它可能有助于达成哪些教育目标?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应该蕴涵着多种教育价值,有助于达成多方面的教育目标。(3)它能够涵盖哪些教育内容?可能引起哪些方面的学习?可以提供给幼儿什么样的学习经验?一个涵盖课程领域较广的主题,有利于幼儿获得均衡的学习经验,也有利于安排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4)它的可行性如何?主题所需的材料容易获得吗?是否容易转化成让幼儿直接参与的具体活动。一个具有可行性的主题,其所需要的活动材料必须容易获得,必须容易转化成具体的活动,让幼儿能够直接参与其中。(5)它与其他各单元之问的关系如何?有无有关的经验进行衔接与连贯?选择主题时,还应该尽量考虑到主题之间的连续性。

4.1.2.你是如何理解设计单元主题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的?答:设计单元主题活动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有:(1)单元主题活动的整体性、综合性应该是自然、有机、水到渠成式的,不应是生拼硬凑的。(2)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是,单元主题活动注重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是希望通过提供一个整体性的外部内容结构来影响儿童,使之形成内部完整

34

的经验结构。这种想法固然很有道理,但却很容易把设计者的注意力过多引向课程的外部,而忽视儿童的主动建构过程。所以,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单元主题活动,往往还是带有很强的教师中心味道,教师为准确地执行设计好的系列活动方案而不顾幼儿的反应。

4.1.3.小班幼儿刚入园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请你以“幼儿园就像我的家”为单元主题,设计具体活动。答:略。 4.1.4.单元主题活动的定义是什么?单元主题活动有什么特点?答: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问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它的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连接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单元主题活动强调:幼儿生活中的世界是以具体的“自然事物”为本位的,而不是以抽象出来的“学科知识”为本位的。幼儿所接触的事物通常自然地包含着多个学科领域,他们需要的是对事物有一个较为整体、较为全面、较为生活化的认识,而不是虽然精深,但却相互割裂的认识。单元主题活动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

4.2.1.什么是项目活动?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有何区别与联系?答:项目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主题或题目)或认识中的问题(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知。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十分相像:都强调儿童的兴趣和经验;都主张课程要生活化,要以完整的学习促进整体的发展;课程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主题而展开,等等。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贯彻“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的学习发展服务”思想的彻底性上。项目活动更加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是由“教与学互动而来的”。所以,课程不是教师单方面设计的,而是与儿童共同发展、共同建构的。具体地说:(1)项目活动强调课程的“动态设计”、“随机生成”,也就是说,项目活动的方案或计划不完全是预先确定的,而单元主题活动则是教师预先设计的。(2)由于项目活动不是“预成”的(即预先计划好的),因此,“设计”与“实施”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而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则是界限分明的:设计是预先制定出一个完备的“方案”,实施则是忠实地执行方案。(3)项目活动中,孩子从富有变化的课程组织中自由选择活动,而单元主题活动中,教室中所有的孩子都从事相同或相似的工作。(4)项目活动课程持续时间较长,而单元主题活动课程持续时间较短。

4.2.2.请你谈谈项目活动组织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作用?答:项目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1)阶段一。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围绕以下任务展开:①主题产生之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与主题相关的经验。这一工作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使幼儿真正投入到活动的进程中来,同时,使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对各种可能性做出自己的假设;另一方面,使教师比较真实全面地了解幼儿的经验基础和对有关问题的理解。②使幼儿意识到并明确想要探讨的问题③与家长沟通儿童的学习需要家长的支持。如果教师能用一定的方式,告诉家长目前所进行的项目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幼儿园的工作,而且能通过“自然的”家庭活动丰富孩子的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④准备下一阶段的活动在这一阶段的末期,教师需要开始计划下一步:安排儿童实地考察的时间、空间、材料等。(2)阶段二。该阶段包括实地调查工作及邀请“专家”(相对儿童而言)到班上和孩子讨论。教师关心的重点在于如何向儿童提供新的直接经验,以及收集其他资源。对幼儿来说,主要是获得理解新的经验,同时整理和提升原有经验。(3)阶段三。项目活动最后阶段的一大特色,以某种形式与他人如园长、其他班级的幼儿和教师、家长等分享经验和成果。此期强调的重点是学习上的沟通及互动。在本阶段,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哪些活动能使幼儿获得的新知识“个人化”;二是最适合此项目的高潮活动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儿童仔细地思索新经验,以便以别人感兴趣和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经验,这本身就是将新知识个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有助于养成儿童在集体和外人面前大胆讲述的习惯,锻炼清晰、完整地以合适的方式表达的能力,形成积极反思、评价和自我挑战的良好作风。

4.2.3.请你根据制作主题网的几个步骤,制作一个项目活动“风”的主题网。答:略。 4.2.4.请你依据小班幼儿的情况,以“黑夜”为项目主题,组织一个项目活动。答:略。

4.3.1.你是如何认识学科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的?答:学科活动设计中应该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学科教育目标的“一般发展”性。幼儿园的学科活动要服从并服务于幼儿的“一般发展”,即基本素质的提高,而不以掌握学科知识和专门技能为主要目的。设计幼儿园学科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使学科教育的目标指向幼儿的一般发展,指向有利于其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2)学科教育目标的综合性。近年来,设计者在思考各领域的教育价值和目标时,已不再仅仅局限在本领域的狭窄范围内,而开始呈现出一种“综合化”的趋势,即自然地开发本领域内容所蕴涵的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的综合性,不仅应体现在各领域目标这一层次上,它还应体现在教师设计的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因而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该注意到一个教学过程对幼儿可能产生的多方面的教育影响。(3)教育

