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地理题训练 - 湖泊 下载本文

2020地理微专题训练---湖泊

一、单选题

下图为非洲南部年等水量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按湖盆的成因,乙湖属

A.冰川湖 B.构造湖 C.火山口湖 D.堰塞湖

1.B按湖盆的成因,乙湖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属构造湖,B对。冰川湖是冰川侵蚀形成,A错。火山口湖是火山口淤塞形成,C错。堰塞湖是河道被泥沙淤塞形成,D错。

2.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

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1 / 54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 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 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多 ④湖泊的调蓄功能不断增强 ⑤湖泊对周围局地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答案】D 从数据来看湖泊内沉积不断增加,湖畔土壤肥力上升,①错;湖泊淤积,湖泊航运条件变差,②对;湖泊淤积,湖泊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③错;湖泊淤积,湖泊的调蓄功能不断减弱, ④错;湖泊淤积,湖泊面积减少,对周围局地气候调节作用减弱,⑤对。选择D。

湖泊水位高低与流入和流出水量有关。某湖泊补给主要是降水补给,读该湖泊某年份的流量进出情况统计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该湖泊水位最高的

A.7月 B.l月 C.10月 D.4月 4.该湖泊最可能位于

A.欧洲东部 B.中国东部C.美国东部 D.澳大利亚北部

3.D 当流出一直大于流入,直到持平时流量最小,水位最低,据图可知,从4月到次年5月,从出入平衡到流出为主,又到出人平衡,后于11月转入流入为主,所以10月持平时水位最低,C正确。 4.D 据图可知该湖泊所处地区12月,1、2月以流入为主,说明降水量大,为北半球冬季,普遍降水少,只有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的夏季,符合题意,排除ABC,D正确。

【点睛】理解流出、流入量与水位高低的关系可顺利解题,关键是理解一点:并不是流入最多的时候水位最高,也并不是流入最少时水位最低。

天山山脉北麓的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湖面平均海拔1600余米,面积6300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8

2 / 54

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伊塞克湖是世界最深高山湖泊,其形成原因是( ) A.火山口湖

B.泥沙堆积

C.构造陷落湖

D.冰川侵蚀

6.若将该图转绘成等高线地形图,推测甲、乙、丙、丁四处等高线分布最密集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伊塞克湖终年不冻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湖泊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 C.湖泊水位深,水量大

B.湖水盐度较高,湖水不易结冰 D.地球内能释放,使湖水增温

5.C伊塞克湖位于天山山脉内部,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因地壳断裂陷落而成,故C正确。 6.B等高线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坡度最陡,由图中山脊的位置及数据可知,乙处坡度最陡。故B正确。 7.D由图中河流流向可以推断,伊塞克湖北部有高大山脉,可以阻挡北侧冷空气的侵入,使得冬季温度不至于太低;材料显示该湖属于咸水湖,湖水盐度较高,湖水不易结冰;由材料可知,伊塞克湖面积大、水位深、水量大,湖泊热容量大,底层较暖湖水由于密度较小向上运动使湖面难以结冰。关于D选项,材料中无相关信息,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答案,故D正确。

洱海是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其西侧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溪流发源于此。历史上流城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携带泥沙的沉积条件。因此,科学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推断流城内的气候变迁。下面图a为云南点苍山和洱海地区示意图,图b示意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 54

8.图a中点苍山东侧平原的成因是 A.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C.地売上升,流水沉积

B.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D.地壳下沉,流水沉积

9.图a中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变化特点为 A.逐渐变粗 C.先变粗,后变细

B.逐渐变细 D.先变细,后变粗

10.图示地区1300年至2000年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为 A.变干一变湿一变干一变湿 C.变湿一变干一变湿一变干

B.变湿一变干一变湿 D.变干一变湿一变干

8.D 平原西侧为断层陡坡,说明西侧岩石相对东侧上升,或者说东侧岩石相对西侧下沉,,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作用不断将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平原地形。故D正确。如果地壳上升,应该形成块状山或高地,而不会是平原,故AC错。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不是侵蚀,故B错。 9.B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来自西侧,随着流水流速变慢,携带能力会逐渐变低,所以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所以ACD都不对,正确答案为B。

4 / 54

10.C 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反之则减小。13001500年-1700年颗粒变大,1700年-1850年颗粒变小,年-1500年颗粒变小,说明气候变湿,说明气候变干,说明气候又变湿,1850年-2000年颗粒变大,说明气候变干。所以答案为C,ABD错误。

运城盐池被称为“中国死海”,位-山西省唯一的内流区内,地处中条山山前断陷带。运城盐池自古就是中国食盐生产重地,有“南风起,盐始生”之说,近来考古学家在盐池附近发现了古代“池外有堤,堤外有滩,滩外有渠”的护宝堤堰体系。下面为运城盐池相关区域和护宝堤堰体系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1.下列与运城盐池的形成不相关的是

A.流水在低洼处汇集成湖泊 B.地壳运动,岩层断裂下陷 C.降水带来盐分在湖内累积 D.地处内流区,蒸发较旺盛 12.运城盐池晒盐的主要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关于护宝堤堰体系中各部分对盐池的保护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堤一分洪和滞洪的作用 B.渠—导流和分洪的作用 C.河—供水和排污的作用 D.滩—阻挡隔离山洪作用

11.C运城盐池是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中条山北麓造成断裂,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逐渐形

5 / 54

成湖泊,天长日久,水中的钾盐、石灰石、镁盐、硫酸盐以及食盐慢慢与早期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期自然蒸发作用,盐类沉淀,结成了很厚的矿石层,才形成了盐湖。与运城盐池的形成相关的是流水在低洼处汇集成湖泊,地壳运动,岩层断裂下陷,地处内流区,蒸发较旺盛。降水不可能带来盐分,选择C。 12.B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利于晒盐,其他季节没有这 个季节气温高,选择B。

13.B 堤主要是阻挡水注入盐池,不是蓄洪和滞洪的作用,A错;渠主要导流和分洪的作用,将不导入河流,B对; 河主要是排水,不是供水和泄洪的作用 ,C错; 滩主要是蓄水作用,D错。

湖泊水温有垂向和横向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一是水气交界面上的增温与降温;另一是湖泊内部热量的再分配。通常湖水在温度4℃左右时密度最大。湖泊横向水温分布因受湖泊形态、距岸远近、水生植被、入湖径流、风向、向阳等多个因素影响而存在明显差别。下图为我国苏南地区某湖泊在垂向 (左图)和横向(右图)上的水温时空分布。结合材料及图完成下列各题。

14.下列有关湖泊垂向水温变化(左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受太阳辐射和风浪影响,湖泊上层水温垂向分布较均匀 B.湖泊中层水温变化急剧,特别是冬季 C.湖泊下层受外界干扰少,水温低,温差小 D.湖泊上下层水温同温现象易发生在春秋季

