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开学初,要拟定教研组学期教研计划和主要教研活动,并报教务处。学期结束,要做出学期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5. 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
6. 建立和完善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的多渠道教学信息网络。通过教学质疑、成绩分析、听课、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7. 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由校长、主任做学校阶段性教学情况分析,研究拟定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
三、教学评价
1. 建立健全教学业务档案。业务档案包括教师学年度的各种记载与评价(教师基本情况、任课年级、学科、工作量、考勤、班主任工作、教研、教改的课题和进展情况、教学常规考核、教学评比情况、成绩统计、教学水平评价、教学工作计划、教案检查、质量分析、教学综述、教改成果报告、论文及奖惩登记及教学工作总结等)。以便作为阶段性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2. 构建促进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素质和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素质评价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质、参与和共事能力以及反省与计划性。
5
教师教学评价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管理学习环境、促进教学和对学习的评价。
学校要发挥评价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社会评价和家庭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定性描述与量化分析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把业务评价、素质评价、知识评价、能力评价、职业道德评价结合起来,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教学业绩的现状。
3. 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时,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同学、教师、家长、学生自我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的参与者。
(2)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内容不仅仅要考查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考查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更要考查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评价中,要注意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防止只要过程和只要结果两种倾向,在关注过程的基础上看结果。
(3)评价方式方法多样化。评价要以日常教学评价为基础,搞好期中、期末两次阶段性评价。可采取书面测验、
6
口试、专业作业、作品分析、学生学业档案、评定量化表等多种形式。
(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评价不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且要伴随教学过程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记录在案,并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出各种评价。
总之,通过评价确实起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的作用。
4.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素质,每学年评价一次。可通过对工作态度、课堂教学、教学成绩、教改成果及其有关教学常规内容落实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5. 学校每学期在期中和期末检测之后,对全校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进行两次评价,将评价结果和有关资料存入教学档案。
教学工作常规 一、教学计划
1.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 分单元确定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落实单元检查验收,查漏补缺。
3. 提出本学期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课题和基本方案。 4. 制定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意见。
7
5. 提出本学期教育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的计划。 二、备课
1、备课是教师经常性的工作,要依据课程标准,用全新的教育理念钻研教材,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准确地理解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要注意以下几个维度:(1)教材内容的心理化。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建立联系,搭建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2)教材内容的问题化。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设臵情景、问题“链接”、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3)教材内容的操作化。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要通过学生“主动作业”、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意义。(4)教材内容的结构化。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并找准与学生认知结构相联系的突破点、结合点、生成点,并突出、化解教材的重点、难点。(5)教材内容的最优化。要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创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发挥的的学习环境,并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