35

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的兴趣与需要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传统的学科教育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的预先规定性和计划性,因而容易忽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怎样使教育目标和内容既符合幼儿的需求,又不会造成课程失控、难以达到预定的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这是学科教育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4)画龙“点睛”式的作业教学。一些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以一定的结构原则组织起来的知识系统化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益,改善儿童的智力活动方式,而学科课程的这些优点,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能发挥。①区分“两类经验”,明确作业教学的功能和任务。②精选教学内容,发挥学科教学活动的优势。③整理幼儿的日常经验,使之系统化。(5)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结果的经验化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特点,使他们很难脱离具体的操作材料和直接的感性经验来理解事物。所以,即使是设计学科教学活动,也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学习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宜活动化,以发现学习为主。同时,承认并尊重经验性的,即以表象形式存在的学习结果,不强求能“说出来”。(6)教学的弹性化和教学过程的灵活性。无论计划得多么周密,但学习的主体——幼儿是活的,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不一定都能被我们预先准确地把握住。我们能把握的只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进入教学过程以后,即使是教师预先精心设计的活动过程,也可能与幼儿的学习需要,认识水平不相吻合。因此,教学计划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学过程也应具有灵活性。

4.3.2.你是如何理解幼儿园学科课程与中小学学科课程的区别的?答:幼儿园学科课程与中小学的学科课程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是一种广域课程或综合课程。也就是说,尽管它也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的,但学科知识的分类并不严格、精细,而是把相关的知识囊括在一个相对大的“领域”之内。(2)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是一种“前学科”课程。一方面,幼儿园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相对比较松散,只扼要地提供了某些与幼儿的生活和发展关系密切的“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它不是以科学概念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理论层次的学科体系,而是以表象或初级概念为基础和核心组织的经验层次的“前学科”体系。(3)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直接经验。幼儿园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内容的组织必须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教学中则以“归纳”为基本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例”,即直观形象的事物和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抽象概括。(4)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服务于幼儿的“一般”发展,即基本素质的提高,而不以掌握学科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为主要目的。也就是说,在幼儿教育阶段,各学科领域都不宜过于强调自身的“学科性”、“特殊的专业价值”,而更要注重的是该学科领域对幼儿的情感态度、认知、社会性、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价值。 4.3.3.结合当前你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帮助幼儿整理有关鸟类知识的学科活动。答:略。

4.4.1.区域活动的定义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区域活动的特点的?答:区域活动或活动区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相对其他教育教学形式,区域活动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这样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的需要。(2)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3)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4)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境及相应的活动中的,材料、情境和活动中承载着教育功能。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

4.4.2.举例说明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上。答: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之上的。材料不同,操作方法及活动方式便会不同,儿童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也就不一样。这就使得不同的活动区具有各自独特的教育功能。现在我们具体以积木来说明一下。积木是由一个个标准的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在一套积木中每个形体之间都存在着某种严格的比例关系。积木的这种结构特征使它成为幼儿学习数学发展认知能力的极佳材料。同时我们知道积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无限的“可组合性”。单位积木都是一些十分简单却又十分基本的形状,这些形状可以说是各种实际物体之形状的高度概括与抽象,因此人们可以借助于某种想象“还原”它,即赋予它各种实际意义。正因为积木均为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其功能不必固着在某些特定的物体或结构上,才使它具有无限的可组合性。因此,幼儿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就是积木在认知方面体现出的“开放性”。其次,搭建积木(尤其是大型积木)常常需要儿童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这可以说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开放性”。

4.4.3.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确定班级中区域的种类需要考虑到哪些因素?答:将教育意图或目标转化为活动材料和环境,透过创设环境影响幼儿的生活,再通过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发展,是区域活动设计的基

36

本思路。确定区域的种类要考虑以下因素:(1)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据此决定活动区的种类创设活动区的目的是为了给儿童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决定所设区域的种类时,应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2)幼儿人数与活动室面积——据此决定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一般来说,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为5~7人。此外,活动室的结构、经费等,也影响到活动区数量和规模。

4.4.4.谈谈你对设计、开展区域活动应注意的问题的理解。答:设计和开展区域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有:(1)区域活动的性质据了解,我国目前利用活动区的方法尽管很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三种:①把活动区视为分组教学的场所②把活动区活动视为作业教学的“延伸”③把活动区看作自由游戏场所,看作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儿童提供的一个自由活动环境。我们认为,不要把活动区活动的性质绝对化,更不要把它与游戏、与教学对立起来,也不要强调了一点就不及其余,顾此失彼。(2)材料的投放在活动区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上,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互相攀比,追求高档化、逼真化、成品化,“成人看着舒服”,结果不仅造成了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还大大降低了活动的教育价值。事实上,相对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反而更可能是多功能的,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更有利于幼儿的活动、学习与发展。因此,无论资金有多丰厚,人力有多充足,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都要从实际的效果出发。

4.4.5.请你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一下美工区的潜在价值与功能。答: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之上。材料不同,操作的方式及活动方式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也就不一样。这就使得不同的活动区具有各自独特的教育功能。下面我们分析一下美工区的潜在价值与功能。首先美工区促进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比如幼儿握笔,用剪子等都有利于眼手协调,手部肌肉的锻炼。同时,美工区对认知发展也有很大促进作用,儿童能分清各种颜色,认识各种几何形状,发展空问想像力和一定的表征能力。特别是通过美工区的活动培养儿童专注力,学习与人合作,分享经验,发展美感。由此可见活动区具有多种教育功能,这应该被教师意识到并挖掘出各活动区特有的价值。

