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笔记(周军版) 下载本文

第一讲小组工作概述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涵义

个案工作

小组工作 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 间接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督导 支持一线工作人员的服务

社会政策制定等 一、小组的定义

小组是有组织、有秩序、彼此相互依存、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并持续互动的两人以上的结合体。 案例讨论:一节火车车厢的乘客是小组吗? 二、小组的特征

1. 包括两个以上的人 2. 形成关系

3. 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4. 成员间相互影响

5. 有成员地位和角色的演变 6. 成员有归属感

7. 小组有发展的过程与阶段 8. 有规范准则等社会控制 9. 有小组的文化与气氛 三、小组工作的定义

工作者按照既定的目标、协助小组成员通过小组过程和小组动力,进行分享、分担及相互支持,从而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适应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帮助组员解决问题和发展潜能。 思考问题:小组活动就是游戏吗? 四、小组工作的特征

1. 小组工作是由工作者和组员组成的关系体系。

包含两种关系:一是工作者和组员的关系,二是组员和组员之间的关系。

注意:小组工作不是“个案工作的集合”

2. 小组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动力,带来改变

3. 小组工作既是过程也是组员改变的方法的和手段。 4. 小组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 五、小组的效益

1. 经济效益:可节省时间和人力,符合经济原则

2. 小组具有不同的信息来源及多元的观点,为问题的了解、讨论与解决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意见。 3. 小组成员可在互动中增进对自己及他人的了解。 4. 小组能产生共同感受或经验。

5. 回馈功能:小组提供给成员接受回馈的机会,小组中他人的建议、反应和看法都很有价值。 6. 小组可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机会。 7. 小组是真实生活的实验室。 六、小组的负面影响。

直接社会工作 面向服务对象 1. 2. 3. 4. 5. 6.

由于小组人多,容易产生冲突和竞争,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成员造成伤害。 组员在小组中过度袒露自己,造成伤害。

有些组员会在小组的压力下,做出不愿做的事或顺从大多数人的意见。 有些组员会对小组产生过度依赖。

有时在小组中解决问题比由个人来解决花费更长的时间。 小组成员彼此影响可能会产生消极作用。

第二节小组工作的功能

一、康复:指针对有问题的组员,帮助其在情绪、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 二、能力建立:指组员透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为组员的个人成长和能力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例如:青少年野外拓展训练营

三、矫正:指协助违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利益的“问题”组员,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学习并巩

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价值。

例如:在矫治机构中“偏差青少年行为矫治小组”

四、社会化:指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巧的过程。

例如:青少年人际关系成长小组

五、预防: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预测,在小组的经验分享和学习中,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学习到可能会发生的困

难的解决方法。

例如:大学新任入学适应小组退休职工生活适应小组外地来京打工人员成长小组

六、社会行动: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使个人学会领导、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并承担社会责任。调动组员

参加社会活动,促进社区环境的改变,甚至社会政策的改变。 例如:香港自闭症儿童家长小组争取患者的权益

七、问题解决:协助组员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小组互动和民主决策,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例如:“空椅子”小组活动

八、社会价值:鼓励组员通过参加社会行动和组员间的互相帮助获得一种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体现组员的社会价

值。

第三节小组工作的类型(不同类型小组的概念解释请见书)

一、按小组的形成

1. 组成小组:通过外部的影响和干预而组建起来

例如:任务小组工作委员会兴趣小组 2. 自然小组:

例如家庭朋辈小组街头玩伴群体

二、按照组员参与

1. 自愿小组:组员主动、自愿参加小组

例如:志愿者小组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训练小组 2. 非自愿小组:

