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黄亚平控规课程复习思考题(新版!) 下载本文

3资金面:经济下行的新常态

资金面其实是在谈当下的宏观社会经济形势对规划行业的客观影响。一方面,所有经济数据显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已经逐渐告别过去三十年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在去年开展上海战略研究时我们曾经提出过未来25年上海经济增速将以每10年下滑1个百分点的速度减缓,但是一年后回顾,这一预测仍显乐观。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供给已经结束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期。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中国新增劳动力正以年递减300-400万人的速度减少。由于社会经济的新常态,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城乡规划已经开始挥别过去人傻钱多的躺钱模式(这样说各位大佬会不会敲打我?)。比如最近在微信微博圈流行的一个关于规划和建筑行业的“增肥瘦身”的端子,其实说明由于国家宏观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规划行业也在进入新的常态。简单来说,我们所处的这个行业正在逐渐告别以往的那种高盈利时代,行业利润率开始向社会整体平均水平靠拢。

4技术面:信息化+大数据

最后一个趋势当然是技术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数据对规划行业的改造可以说是最近两年行业内最热门的话题。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智能制造使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非消费要素,实现从IT(信息技术)到DT(数据技术)的升级,推动产业组织平台、模块化、网络化。阿里研究院2015年最新的报告显示,互联网创新效率预计将高达300%。于是我们看到在设计环节有学界新锐提出从CAD到DAD,我解读下来就是GIS+Data+Design(GDD)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趋势,另一个精细化的趋势很有可能是从BIM到CIM,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如果打通与GDD的关联,未来有望实现规划行业从设计到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流程再造。关于技术层面的讨论已经有太多的学者在关注并投身其中,我也就点到为止,否则就要露怯啦。

5空间之窗:从城到乡

在把握未来发展的四方面大趋势的前提下,接下来谈谈对于规划从业人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趋势。首先就要重新认识我们的工作对象——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要重新认识城和乡。对于“城”而言,其实长久以来,中国的城市概念无论是基本内涵还是空间尺度上都不同于国外的city,简单来说中国的城市由于“市管县”的独特制度,其实更类似于city-region。整个欧洲都很难找到上海这样辖区6000多平方公里的一个城市。所以城市概念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在借鉴国外很多通行的规划概念和经验案例时特别要加以区分和留心。对于“乡”而言,以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为标志,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的转身,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乡村规划面对的是基于中国特色土地制度之上的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意味着规划师和规划对象之间的距离更近,问题也更加复杂。因此,在编制乡村规划时,更需要规划师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情而非改天造地的态度去开展工作。

6社会之窗:社区重塑

继续关于空间的讨论,很快就可以衍生出社区的话题。因为当社会治理从学术争鸣的概念转化为政策话语时,当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从经济主导逐渐过渡到经济、社会、生态共同主导时,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细胞终于走进了规划师的视野。我们不仅要关注社区,更要注意到社区发展新的动向。我的团队在去年开展上海2040战略研究时曾明确提出,未来社区将更多呈现出复合社区的基本格局。因为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融合成为主流趋势,单一居住功能为主的社区将逐渐被功能更加多元的复合社区所替代,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白天对社区的依赖度加强。无论是淘宝店主抑或很多经济机构SOHO式办公,都对社区的软硬件设施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在新一轮上海总规中也相应提出,将打造10-15分钟社区生活圈,围绕社区来优化住房结构、培育更加丰富的就业和创业空间,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营建活力开放的社区交往空间,并以安全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和绿道串联不同功能。

7经济之窗:融合VS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