4.4.6.请你谈谈对区域活动性质的理解,你认为对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来说,适当的做法是什么?答:据了解,我国目前利用活动区方法尽管多,但大体可分为三种:(1)把活动区视为分组教学的场所。(2)把活动区视为作业教学“延伸”。(3)把活动区看作自由游戏场所,看作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儿童提供的一个自由活动环境。我们认为,不要把活动区活动的性质绝对化,也不要强调一点就不及其余,顾此失彼。对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来说,适当的做法是:(1)勿忘创设活动区的初衷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2)适当地把区域活动的隐性学习与显性学习(主题活动、学科教学活动等)结合或融合起来。这种结合或融合必须是自然而不勉强的、本质而非形式的。 4.4.7.请你谈谈在活动区域布置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或注意哪些事项。答:活动区域的布置有一个基本程序:(1)确定各区域的空间位置确定各区域空间位置要考虑的因素:首先要依据各个活动区的特殊需要在现行的活动室空间内寻找最佳位置。也许每个活动区有1~2个比较理想的地点,但教师在做最后决定时,还要做整体考虑:①动静尽量分开避免相互干扰;②区域之间有适当的“封闭性”,避免因“界限”不明确而产生消极影响。③活动室内的“交通路线”力求畅通无阻,以避免产生拥挤、碰撞等情况。④最好留有一块供集体活动用的场所。⑤避免出现“死角”—教师视线不能随时看到的地方。(2)逐一布置各个活动区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有:①安全问题。②自理问题。活动区投放的材料及摆放方式要具有高度的自理性。③心理气氛问题。有些区域需要营造一种特殊的心理气氛,以满足幼儿的特殊需要。④规则问题。活动区内活动应该是充分理解和掌握规则之后的自律、自由。在创设活动区时就必须考虑规则问题。

4.4.8.教师在区域活动的不同阶段的任务和指导方式各是什么?教师对活动的指导应遵循哪些一般性的原则和方法。答:从创设活动区到全面开放活动区,使幼儿达到自由选择、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的水平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过渡阶段和自主阶段,教师在这两个阶段的任务、指导方式是有所不同的。(1)过渡阶段。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向幼儿介绍各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帮他们建立起活动规则,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则。从而使幼儿认识并适应活动区这种教育环境,顺利地过渡到自主活动阶段。(2)自主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区;第二,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显而易见,这两个任务都是以观察和评估为前提的。教师指导活动区活动时的一般原则与方法:(1)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儿童的需要。(2)善于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幼儿园条件不足。(3)坚持必要的教学管理。(4)时刻注意安全。(5)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答案。(6)注意发挥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7)注意个别指导。(8)师生互动、亲切融洽,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37

案例分析题

2.1.1.单元活动目标系统。单元名称:好玩的沙。(1)设定理由:幼儿最喜欢玩沙、水和黏土。沙、水这类材料可以变幻出各种活动。本单元之设定主要是来探讨沙的颜色、性质及用途,并培养玩沙的良好习惯,满足幼儿玩沙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创造以及仔细观察事物的态度。(2)单元总目标:1.认识沙的颜色、性质及干沙与湿沙之不同(认知)2.认识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认知)3.喜欢利用沙来做各种造型活动(情感)4.养成分工合作与收拾整理的习惯(情感与行为技能)5.养成仔细观察的科学态度(情感)(3)活动一:认识沙1.观察后能说出沙与石头之不同2.能认出沙的颜色3.能仔细观察事物;活动二:干沙与湿沙1.会把干沙加适量的水变成湿沙2.能利用晒干或烘干的方法,使湿沙变成干沙;活动三:漏沙与量沙游戏1.知道筛过后的沙不含杂物,可使漏斗中的沙流畅2.能利用唱歌或数数来计时,比较大、小口径不同的漏斗流出等量的沙所需的时间不同3.能利用小量杯量沙,说出两个粗细不同的杯子哪一个装的多,哪一个装的少;活动四:沙画及沙的装瓶配色游戏1.能利用口径不同的漏斗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2.能利用不同颜色的沙来作画3.能利用沙做色彩的搭配装瓶游戏4.能有始有终地进行活动5.能与同伴合作做活动后的整理;活动五:立体造型1.知道干沙不可做立体造型2.知道湿沙可作立体造型,但干了以后会松散,没有保存性3.会把干沙加树脂、水混合做立体造型,知道这样做出的造型可永远保存4.能说出沙的用途;活动六:沙箱没计1.能依自己的构想设计沙箱的内容2.喜欢做新的尝试3.能与别人共同合作设计在制定这一目标系统时,主要依据哪些相关原则?运用这些相关的原则分析评价这一目标系统。

2.1.1.答:这一目标系统的制定主要依据整体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这一目标系统在制定目标时,涵盖面非常周全,包括情感态度、认知和动作技能的内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同时这一目标系统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六个活动目标都是单元总目标的具体化,与单元总目标保持一致。比如活动一、活动二的目标主要是体现单元总目标中认知方面目标,活动三的目标主要是让儿童知道沙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活动四、五、六的目标主要是单元总目标中3,4,5个目标的体现。另外在六个活动目标中,后面的几个活动也是在前面几个活动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这也充分体现了制定目标时应遵循连续性和一致性原则。

2.2.1.在一次“假如我有朵七色花”的谈话中,不少孩子表达了自己希望有很多有趣而耐玩的玩具的愿望。老师立即意识到:玩具种类繁多,外形、材料、构造、原理、玩法各不相同,蕴涵着丰富的认知价值。而且,围绕玩具还可引出爱护、分享、合作等社会性话题。于是便以“怎样实现大家的这个愿望”为“引子”,引出一个孩子极感兴趣的系列活动——“玩具博览会”。在上面这个案例中,该老师在选择“玩具博览会”这一内容时,遵循了哪些原则?为什么说这位教师遵循了这些原则?用相关的原则分析评价这位教师所选的教育内容。