例如:矫治机构中用于成员转变个人行为的治疗性小组如戒毒小组

三、按成员间的关系

1. 基本小组

例如:家庭小型的成长小组 2. 次层小组

例如:同事成员之间相互联系少

四、按小组的结构

1. 正式小组

具有正式的结构,组员有确定的角色和地位 例如:任务小组行动小组教育小组 2. 非正式小组

例如:街头或者社区玩伴

五、按组员的界限

1. 封闭小组:关系持续紧密的联系真诚的互动多为治疗性的

如:对吸毒者所做的“脱离毒瘾小组” 2. 开放小组:有利于带来新鲜感 六、小组的性质和目的

1. 教育小组:帮助组员学习与自己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相关的各类知识,目的是增进小组组员适应社会的知

识和技能。 例:“火凤凰计划”——都江堰滨河新村妇女绒绣技能培训小组

2. 成长小组: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而获得改变。

例:大学生人际关系成长小组 3. 自助与互助小组:具有同质性,通过相互支持以达到转变态度和行为的目的,或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

例:下岗女工创业自助互助小组单亲母亲或受虐妻子互助支持小组“拯救乳房”——乳腺癌病友小组 4. 治疗小组:通过小组互动,帮助有“问题”的组员恢复社会功能,改变“不良”行为和态度,治愈身心“疾

病”等,促进人格的改变。

例:戒毒小组偏差青少年行为矫治小组 5. 任务小组:有明确的任务取向。

例:环保小组预防艾滋

6. 兴趣小组:通过小组发展和培养组员的各种兴趣和能力,陶冶情操。

例:某社区服务中心老人书画兴趣小组

7. 服务或志愿小组:小组开展义务服务工作,培养和发掘公民的服务意识和潜能。

例:某社区关爱老人志愿者小组

8. 社会行动小组:利用小组资源,集结社会力量,达致社会改变,维护小组组员或社区的整体利益,趋向于

社区工作。

例:以环境保护为主旨预防艾滋病知识公关宣传小组

9. 意识提升小组:对组员的增权,提高他们对自己和社会整体的意识。

例:妇女意识提升小组(“平寨妇女”识字班)单亲女性自强小组

10. 社会化小组:帮助组员学习社会适应技巧和行为方式,提高他们应对社会压力的能力。

例:青少年自信心提升小组

11. 社交小组:提升社交能力,促进组员关系的改善和互动。

例:大学生人际关系成长小组

12. 教化小组:有明确的角色指引和行为规范指导,教化和训练组员品德、行为、纪律等,提升自觉意识。

例:学习、青少年中心的教化小组

第四节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

一、适合个案工作的情况(单个家庭和个人)

1. 服务对象面对危机状况,且该状况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又非常复杂时。 2. 服务对象的情况需要高度保密时。

3. 服务对象非常害怕在小组中说话,以致于在小组中无法开口。 4. 服务对象与朋辈关系不良,很可能被小组排斥、拒绝时。

5. 服务对象对自身的感觉、动机和行为的知觉非常有限或非常复杂,感到迷失而无法在小组中分享时。 6. 服务对象对受注意和受照顾的需求很高,无法安排在小组中共同活动。 二、适合小组工作的情况。

1. 学习、了解他人及其想法和观念。

2. 学习与朋辈团体交谈及建立关系的社交技巧。

3. 学习他人分享,从参加一个彼此尊重、接纳的小组中得到深刻的归属感与支持感。 4. 和与自己有类似状况的人自由交谈、彼此关心、交换想法和经验。 5. 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6. 需要在小组的社会情境下,以多角度来观察个体时。

例:无领导小组面试

三、小组与个案具有相同价值的地方

1. 能够对自己有不同以往的探索与了解。 2. 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个体,被接纳。 3. 增进自信心,敢肯定自己的想法。 4. 对人类的行为增进了解。 5. 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6. 能够自我统合、自我规划并发展出有效的行为。

小组工作流程图

需求评估——确定目标——带领和完成小组历程——撰写小组计划书——招募与甄选组员——带领和完成小组历程——评估小组的效果

第二讲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

第一节小组工作的价值观

一、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 1、人人平等原则

2、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接纳个体的价值、尊严和特点 3、以人为本和个人自我决定的原则 4、维护人权和社会公正的原则 5、赋权的原则 6、发展的原则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在小组工作中的体现 1、互助互惠

