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01) 下载本文

高考 地理 历史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均强调了周天子对土地的所有权,故A项正确。周代土地制度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公田、私田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井田制下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属于天子和贵族,故D项错误。

2.《商君书·垦令》记载,“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上述赋税变革表明( )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推广 B.奴隶主兼并了大量土地 C.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知是废除井田制征收土地税的赋税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赋税制度变革,没有体现出奴隶主兼并大量土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按土地收成和土地数量征收赋税,反映出国有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按土地产量和数量交税,实际上有利于调动个体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3.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答案 C

解析 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两种耕作方式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

4.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 )

A.统治者企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 B.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 C.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 D.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 答案 A

解析 统治者推行均田制,抑制兼并,有利于巩固统治,故选A项。均田制整体上还是

高考 地理 历史

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均田制并没有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均田制下的农民生活相对稳定,“比任何时候”太绝对,排除D项。

5.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 )

A.不抑兼并不立田制 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三冗两积问题突出 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并结合宋代的土地政策可知,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家与富室的关系,不是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三冗两积问题突出是由于北宋的过度分权所致,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是由于政府不再对商业进行直接监管,故D项错误。

6.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宋朝初年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便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

A.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D.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力役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代不抑土地兼并带来经济发展的景象,可知允许土地私有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增长,农业发展,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带来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体现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人口增加和农业发展,没有体现农民赋税力役减轻,故D项错误。

7.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防止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

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 B.适应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在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商大贾,抑制中小商贩,这有利于官营工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与专制统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明的是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未呈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排除C项;材料仅表明政府重视农业,未反映农业经济的

高考 地理 历史

发展状况,排除D项。

8.我国古代历史上,汉武帝下令实行盐铁官卖制度,王安石变法则主张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南宋更多是官商勾结,共同牟利。上述事例反映了( )

A.国家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不抑官商抑制私商 C.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达 D.政府鼓励官员经商行为 答案 B

解析 我国古代自战国以来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下令实行盐铁官卖制度”“王安石变法则主张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南宋更多是官商勾结,共同牟利”可知,古代政府不抑制官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商业,故C项错误;发展官商,并不等于鼓励官员经商,故D项错误。

9.“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不同,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绊脚石,故A、B两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商鞅变法时期,故“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说法错误,排除D项。

10.冯一下先生在《再说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中说:“实行‘________’政策后,清朝政府禁止中外商人直接交易,规定双方交易必须通过十三行进行,于是中外贸易转运就形成下图所示的‘链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根据引文上下文的逻辑,下划线上可填写”闭关自守”一词 B.将中外贸易限制在十三行框架下不利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必然会导致这样的对外贸易政策 D.十三行在中外贸易中处在中介地位上,属于外贸中介机构 答案 C

解析 自然经济开始于战国时期,而“海禁”从明朝才开始推行,故C项错误。由“禁止中外商人直接交易”可知A项正确;“海禁”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高考 地理 历史

由题目图示可知D项正确。

11.康熙年间,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摆卖鱼虾、桨橹等商品的圩市,房屋店铺逐渐成行成市,称为“移民市”。后来,清廷为安抚民心,改“移”为“宜”,并刻“宜民市”石匾(如下图)。宜民市的设置源于( )

A.南方工商业市镇全面繁荣 B.康熙帝重视缓和满汉矛盾 C.“海禁”政策使大量渔民内迁 D.广州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 答案 C

解析 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兴起,并非是全面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渔民的迁入,不是满汉之间的移民,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广州西郊迁入大量来自海边的渔民、乡民”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渔民内迁,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广州的经济地位,故D项错误。

12.虽然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白银大量流入 B.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且传统手工业水平高超 C.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保护,重农抑商的推行 D.明清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 答案 B

解析 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状况下,对西方商品需求极低,而中国传统手工业水平世界领先,西方对中国商品需求量较大,故导致大量商品出口,白银流入,出现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