15.导致右图中南岸水温比北岸水温低的原因最合理的是( ) A.南岸水浅 C.冷却水注入

B.南岸水生植物繁茂 D.受盛行风影响

6 / 54

14.B读图可知,受太阳辐射和风浪影响,湖泊上层水温垂向分布较均匀,A正确;根据表层水温可知水温垂向图中右侧曲线表示夏季水温,故湖泊中层只是夏季水温变化急剧,B错误,符合题意;湖泊下层受C正确;外界干扰少,水温低,温差小,图中湖泊下层水温低,一般处于4-10℃左右,湖泊上层水温在4-10℃左右时一般处于春秋季节,故湖泊上下层水温同温现象易发生在春秋季,D正确。故选B。

15.D 读图可知横向水温变化图中纵坐标表示温度,横坐标表示时间。读图可知北岸水温比南岸的水温偏高,湖泊水体的深度不会导致两岸水温的不同,故A错误;读图可知该湖泊北岸的水温偏高且北岸是向阳岸,应当北岸的水生植物更多一些,故B错误;由于该湖泊处于苏南地区其南北两岸入湖径流的水温几乎一样,故C错误;东南季风从湖泊的南岸掠过湖面的时会形成局部离岸风,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故D正确。

16.下图是青藏高原湖泊巴木错位置示意图,下表示意2009年该湖泊面积(S)及该湖泊所在区域气候要素(P降水量、T气温、E蒸发量)。从材料中发现4月湖泊面积比2月还要小,达到年内最小值,其原因能是( )

①4月降水量增大不明显,但蒸发量比2月大,湖泊水量减少 ②2月气温低,湖泊结冰导致湖泊面积较大,4月湖冰融化,水面下降 ③4月工农业生产大量从湖中引水,导致湖泊面积减小 ④4月的大气降水量比2月小,导致湖泊面积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 / 54

【答案】A 巴木错湖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由图表可看出,春季气温回升时,湖泊蒸发量大,湖水面积小,①对。2月温度较低,湖泊结冰,湖泊面积较大,4月湖冰融化,水面下降,②对。青藏高原气温低,工业活动少,以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是河谷农业,湖泊水不是灌溉水源,③错。4月的降水量比2月的稍多,④错。据此分析,A对。

下图表示我国东部一河流某次洪水过程中湖泊入湖、出湖径流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这段时间湖泊对该河流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是 A.Ⅰ Ⅱ B.Ⅱ Ⅲ C.Ⅰ Ⅲ D.Ⅱ Ⅳ 18.在Ⅰ、 Ⅱ时段,图中各点中,湖泊水位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④ D.③ 19.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该河流与湖泊关系的是

A. B.

C. D.

17.B 当入湖径流大于出湖径流时,是湖泊对该河流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B正确。 18.C 从图中可看出在Ⅰ、 Ⅱ时段,③ 之前一直是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湖水水位一

直增加,③之后入湖水量小于出湖水量,湖水水位于开始下降,因此③是湖泊水位最高的时间,C正确。

8 / 54

19.C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可知C图中湖泊即有河流流入,又有河流流出,

与图中湖泊与河流关系一致,C正确。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雾气等现象,下图为美国密歇根湖沿岸多年等积雪厚度线的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据图判断,积雪厚度最大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1.“大湖效应”显著的主要条件有

A.气温高于湖泊水温且温差大 B.气温高于湖泊水温且温差小 C.气温低于湖泊水温且温差大 D.气温低于湖泊水温且温差小

20.D根据图示信息,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原理,丁的数值介于100-120之间,积雪厚度最大,选D。

21.C “大湖效应”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雾气等现象”,因此该现象显著的主要条件有气温低于湖泊水温,并且温差大,选C。

古湖泊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黄骅海侵时期,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

9 / 54

变成澙湖,此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及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澙湖与海洋隔离,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下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4.在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体变化趋势是 A.反复进退 B.向南推进 C.位置稳定 D.向北推进 25.大规模的海退,使得

A.河流流速减缓 B.河流流程加长 C.古湖泊面积增大 D.古湖泊距海变近 26.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人为垦殖 B.河流改道 C.气候变化 D.泥沙淤积

22.D 根据材料提示,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澙湖,此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及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澙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则可知在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体不断向北推进。

23.B 大规模的海退,则陆地不断向海洋推进,河流入海口不断向海洋推进,所以河流流程加长,湖泊距海变远,湖泊面积没有明显变化,对河流流速影响不大。

24.C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多,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人为垦殖、河流改道和泥沙淤积会影响湖泊的面积,但是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

10 / 54

下图为莫湖泊测量数据,作图为该湖泊面积与湖面高程变化示意图,右图为该湖泊流域气温及降水量相对于多年平均值的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27.对该湖泊储水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A.冰川消退 B.降水减少 C.泥沙淤积 D.围湖造田 28.据材料推断该湖的湖底地形大致是

A. B. C. D.

25.A 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面积越来越小,水面高程越来越低,说明湖泊出水量越来越少,在看气温和降水变化曲线,气温升高很快,降水量变化不大,所以对该湖泊储水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是气温升高,冰川消退。选择A。

26.B 湖泊面积匀速的减少,水面高程先变化不大,后来迅速减小。说明前期湖泊面积比较大,湖底坡度比较小,湖泊面积变化大,水面高程变化小;后期湖底坡度比较大,面积变小水面高程变化大。选择B。

从2013年9月25日起,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3年“美丽中国·湿地行”大型公益活动“魅力湿地”评选活动,对全国各地的“魅力湿地”进行公示评选,最终评选出十大“魅力湿地”。我市扎龙湿地被列为候选名单。保护湿地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读下面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1 / 54

27.湿地的功能主要是

①提供水资源 ②调节气候 ③防风固沙 ④调蓄洪水 ⑤美化环境⑥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 28.关于造成甲、乙两图所示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跨流域调水造成甲图所示湖泊面积缩小 B.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乙图所示湖泊面积缩小 C.沙漠侵吞造成甲图所示湖泊面积缩小 D.围湖造田造成乙图所示湖泊面积缩小

27.C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综上所述,C项正确。

28.D 据图可知,甲是咸海,曾是地球上最富饶地方之一,但是由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问题,面积急剧减小;乙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和大规模的人工围垦,使得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调蓄功能日趋减弱,故D项正确。