2、尊重组员的权力和能力 3、民主参与和决策 4、赋权

5、高度个别化

第二节小组工作的职业伦理

一、专业标准

1、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背景训练 2、理论背景 3、辅导技巧 4、研究方法 5、实务经验

二、小组工作专业伦理标准 1、组员有知情权

2、明确保密原则和措施

3、工作者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并具备一定的经验 4、特定情况下工作者遇到问题可接受督导和咨询

5、经过筛选决定组员,形成小组后,要确保组员的需求能够在小组中得到满足。 6、工作者有责任协助组员达成治疗目标。 7、组员在小组中必须得到保护。 8、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个组员。

9、工作者不能利用组员来达到个人目的。

10、工作者有责任对组员进行及时评估和跟进。 三、小组工作实务的原则 1、小组中的个人化原则 2、小组个别化原则

3、真诚地接纳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

4、有意识地在社工和案主之间建立助人关系。 5、积极鼓励和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 6、在进行过程中可适当修改小组计划

7、根据组员个人的能力,因人制宜地鼓励他们参与,提高他们的能力。 8、鼓励组员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

9、工作者在主持小组过程中,要热情,具有人情味和自律性。 四、小组工作实务指南 1、自我洞察力和反思性 2、量力而行

3、明确自己设计的小组的类型 4、发展出一个筛选标准

5、对正在参加其他治疗性小组的成员,如果他们想参加自己的小组,社工必须征得治疗师的同意 6、小组开始前,应告诉组员对他们的期望

7、让组员明白在小组中可能会采用的新技术和治疗方法,并要求他们积极参与 8、保证组员有权决定是否与其他组员分享自己的经验,是否参加某些活动 9、选择适合的练习

10、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最新研究成果

11、了解可能出现的为满足社工的要求而牺牲组员利益的情况 12、及时告诉组员在小组过程中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危险因素 13、反复强调保密的原则

14、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组员

15、当小组无法满足某些组员的需要时,要积极采取措施,提供转介服务 16、鼓励组员讨论自己在小组中获得的经验

17、协助组员将小组中学到的新行为运用到生活中 18、小组结束后要安排跟进活动

19、发展一些评估方法,改进工作方式

第三节实务案例分析

一、如何应对退组的组员 二、技术的运用和滥用 三、保密的相对性

第三讲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一、需要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从低到高:生理需要(最基本、最有力量)、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级需要(缺少性需要)——高级需要(发展需要) 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提高工作员洞察力)

(1)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沟通)、支配需要(控制)、感情需要(爱); (2)需要满足方式相对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3)基本人际取向: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被动支配型、主动感情型、被动感情型; (4)关于“相容”:互换的相容、发动的相容-、交互的相容; (5)关于小组的形成与瓦解 3、启示

(1) 帮助小组工作员把握小组的方向; (2) 帮助小组工作员明确小组的目标;

(3) 帮助小组工作员更好地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 二、小组动力学(勒温) 1、内容

包括小组的形成、维持、发展,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小组与人体的关系,小组的内在动力,小组间的冲突,领导方式对小组的影响,小组行为等。影响较大的理论包括场域理论、小组气氛研究、小组凝聚力、小组规范等。 2、启示

(1)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 (2) 民主型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 (3) 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凝聚力 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1、内容

1) 观察学习与模仿

2) 替代强化(别人受到奖惩) 3) 认知的重要性

4) 交互决定论(人与环境互动) 2、启示

1)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就可获得改变,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2) 小组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资源;

3)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对人的尊严和能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四、镜中我理论(库利) 1、自我发展相关的三个观点 1) 人与社会的关系

2) 镜中自我: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

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 首属小组: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家庭、邻里、儿童游戏伙伴) 2、启示

1) 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2) 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评价,建立更正确

