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Ⅰ(乙卷)
一、古文
【原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沈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钜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宋史·列传七十一·曾公亮传》)
【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郑州,治理政事有能干的声名,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夜不闭户。曾经有过客丢失袋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人员私藏起来了吧。”对他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明达详熟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典章宪制,首相韩琦经常向他咨询。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皇嗣,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以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物,获得它虽经强行盗取,却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了。”坚持争论,于是就交给有关部门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曾公亮说:“刚开始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告谕赵滋旨意,边境危害终于止息了。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接见,觉得安心吗?”使者立刻赴宴。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过了一年,回到京师,不久就以太傅身份辞官归居。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亲临悼哭,罢朝三天。曾公亮端方厚道严肃稳重,思虑深沉处事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天性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当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偏向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一概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赞成的样子。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与王安石没有什么不同,于是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位至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贪持俸禄稳固恩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