该图示意某湖7千年来的湖面变迁状况,该湖多年平均降水量约95mm,蒸发量1315mm。读图完成问题。

12 / 54

29.最能反映上图中PQ一线地形剖面图的是

30.导致该湖7千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A.气候变干

B.绿洲萎缩

C.汇水面积减少

D.围湖造田

29.C 图中的不同时期的湖面线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等高线,从图上的PQ的连线来看,一定是靠近P处一侧地势较靠近Q处一侧要陡得多,故在A C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排除选项B D ,在从Q向P的连线中,在到达湖心之前,还要经过两条较密的湖面线,故选 C

30.A 从图上提供的时间等相关信息不难判断该湖的湖面在不断缩小,再根据图中的经纬网等信息可以肯定该是地处西北的准葛尔盆地,进而可以确定导致该溱7千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干所致,故选A 图1为长江流域H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图2为Q点河流水位和P点湖泊水位某年随季节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3 / 54

31.图示湖泊水补给河流水的主要季节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2.7、8月河流与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C.上游水库的调节

B.南水北调调水量大 D.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31.C湖泊水和河流之间是相互补给关系,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从图中看9月~12月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主要季节是秋季,C正确。

32.D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水和湖泊水位低,D正确。下图为某湖泊沿岸某一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图例中数字代表沉积颗粒物大小,沙砾岩、砂岩、泥岩,颗粒物逐渐减小)。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33.若图例中数字分别为沙砾岩区、泥岩区、砂岩区,则其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泥岩区,②—砂岩区,③—沙砾岩区 B.①—沙砾岩区,②—砂岩区,③—泥岩区 C.①—泥岩区,②—沙砾岩区,③—砂岩区 D.①—砂岩区,②—泥岩区,③—沙砾岩区

34.引起图中湖泊沿岸河流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流速快 B.洋流的流动速度快 C.湖泊沿岸坡度大 D.河流含沙量大

14 / 54

33.B 若图例中数字分别为沙砾岩区、泥岩区、砂岩区,结合图例,则①区颗粒大,距湖岸最近,是沙砾岩区。②颗粒较小,居中,是砂岩区。③颗粒最小,距湖岸最远,是泥岩区,B对。A、C、D错。 34.D 图中湖泊沿岸河流地貌泥沙不断堆积,使沿岸附近的湖水变浅,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浅湖水,D对。河流流速快,不利于泥沙沉积,A错。洋流分布在海洋中,与湖泊沿岸无关,B错。湖泊沿岸坡度大,泥沙沉积对湖泊沿岸地貌影响小,D错。

下垫面与大气之间存在水热交换,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潜热通量”。我国某湖泊常年水量稳定,下图反映该湖泊一年内潜热通量日均值变化及降水累计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5.该湖泊主要补给源为( ) A.积雪消融 C.地下水

B.大气降水 D.冰川融水

36.在下垫面水分充足情况下,潜热通量值通常( ) A.夜大于昼 C.夏大于冬

B.晨大于昏 D.阴大于晴

37.对该湖泊12—2月潜热通量值的表现,合理的解释是( ) A.下渗强烈 C.云量增大

B.湖面结冰 D.风速减小

35.C据材料知,该湖泊常年水量稳定,说明地下水补给为主,故C项正确;季节性的积雪融水补给主要与气温有关,出现在每年的春季,会导致湖水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故A项错误;大气降水会导致雨季湖

15 / 54

水水位的上升,故B项错误;冰川融水与气温有关,夏季温度高,融水量大,故D项错误。

36.C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潜热通量”,白天温度高潜热通量大于夜间,故A项错误;黄昏前后气温高于早晨的气温,故潜热通量昏大于晨,B项错误;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较低,故潜热通量夏大于冬,C项正确;阴天气温低,晴天温度高,故潜热通量晴大于阴,D项错误。

37.B该湖泊12-2月潜热通量值最低,说明水汽蒸发量较少;该季节,正值北半球的冬季,气温较低,湖面被冰层覆盖,蒸发量较小,故B项正确;潜热通量与下渗无关,故A项错误;该季节降水量较少,多晴朗天气,云量较少,故C项错误;该湖泊冬季多大风天气,故D项错误。

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我国甲湖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且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1980年以来,甲湖富营养化严重,蓝藻水华频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8.甲湖西部蓝藻多于东部,形成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西部水量大 B.湖泊西部河流和城市多 C.湖泊西部水温高

D.湖泊东部有出水口,水体更新快

39.在农业社会时期,甲湖蓝藻易发生在( ) A.丰水年份夏季 B.枯水年份冬季 C.丰水年份冬季 D.枯水年份夏季

16 / 54

40.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 C.水质恶化 D.湖口水闸建设

38.B 从图中可看出甲湖西部河流和城市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B正确;同一湖泊水量、水温和更新速度差别不大。A、C、D错误。 39.A 由材料“甲湖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可知,该流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根据材料“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可推测出,丰水年夏季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含磷地表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A正确。

40.D 修建湖口水闸后,甲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导致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D正确。

甲图为我国某河流与湖泊的水体交换示意图,乙图为甲图中Q点河流水位和P点湖泊水位随季节的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两个题。

41.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湖泊储水量最大的时间点是③ B.6月PQ河段流速最快,流向为Q→P C.一年中,PQ河段由P流向Q的时间长 D.10月PQ河段流速最快,流向为P→Q

42.我国河流的枯水期一般出现在冬季,河水流量和水位变化都很小。该时期河流水量最稳定的补给来源是( )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C.湖泊水 D.高山冰川融水

17 / 54

41.D据乙图知,图中湖泊水位最高时储水量最大,最高点是④,故A项错误;6 月份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水补给湖泊水,流向是Q→P,但是此时的水位差并不是最大,所以流速不是最快,B项错误;读图可以看出,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的月份约4个月,即P→Q的月份约4个月,时间较短,故C项错误;在10月份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差值最大,流速最快,流向是P→Q,故D项正确。

42.B 一般来说,最普遍、最稳定的补给类型就是地下水补给,一年四季均可补给河流,湖泊补给是有湖泊的地方才能够发生;大气降水,在我国主要是夏秋季节;高山冰雪融水主要在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故B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略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3.图中湖泊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冰川堆积作用 C.河流侵蚀作用 D.河流堆积作用 44.丰水季节,图中湖泊湖水含沙量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3.B据题干知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湖泊,气候干旱,降水少,CD排除;据图可知,该湖泊附近有冰川堆积物,可判断该湖泊为冰川堆积作用形成。故选B。

①地处高寒荒漠带,44.A丰水季节应为冰川融化最多的夏季。河流含沙量与植被覆盖率有关。据图可知,含沙量大,而②③④均位于森林带,含沙量小。故选A。

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由于流水的冲刷与侵蚀,河道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度弃,形成湖泊。因为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所以

18 / 54

称之为牛轭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5.河流地貌演变的时间顺序应为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②③④① 46.牛轭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河流

A.沉积作用 B.搬运作用 C.向下侵蚀 D.侧向侵蚀 47.图①的a、b、c、d四部位中,河流沉积作用较强的部位是 A.a B.b C.c D.d

45.B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水流在流经弯道时,由于重力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断面内形成横向环流,弯道横向环流运动,加剧了泥沙在横断面上的输移,使得凹岸不断被冲刷、凸岸不断发生淤积,增加了河道的弯曲程度.根据图中的河道的弯曲分析此处的河流地貌从②图开始演化的,在河流的拐弯处形成凹岸和凸岸,在凹岸是侵蚀作用为主,凸岸是堆积作用为主,所以从②图逐渐演变为①图,随着时间的延长,流水作用时间也延长,长时间的侵蚀和堆积形成了弯道连接的河流图④.最后形成牛轭湖图③.所以图中的地貌演化的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B.

