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重点打印 下载本文

马克思重点

一.基本概念(单选、多选)

1、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

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a.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

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b.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2、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联系及联系的普遍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及物质和意思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3)联系及联系的普遍性

a.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规律及其客观性

a.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b.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c.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

的稳定联系。

d.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3、矛盾的含义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

素。

4、实践的要素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及其客观性 (1)感性认识

a. 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表象(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映象)

b.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

a. 概念(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判断(对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b.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

然分开。

(2)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5、生产力的构成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生产力的构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2)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6、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的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a.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b.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c.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d.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3)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

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7、劳动过程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的结果

(1)劳动过程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a.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

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b.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3)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用公式表示:

m=剩余价值 m’=剩余价值率 v=可变资本

(4)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

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5)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的结果

a.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来表示。 b.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职能形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a.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c.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4)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利润总额/社会总资本 9、、垄断 金融资本 金融寡头在国内的统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 垄断

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德过程

(1)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

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3)金融寡头在国内的统治

含义: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

团。

a.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b.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c.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5)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

场价格。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6)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金融资本。 (7)资本输出的必要性

a.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b.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mm??v c.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d.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8)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a.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c.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

需长期的过程。

10、无产阶级革命形式 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无产

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 无产阶级的政党领导的内容 人类解放的含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三个阶段

(1)无产阶级革命形式分为暴力的与和平的,其中暴力革命史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上根本不同,

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

a.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b.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c.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4)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a.工人运动的发展。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5)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6)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内容

a.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针和政治路线的领导。

b.思想领导,即党通过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引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c.组织领导,主要通过推荐党的优秀人才担任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来实现的。

(7)人类解放的含义是实现共产主义。 (8)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三个阶段

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状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状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大状态。

二.基本理论(简单、论述、材料分析)

1、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

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2、论述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在我国为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

(1)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