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扶贫力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开发建设,积极开展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国际领域扶贫合作等社会扶贫活动,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持续改善。但分散在边远、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体增收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差,因灾因病返贫严重,发展差距大,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白山镇玉业村共有22个自然屯,298户,1434人,其中劳动力872人。居住着壮、瑶两个少数民族,是白山镇最贫困的大石山区村之一。
2000年以来,玉业村一直得到中央和自治区、市、县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开展了通村公路、人畜饮水工程、池气池建设、屯屯通电、茅草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屯屯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和封山育林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多个扶贫攻坚项目,村屯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玉业村自然条件恶劣,防灾抗灾能力弱,一旦遇上旱灾,土地产出降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返贫严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玉业村被列为自治区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为了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扶贫开发纲要(2011-2015)》精神,使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根据玉业村的经济、人文、自然资源特点,编制《马山县白山镇玉业村十二五时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规划》。
1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一、地理位置
玉业村位于白山镇东部,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12公里。村委会所在地距镇政府22公里。
二、地质地貌
玉业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大石山区。全村绝大部分地貌为石灰岩峰丛,地形复杂,沟豁纵横,土地经营空间有限。
三、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3℃,极端高温38.9℃,极端低温-0.7℃,年均日照时数为1601.9小时,平均降雨量1667毫米,无霜期363天。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常出现冬春干旱夏内涝的现象,给农林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四、土地资源
全村土地总面积16563亩。其中:耕地面积1005亩,全部是旱地,人均耕地面积仅0.7亩,土地资源极其匮乏。
五、生态环境状况
玉业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类生存环境条件差。多年来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作物减少、绝收,山塘干涸,人蓄饮水困难,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2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构成
据2010年统计,玉业村全村辖22个自然屯,26个村民小组,298户,总人口1434人,大部分为壮族,全村劳动力872人,在校生人数246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5%以上,计划外生育和重男轻女思想在一些家庭仍然存在,极个别家庭相当严重。
二、经济概况
据2010年统计,全村农业总产值125万元,其中:农业43万元,畜牧业18万元。粮食总产量36.4万公斤,人均占有粮253.8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45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25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657人,占全村人口约45.8%。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950亩。大牲畜存栏数1515头,其中:猪存栏数795头:牛马头200头;羊520头;家禽存栏数6940只,家禽出栏数1735只。
三、贫困状况
目前,玉业村共有贫困户177户657人,占全村人口45.8%;其中扶贫户126户501人,扶贫低保户2户9人,低保户35户131人,五保户14户14人。通过调查,全村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至今还有6个屯未通公路和12个屯126户饮水困难,有53户村民住的还是危旧房,占全村总户数17.8%。
2、地表无水源。人畜饮水主要靠家庭水柜等集雨工程解决,有水柜的农户占全村户数62.6%,但部分水柜年久失修,严重漏水,加上天气干旱,群众
3
饮水仍很困难。
3、自然条件恶劣。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没有稳定增收的产业和经济收入来源。
4、群众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缺乏技术和长远发展的创业眼光和自立精神,长期以传统的种养业为生,“等、靠、要”思想严重。
第三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国家实施的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办法》即将颁布实施,国家政策和资金对贫困村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给玉业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带来极好机遇。
2、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治区扶贫办挂点扶贫帮扶马山县,为玉业村实施扶贫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长期以来在玉业村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吸取了很多教训,干部和当地群众都萌动了新的发展思路。
二、制约因素
玉业村地处大石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信息、交通等都制约着全村的经济发展。
1、人地矛盾突出,石山荒漠化严重。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不断增多,人均耕地逐年减少,使原本就十分有限的耕地,远远超出了其对人口的承载量;加上大部分田地处于山谷低洼处,抗洪排涝能力差,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