46.D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牛轭湖是由于流水在凸岸沉积,凹岸侵蚀形成的,也就是在不同的河岸,外力作用差异导致的,河流以侧蚀为主,故选D。

47.B读图,可知acd均位于河流的凹岸,外力以侵蚀作用为主,而b位于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故选B。

2016年10月5日,中国企业组织施工的“非洲天路”——连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吉布提

19 / 54

首都吉布提的亚吉铁路正式通车。吉布提境内的阿萨勒湖通过地下裂缝与海洋相连,湖面的海拔为-156m,为非洲大陆最低点,湖水盐度高达34.8%。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48.图中众多湖泊呈带状分布,这些湖泊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改道,残留成湖 C.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B.海盆抬升,残留成湖 D.河道曲折,淤积成湖

49.与内陆地区盐湖相比,阿萨勒湖盐度高的特殊原因是( ) A.降水偏少 C.灌溉引水

B.气温偏高 D.海水注入

48.C图中带状分布的湖泊位于东非大裂谷内,这是板块运动导致断裂下陷,积水成湖所成,选C。 49.D 根据材料信息,阿萨勒湖通过地下裂缝与海洋相连,湖面的海拔极低,导致海水通过通道注入湖泊,使得湖泊盐度高。

50.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 读图完成问题。

20 / 54

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 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

【答案】B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月牙泉与图中古河道相连,说明月牙泉的成因以古河道残遗而成,故选B。

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 54

5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处集水 C.滑坡阻断河流

B.火山口集水 D.河流改道

5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的深度仍然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C.入湖径流增多

B.湖盆仍然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53.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面积大 C.湖面蒸发弱

B.湖水深度大 D.湖水盐度低

51.A运用所学知识可知,贝加尔湖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而形成的断陷湖,故A正确。火山口湖呈近似圆形,应位于山顶海拔较高处,而贝加尔湖形状狭长,从图中等高线信息可以看出贝湖并不是位于山顶处,故B错。从图上可知贝加尔湖位于前贝加尔洼地与巴尔古津山之间,湖的方位与山脉走向大致相同,从流入与流出的河流方位来说,如若滑坡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贝加尔湖应不会呈现如此狭长状,故C错。河流改道形成河迹湖或牛轭湖,其湖盆处受原河流河床的影响,不会过深,而题干中“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故D错。

52.B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在湖泊正常有流入和流出的情况下,表明贝加尔湖湖盆还在继续增深,有容纳沉积物和水的空间,再者,贝加尔湖是断陷发育而成,所以湖盆有可能继续

22 / 54

加深,故B正确。湖区降水量加大、入湖径流增多只能说明湖水水位暂时有所上涨,因为在湖的西南部还有一通道口流出,如果在湖盆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上涨的水肯定会向外排出,这样并不能保持湖水深度一直加大,故A、C错。入湖泥沙增多只能表明沉积物厚,但这样同时会抬升水位,湖水会向处流出,不能保持湖水深度加大,故D错。

53.B解题时要注意“主要原因”这个关键词。湖水的更新和水体的流动、蒸发、湖水蓄水量大小等都有关,湖泊面积大,湖水与大气接触面积广,其蒸发速度也会加快,再则湖泊面积大更有利于湖泊参与外界水循环,A也不是主要原因。湖泊所在地虽纬度高,气温低,但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该地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泊水量大,因此湖面蒸发量不会过弱,再则湖水容量大,其湖水更新快慢也不会以蒸发强弱为主,与设问指向“主要原因”不符,C不符合。贝加尔湖有流入流出,为淡水湖,湖水更新快可致其盐度低,所以湖水盐度小是因为湖泊与外界水循环频繁导致,这样湖水更新不会缓慢,所以D错。当湖水深度大时,可容纳更多的水体,湖水的蓄存量大,再加上整个湖泊只有西南部一条出口流出,更加剧了湖水更新缓慢,所以由于湖水深度大湖水量大可以致湖水的更新缓慢,故B正确。

鄱阳湖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面积变化很大,呈现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的独特自然景观。据此并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4.在正常年份,鄱阳湖水位开始进入丰水期的月份是( ) A.5月 B.6月 C.7月 D.8月

23 / 54

55.据图推断鄱阳湖面积扩展最迅速时的水位高度变化范围( ) A.-3~8米 B.8~12米 C.12~20米 D.20米及以上 56.据图推断鄱阳湖的湖盆地形特征( ) ①中部低、四周高 ②湖盆浅且坡度小 ③湖岸陡峭 ④湖盆中有深切的河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54.A 在正常年份,5月份,锋面雨带在南部沿海登陆,鄱阳湖南部支流进入,水位上涨开始进入丰水期,A对。6月水位继续上涨,不是开始进入,B错。7月、8月水位略有下降,注意关键词---丰水期,据此分析B、C、D错,选A。

55.B 读右图,由图中的横坐标判断,湖泊面积扩展最迅速的是500 km2扩到3 500 km2,结合纵坐标,在500 km2时,水位海拔约8米,在3 500 km2时,水位海拔约12米,水位高度变化范围应介于8~12米,B对。A、C、D错。

②对,③错。56.C 结合前面分析的水面面积变化情况,推断鄱阳湖的湖盆地形特征湖盆浅且坡度小,图示不能体现中部低、四周高的特征,①错。根据材料“低水似河”也就是枯水一条线,说明湖盆中有深切的河道,④对。②④对,据此结合选项选C。

青海湖曾经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后来逐渐演变为咸水湖,青海湖流域风力夏季最小,表层水温平均为16℃,底层水温平均为9.5℃;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下图示意青海湖周边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 54

57.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的根本原因是( ) A.青海湖流域降水量急剧减少 B.冰川消退,入湖径流减少