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3) 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比是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给个人终生的发展打上烙印。 五、交流分析理论(波恩) 1、内容

1) 关于自我状态: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 2) 沟通形态:互补型、交叉型、隐含型; 3) 人生的四种基本态度

“我不好,你好”型——抑郁者的态度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 “我好,你不好”型——怀疑和独断的态度 “我好,你也好”型——健康的生活态度 2、启示

1) 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适用于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 2) 交流分析理论对人格的描述可帮助我们在小组中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与他人沟通; 3) 小组可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早年生活,了解自我生活态度、沟通形态及早年束缚; 4) 小组可提供互动的情境,使成员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自我察觉,改变生活态度。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

一、小组动力(潘正德)

1) 小组动力是指在任何时间内发生在小组中的包括觉察到的或未被觉察到得所有心理的和行为的内容;

静态:小组名称、组织结构、目标

动态:小组运作、成员改变、互动、反应

2) 小组动力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的工具;

3) 小组动力是用来说明小组行为的一套基本知识,用来解释小组内各类行为的转化、演变和相互影响。 4) 小组动力也是一套正在兴起的适用性的专业技术。 二、小组动力因素分析

1、人物:希普、福思诗、艾丽思和费希 2、观点: (1)静态 1) 机构

2) 小组的特性:类型、对象、原原理、目标、名称、主题、规模、结构、形式、时限、空间安排、时间安培、契

约形式 3) 小组带领者 4) 小组成员的特性 (2)动态

小组领导方式与形态、小组的沟通和冲突、小组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任务、小组的评估 二、小组动力模型

1、艾丽思和费希的小组动力模型 2、杨极东的小组动力模基本模式

3、徐西森的小组动力因素及其流程模型 4、多向度小组结构动力模型 5、多变项的小组动力因素模型

第四讲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关注社会结构层面 互惠模式——关注人际关系层面 治疗模式——关注个人治疗层面 发展模式——关注个人发展层面 第一节社会目标模式

一、理论基础

1、含义:源于小组工作的早期实践,是最早的小组模式,它主要运用于社区层面,核心的理论概念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通过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良知和社会意识。 如:环保宣传小组、大学生艾滋病关怀志愿小组

2、与社区工作方法的相似之处:强调动员民众参与、形成社会共识、共同任务完成

3、理论基础:参与、意识提升与赋权;系统功能理论;社会变迁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基本假设:组员通过在小组互动过程中形成共同的目标,可以主动推动小组工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员能够获得自我发展,提升参与能力和承担有积极意义的社会行动的能力。 二、特点

1、目标是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责任感、实现社会整合。

1) 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挖掘其潜能,提高其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 2) 发展小组组员的社会能力,尤其是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能力,如妇女手工艺制作小组。

3) 培养社区领袖,使他们有能力和有意识去带领并推动社会变迁,如青年领袖能力培养小组。 2、小组组员有民主参与社会生活的动机和潜能 1) 理论上其组员可以扩大为全体社会公民;

2) 具体的运作中,基本上是同一区域、社会或阶层的人群,通常在社区层面组织和运行 3) 特比关注和鼓励社会中的弱势人士参加到小组中来 3、社会工作者扮演者影响者得角色 1) 初期和结束期:引导者

2) 中间阶段:资源提供者,榜样

4、实施原则

1) 要考虑好小组的目标与社区的目标是否一致,选择合适的问题来采取小组的方式,并衡量好可能会由此产生的

后果;

2) 要增加小组成员的社会行为力,激发起社会责任感;

3) 严格地遵循民主原则,鼓励成员的充分参与,并引导他们形成对于小组目标的共识,形成集体行动; 4) 小组要促进社会变迁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互惠模式

一、理论基础

1、含义:也称交互模式或互动模式,它关注小组中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希望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终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之间为满足共同需要所产生的互动过程。如社区老年康乐互助小组。

2、理论基础:系统论中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场域理论;“镜中我”、自我观念和符号互动论

