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市政道路桥梁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某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市政道路桥梁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1总论 ................................................... 1 2 项目概述 ............................................... 9 3 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 18 4 道路规划及交通量预测 .................................. 25 5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 33 6 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 .................................... 37 7 工程方案内容(进行多方案比选) ........................ 41 8 环境评价 .............................................. 76 9 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和进度计划安排设想 .................... 77 10 资金筹措 ............................................. 78 11 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 79 12 结论和存在问题 ....................................... 83 13 投资估算表 14 附图

i

15 与编制依据有关的文件和附件

ii

1总论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市政道路桥梁工程项目

1.1.2 编制单位: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1.3 建设地址: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1.1.4 建设性质:新建

1.1.5 项目建设单位: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1.6 项目主管部门:荥阳市人民政府 1.1.7 研究工作依据 1.1.7.1 国家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6年4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年5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9月) 1.1.7.2 政策文件及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年4月1日)

1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2012年1月1日)

(3)《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4)《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 24号 (5)《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管理的若干意见》 豫政(2011)27号

(6)《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7)《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8)《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9)《新材料产业“十二五”重点产品目录》

(10)《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布局的实施意见》

(11)关于抓紧开展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豫发改工业[2009]608号)

(12)《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 1.1.7.3 相关规划

(1)《荥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2)《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2012~2016年) (3)规划区现状条件的基础资料及有关技术资料 1.1.8 编制原则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结合本次产业集聚区市政道路桥梁项目研究分析的特殊性,我们对集聚

2

区市政道路桥梁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集聚区市政道路桥梁项目性质与建设的可行性、建设规划设计方案、近期拟建项目选择、机构设置与运作、项目管理与实施、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以期为建设集聚区市政道路桥梁项目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2 项目概况 1.2.1 建设规模与目标

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位于荥阳市中心城区西北部,陇海铁路两侧,S232以西,郑上路以北,西邻上街区,据荥阳市中心城区不足2km,距市区30km,总规划用地面积10.09平方公里,该集聚区以超硬材料产业为核心,配套超硬材料辅材及装备产业,产品支撑和服务于国家航空航天、汽车、冶金、机械、光电信息、高速铁路等国民经济领域。

本次设计的对象为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内市政道路、桥梁(科学大道除外,且桥梁部分不包含跨越铁路的桥梁)。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红线内道路总长37.74km(科学大道除外),总道路面积149.65平方公顷,路网密度4.13km/ K㎡,其中包括8座过河桥梁、绿化工程、排水工程、照明系统、交通监控系统。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以(国发〔2011〕32号文)《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带动“三化”协调发展。

3

《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布局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荥阳市重点发展以超硬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商贸物流和卫生文化旅游为主的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市政府重点支持以超硬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产业集聚区交通组织的重点是处理好集聚区与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联系问题以及集聚区内部道路的梳理与组织。处理好人流、非机动车流、机动车流以及客货两大交通的相互关系,尽量减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相互交叉和干扰,形成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统。目前道路现状无法满足产业聚集区规划交通能力,需进一步规划道路。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技术指标的规定,结合荥阳市总体规划,聚集区内道路交通结合区外交通,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规划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总长37.74km(科学大道除外),路网密度4.13Km/ K㎡。对外交通用地:科学大道红线宽度60米,两侧各预留50米绿化带。省道S232扩至60米,两侧预留30米绿化带。郑上路红线宽度60米。

主干道:荥王路道路红线宽度60米,两侧各留15米绿化带。 次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30-40米。

支路:支路道路,充分考虑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保证单向2条车道,道路宽度15~20米。工程总投资8.9亿元。 1.2.2 主要建设条件 1.2.2.1 交通条件

是公路、铁路、航空、信息通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通信枢纽。陇海铁路、京广铁路交汇,107国道、310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新郑国际机场与国内外30多个城市通航。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北站和中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东站,有

4

一类航空、铁路口岸和公路二类口岸各1个,交通位置优越。 集聚区内有陇海铁路东西向穿过,并有规划郑洛城际轨道线穿越。科学大道横贯整个产业集聚区,东侧直通S232省道,并一直向东延伸至。S232位于集聚区东侧,北通连霍高速,是集聚区另一条主要对外交通干道。集聚区南侧为郑上路,为连接与上街区的交通主干道。 集聚区内道路交通结合区外交通,规划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总长40.90km,路网密度4.05km/ k㎡。区内道路划分出不同的标准地块,每个标准地块都有交通干道通达充分满足生产、运输要求。