C.外泄河道被阻断,变成内流湖 D.土壤盐碱化加剧,入湖盐类物质增多 58.秋季,青海湖表层与底层水温差异变小的原因可能是( ) A.湖水上下扰动加剧 B.表层水体降温较慢 C.底层水体升温较快 D.阳光透射深度增大 59.冬季,青海湖水体的特点是( ) A.水温表层低于底层 B.湖水面积一年中最大 C.湖面中部比湖岸结冰早 D.湖水盐度一年中最低

57.C由材料知,青海湖以前与黄河水系相通,水体可以交换,盐分不易积累,所以为淡水湖。而后来不相通了,青海成为内流湖,河流水只有注入没有河水流出,湖水不能与外交换,盐分积累,逐渐演变为咸水湖。所以根本原因是外泄河道被阻断。故选C。

58.A材料中提到夏季风小,水温分层明显,而秋季风大后,分层不明显。可以推断风力大使得湖水上下扰动剧烈,湖水上下运动使得分层不明显。故选A。

59.A 冬季,湖水表层结冰,底层可能还不结冰,由此可见底部温度高。A对。夏季河流注入湖泊内的数量大,湖泊水面大,B错。湖岸水浅,比湖心结冰早。C不对。冬季相对夏季湖水少,含盐量要高,D不对。故选A。 二、综合题

6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性沙漠,沙漠内形成了世界上最高大的复合型沙山群。沙漠南部存在着多条断裂带,使沙山间形成大小144个内陆湖泊景观,冬季不结冰。中国自从2010年开始,就对阿拉善旗地区的巴丹吉林沙漠进行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

25 / 54

(1)据资料分析沙山间内陆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 (2)简述巴丹吉林沙漠众多湖泊形成的原因。

【答案】(1)有来自深层断裂带温度较高的地下水补给 (2)沙漠南部多断裂带;深层地下水沿断裂带出露地表,在低洼处形成湖泊 6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委内瑞拉人口 3200 多万人,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其经济严重依赖于原油出口。马拉开波湖,面积达 1.34 万平方千米,水深平均达 20 多米,为南美洲最大的湖泊。湖水北浅南深,盐度较低,但北咸南淡。石油资源丰富,日产原油 200 万桶以上,50 多年前人们开始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淤,以便大吨位的货轮和油轮驶入湖区装载石油及产品。

26 / 54

分析马拉开波湖湖水北咸南淡的原因。

【答案】南部(降水量大)入湖河流多,有大量淡水注入;北部与加勒比海有水道连接,湖水受海 水混合不断变咸;人工拓宽入海水道加剧了海水倒灌,增加了北部湖水盐度。 6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分布于西部的铁矿石和东部的煤炭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艾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时令湖,湖水时有时无,在雨季,它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湖泊,在旱季则滴水不存。罗克汉普顿市,有澳大利亚“牛肉之都”之称,该地的牛肉销往世界各地。图中甲地肉牛上市,要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架子牛生长(小牛在本地天然草场上生长),第二阶段是在罗克汉普顿育肥,架子牛集中圈养,喂养粗饲料(牧草、秸秆)和精饲料(粮食),同时对二者比例有精准的要求,需大量的人工。架子牛育肥一般需2—5个月,气温越低,牛的新陈代谢越慢,受蚊虫侵扰越少。下面为澳大利亚东北部降水量和农牧业分布图。

分析艾尔湖成为时令湖的原因。

27 / 54

【答案】艾尔湖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气候干旱降水少,水源主要来自河流水的补给,河流主要流经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区,流量季节变化显著,河流因沿途蒸发渗漏水量严重不足,受其影响,艾尔湖成为时令湖。

63.读“某内流湖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是世界有名的内陆湖 (湖泊名称)。简要分析该湖泊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2)该湖泊面积的变化特点是 ,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分析该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答案】(1)咸海 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降水稀少。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水汽难以进入。

(2)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本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沿河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3)湿地面积不断萎缩,使该区域的气候更加干旱,沙尘暴天气频繁,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不断加重,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生生物濒临灭绝。 6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色林错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中部,面积45530km2,是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流域内有大小湖泊 20余个,众多的河流和湖泊相互串通,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

材料二:左图为色林错流域局部位置示意图,右图为1990-2010年色林错湖泊面积的变化示意图。

28 / 54

(1)说出色林错湖底A、B两地坡度的差异,并简述该湖泊的水文特征。 (2)说出1990-2010年色林错湖泊的变化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1)A地坡度较缓;A坡坡面朝东,B坡坡面朝北 水文特征:内陆湖;咸水湖;水位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2)面积变大;水位变高;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加,陆面降水量增多,入湖径流量增大 6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乍得湖是非洲第四大湖,属于内陆淡水湖。位于非洲中北部乍得盆地中央;由大陆局部凹陷而成,为第四纪古乍得海的残余。湖泊面积随季节变化非常剧烈。20世纪60年代湖泊面积曾达2.5万km2,而今仅余2000km2。湖泊的主要水源来自源出热带雨林区、流程较短的沙里河,占湖泊总补给量的2/3。当时湖水的含盐度只有千分之零点几,比东非各大湖泊的含盐度都低,湖区的西南部全部是淡水,东北部也只是略带一点咸味。湖滨多沼泽,、芦苇。乍得湖形状多变,浅平宽广,湖泊东部多岛屿。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乍得湖湖岸变迁示意图。

29 / 54

(1)说明沙里河流程短,但成为乍得湖主要水源的原因。 (2)分析乍得湖区西南部全部为淡水的主要原因。 (3)说明湖泊东南部沼泽地的成因。

【答案】(1)沙里河源头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流域内大部分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丰富,雨季长,汛期长;沿途流径沼泽区,径流量较稳定 (2)西南部:河流汇入多,稀释作用强;降水量大,淡水补充多;湖水深度大,蒸发量较小;湖泊形状狭长,湖水流动性差 (3)(东)南部降水多,河流经常泛滥,河水溢出低洼地易积水;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湖泊浅平宽广,适于水生植物生长植被

66.下图为世界两大湖泊示意图,甲、乙两湖泊的湖泊面积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都呈缩小趋势。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

(1)分析甲、乙两湖湖水含盐量变化的趋势及自然原因。(4 分)

(2)面对乙地区湖洎面积不断缩小的状况,请提出一项具体的解决措施,并说明理由。(3 分)

30 / 54

【答案】

(1)甲湖含盐量变大(1 分),原因是甲湖注入河流带来盐类物质,湖水蒸发,盐分积累(1分);乙湖 含盐量变化较小(1 分),原因是乙湖湖水有进有出,不利于盐分积累(1 分)。 (2)a.退耕还湖。(1 分)可使耕地变为湖泊,扩大湖泊面积,蓄积更多湖水。(2 分)

b.植树造林。(1 分)上游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缓解湖泊淤积,进一步缓解湖泊面积的缩小,同时注入湖泊的水量更为稳定。(2 分)

c.发展节水农业。(1 分)可以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增加入湖水量,扩大湖泊面积。(2 分) (只答其一即可得 3 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6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图(图1)和图中L湖泊水位与面积关系曲线图(图2)。

