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为动机的测量方法 :
(一)、观察法
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或是在控制的情况下,观察职工的行动,加以推论。动机的象征是:追寻、选择及注意某一个(或某一类)对象,继续某种合理的行为直到目标的达成;以及目标达成后,个人所表现的满足状态。例如,一个职工他平时喜欢发表意见,一有什么团体活动便积极参与,对别人的事又很关心,且喜欢替别人出主意,我们就可以看出其领导或支配动机的情况。
二)、自陈法
人类的动机如果只靠第三者从外面观察,则无法完全了解,而必须直接问及本人,所要求的是什么,一般又可用下列几种方法了解:
1、问卷法:即让受试者按自己个人的情形,回答各种问题,常见的有是非法。如:
(1)、你喜欢一个人单独工作吗?
(2)、你愿意为了争取奖金,增加工作时间吗?
选择法:可以列出两种假设情况,让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意见圈选其中之一。如;2、 (1)、我有什么意见就向上级主管表明。 (2)、我在上级主管面前总感到胆怯。
3、面谈法:即直接面对面地问职工一些问题,然后就其所陈加以分析,而推断其动机。 (三)、投射法
1、用自陈法虽然可以弥补观察法的不足,但因自陈法是一种主观报告,有时可能为了迎合主管所好,有不真实的答案。因此可以采用不让受试者了解测试目的的方式,即看图说故事。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需要?它有哪些特点? 2、简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谈谈“好奇心”对个人和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4、根据心理学对需要和动机的研究,你怎样理解人性?
第四章 知觉与行为
教学要求:
了解知觉、错觉、对人知觉的涵义和知觉的基本特性,掌握对人知觉的主要线索,注意克服对人知觉容易产生的心理偏差。 教学要点:
1、知觉及基本特性 2、对人知觉的主要线索
3、对人知觉应注意克服的心理偏差
一、感觉
1、含义: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分类: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3、感觉的一般规律:
、感受性: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1)
、感觉阀限:指能引起感受的持续一定世界的刺激量。 2)
、感觉的适应: 3)
、感觉的相互作用:指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同一感觉、不同感觉 4)
二、知觉
1、含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产生的对刺激物整体属性达到反映。
2、分类: 3、特性: 、选择性 1)、理解性 2)、整体性 3)
、恒常性 4)
4、影响知觉的因素: 、客观因素: 1)
具有较强特性的对象、反复出现的对象、运动变化的对象、新奇独特的对象。 、主观因素: 2)
兴趣、需要与动机、个性、情绪、经验 5、错觉:
、含义:是对外部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1)
、常见的错觉现象: 2)A、视错觉 B、时间错觉 C、其他错觉
三、社会知觉:
1、含义:对人的知觉。主要包括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等。 2、对人的知觉:
他人表情、他人性格、角色、社会知觉误区
社会知觉误区包括:第一印象、光环作用、逻辑错误、心理定势、刻板印象、期望效应、习惯定向、假定相似性偏见
3、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表现为接纳、拒绝、喜欢、讨厌等各种亲疏远近的状态。
4、自我知觉:包括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等。
四、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从最后目标来看,归因理论也是一种行为改造理论。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lder)的社会
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L.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Andrews)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
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197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者失败进行分析时常作四种归因:一是个人努力程度大小,二是个人能力大小,三是任务(事业)难度大小,四是机遇状况的好坏。
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归因对人的持续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1.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因为他认为努力起不了作用。
2.假如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3.假如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如偶然生病或其他事故等,一般不会影响人的积极性,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4.假如把失败归因于工作(学习)任务重、难度大等稳定性的外因,则可能降低行为者的自信心、成就动机、努力程度和持续性。
总之,如果把工作和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任务难等内外原因中的稳定因素,就会降低人们对成功的期望和信心,难以产生坚定的持续努力行为;相反,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马虎大意等不稳定性的偶然因素,就会使行为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接受教训,改正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成功的信心,坚持努力行为,争取成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