1.2.2.2水电供应条件

项目建设所在地荥阳资源充足,能源丰沛。沿黄河岸线45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31公里,在荥阳穿越黄河。荥阳境内有四座中型水库和多条河流,提供了难得的淡水资源。

220kV索河变电站位于产业集聚区东北部,现有主变规模为2×150MVA,拟扩建规模为3×240MVA,已投资48亿元建成的2×600MVA的国电荥阳煤电一体化项目,以荥阳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输送强大的电力资源。

1.2.2.3 建材供应条件

建设用钢材、木材、水泥、砂、石及装饰材料等均可在市场上招标采购,其质量和数量均可满足建设需求。 1.2.2.4 场址条件

A、项目场址地形平坦,地貌单元属山前冲洪积平原。场地不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诸如岩溶、滑坡、崩塌、塌陷、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不存在影响地基稳定性的沟浜、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适宜一般建筑。

5

B、根据“GB50011-2010”规范附录A,荥阳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场地初勘资料显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3条,确定场地为中软场地土;属III类建筑场地;按照“GB50011-2010”规范第5.1.4条,场地特征周期值为0.55s。

C、场址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尚在规划阶段。 1.2.3 项目投入资金及效益情况 1.2.3.1 产业集聚区机构设置与运作

新材料产业集聚区运作:一是要理顺各种关系,除明确由当地政府实行属地管理的工作外,产业聚集区在规划区域内实行区域化管理,业务上接受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管委会领导,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机制,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职能部门要理清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做好日常的协调和监督管理。二是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设立企业联合办公中心,对进区企业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完善落实聚集区优惠政策;对企业在办证、管理、享有的优惠待遇等方面应做出具体规定,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区内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设立招商中心,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招商队伍;对产业集聚区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设立产业集聚区综合执法机构。三是高标准规划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聚集区发展建设规划;高标准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引入城市设计理念,突出高科技产业聚集区特色。 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单位为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由公司下属各主管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实施,确保按实施进度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项目。

项目建设年限:2013年2月至2015年7月。本项目按照分批滚动式建设-回购模式,首批标准化厂房将在2013年7月进入回购流程。

6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次产业区投资估算内容包括标准化厂房、场内道路和公用工程。工程固定资产投资为92912万元。

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27874万元,国内银行贷款65038万元 经济及效益评价

项目固定资产投资92912万元,若按照全部出租方式计算,可实现年收入为7223万元,利润总额为60225万元(计算期30年);若全部出售方式计算,可实现总销售收入为140454万元,总销售税金及附加5556万元,土地增值税12596万元,房产税780万元,利润总额205994万元,所得税5149万元,净利润15445万元,项目在经济上合理可行。 1.2.4 建设单位概况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机六院)创建于1951年,是国家大型综合甲级设计研究院,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综合实力百强单位,隶属中央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现有12个工程院、4个子公司、2500多名员工,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人、英国皇家特许建筑设备注册工程师协会荣誉资深会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10 人、高级工程师386人、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535人。 中机六院拥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工程监理综合资质、工程造价咨询甲级资质、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一级资质;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国家商务部颁发的对外工程承包经营资格证书及援外设计、援外监理等资格;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证;同时还拥有城市规划、机电设备安装等资质。

中机六院业务涵盖工业、民用、市政和环境工程领域的咨询、设

7

计、监理、管理、代建和总承包。建院以来,完成工程项目1500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25项;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创新最高奖詹天佑奖1项、鲁班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及优秀工程设计金、银、铜奖25项、省部级奖300余项。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具有综合甲级设计资质的全国唯一一家研磨材料行业专业设计院,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承担了国内主要大中型研磨材料企业的工程咨询、设计及总承包业务,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我公司是研磨材料行业协会、研磨材料行业装备委员会、研磨材料行业标准化委员会的理事单位,与各企业间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对行业的发展动向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的工艺装备、土建公用需要十分熟悉,在标准化厂房项目的设计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中机六院是具有综合甲级设计资质的全国唯一一家研磨材料行业专业设计院,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承担了国内主要大中型研磨材料企业的工程咨询、设计及总承包业务,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我公司是研磨材料行业协会、研磨材料行业装备委员会、研磨材料行业标准化委员会的理事单位,与各企业间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对行业的发展动向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的工艺装备、土建公用需要十分熟悉,在标准化厂房项目的设计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2011年年合同总额23.48亿元,年收入总额10.10亿元。