(1)图中湖泊L洪、枯水期面积变化很大,呈现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自然景观。据图判断当湖泊水位(海拔)为 米之间时,湖泊面积变化最大。(2分)

(2)图中L湖区有明显的湖陆风(湖泊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风),但最强盛的时期为每年8月,其原因除此时影响湖区的大气环流微弱外,还有 ; 。(4分) 【答案】

31 / 54

(1)10~14(或8~14)(2分)

(2)湖面宽广,湖水较深,水面与陆地热力差异大(2分);晴天多,昼夜温差大(2分)。 68.读我国青藏高原局部地区河流和植被分布简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S沿线由东南向西北植被变化的差异及原因。

(2)简述图示地区东北部和西南部河流流向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流向差异的原因。 (3)图示地区是我国湖泊分布密集地区,简述其湖泊特点。

【答案】(1)S沿线植被由谷地地区的草原逐渐过渡至高原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变化复杂。原因:S沿线东南部地处湿热河谷,向西北高原地区过渡,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东南部热量充沛,植被变化复杂。

(2)西南部河流以东西流向为主,东北部以西北东南流向为主。原因:西南部山脉呈东西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东北部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成西北东南流向。 (3)数量众多;多内陆湖;湖水盐度较高;湖水季节变化较大。 6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

32 / 54

材料2:下图为甲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联图。

1963年,图中湖泊的面积为2.5万平方千米,到2001年,其面积已减小为不到1 500平方千米。据专家预测,该湖泊20年后可能从地球上消失。试分析该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答案】气候变暖、蒸发旺盛;沿湖地区用水量增大,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小;沿岸过度开垦,植被破坏,湖泊泥沙淤积;降水减少,气候趋向干旱

70.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下表为图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资料。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月份

气温(℃) 降水(mm) 气温(℃) 降水(mm)

1

-6.7

45.6

-12.4

90.0

33 / 54

4 7 10

6.0 20.5 8.9

64.0 76.6 63.0

3.3 19.1 6.5

75.5 118.5 96.0

(1)指出图中丙湖泊的名称,并简述图中湖泊的主要成因。

(2)指出图中湖泊附近的农业地域类型,并简述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湖泊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答案】

(1)名称:密歇根湖。 成因:冰川侵蚀作用。

(2)类型:乳畜业。 条件:位于美国东北部,人口和城市众多,市场广阔;距离市场近;交通便利;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

(5)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周边地区的降水;冬季降水增多,使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冬季为湖泊附近地区的降雪提供水汽;调节气温,降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7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见左下图)年降水量大约在 40~80 mm 之间,蒸发量超过 3000 mm。 沙漠的海拔在 1200~1700 m 之间,主体是沙山和高大的沙丘。沙丘内部较潮湿,沙丘顶部 附近生长有一些根系发达的篙属、沙米等草本植物(见右下图)。沙山之间的洼地分布着 100 多个大小不等的永久性湖泊,冬季不结冰,多为咸水。湖岸边生长的茂密植物是优良的防风 固沙树种,也是沙漠中动物的食物。湖泊周围常为牧场及聚落所在之地。

(1)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的形成过程。

34 / 54

(2)分析沙丘顶部可生长植被的原因。

(3)分析该地区众多湖泊对周边居民生活的有利影响。

【答案】(1)黑河地表水或沙漠冷凝水下渗到地下,地下水沿着断裂带流动,在沙山之间的洼地 出露地表形成湖泊。

(2)该地气候干旱,地下水丰富且水温较高,沙丘下层的地下水蒸发后,水汽不断向沙丘顶部移动,导致沙丘内部湿度较大;植被的根部较深,有利于吸收沙山内部的水分。

(3)湖泊调节局部小气候,温差变小,湿度增大,改善居住环境;湖泊周围土地湿润, 植被生长茂密,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湖区植物为牲畜提供饲料,利于畜牧 业发展;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为当地居民发展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72.(12分)读某临海国家略图及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R湖泊的轮廓略呈四边形,东西最大宽度为24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达400千米。有许多河流注入该湖,其流域面积达20万平方千米以上,湖水通过北面的河流流出。R湖由于水面广、湖水深,对周围的气候产生了一定影响。它使周围地区的气温有所降低,而降水量有所增加,这种现象在湖泊的北面和西面最为明显。

(1)分析材料中湖泊的北面和西面降水明显增多的原因。(5分) (2)简要分析图中湖泊的成因。(3分)

【答案】(1湖泊提供了充足的水汽,(1分)湖的西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2分),湖的北面主要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2分)因此,两处降水均明显增多。

35 / 54

(2)位于东非裂谷带,断裂(1分),下陷(1分),积水(1分)形成湖泊。 7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4分)

卢旺达共和国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800mm,东部多湖泊和沼泽。下图为卢旺达地图。

简要分析卢旺达东部多湖泊和沼泽的成因。(6分)

【答案】地处东非高原,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弱(2分);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年降水量较丰富(2分);东部地势低,河流的补给量大(2分)

74.图甲为新西兰北岛示意图,图中B湖是新西兰最大的淡水湖,海拔357米,最大深度159米,面积616平方公里,湖泊四周多岩浆岩山地和温泉。图乙为图甲中A城市的气候资料。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6 / 54

推测B湖泊的成因并说明理由。 【答案】成因:火山作用。

理由: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湖泊周围河流流向四周,湖泊

及周边地势较高,湖泊周围多岩浆岩山地和温泉。 7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羊卓雍湖为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地质时期曾为外流湖,湖水流入雅鲁藏布江,后来由于地质作用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变成内流咸水湖。2002年之前羊卓雍湖还在萎缩,却自2003年起快速扩张。这一现象遍及高原众多湖泊。下图为羊卓雍湖流域地理位置图。表格为羊卓雍湖流域(1961~2005年)每10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率表

(1)羊卓雍湖泊水位具有季节性涨落现象。指出其涨落规律,并分析成因。 (2)结合地质作用原理和水循环原理,分析羊卓雍湖后来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37 / 54

(3)根据材料,分析2003年后湖泊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答案】(1)规律:夏季湖水水位高,冬季水位低。原因:河流水是羊卓雍湖湖水主要来源,河流的主要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融水量大,冬季气温低于0℃,融水量少。