2.2.1.答:在上面这个案例中,该教师遵循了兴趣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该教师在一次谈话中注意到不少孩子都对玩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位教师关注孩子们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玩具引出一系列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她在选择内容时遵循了兴趣性原则。该教师不仅注意到了孩子们的兴趣,同时意识到“玩具种类繁多、外形、材料、构造、原理、玩法各不相同,蕴涵着丰富的认知价值”,而且还可引出“爱护、分享、合作等社会性话题”,这说明这位老师同时遵循了价值性原则。这位老师选择的教育内容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教育价值丰富的内容。兴趣具有动机力量,它为观察、探索、追求和进行创造性努力提供可能性。这位教师从“玩具博览会”中挖掘出丰富的内容,即有认知价值,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还训练了孩子的技能技巧,促进了孩子的全面提高。 2.3.1.下面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个课程组织案例,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说出这一案例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是这种组织形式?这一课程组织案例主要符合哪些原则?试结合案例给予说明。主题名称:家乡小游。时间:四周。目标:略。环境设置,家园联系:略。主要活动安排:教育活动|辅助活动。(1)第一周:活动一:参观幼儿园所在地;活动二:谈话:从我家到幼儿园;活动三:地图会说话;活动四:说说画画:家到幼儿园的路线图;活动五:全班家庭路线图|1.在简易家乡地图上找幼儿园和自己家的所在地2.请家长帮助幼儿画自己家到幼儿园的路线图3.师生共同大型墙画图(2)第二周:活动一:谈话:家乡的著名景点;活动二:参观著名景点;活动三:谈话:家乡的故事;活动四:绘画:我最喜欢的地方|1.收集家乡名胜古迹和著名景点的照片2.收集关于家乡名胜古迹的“故事”和“老照片”,准备办展览(3)第三周:活动一:家乡旅游图;活动二:建设家乡;活动三:我是小小导游|1.设计“文明旅游棋”2.下“文明旅游棋”3.把活动室角区布置成家乡著名景点,开展旅游(4)第四周:活动一:家乡的变化;活动二:我爱家乡;活动三:请到我们家乡来;活动四:明天的家乡更美好|1.布置展览会2.讨论怎样当讲解员,分工3.设想明天的家乡,用绘画、建筑等方式表现

2.3.1.答:在这一案例中,设计者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因为设计者主要是围绕着认识家乡这一“社会

38

问题”来组织内容的,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了解自己家乡,设想明天的家乡。这一课程组织案例主要符合整体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在这一案例中,设计者充分考虑了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并且将游戏、课堂谈话和周围生活,如收集“老照片”等各种组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整体作用。在活动中以儿童为主,无论是谈话,还是“资料”准备,都让儿童充分动手,教师也适当地发挥指导辅助作用,充分发挥了“人”的作用。这很明显是遵循了“主体性”原则。

2.4.1.下面是一位老师的看图讲述课,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其对时间资源的利用情况。如果出现浪费现象,请分析原因,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中班的看图讲述活动。30个孩子分成两排坐着。一个孩子站着在讲,讲得断断续续,老师一会儿提醒他注意观察图片,一会儿给他示范发音。其他的孩子已经不耐烦了,东张西望的,玩手绢的,交头接耳的??“说什么呢!好好听别人讲!”发言的孩子讲完坐下了,大家似乎兴奋了起来。“老师,我!”“叫我!”“叫我!”“刚才谁好好听了,我才会叫他,不好好听的我不叫!红红!你说!”随着新的讲述的开始,多数的孩子又回到了原来的游离状态??

2.4.1.答:这位教师在上课时,全班同学总是静候老师处理完一位幼儿的问题后再继续进行,这样浪费了孩子们大量的时间。这说明这位教师在利用时间资源时,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出现浪费现象主要是因为儿童缺乏参与机会,丧失积极性,教师对个别学生“照顾过度”而又忙不过来,忽略了别的学生。这位教师在今后的活动中应注意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配合好,让儿童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时间资源。

2.5.1.某幼儿园的一位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的“自评”过程,将评价真正引入教学。在进行“光和影”的教学活动前,她先请幼儿画了自己和影子朋友,接下来在活动过程中,她不断地分析、评价、调整原有的活动设计,使活动更适合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水平。活动结束时,她又让儿童画了自己和影子朋友,还认真地给予指导。过了一段时间,该教师在绘画课上要求小朋友画自己和影子朋友。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上面的案例,说说该教师主要运用什么评价方法对课程哪些内容进行评价?她的评价有哪些具体的步骤?

