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1 下载本文

定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998—2002年,我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专门用于基本建设,这笔财政支出四两拨千斤,带动投资3.2万亿元,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每年可达到1.5%-2%。

观点(王东京/李莉):政府花钱,必须量力而行。好的政府,就好比是好的管

家,拿着有限的钱,能合理使用,尽可能办更多的事情。不仅会量入为出,而且会量出为入。既注重效益,又体现公平。

财政开支要注重效益,但这里的效益,不是局部经济的效益,而是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财政学的角度看,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同样的开支,由政府出钱,要比私人出钱带来的效益更大;或者换个说法,获得同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财政开支要比私人开支要小。财政支出体现出的公平,指的是社会公平。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条件下,讲求的是效率,至于效率之外的东西,市场往往鞭长莫及。如果任由市场作主,政府不施援手,就难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贫富悬殊、苦乐不均。通过转移支付、社会救助,才能使寒者得衣,饥者得食,残者得助,老者得养,才能使社会公众获得普遍的福利。

分析:本案例主要探讨了财政支出的职能分类。从财政职能角度,我国财政支出的主要大类有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费和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支出的功能分类能有效反应一国财政支出履行职能情况,也便于一国进行国际国内的纵、横向比较。

我国财政履行财政职能的各项开支存在结构不合理之处,财政支出也需要量力而行,注重经济社会效益。

思考题:财政支出从财政功能角度分类的意义?

(二)案例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005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财政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方案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从1999年底启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研究工作,

在学习借鉴OECD国家和部分转轨国家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情况后,按照预算管理改革的整体部署,在2004年底形成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从2005年1月起,选择科技部、河北省等部门和地方进行了新科目体系的模拟运行试点。2006年2月,财政部就全面启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改革的背景。我国现行的预算科目体系是建国初期参照原苏联体制设计的,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型财政管理体制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等各项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科目体系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现行科目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日益加强,财政收支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反映政府职能活动需要的预算收支科目,如“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流动资金”等仍然是按照过去政府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思路设计的,不能充分地体现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根本要求。

二是现行科目体系不能清晰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现行的预算支出科目主要是按“经费”性质进行分类的,把各项支出划分为行政费、事业费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使政府究竟办了什么事在科目上看不出来,很多政府的重点工作支出,如农业、教育、科技等都分散在各类科目中,形不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不透明,不清晰,往往造成“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不便于人大代表对政府预算的审查和监督。

三是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受到较大制约。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政府支出分类体系包括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功能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如搞教育、办学校;经济分类是对各项具体支出进行剖析和核算,如办学的钱究竟是发了工资,还是买了设备、盖了校舍。现行的支出目级科目就属于支出经济分类性质,但它涵盖的范围偏窄,财政预算中大多数资本性项目支出,以及用于转移支付和债务等方面的支出都没有经济分类科目反映。另外,现有目级科目也不够明细、规范和完整。这些对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以及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四是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职能弱化。现行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只反映财政预算内收支,不包括应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等,给财政预算全面反映政府各项收支活动,加强收支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五是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不利于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均按国际通行标准作了调整,而现行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一直未作相应改革,财政部门每年要作大量的口径调整和数据转换工作,尽管如此,还是难以保证财政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与其他统计数据的可比性。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内容。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指导思想:适应市场经济条件

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较为规范合理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二是要有利于预算的公正、公开、细化、透明。三是要有利于加强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四是要有利于国际比较与交流。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共分6大类、49款、354项、750个目级科目。改革后的收入分类全面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新的收入分类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这为进一步加强收入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分类结构上看,现行收入分类分设类、款、项三级,改革后的收入分设类、款、项、目四级科目,多了一个层次。四级科目逐级细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求。原来的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及社保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等都统一纳入到政府收入分类体系,形成了一个既可以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分别编制预算,又可根据需要统一汇总整个政府收入的统计体系。

第二,建立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更加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这是这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核心。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本建设支出、行政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

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共分为17类、170多款、1100多项。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如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外交、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如“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如“水利”款下的“抗旱”、“水土保持”等。新的支出功能科目能够清楚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内容和方向。

第三,建立新型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全面、规范、明细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主要是对原来的支出“目”级科目作了扩充和完善。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共分为12类、96款。“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等。“款”级科目是对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如基本建设支出进一步细分为房屋建筑物购建、专用设备购置、大型修缮、土地资源开发等各种形态。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总体上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能够基本实现“体系完整、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的改革目标。新的科目体系与部门分类编码和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相配合,在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持下,可对任何一项财政收支进行“多维”定位,清清楚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干了什么事,怎么干的,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

分析:政府收支分类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案例介绍了我国当前的财政收支分类改革的背景及具体的方案设计。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主要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其中,核心内容是支出分类改革,变支出经费性质分类为支出功能分类。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