3、基本假设: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小组为个人的社会功能发挥提供了有效场所,小组带领者在这里通过组织小组组员互动,使组员发掘自身潜能,增加社会交往信心、知识和技巧,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特点

1、小组目标是促进小组成员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支持 2、要求组员在团体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 3、社会工作者是中介者、使能者 4、实施原则

1) 应启发组员主动考虑问题,澄清组员的需要期待、寻找所有组员的共同需求,挖掘小组的正向动力,动员组员

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强化发展目标。

2) 向组员说明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说明小组的作用。

3) 工作者还应诚实地向组员提供信息,包括概念、事实和价值,协调组员间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实现小组

目标服务。

第三节治疗模式

一、理论基础

1、含义:也称作临床模式或康复模式,以治疗、解决个人问题作为小组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社会工作的一个传统方法。

2、理论基础:精神医学;心理治疗与咨询理论与技术;行为矫正理论、社会化理论、学习理论

3、主要观点:关注组员心理与行为问题,强调通过小组工作技巧解决组员问题,并提供预防与康复服务。 4、基本假设:个人的社会关系与适应方面的问题能够通过小组的方式得到治疗。 二、特点

1、小组目标是通过治疗,促进个人行为改变

2、小组组员一般有较严重情绪和行为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障碍、人格问题、精神异常或有社会偏差行为。 3、工作者扮演着治疗者和专家的角色:临床心理学家、临床社工或教师 职责:有足够的能力评估组员的需要;安排、设计小组治疗计划并控制小组的发展;与组员发展有意义的治疗关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帮助组员学习新的行为。 4、实施原则

1) 设定每一个组员的个别性治疗目标,通过对小组成员个别性目标的综合,寻找共同的小组目标 2) 建立小组规范和价值系统 3) 预先设定小组聚会的内容

4) 强调为服务对象工作,而不是与服务对象一起工作

第四节发展性模式

一、理论基础

1、含义:也称过程模式,是较晚发展起来的一种小组工作模式。它一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预防人的社会功能的缺失,发展人的社会功能为目标。如高一学生适应成长小组,退休生活适应小组,外地来京打工人员成长小组

2、理论基础: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

3、基本假设: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互动;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景,评估小组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二、特点

1、小组目标是促进小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

2、小组组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 3、工作者扮演着协调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4、实施原则

1) 发展成员的认知,形成小组共识 2) 建立小组目标,形成小组动力

3) 激发小组成员的潜能,增强小组成员的能力

第五讲小组的筹备

第一节 小组的需求评估与目标确定

一、需求评估

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本,评估他们的真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介入计划。

1. 资料收集:前人文献、个案访谈或焦点小组、问卷调查、心理与行为测量。 2. 分析资料(定量、定性)归纳共同点需要 3. 制定服务计划:个案、小组、社区或综合方案 二、目标确定

小组将协助组员达到什么目标

第二节撰写计划书

一、小组的名称

应体现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案例:《康乃馨的微笑》——单亲妈妈支持小组 二、小组的理念

1. 机构的背景

2. 设计小组的原因(需求评估结果) 3. 理论基础或概念架构 人行相关理论 压力及其调试

如:情绪管理的理论 行为矫治的理论 角色扮演的理论

三、小组目标

应详尽且具体、可操作性强 四、小组的成员

1. 小组为谁设计

2. 成员的特征(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等) 3. 处理问题的范围(成员的问题、需要等) 4. 甄选的方法和标准 五、小组的特征

1. 性质:自愿/非自愿开放/封闭结构式/非结构式

2. 时间安排:短期/长期(按照目标完成的时间来决定长、中、短)总共持续时间小组聚会的频率每次聚会的

时间(上午/下午/晚上) 3. 规模、组合 六、招募计划

1. 制定小组建立的程序和组员的来源

2. 宣传、招募方法 3. 允许招募的时间 4. 招收和甄选方法

七、初拟的程序计划及日程安排

1. 每次小组活动的计划草案 2. 活动程序

3. 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所需器材和设备 4. 工作者和其他协助工作者 八、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计划