2.5.1.答:这位教师主要利用作品分析——儿童的图画来收集资料,进行评价。这位教师对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效果都进行了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注意师生互动质量。在活动结束时,这位教师通过学生的作品来评价课程的效果。该教师评价的具体步骤包括:(1)前评价:通过让儿童画画了解儿童当前水平;(2)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评价教学,不断改进教学;(3)后评价:活动结束时,老师通过儿童作品掌握幼儿的学习结果;(4)追踪评价:活动结束一段时间后,教师再次评价,看儿童是否真正获得了“光和影”的基本知识。

2.6.1.水灾后,大家都在为灾区募捐,恰好某幼儿园附近就有一个募捐点。幼儿园的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心,学习关心帮助他人。于是老师们结合幼儿同情心已经开始萌芽,情绪易受感染,喜欢模仿等年龄特征,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参观募捐点,感受人们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的气氛,讨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必要性,开展“我们也关心灾区的小朋友”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在上面的案例中,该幼儿园的教师从哪个因素出发设计课程?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详细说明这个课程设计的流程。

2.6.1.答:在这个案例中,该幼儿园的教师从材料和内容出发设计课程。水灾后,大家都在募捐,而幼儿园附近恰好有这样的募捐点,可以说这是非常好的教育材料和内容。教师应该从这些现有的材料中看到它们的教育价值,从这些材料出发设计出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该校教师从内容材料出发结合一定目标(培养幼儿的爱心、学习关心帮助他人),再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组织一系列的活动。

3.2.1.下面是某幼儿园开学时制定的一个学习纲要,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说说,这是根据谁创设的什么课程理论来组织课程内容的,这种课程内容组织的方法称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案例说明。《开学了》甲、教的目的:1.指导幼儿适应环境,利用环境。2.使幼儿“做”、“学”有一个好的开始。3.使新旧小朋友获得感情的联络。乙、学的纲要:社会活动:1.参观本园各场所2.认识并学习使用各种设备3.研讨环境的布置。科学活动:1.计划本学期各班组人数,配合应有的设备2.研讨各班组设备的使用和保管方法3.拟定各场所生活规律4.分配各班组活动室、工具、设备、材料等5.规则并计算每天上学、放学时间。艺术活动:1.整理旧有设备及材料等2.欣赏、比较各场所设置3.搜集布置环境用的材料4.拟划并进行各场所的布置5.拟绘自己的标记6.练唱早会、放学、升旗等歌7.试选几个“同乐会”的表演节目。语文活动:1.讲述一个好孩子的故事2.练习通常相见的话语3.能说出取放东西要小心(儿歌配合)4.认写自己的姓名或号码、标记。健康活动:1.清洁环境2.自由运用各种运动器具3.练习健身操4.调配本周的餐点5.做猜拳游戏

3.2.1.答:案例中的学习纲要是根据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理论中的五类课程内容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的。当时称

39

这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为“整个教学法”,后来被称为单元教学法。这个学习纲要就是以“开学适宜”为一个教学单元,组织社会、科学、艺术、语文和健康五类活动的。单元教学法具有整体性特点,五方面内容互相连接成整体。另外单元教学法从儿童的环境中挑出儿童感兴趣又适合学的物和事为主题,融合五方面活动,组成有系统的课程,以适宜幼儿的认知特点。在案例中,教师从幼儿的社会环境中挑出一个适合儿童需要的主题“开学了”,以它为中心将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健康活动有机地连接成整体,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

3.3.1.某幼儿园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针对各班学生的特点,以“认识自然”为核心,选择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并且小班和中班的教学内容前后衔接,逐步加大难度。下面是他们制定的教学内容表。《形成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植物世界|动物世界。(1)小班:区别蔬菜和水果的名称、味道、颜色、大小和形状,说出它们突出的特征;区别茎、叶、花各部分并说出他们的名称;认识树的结构|扩大关于家畜和野生动物及其幼仔及自然角的栖居者的知识;区分和说出身体的主要部分,动物的突出特点;知道成年动物大些,而幼仔小些。(2)中班:第—季度:知道5~6种蔬菜,3~4种水果的名称、颜色、形状、味道,制作食物的方法等特征;知道蔬菜在菜园里培植,而水果栽在果园里;了解成人在培植蔬菜和水果方面的知识|形成关于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秋冬季节的自然条件的知识。第二季度:形成关于用种子栽种植物的知识;关于植物生活和生长的特殊条件的知识|学会区分并正确描述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其行为特点;知道它们吃什么,怎样行走,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他们怎样关心它们;认识新的家蓄:马,绵羊。第三季度:明确和巩固关于植物结构的知识|扩大关于野生动物的知识,知道在春、夏季的自然条件下它们的生活;指出幼仔与成年野生动物在外貌、行为上的区别。第四季度:根据叶子、树皮认出树、灌木,根据花和花的形状认出草本植物;知道森林里的蘑菇、浆果等;知道植物生长的特点;记住熟悉的植物名称;更明确关于在菜园里栽植蔬菜的知识|更明确关于熟悉的家畜的生活及关于在夏季照料它们的人们劳动方面的知识;区分周围的动物、飞到本地来的鸟、蝴蝶、甲虫、蜻蜒。请你结合上面的案例指出该幼儿园依据了哪一种幼儿园课程方案理论?为什么你这样认为?你认为这个幼儿园教授的这类知识对儿童发展有什么价值?

3.3.1.答: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幼儿园在教学生系统的初步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不是零散的、偶然的生活常识,而是以一定方式和结构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材料中儿童从植物世界和动物世界两个方面来认识自然,各方面的学习内容也是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幼儿园依据了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理论。幼儿园教授这类系统化的知识,能扩大儿童认识活动,从本质上改造儿童的认知方式,使他们能更自由地运用旧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识,并逐渐掌握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智力活动,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时系统化的知识是对零散、偶然的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概括化,能扩展儿童的经验,促进其认识能力的发展。