8

2 项目概述

2.1工程项目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项目研究过程 2.1.1项目的背景与必要性

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发展,位于荥阳市中心城区西北部,陇海铁路两侧,S232以西,郑上路以北,西邻上街区,据荥阳市中心城区不足2km,距市区30km,总规划用地面积10.09平方公里,该集聚区以超硬材料产业为核心,配套超硬材料辅材及装备产业,产品支撑和服务于国家航空航天、汽车、冶金、机械、光电信息、高速铁路等国民经济领域。

本次设计的对象为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内市政道路、桥梁(科学大道除外,且桥梁部分不包含跨越铁路的桥梁)。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红线内道路总长37.74km(科学大道除外),总道路面积149.65平方公顷,路网密度4.13km/ K㎡,其中包括8座过河桥梁、绿化工程、排水工程、照明系统、交通监控系统。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以(国发〔2011〕32号文)《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带动“三化”协调发展。

《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布局的实施意

9

见》明确指出:荥阳市重点发展以超硬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商贸物流和卫生文化旅游为主的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市政府重点支持以超硬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产业集聚区交通组织的重点是处理好集聚区与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联系问题以及集聚区内部道路的梳理与组织。处理好人流、非机动车流、机动车流以及客货两大交通的相互关系,尽量减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相互交叉和干扰,形成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统。目前道路现状无法满足产业聚集区规划交通能力,需进一步规划道路。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技术指标的规定,结合荥阳市总体规划,聚集区内道路交通结合区外交通,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规划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总长37.74km(科学大道除外),路网密度4.13Km/ K㎡。

路网密度表

密度(Km/ K)序号 总用地面积 道路总面积 内部道路 边界道路 面积(K㎡) 总长(Km) ㎡) 10.09 1.50 41.76 37.15 4.61 4.13 3.67 0.46 含科学大道 边界道路计一半面积 备注 对外交通用地:科学大道红线宽度60米,两侧各预留50米绿化带。省道S232扩至60米,两侧预留30米绿化带。郑上路红线宽度60米。

主干道:荥王路道路红线宽度60米,两侧各留15米绿化带。 次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30-40米。

10

支路:支路道路,充分考虑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保证单向2条车道,道路宽度15~20米。 2.1.2项目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

收到“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内市政道路桥梁项目招标文件”及“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后,我院迅速组织相关专业技术骨干组成项目组,召开讨论会,发现寻找本项目的特点、主要节点及技术难点,集思广益探寻相应的对策措施。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形成总体设计思路,编制出投标文件大纲。

2、现场踏勘

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本项目的各相关专业的负责人、主要设计人,实地踏勘,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道路现状、城市发展规划及城市道路规划等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并向当地居民、规划管理部门等咨询周围用地情况。尤其对设计桥梁的索河进行详细调研,掌握详实的基础资料。

3、基础资料收集

充分发挥本地设计院的优势,尽可能收集详细的基础资料,我们需要收集到的资料有:该区域的现状路资料、业主提供的地勘资料和测量资料、排水系统资料、电力供应、索河河道资料、相关规划资料及地质基本资料等基础资料。

4、投标文件编制

设计人员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及发展环境评价、交通运输的现状、工程方案等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充分了解政府部门对规划方案的意见与建议,并对规划方案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拟订了项目建设的总体方案。

11

依据招标文件和收集到的现状、规划资料,按照拟定的编制大纲和工期完成投标文件的初稿编制。

5、汇集成册

汇集各专业成果,报院总工审定,装订成册 6、批准的道路规划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2012~2016年); 2.2编制依据 2.2.1 国家标准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2012~2016年);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DGJ 08-96-2001/J 10099-2001);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公告17)(CJJ 37-2012);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2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2.2.2 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立项批准文件

(1)《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2)《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布局的实施意见》

2.2.3 委托单位的委托书及有关的合同、协议书

(1)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内市政道路、桥梁(招标文件) (2)技术合同书(2012)技(八)23号; 2.2.4 其它依据性文件 1)国家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6年4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年5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9月) 2)政策文件及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13

(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年4月1日)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2012年1月1日)

(3)《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4)《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 24号 (5)《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管理的若干意见》 豫政(2011)27号

(6)《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7)《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8)《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9)《新材料产业“十二五”重点产品目录》

(10)《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布局的实施意见》

(11)关于抓紧开展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豫发改工业[2009]608号)