1. 小组组员的问题 2. 工作员的问题 3. 其它来源的问题 九、预算

1. 场地、器材、交通、劳务等费用。 2. 是否对组员收费,费用多少。 十、评估方法(page209) 十一、参考文献(page241) 十二、附录

1. 需求评估报告

2. 小组活动材料(导语、表格、图形、工作纸等)

第三节结构性小组活动设计技巧

一、选择熟悉的或是感受较深的活动,工作者要掌握活动的细节,深入了解其内涵

1. 小组活动频率

2. 工作者的能力、偏好和带领的风格 3. 遇到不熟悉的小组活动怎么办

4. 讨论:让组员感受越深、越震撼的小组活动越好吗? 二、紧紧围绕小组的目标来设计活动

1. 设计的活动必须基于成员的需求和小组的目标 2. 活动目标、阶段目标和小组的总目标应一致 3. 针对目标选择最能完成目标、效益最大的活动。 三、把握活动的顺序

前后活动应循序渐进,互相联结,保证连贯性。基本原则如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动作到思考;由具体到抽象

1. 小组初期的活动设计

主要任务是打破僵局,促使组员相互熟识,初步开始互动,消除紧张情绪。 常见的活动有:自我介绍、相互介绍、做游戏 2. 小组中期的活动设计

(1) 增加信任、促进合作,如“不倒翁” (2) 自我探索、发掘潜能,如“人生之盾” 3. 小组结束期的活动设计

(1) 巩固组员在小组中的收获成果,如“收获树” (2) 准备小组正式结束,如“我的祝福卡片”

四、考虑小组组员的特征及其能力

年龄、性别、受教育背景、能力程度等。案例:《开心笑学生》——儿童情绪管理小组 五、考虑环境及物质资源提供的状况

环境(空间、时间)、人力、物力

注意:一定要考虑到小组活动时间的限制,尽量选择在小组单元内能实现目标的活动。 六、注意安全,避免给组员带来身心伤害。

1. 人身安全

2. “心理过曝”的问题

注意:小组活动设计要考虑工作者的经验和能力,避免组员在深层次的自我探索活动中受到伤害。 七、保持计划的弹性

1. 根据小组状况的变化而调整活动内容,使其更适用,更有效果。

2. 准备备用活动,根据小组状况的变化而调整活动内容,使其更适用,更有效果。

第四节甄选组员

1. TA为何想要参加本小组?想获得什么?

2. TA的自我概念如何?对自我的了解情形怎样? 3. TA了解小组的目标与性质吗?对小组的认识如何? 4. TA的特质如何?表达能力如何?适合参加小组吗? 5. 小组是否能帮助TA实现目标? 6. TA参加的意愿及可能性如何?

思考题:哪些服务对象不适合参加小组?

第五讲小组的发展与历程

第一节 初始阶段:定向探索

一、特征

1. 焦虑担心 2. 气氛客气 3. 沉默而笨拙

4. 彼时彼地(过去曾发生过的事) 5. 依赖领导者 二、任务

1. 协助成员彼此认识“大风吹”“我有一个新朋友”“毛绒玩具” 2. 澄清小组目标期望采访微型演讲 3. 创造安全、信任的关系“盲行”“一指禅” 4. 建立小组规范 5. 工作者以身示范

6. 让成员了解小组是大家的“解开千千结”“同舟共济”