3.4.1.认真分析案例,请你说出这是按照哪种课程方案理论进行的活动安排,说出你的理由。这种课程方案的特点是什么?下面是一所半日制幼儿园的课程活动安排:8:30~8:50计划时间。幼儿分别考虑自己在操作活动(即活动区活动)时间所要做的事情。做出决定后,将计划告诉老师,老师帮助他们充实、完善,然后记录其计划。之后,儿童就可以进入活动区开始实现自己的计划。8:50~9:45操作(工作)时间,即活动区活动时间。幼儿完成自己计划中的内容、项目。教师注意观察活动情况,随时给予指导和支持。完成了第一个计划的儿童可以开始另一个计划。9:45~10:00整理时间。幼儿把未完成的作品收起来,将用过的材料分类、整理、放回原处。10:00~10:30回顾、吃点心和小组活动时间。“回顾”是“计划”和“操作”环节的继续。5~8位幼儿和一位教师一起,谈论他们刚才所进行的活动,展示活动成果,分享经验。吃完点心之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师安排的任务开展接触新材料或解决新问题的小组活动。10:30~10:50户外活动时间。10:50~11:10集体活动时间。11:10~11:20离园。

3.4.1.答:这是根据认知理论的学前教育方案之一HIGH/SCOPE课程方案进行的活动安排。因为这一理论以主动学习为核心,教师只是主动学习者的支持者。在幼儿自主活动过程中,幼儿自己制定计划,自己决定内容方法。教师的责任仅是鼓励帮助儿童实现它。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一般由计划、工作、整理收拾、回顾四个环节构成。材料中的时间安排依据了这四个环节,并且一直体现儿童的自主性。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最大特点是以主动学习为核心,围绕发展所必需的一系列“关键经验”创设学习环境,引发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从而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凯米课程相比,HIGH/SCOPE方案的特点在于:(1)以结构化了的“关键经验”作为建构课程的框架(2)通过环境进行教育(3)在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的同时,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4)重视语言在幼儿思维活动中的作用(5)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4.1.1.《单元主题活动“我”的设计实例》(1)单元名称:我(大班5~6岁,大约3周).(2)设计理由:大班幼儿的自

40

我意识已经开始在生活过程中、在人际交往中自发地形成。自我意识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幼儿对人、对事的态度,影响他的行为方式。因此,引导幼儿全面地认识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学习适当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对人、对事、对已的正确态度是十分必要的(3)单元总目标:1.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相貌特征、兴趣爱好等2.了解自己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3.认识自己的能力,喜欢做自己能做的事4.知道引起情绪的原因,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5.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异同,接纳自己,尊重和欣赏他人6.知道自己需要别人的关爱和帮助,也知道应该关爱和帮助别人(4)名称:—我的出生日。主要目标:1.知道自己的生日幺知道自己是妈妈生的3.对妈妈怀有感激之情,并会表达4.会作简单的统计,感受数学的用途。主要内容和步骤:1.邀请怀孕的亲友到班上,由她向幼儿说出肚里怀有未出生的婴儿2.教师利用胎儿在母体里的透视图,向幼儿讲解,每个人都曾经留在妈妈肚子里,是妈妈生的孩子,3.请幼儿回家问妈妈,她在哪年哪月哪日生下自己的,并记下自己的出生日期,回幼儿园向小朋友报告4.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生日月份统计表,统计每个月份出生日的人数,班上最多人和最少人出生的月份,并安排同月出生的幼儿相互握手5.安排幼儿制作爱心卡片送给妈妈,向妈妈表示谢意。幼儿可在卡片上画画,或从旧杂志、报纸、包装纸上剪下他们认为美好的图画贴在心意卡片上,并从报刊上剪下“我爱你”等字一起贴在心意卡片上。备注:准备工作搜集胎儿在母体里的透视图及有关婴儿成长的图书或故事书,供幼儿阅读。请你运用所学的关于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的知识,对上面这个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提出自己的修订意见和建议。 4.1.1.答:上面的案例是对一个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围绕一个中心“我”组织了大量的内容。幼儿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获得对自身的较完整的认识。这一主题蕴涵多种教育价值,有助于达成多方面的教育目标。但是,我觉得针对单元总目标似乎没必要将“会作简单的统计”作为一个主要目标,当然因为生日涉及数字,让幼儿感受数字用途也可作为活动的一个附带结果。而且活动中的一些材料如胎儿在母体里的透视图,邀请怀孕的亲友等都是较难做到的,教师在安排活动时应该视具体情况而行。最后一个活动完全可以发挥儿童想像,送母亲一份“礼物”,没有必要一定送妈妈贺卡,并且剪下“我爱你”等字贴在上面。

4.2.1.某幼儿园附近有许多大型的超市,幼儿常在一起讨论妈妈今天又买了什么东西。教师抓住这一现象,开展了以“超级市场”为主题的项目活动。教师首先和儿童一起讨论超市是什么地方,让幼儿积极地发言。还开展角色游戏或绘画,用多种形式表达幼儿对超市的认识。老师通过这些活动摸清了儿童原有经验,并使儿童意识到许多新问题。儿童原有经验:每周一次的家庭大采购;坐在推车的前面;帮忙推大推车;协助寻找或选择物品;自己将物品放在车上;父亲在出口处付款等。大多数儿童能列出父母每次所采购的主要物品。儿童意识到的问题:大人买东西的钱从哪里来;营业员收钱以后如何处理;店里有多少种工作;货品从哪里来、如何上到架子上等。接下来教师与一位在超市工作的家长联系,决定带幼儿去超市考察。考察前教师还指导孩子学习一些记录方法。在参观超市时,教师请那位家长先带领全班绕现场一圈作了整体简介,接下来孩子们分组进行观察。活动结束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孩子们还用自己的绘画,以及拍的照片“发表了意见”。最后,全班同学举行了“超级市场”报告会,向全园孩子展示了他们积累的“档案”,有绘画、照片、雕塑等。孩子们还对超市提出许多建议,以“我是超级市场经理”为题作了现场发布会。最后还在活动区内“建”了一个小型超市,请外班的小朋友来“买东西”。请你结合上面的案例,分析一下项目活动展开的基本过程,以及各过程的主要任务。

