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延续、深化、完善和具体落实总规、分规意图,控规首先必须具有与前一层次基本相应的编制内容(即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图纸)
?只是深度不同,其它与总、分规表达模式一致 (2)独特表达模式 第19 / 21页
实践经验表明,“条例化、指标化、图则化”,是控规为适应规划管理工作、土地租让和直接指导修规等要求,而独具的,区别于其它编制层次的表达模式:
a、条例化——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主要是控规实施文本),以利于将其转换为规划管理的实施条例;
b、指标化——即将与土地使用、环境景观等有关的控制要求,以主要的定性、定量控制指标进行体现;
c、图则化——即将落实到每片、块建设用地上的控制要求:主要控制指标、相应控制要求和规划意图等,图文并重地集于大比例尺(1:1000~1:2000)的控制性详规图纸上,即所谓的“图则”。
⑦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1.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2.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3.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4.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5.规划地段基础社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6.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
3.论述题
1.如何平衡控规的“刚性”与“弹性”?如何看待“容积率调整”? 1.用地性质的弹性;公共利益保障内容的刚性;开发强度的弹性。 (1)控规控制的规定性与灵活性两者相结合,具体体现在:
①控制性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两类,并以前者为主。 ②土地使用性质兼容,即以某一类土地使用性质为主,兼容其他。 ③混合用地,即以某一类土地使用性质为主,与其它类混用。如商住用地(C/R)、住商用地(R/C) 在特定条件下,“引导性”指标可上升为“规定性”指标。如重点文物保护区等 (2)控制性详规控制性要求的多样性
①城市多种功能,要求多种控制;②城市土地级差,要求区别控制;③城市设计要求多样化控制。
2. 容积率对土地开发强度、地价高低、景观效果及环境质量优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控规的核心指标。 容积率的三个特点:
①容积率的高低一般与建筑密度、建筑层数成正比关系。建筑密度越大(小)、建筑层数越多(少)、容积率越高(低);
②容积率一般与区位条件成正相关。区位条件越好,如市中心、中心商贸区、通达性好的沿街地段,容积率高;区位条件较差的地区,如城市边缘地区、一般地段,容积率一般较低。 ③容积率的高低一般与建设用地使用性质的经营强度成正比关系。经营程度越强,如商业金融用地,容积率一般较高,反之越低。
·由此可见,影响容积率赋值的主要因素,一是区位及其环境条件;二是用地使用性质;三是规划用地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控规实施文本”里往往出现对容积率的“奖励条目”,如对提供公益性项目、公共绿地、公共停车场等,或“无偿负担地块周围城市道路等用地的征地和拆迁工作”等,特在原规划容积率的基础上,再奖励一定数额的“容积率”。但要注意奖励的适度范围,要以不引起环境质量下降为原则。
2.试分析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性,以及你对目前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控规改革的看法。
【作用】1.是连接总规与修规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编织层次 首先控规继承和深化了总归中的内容,并通过具体控规管理单元的控制落实了总规中土地使用开发的意图
其次控规铜鼓对每篇每块建设用地的管理和控制直接给修规编制提出了准则和要求,成为修规的管理依据
2.控规是规划和管理,规划与实施衔接的重要环节,更是规划管理的依据
控规使用精炼简洁的语言,明确的表达方式表达对土地的控制,有利于规划的落实和实施。是规划管理法制化,条理化,使得规划与管理与开发建设三者有机结合 3.直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 【改变】城市用地管理上的转变;行政划拔变为市场配置;无偿使用土地变为有偿使用土地;城市开发改建方式的转变;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①根据所处城市的不同规模、城市特征、所处区位、土地开发性质等确定土地细分类别。 如:一般的规律是大城市分类多、小城市分类少;老城区分类多、新开发区分类少;中心区分类多、居住区分类少等。
②根据区位、土地使用性质,特别是土地租让和房地产开发要求,合理划分片、块建设用地大小。
·如旧城区和沿街地段,分块宜小;新建居住区宜大等。 ③适度的土地兼容性
·增强规划对城市动态变化的适应性,留有一定余地”。
作业与习题: 1.名词解释 ①新区开发;
新区开发是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部署,在城市现有建成区以外的一定地段,进行集中成片,综合配套的开发建设活动。 ②新区开发规划;
新区开发规划是指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通过功能分析,确定新区的用地构成、空间布局以及土地的开发控制条件等,来确保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 ③高新技术产业区;
④工业园区;
⑤经济技术开发区
2.简述题
①城市新区一般职能类型有哪些,影响新区职能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a.综合型,特点是在新区内设置较齐全的生产、生活设施。 b.专业型,是指在新区内,有较突出明确的主导项目。 c.新市区型