(2)山地抬升,湖泊水外流通道被堵,羊卓雍湖流域成为内流区;气候变干,陆地内循环过程中降水补给给湖泊的水量减少,湖泊萎缩;土壤和岩层中盐分通过地上地下径流输入湖中;经长期的湖面蒸发,湖水中的盐分不断累积,湖泊逐渐成为咸水湖 (3)全球升温加快,冰川融水补给增多;降水量增多,降水补给增多;阴天和云量多遮蔽太阳,湖泊蒸发减少(支出少),补给量远大于湖泊蒸发水量(收大于支),湖面迅速扩大

76.图为“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图为“银川平原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银川的湖泊湿地大幅萎缩。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道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乱垦乱牧、水体污染等问题。

(1)读图13,说出贺兰山的走向及其地理意义。(2分)

(2)指出银川湿地的主要类型,简述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5分)

(3)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银川湖泊湿地大幅萎缩的主要原因。(4分) (4)请提出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4分)

38 / 54

【答案】

(1)南北(东北-西南)走向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蒙古与宁夏分界线,内外流域分界线)(2分)

(2)河流湿地、湖泊湿地(2分)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3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自然原因: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河流泥沙淤积(2分);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城市和交通建设用地等(2分)。

(4)退耕(牧)还湿;防治湿地污染;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生产(农业、工业)、生活节约用水;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4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77.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左图和右图分别为美国局部示意图和纳米比亚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图中的死亡谷都是降水少的极度干旱地区,周围寸草不生。其中美国的死亡谷在地质时期曾为一个大湖泊,后因冰川消退,逐渐干涸。

(1)根据水循环原理,分析左图死亡谷地区由湖泊转变为干谷的过程。 (2)据图文材料,说出左图中死亡谷的地貌名称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3)比较美国死亡谷和纳米比亚死亡谷降水少成因的异同点。

【答案】(1)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泊为同流湖,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冰川消退后湖

39 / 54

水补给减少,蒸发量大,下渗量大;水量收入小于支出,湖泊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变成干谷 (2)地堑谷。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 (3)相同点:受副高影响,降水少。不同点:美国死亡谷西侧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水汽,且离海较远,降水少;纳米比亚死亡谷受寒流影响较大,处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

7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昂盖淖尔,汉语名为“黄旗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是内蒙古高原中南部一内陆封闭湖泊,其东西长约20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流域面积约4500平方千米。该湖泊处于东亚季风影响边缘区,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生态环境脆弱,为强碱性半咸水湖,湖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霸王河、泉玉林河和磨子山河等。 材料二 昂盖淖尔流域示意图。

材料三 昂盖淖尔系第三纪地壳断裂运动形成的断陷盆地,四周环绕低山、丘陵、台地,湖畔曾是平阔的草原,水草丰美,是蒙古族世代繁衍生息的乐土。历史上,昂盖淖尔所产的鲫鱼享有“官村鲫鱼”(官村即土贵乌拉的旧称)之盛名。然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昂盖淖尔湖区的不断萎缩,盐碱度逐年增高,鱼类濒临绝迹,2006年昂盖淖尔干涸,成为季节性湖泊。 (1)描述昂盖淖尔形成的主要原因,并简述目前该湖泊的水文特征。

(2)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昂盖淖尔盐碱度逐年增高的原因。 (3)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将昂盖淖尔恢复为永久性湖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意义。

40 / 54

【答案】(1)原因:位于第三纪地壳断裂(板块)运动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导致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断陷盆地;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注入盆地,湖盆积水形成湖泊。

水文特征:水量小,季节变化大,主要补给来源为河流水、大气降水,夏季水源补给较多,冬季基本无水源补给,导致湖泊季节性干涸;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且持续时间较长。

(2)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加剧,湖水大量蒸发,湖区萎缩;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发展需水量大,导致注入昂盖淖尔的河水减少;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产生大量含盐碱的废水,并直接排人湖中。

(3)调节当地气候,增加大气湿度,减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可一定程度满足植被生长用水,恢复退化的草原;提高湖泊净化污染物的能力;发挥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 79.读下图,回答问题。

试推测甲、乙两湖泊的成因。

【答案】甲湖泊是地壳断裂下沉形成的构造湖;乙湖泊是河流泛滥、泥沙堆积而成的河迹湖。 80.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41 / 54

(1)从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角度判断图中河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

(2)图中②河流南北跨纬度约15°,河流的汛期主要出现在春季,且时间由南向北推迟,试分析原因。 (3)分析目前①湖泊水量和盐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答案】(1)陆地内循环。

(2)该河流流经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冬季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出现汛期。由于河流南北跨度大,南部纬度低,气温回升较快,积雪融化早,汛期出现早。河流北部地区纬度高,气温回升慢,积雪融化较南部晚,汛期出现较南部晚。

(3)变化趋势:湖泊水量减小,盐度增大。原因: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用水增多,导致入湖水量减小;蒸发旺盛,盐分在湖泊中日益积累,湖泊盐度逐渐升高。

下图中湖泊为所在区域第一大咸水湖。湖西部的阿拉山口是全国著名的风口,全年8级以上大风达16581.

天,最大风速55m/s,多集中在4-6月。20世纪50年代前,该湖有博尔塔拉河、精河、四棵树河、奎屯河等河流汇入,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近代由于人为活动的加剧,目前该湖仅受博尔塔拉河、精河和部分地下水补给,面积变化于500-600平方千米之间。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5月入湖径流量较小,占全年径流量的14.8%,但相应时期的湖泊面积却较大,而6-9月为入湖径流量最大时期,占全年径流量的64.6%,但相应时期的湖面面积最小。试分析其原因。 (2)分析近些年来该湖湖面面积变化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3)有人建议该湖泊周围应大力建设盐场。请为该观点说明理由。

42 / 54

【答案】(1)3-5月: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主该湖的封冻期,此间湖面温度较低,并被冰雪覆盖,湖面蒸发量相对要小得多,河流中上游地区基本不引水;随着3月份开始解冻,湖面面积不断增大,因此3-5月湖面面积较大。6-9月:农田灌溉大量引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入湖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补给量少;气温高,蒸发添,因此6-9月湖面面积较小。

(2)湖面缩小导致周围地区更加干旱,蒸发加剧,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大风天数增多;湖床裸露,增加了新沙源,沙尘暴天气多发;周围区域温差增大等。

(3)咸水湖,盐度高,面积大,盐田分布面积广;湖边地势平缓,易挖掘盐田;地处内陆,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风力强,有助于蒸发;市场需求量大;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8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乍得湖是由大陆局部凹陷形成的,为第四纪古乍得海的残余,曾经与尼日尔河、尼罗河相通,其湖名就是“一片汪洋”的意思。乍得湖面积季节变化较大,汛期与枯水期面积相差一倍。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湖泊平均面积在几十年中减少了90%以上。