第二节 转换阶段:冲突

一、特征

1. 焦虑与挣扎 2. 抗拒与防卫 3. 冲突

4. 挑战带领者 二、任务

1. 同理、接纳成员的负向情绪

2. 鼓励成员认识自己的焦虑、矛盾与挣扎

3. 帮助组员面对自己的防卫行为,并将之转化为建设性行为 4. 直接、坦诚的面对并处理组员的挑战

第三节凝聚和谐阶段

一、特征

1. 信任和接纳

2. 同理心与关怀的气氛 3. 和谐一体感 4. 认同与承诺 二、任务

1. 协助成员进一步认识自己“镜中的我”“生命河”“心灵舞蹈”“人生之盾”“人生之轮”“动物园” 2. 鼓励成员彼此尊重、关怀

3. 鼓励成员彼此帮忙“我有一个人际困扰”

第四节工作生产阶段

一、特征

1. 对小组充满信心与希望 2. 自我表露

3. 面质(彼此面质非理性想法):当面指出案主自相矛盾、言行不一致、一直在逃避的问题、一直未注意的问

题。 4. 此时此地 5. 承诺与改变 6. 认知重建 7. 实验的自由

角色扮演:先设定扮演情景分派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过程邀请组员分享感受邀请其他组员代替当事人扮演 8. 反馈 二、任务

1. 以身示范和塑造被期待或恰当的行为 2. 协助成员从小组经验中认知重建 3. 协助成员把领悟化为行动 4. 鼓励尝试新行为 5. 鼓励成员互相帮助 6. 协助成员解决问题

第五节巩固结束阶段

一、特征

1. 离情依依

2. 对外面世界的担心

3. 小组连接有时会呈现松散 二、任务

1. 处理离别情绪(提前告白倒计时升华离别情绪为祝福鼓励) 2. 协助成员预备适应外界的情境

3. 协助成员整理学习成果,适用于实际生活 4. 处理未完成的工作 5. 回馈与祝福,提醒保密

6. 提供继续学习或进一步服务的资源 7. 评估小组的效能

第六讲小组的带领

第一节 关于带领小组的误解

一、带领就是控制

带领包括了各方面的控制,但是不是为了控制而控制。要从组员角度出发从而达到小组目标。 二、带领者是天生的

影响带领者行为效果的因素包括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和后天形成的特质

三、带领小组可以套用“公式”

带领小组有一套规律,但在套用“公式”的时候不可盲目机械 四、带领就是解答

工作者在解答问题的时候不可违背“助人自助”的理念

第二节 带领的功能与带领者的角色

一、任务带领行为及其角色

任务带领技巧:与完成团体任务或目标有关的行为 1. 起始者 2. 协调者 3. 摘述者 4. 详尽说明者 5. 信息意见征询者 6. 信息意见给予者 7. 诊断者

二、过程带领行为及其角色

过程带领行为:为了维持有助益的人际或团体气氛的行为 1. 气氛缓和者

2. 守门员(关注全场,照顾到每个组员的感受) 3. 鼓励者

4. 调停者:第二阶段 5. 沟通的促进者 6. 过程观察者 7. 规则执行者

第三节 带领者的心理与行为特质

一、对人关怀、有兴趣 二、社会性高

三、有较强的自我觉察能力 四、敏锐的观察力

五、个人的力量(自信心、影响力) 六、真诚的态度

七、弹性(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度):对特殊群体的抗拒——督导或是转接 八、沟通、协调能力

第四节 带领小组的技巧

一、反应技巧

促进关系建立,鼓励成员开放和表达,促进成员的自我探索。 二、交互作用技巧

促使互动更有效,更富建设性 三、行动技巧

促成行动的考虑和采取 一、反应技巧 1. 积极倾听

(1) 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让发言者了解自己正在倾听和关注其发言。 (2) 工作者通过倾听、接收发言者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语音、语调、语速、表情、动作、身体姿势) 2. 同理心

对成员的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的共鸣性反应,把这一感受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简述语意或情绪反应),让成员知道。

3. 澄清

有时成员在表达上不是很清楚、具体时,易造成沟通上的障碍,此时就需要加以澄清,协助成员更具体化,更正确地提供信息或表达意见。(提出例子,“最近一次如何”) 4. 摘述

把小组互动中重要的内容都集中在一起 (1) 发言缺乏逻辑性,抓重点摘述;