实际上是规模更大,职能更复杂的综合型新区,这类新区在产业性上,总的趋势是由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开拓,逐步向多功能、全方位方向发展;在职能内容上,普遍由工业或某一性质为主导的职能向城市型功能转变,新区逐步发展成为城市新市区或成为主城的副城、卫星城镇。
确定城市新区的职能,需综合考虑如下因素:
a.新区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应该纳入到城市整体的功能体系分析中确定。
b.必须明确其主导性的职能特点。
c.职能的单一与综合,应在分析发展目标及规划大类用地比例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而且必须考虑新区选址位置的影响。一般而言,离城区距离越远,新区的独立性越强,对区内社会服务配套要求越高,综合性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d.最后,还应考虑新区规模及区位特殊性的影响。
② 新区选址的基本类型及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a.边缘生长式
即新区选址在现状建成区的边缘,充分利用建成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使新区与现状建成区成为一个整体。 b.子城扩展式
即新区选址于子城,充分发挥母城附近子城或卫星城的作用,利用子城的基础设施,既可减少投资规模,又带动了子城的发展,增强母城的辐射能力,促进市域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c.独立式
即新区选址于远离中心城区的城市外部区域,选址及用地性质比较自由,发展余地大,对母城发展布局的直接影响比较小,基本上不受中心城边缘扩展的影响,可以按照国际上对设施和生态环境的高标准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1)开发费用的影响
不同的区位选址必然导致其面临不同的发展门槛,为跨越门槛所作的额外投资关系到地表的改造、基础设施的新建或改建等,往往是很高的,且不同的区位跨越门槛所需的投资费(门槛费用)有很大差别。
从开发费用方面看,对多数城区仍有向外连片扩展潜力的城市,为减少发展的门槛费用,城市新区一般不宜在远离中心城区的位置选址建设。有条件在城市外边缘进行新区开发建设的大中城市,也应注意新区的选址要尽量寻求更好的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如具有对外交通、供水供电优势的区位。
(2)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影响
新区选址受到总体规划及城市布局结构构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常把新区开发作为带动城市新的职能中心形成的动力源这一常见的方式。 (3)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 (4)影响新区选址的其它因素
a.区域交通条件及与母城的联系便利程度,一般而言,要求新区尽可能靠近机场、高速公路
和港口等运输设施及城市主要出口公路;
b.与周边功能区的关系协调情况,以及是否有充足的发展余地; c.土地价格情况,要求尽量选用廉价土地;
d.周边地区居民密度及分布情况,公共设施、公共交通配套情况。
③比较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三类产业型新区的内容构成及用地构成差别。
一般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生产性用地(包括工业、科研、库场)占40~50%,居住用地占20~24%,其它配套设施用地占25~40%;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建区部分主要是作为生产科研基地,生产设施及其辅助设施一般要占50%左右,而生活居住用地所占比例较低; 普通工业园区生产性用地所占比例更高,工业生产区一般占总用地50~80%,生产辅助区约占10%,商业住宅区占5~20%不等,管理服务占5~10%,其它用地占5~10%左右。 新区的综合性越强,用地构成愈复杂,就越接近普通城市建成区用地构成情况。反之,专业性越强的新区,其主导性质的用地所占比例就越高。
④城市新区规划布局的一般要求。 (1)与区域及城市发展相互协调的要求 新区的规划布局,不应作为孤立的区片来进行,而应将其纳入到区域及城市总体布局体系中去分析。
a.首先应明确新区近、远期在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布局上处理好与城市发展方向的关系。 b.其次,新区开发作为城市外部地域一项重要的开发活动,应处理好新区与城市外围其它已有或待建功能区的关系,以及市域范围内各级城镇的布局关系。 c.妥善协调新区与周边农村地区发展的关系。
d.处理好新区的对外交通关系,保证新区与中心城区、港口、航空港、铁路站场之间有方便、快速、高效和安全的联系。
e.最后应注意与新区的外部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电讯、热力、煤气、环卫等城市基础设施大系统的衔接和联系。
(2)内部功能组织合理化要求
a.按照新区内生产——生活活动规律和特点,新区的内容构成及用地构成情况,各项用地的内在联系、布置方式,以及区内交通组织方式的要求,结合新区地形地貌的特点,科学地确定新区的规划布局结构。
b.利用土地的级差价值,合理地进行用地的功能分区,进行用地的综合平衡与布局,使新区内工作、生活、服务设施各得其所,力争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发展。 c.新区内道路等级及标准应参照国家有关规范及新区的实际需要确定,保持新区道路结构和运输系统与功能分区的协调,并注重区域内静态交通设施的合理布局。
d.商业、饮食、服务业及文化娱乐设施的规模及布局,不仅要考虑本区的需要,还要兼顾相邻地段城市功能区及周边农村地区的需要。
e.由于对土地的公共设施投资会使土地增值,规划中应对公共服务系统和骨干基础设施延伸到新区作出合理的安排,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费用高,而且距离因素关系重大,因此在相同的情况下,应鼓励集中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