4.2.1.答: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项目活动展开需要三大阶段:阶段一:主要任务是调动幼儿与主题相关的经验,使幼儿意识到并明确想要探讨的问题。在案例中幼儿原有经验只是随父母去超市买东西,在出口时要付款,但是店里有多少工作,货品从哪里来等问题却是孩子们知识的缺口。这一阶段还要与家长沟通及准备下一阶段的活动。如案例中教师与家长联系准备去超市考察。阶段二:主要任务是实地调查及邀请“专家”与孩子讨论,考察后还要进行讨论及各种表达。在案例中孩子们实地参观了超市,还听了一位家长的介绍。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在一起讨论、交流经验。阶段三:孩子与他人分享经验和成果。这个班的孩子进行了作品展览,“开办”了超市,向全园小朋友介绍了自己的成果。对幼儿来说,评估、反思与分享自己及他人的学习经验是最有价值的内容。

4.3.1.在下面的案例中,教师遇到的难题是原有的教学计划与孩子当时的兴趣需要不符合。请你结合案例,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谈谈在当时情况下应如何处理更为妥当,并说明原由。‘小班的孩子在老师的组织下,正在进行名为“认识兔子”的常识活动。教师预先设计的目标有三条:①认识兔子的基本特征;②让幼儿学会有顺序地观察;③学习词汇“毛绒绒”。一开始,活动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是,当老师拎起兔子,让幼儿看看兔子的腿时,一个孩子说道:“兔子的前腿短,后腿长”。一下子,孩子们都兴奋起来:“青蛙也是前腿短,后腿长”、“袋鼠也是??”一时间,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前腿短,后腿长的动物。老师有些为难:顺着孩子的兴趣走,明显是“跑题”了,预定的目标就无法完成;把他们的思路硬拉回来,孩子们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到打击。

41

4.3.1.答:处理这类问题,教师首先要明确一点:学科活动虽是预成式的课程模式,但预成式并不意味着绝对不可改变。教学过程不是计划或教案的一成不变的再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调整计划。但同时要明确,对教学计划或教案的修改、调整必须是有根有据、心中有数的,而不能随意而为。调整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迎合孩子即时而易变的兴趣,浮浅地取悦于他们,而是为了形成更加有效的学习。在类似于上例所述的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迅速而冷静地分析一下原定的目标是否合适,教育价值如何。如果是合适的,就应该设法把孩子们的兴趣转移回来。比如可以说“小朋友知道这么多和兔子一样前腿短、后腿长的动物,那我问问你们,它们的尾巴(或皮毛,最好是幼儿还没有注意观察过的部分)和兔子一样吗?兔子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如果分析的结果发现的确不合适,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有更大的教育价值,那就不妨做些调整。上述的活动中认识兔子目标实际已经低于孩子的水平了。从孩子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已经会把所观察到的事物与记忆中的事物进行比较,并且能发现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前腿短,后腿长)了。也就是说,他们的发展已经走在了教学的前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活动按部就班进行下去,意义又有多大呢?而且,我们让孩子认识兔子仅仅就是为认识“这一个”而认识“这一个”?难道不是以它为中介,逐步引导幼儿扩大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同时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顺应孩子的兴趣,请他们谈谈还有什么动物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可以回家后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甚至可以让孩子们分析这类动物共同的活动特点(如会跳跃),探讨一下活动特点与腿的特点有什么关系等。

4.3.2.在下面的案例中,这位老师上了一节学科活动课。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案例说说在学科活动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注意这个问题。陶老师组织了一个“沉浮逆转”的科学活动。请大班儿童四人一组,实际解决“怎样让原来浮在水面上的材料沉下去,原来沉在水里的材料浮起来”的问题。除了丰富的试验材料外,老师有意识地为每组提供了一张记录纸,要求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组想出的所有办法都记录(画)下来。??活动结束时,教师请每组选一位代表拿着本组的“记录”向全班介绍本组的情况。孩子们发现,除一组外,其余各组的记录纸已经湿透了,无法画,也无法拿起。“你们的纸为什么没湿?”原来,当第一位小朋友试验成功后去把它画在纸上时就发现,自己手上的水会把纸弄湿。他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了本组同伴,同伴们决定请组中绘画最好的小朋友担任专职记录员。一开始这位幼儿不想接受任务,“我还想做试验呢!?‘你想办法,我们替你做,算是你做的还不行吗?”最后,协商成功,这个组的记录干净整洁地呈现在全班面前。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虽然是潜移默化,然而孩子们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4.3.2.答: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科活动中,除了本学科或本领域自身的教育价值应受到关注外,还要注意隐含或涉及的其他领域的教育价值。像在陶老师组织的活动里,不仅要关注“沉浮逆转”这一科学知识,同时,也要对“合作的重要性”给予重视。因此,我们在设计学科活动时要注意学科教育目标的综合性。设计者应思考各领域的教育价值和目标,而不应仅仅局限在本领域内,应呈现一种“综合化”的趋势,即自然地开发本领域内容所蕴涵的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的综合性,不仅应体现在各领域目标这一层次上,它还应体现在教师设计的具体教育活动中。可以说任何领域的活动都可能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价值,综合教育的目的也完全可以在学科活动中实现。 4.4.1.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下面的案例说一说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中应遵循哪些一般性的原则和方法。一天,小班水彩课上。小朋友一边画,一边洗笔。突然,皮皮大声地叫:“老师,你看!水桶里的颜色变得不一样了!”大家一听,都开始注意起水桶里的颜色变化。小朋友干脆将各种颜色的水彩通通倒到水桶里,看看到底会变成什么。看着小朋友对颜色变化有那么大的兴趣,我答应小朋友,明天将在科学角玩“颜色变化”的活动。为了让小朋友能具体操作,观察颜色的各种变化,我得事先准备一些可能会用得上的工具,如滴管等。我记得有一位家长做营养基栽培工作,或许他可以提供教具。一通电话打过去,事情果然完全解决了。第二天活动角活动的时间开始时,小朋友陆陆续续来到科学角,我请想玩变颜色活动的小朋友沿桌坐下,给他们一人一份材料(托盘中放着红、黄、蓝三个颜料瓶,三瓶清水及三根滴管),放在自己的桌前。由于滴管是新的工具,小朋友没有操作过。因此我也格外小心,在提供材料的同时,先示范滴管的操作方法。“这是什么?”“我知识,那是滴管,我妈妈工作时都会用到。”立书急急地发表意见。“对了,滴管。立书,你愿不愿意教小朋友玩?”我想趁机运用小朋友的旧经验,但是立书急得直摇手:“不行!我妈妈说,小孩子不能玩,滴管容易打破、割到手,很危险哦!”。小朋友一听,都吓得把手缩了回来。“不用怕!”谁想这下子反而弄巧成拙,我赶紧自己示范,讲解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并提醒小朋友观察水彩在水中的情形。“哇!它们跑得好快哦!”“真棒!水都变成红色了。”小朋友兴奋地叫着。但是小崴在我示范过工具的使用方法后,还是大叫着:“老师,我不会。”这时,我就轻轻地握住他的手,拿起滴管将水彩吸起又滴入清水中,经过一次帮助,小崴就开始静静地自己操作了。“老师,为什么红色和黄色在一起,会变成这种颜色?”建文边操作边问。