(2) 每次小组聚会结束,帮助回想,鼓励回顾思考所经历、学习的东西,并运用于真实生活; (3) 用于下一次开始、上一次结束,先摘述上一次再联结下一次; (4) 从某一主题转到另一主题,凸显重点,带入更深入的讨论。 二、交互作用技巧:更加深入、更有效 1. 支持

支持、鼓励组员,尤其是当他们表露个人资料、探索痛苦经验、感受或尝试需要冒险的行为时。 2. 解释(由完美到可行)

对组员过去行为对现在行为的影响因素,目前行为或情绪的可能原因及防卫行为提供可能的解释,引起当事人的思考和探讨。 3. 联络

将成员共同的感受或意见加以联结产生关联,或把成员未觉察到的一些有关联的片段资料予以串联,增加彼此认同感,提示重新检视个人资料的机会,使探索、互动更具有意义。 4. 执中

组长立场公允,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所有的意见都有公平的机会被听到。 5. 阻止

组长主动采取一些干预措施,防止组员为一些不适当行为找借口,或阻止小组中可能有害的行为(如讨论时躲避发言或没完没了的唠叨等) 6. 设限

制定范围,给予小组一种结构的方向。工作者对组员间的互动一定要稳妥而牢固地把握住,所以必须事先设定一些不能逾越的“条条框框”,要为避免偏离目标而严格设定一些界限。 7. 保护

组员在互动中可能会遭到伤害时,组长介入保护成员 8. 听取众意

在某一问题需要听取各人的意见,在集合各种不同看法并相互有所了解时最有用;也适用于团体意见不一致而造成团体情绪激烈时,它可以使团体冷静下来,而得到不带情绪的交互作用。 9. 设定基调

设置和创造一种小组的情绪氛围。 10. 对焦

将小组偏离的话题或者组员宽泛的讨论收窄,集中讨论的焦点。 三、行动技巧 1. 发问

通过发问来协助组员考虑个人观点和某些实现没有想到的事,同时也可打破沉默难堪的气氛。为了讨论能够深入,要尽量使用“开放式问题”,以便引导对方具体、详细的讨论和回答。 2. 探测

在了解组员的敏感问题及其能力限度的情况下,组长以试探性的口气,协助成员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带来更深层次的交互作用并采取行动。 3. 调律

为小组建立适当的气氛,以利于小组工作的发展。如座位与场地的布置安排,表达的方式或小组活动的类型。 4. 示范

工作者直接的示范是小组成员学习或建立良好行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5. 自我表露

工作者在适当的时机将自己类似的经验、感受、行为表露给组员,不但能使相互的关系更真诚、更牢固,还能为组员提供了解自己及行动计划的参照,从而激发组员进行思考。

6. 面质

挑战组员不一致的,自欺欺人的,自我破坏性的行为,让组员直接面对自己的行为、情感和认识等方面不一致的状况。以消除妨碍成员成长和发展的不利因素。 7. 建议

用提供信息、忠告、指定家庭作业,要求成员想想他们所试的方法,鼓励成员从不同观点来思考,以协助成员发展另一种思考方式或采取行动计划。

第五节 初任带领者的常见问题

一、刚开始的焦虑

1. 对小组活动不熟悉

2. 担心小组出现沉默(冷场) 3. 担心活动太快结束 4. 担心活动时间不够用

5. 担心主辅小组带领着之间的配合不默契 6. 担心小组出现始料未及的问题 二、自我表露的问题 三、移情与反移情的问题

移情(transference):指某个小组成员把以前情绪生活经验里对某一特定人物的特殊感情或反应。不自觉地投射到工作者身上,即把工作者当做其以前情绪生活经验中的某个特定人一样看待。 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工作者对某一小组成员的一种非现实感情或反应,这种现象往往是工作者过去与人关系的经验之一,一直未处理好,如今从小组成员身上又掀起这种经验,并转移到小组成员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