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01) 下载本文

高考 地理 历史

不可及。

——[明]慎蒙《皇明文则大成》

材料三 每遇岁时,篚筐交道,宴会杂遝,穷水陆之珍,恣歌舞之乐,而百工技艺亦且日事淫巧,以罔重利,皆伤化糜财,渐不可长,宜重惩以法。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十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属的手工业经营形态及其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工匠精神”的表现,“工匠精神”推动古代中国手工技术的发展,请从制瓷、冶金领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指出对“百工技艺”“旧事淫巧”的态度,说明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今天我国应该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答案 (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

特点: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具有技术优势,工匠间互相学习交流。 (2)表现:借鉴;创新。 举例:略

(3)态度:重惩(“反对”亦可)。 影响: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

(4)培养:加强技术交流;鼓励创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经营形态,根据材料一的分工明确和出处可知是官营手工业。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得出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根据材料一“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得出具有技术优势,工匠间互相学习交流。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得出借鉴;根据材料二“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得出创新。第二小问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做答即可,如青花瓷、粉彩瓷、灌钢法等。第(3)问,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三“渐不可长,宜重惩以法”得出重惩。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手工技术传承的封闭性、压抑民营手工业发展等角度作答即可。第(4)问,结合上述材料,从技术继承、交流和创新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业达标]

高考 地理 历史

1.古代货币的形成、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下面两幅图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 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货币的发展变化。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错误。

2.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治不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答案 C

解析 由“规定”二字可以看出唐朝政府明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作出限定,说明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故选C项。

3.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高考 地理 历史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江南、江北、山右”等表示地域的词语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故选B项。

4.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答案 D

解析 A项与题干中的经济现象无直接关系,B、C两项中“草市”“夜市”的信息和题干的意思不符,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D项。

5.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 答案 C

解析 C项诗句中的“不禁街”“夜归”反映了坊市制度下的交易时间限制被打破。故选C项。

6.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 A

解析 无论是夜市,还是瓦子,都是商业经营的场所。“通晓不绝”“终日居此”表明,北宋时期,市的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突破,故选A项。

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答案 D

高考 地理 历史

解析 宋代都城很多地方都有出售凉食和出租铺席宅舍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进一步增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故选D项。

8.下图是隋唐时期著名城市分布图。对图中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唐朝丝绸之路的起点 B.②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点 C.大运河的开通催生了城市③ D.唐朝政府在④设立市舶使 答案 D

解析 唐朝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陕西西安,而①是东南沿海城市,故A项错误;②的位置应该是西安,即隋唐的长安,隋朝大运河的中心点在河南洛阳,故B项错误;③应该是大运河的终点涿郡,早在汉代涿郡就已经形成,大运河是促进其发展,而非催生该城市,故C项错误;从图片可知④是广州,唐朝时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故D项正确。

9.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集中在东西两市”“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实行坊市制度,对城市中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限制;“南宋……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等反映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坊市制度瓦解,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