42

我告诉建文,“这种颜色叫紫色!”“哇!哇!”水槽边传来刺耳的哭声。“怎么啦?跌倒了!”糟糕,事前的准备工作显然没有做好,水洒在地上,让小朋友滑倒了!照顾好大睿,我立即准备了几个大水桶与小茶壶(荣壶中装着清水),让小朋友可以就近换水,不必长途跋涉,弄得满地是水。就这样,大家尽兴地玩着,收拾的时间到了,睿智不肯收拾,他急着说:“老师,我要把我变的颜色带回家。”我笑笑,小朋友总是希望能把自己做的东西带回家与爸妈分享,但是,“不行啦,玻璃瓶跟水彩得留给别的小朋友明天再用。这样好了,我们大家想想办法,怎样把颜色水带回家去,又把玻璃瓶、水彩颜料留下来。”我故意提出一个难题问小朋友。小朋友想了很久,在一旁始终很安静的彰人小声地说:“老师,你给我纸、笔,我把变出来的颜色画下来带回家,我妈妈就看到了。”哇!这是个好办法。

4.4.1.答:从案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以下几条一般性的原则和方法:(1)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儿童的需要。案例中教师从图画课中发现幼儿对颜色变化感兴趣,遂决定扩展科学区活动内容。(2)善于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幼儿园条件不足。利用家长的职业便利,提供活动材料。(3)坚持必要的教学管理。尽管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教师仍先教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再让幼儿自由操作。(4)时刻注意安全。既教工具的安全使用,又及时清除地面水迹和改变换水方法。(5)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答案。教师的指导具有“开放性”;颜色变化过程让幼儿自己操作,让幼儿自己发现不同颜料相混合的结果;当幼儿问红、黄色混合为什么变成紫颜色时,不给难以理解的答案;当幼儿想把变化的颜色带回家时,不是简单的拒绝,而是提一个能引起幼儿思考的问题。(6)注意发挥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尽管让立书小朋友教大家使用工具的设想没成功,但这种想法本身值得推崇,这种设想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成功的。(7)注意个别指导。手把手地教小崴使用工具。(8)师生互动、亲切融洽,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这篇案例处处都反映出这一点。

4.4.2.请你结合下面的案例,谈一谈设计和开展区域活动在投放材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不少幼儿园不仅高价为娃娃家购买了梳妆台、洗衣机、灶台等设备及服装,老师们还加班加点地制作好多种可以以假乱真的包子、馒头、果盘等食品,使娃娃家看起来非常像模像样。但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活动,却发现,原来的利用妈妈的旧围巾改作围裙,寻找物品布置房间,分工合作“买菜”“做饭”的环节没有了,娃娃家还剩下的,就是假装吃饭、聊天打招呼了。而且,过于形象逼真的材料功能必然是单一的、固定的。这样一来,原本完全可以随着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变的“角色扮演区”,现在被限制在“娃娃家”上了。

4.4.2.答: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材料之上的。材料不同,操作方式和活动方式便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不同。因此材料问题受到了广大幼教工作者的注意。但是,现实中在活动区材料的投放上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互相攀比,追求高档化、逼真化、成品化,“成人看着舒服”,结果不仅造成了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还大大降低了活动的教育价值。像案例中的幼儿园“高价为娃娃买梳妆台、洗衣机、灶台及服装”,老师还制作“可以乱真”的各种食品。可到了活动中,儿童反倒没什么事干了。这不仅限制了区域的功能,还限制了幼儿的活动,更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自由。事实上,相对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反而更可能是多功能的,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更有利于幼儿的活动、学习与发展。因此,无论资金有多丰厚,人力有多充足,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都要从实际的效果出发。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