材料二 在乍得湖的东北,有一个比它低得多的博得累盆地,大量湖水通过地下路径源源不绝地往盆地渗流。

材料三 乍得湖流域图

43 / 54

(1)简述近几十年乍得湖面积迅速减少的原因。 (2)判断乍得湖面积最大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乍得湖是一个内陆湖泊,但湖水却为淡水。试分析其为淡水湖的原因。

【答案】(1)自然原因:湖水外渗;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区域气候变干。人为原因:大量引水灌溉(截留河水);过度放牧、过度垦荒、砍伐森林导致荒漠化(任答4点,共12分)

(2)夏季(6~9月)(2分)。该湖泊的主要补给来源是河水,流域面积广,注入河流多,流域为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量大(言之有理即可,4分)

(3)形成内陆湖的时间不长,湖泊中积累的盐分不多;大量河水注入,起到稀释作用;大量湖水通过地下路径向外渗流,带走很多盐分(任答2点,8分) 8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K湖和T湖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两湖一大一小、-咸一淡、一湖水质清澈,一湖鱼类丰富。两湖虽然相距很近,而且有着相似的生态环境和变迁历史,但目前两湖风貌却迥然不同。图甲为K湖和T湖位置示意图,图乙为T湖和K湖面积变化曲线图。

44 / 54

(1)指出与B河相比,L河突出的的水文特征。

(2)指出两湖中鱼类资源丰富的湖泊,并说明其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3)指出两湖中哪个湖泊为淡水湖,并分析其原因。

(4)判断1970-2013图中湖心岛的面积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答案】(1)流量季节变化小,无凌汛现象,含沙量较低。 (2)K湖 B河带来营养盐类,浮游生物丰富,鱼类饵料充足。

(3)K湖 有河流流出将湖中盐类物质排出湖泊,水中盐类物质不易富集。

(4)先波动增大,后逐渐减小; 前期,T面积波动减小,导致湖泊水位波动降低,导致湖心岛面积波动增大;后期,T面积逐渐增大,导致湖泊水位不断升高,导致湖心岛面积逐渐减小。 8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下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

45 / 54

(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 (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

(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

【答案】(1)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地形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的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 (2)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

(3)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8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平均深度744米,形成于构造山谷地带。贝加尔湖冬季有88~146天的结冰期,南北结冰期差异大。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贝加尔湖水温在升高,结冰期也略有缩短。

(1)简述贝加尔湖的形成过程。

(2)分析贝加尔湖南北结冰期差异大的原因。

46 / 54

(3)说明贝加尔湖水温升高可能给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答案】(1)地壳断裂下陷,流水或地下水汇入,形成湖泊。

(2)贝加尔湖南北纬度跨度较大,南部纬度较北部低,故南部结冰期短;湖泊狭长,南北湖水沟通不畅;北部更靠近冷空气源地,结冰期长。

(3)水温升高会使湖水蒸发量增大,周边地区湿度增加,降水增多;水温升高使湖水中藻类增多,影响湖泊生态环境。

86.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碱淖是我国西部内陆水体,原为低洼沼泽地,解放前面积极小,建国后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平方公里,90年代以后由于自然与人为原因导致湖面水位急剧下降,至2015年底湖面仅存25.5平方公里。下图为红碱淖示意图。

(1)分析红碱淖从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 (2)分析近十多年来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3)列举红碱淖水面下降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地势低洼,由于周边地区建设排水渠,使得汇入淡水增加;历次水灾,大量泛滥河水汇入;湖泊形成时间短,盐分积累有限。

47 / 54

(2)气候变暖,流域内降水减少,蒸发加剧;周边开采煤矿,用水量加大;修建水库,拦截入库河水。 (3)气候条件变差,降水减少,风力加大,温差变大。湖内与周边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盐碱化加剧。 8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乍得湖位于非洲中部的乍得盆地,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内陆淡水湖,湖面海拔281米。在乍得湖的东北部,分布有著名的博得莱洼地,其最低处海拔155米,乍得湖水通过地下岩层源源不断地流入博得莱洼地。乍得湖曾经是世界最大的湖泊之一,也是非洲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和淡水鱼产地之一,但其面积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已经缩小了90%,严重制约了乍得盆地的发展,引起了沿岸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材料二 乍得湖周边水系及等高线地形图。

(1)说出乍得湖形成内陆淡水湖的原因。 (2)分析乍得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3)分析乍得湖湖面缩小对周边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乍得湖地势(或海拔)较低,河水在乍得盆地汇集成湖,湖水难以流出,形成内陆湖。湖泊东北部有地势更低的博得莱洼地,乍得湖水通过地下岩缝或含水岩层(地下径流)源源不断地流入洼地,大量盐分被带走,最终形成淡水湖。

(2)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干旱。

人为原因:人口不断增长,沿湖国家不仅利用湖区发展渔业、利用湖滨草原发展畜牧业,而且在湖滨地带大规模开辟农田,引水灌溉,建立农业生产基地等活动使得农业用水量大增;沿湖国家缺乏统筹安排,水

48 / 54

资源使用管理混乱等。

(3)灌溉农业、养殖业比重降低;湖泊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引发气候异常;植被退化,加剧了荒漠化的扩展;生物多样性锐减(渔业资源减少,候鸟群缺乏食物);加剧土地盐渍化等。 88.分析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来自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6年呈递增趋势。监测显示的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 321.07平方千米,水位为3 193.8米。与2005年相比,青海湖水体面积扩大了70.82平方千米,水位上升了0.35米。专家分析指出,在中国政府和群众努力之下,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材料二 青海湖流域图。

(1)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_,试分析布塔河的水文特征。 (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青海湖湖水高盐度的原因。

(3)试分析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6年呈递增趋势的可能原因。

【答案】(1)陆地内循环 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2)青海湖流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湖水补给量少,但蒸发旺盛;青海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3)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造成冰川退缩、入湖水量增加;流域内实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如保护植被,植树种草)

49 / 54

89.(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的的喀喀湖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被称为“高原明珠”,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的安第斯山脉的普纳高原北部,坐标为南纬15°47′,西经69°23′。湖面达海拔3821米,湖水面积大约为83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40-180米,最深处达280米。平均水温13℃。的的喀喀湖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马铃薯的地方。 材料二:的的喀喀湖区示意图

材料三:马铃薯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对温度的要求:块茎生长的适温是16℃~18℃,当地温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茎叶生长的适温是15℃~25℃,超过39℃停止生长。

(1)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的的喀喀湖形成过程。(8分)

(2)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地势最高的湖泊,试分析该湖终年不冻的原因。(8分)

【答案】(1)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2分),板块相互碰撞(2分),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2分);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2分)。

(2)地处低纬地区(2分);处于板块张裂地带,地热丰富(2分);周围群山环抱,阻挡冷空气侵入(2分);湖泊面积大,水量大,不易结冰(2分)。 9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50 /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