(12)《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豫发【2009】14号) 3)相关规划

(1)《荥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2)《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2012~2016年) (3)规划区现状条件的基础资料及有关技术资料

14

2.3 批准的道路网规划及城市排水规划

荥阳市依托国家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积极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完善快速道路网络,强化荥阳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强调荥阳与市、上街区的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 2.3.1 城际轨道交通规划

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布设范围为、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个城市及其所辖县市的全部行政区域。城际轨道主要承担沿线各个城市、主要中心城镇之间的客流,以及城市组团、次中心城镇之间的客流。城际轨道交通具有城际铁路和市域轨道线的双重功能。规划-洛阳线沿既有陇海铁路南侧通过,总长度131 公里,设站11个,平均站间距13.1公里。其中-荥阳段长约20公里,规划在荥阳、上街各设1个车站。结合该站应控制相应的场站用地。 2.3.2 公路规划

规划通过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以及主要市(县)道等骨干公路网来实现荥阳市的对外交通,基本骨架为四横三纵。向东:荥阳与之间形成连霍高速公路、西南绕城高速两条高速通道;提级改造G310 和S314为一级公路,规划建设郑洛快速通道、新龙路、上高路和中原路等四条快速路,形成荥阳与之间的六条快速通道。通过须刘公路实现荥阳市域南部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向西:荥阳与上街之间,形成连霍高速通道;提级改造G310、S314 为一级公路,规划建设-洛阳、新龙路快速路,形成-洛阳、G310、新龙路快速路、S314四条快速通道。南北方向为S232,市(县)道荥贾路(规划由乡道提高为县道)、西南绕城高速公路、南水北调两侧道路。规划提级改造S232 为一级公路,向南与新密、向北跨越黄河与焦作建立快捷的交通联系。实现荥阳市向每个方向不少于三条对外交通干线公路,规划强调荥阳、、上街一体化的交通发展格局。

15

2.3.3 市域交通系统规划

荥阳市是市城市规划区内重要组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郑西铁路客运专线、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 国道横贯市域,232 省道纵贯市域南北,市(县)乡公路基本成网,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初步形成全市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为骨架,市(县)乡公路相贯连的综合交通网络。规划期内,荥阳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以提高公路等级,完善公路网,加强经济联系主通道特别是与中心城区方向的道路交通建设,促进城镇化进程为重点,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城际轨道交通为交通骨干网,以市(县)乡公路为支脉的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2.3.4 排水系统规划

产业集聚区内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生产废水经处理后排入厂区污水管网内,生活污水经汇集后沿东侧方向排放至污水处理厂内,经处理后,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后排入东侧的索河内;雨水采用重力流,沿道路自西向东排入东侧的索河内。 2.4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本次设计的对象为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内市政道路、桥梁(科学大道除外,且桥梁部分不包含跨越铁路的桥梁)。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红线内道路总长37.74km(科学大道除外),总道路面积149.65平方公顷,路网密度4.13km/ K㎡,其中包括8座过河桥梁、绿化工程、排水工程、照明系统、交通监控系统。

除以上范围以外的内容如供水系统、热力系统、燃气管道、强电、弱电等由专业商业公司设计研究,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 2.5 主要研究结论

2.5.1 工程项目结论性评价和推荐方案的意见

16

本次规划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总长37.74km(科学大道除外,且桥梁部分不包含跨越铁路的桥梁),路网密度4.13Km/ K㎡。道路规划建立等级明确,功能合理的道路系统,为各厂区之间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

同时道路系统规划与镇区的规划路网相协调,通过道路在集聚区中所发挥的作用确定其等级,与集聚区用地性质密切结合,相互协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与集聚区环境、景观风貌相协调。

该道路系统为常规道路工程,集聚区类似的道路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因此投资上有保证、技术上可行。

综上所述,本工程在聚集区发展上是必要的,在工程建设资金和工程技术方面是可行的,因而本工程的建设是必要并且可行的。 2.5.2 对下阶段工作的建议

1、为加快工程进度,在招标完成确定设计单位后尽快开展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勘测定界,建议同时进行拆迁摸底排查,以便确定工程投资规模,进行资金筹措。

2、根据规划中出现的铁路桥,为加快工程进度,应尽快与当地铁路部门协调设计工作,完成铁路桥的建设。

3、为加快工程进度,建议业主尽快进行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索河防洪评价和环境评价等前期工作。

17

3 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3.1 区域概况 3.1.1 集聚区地理位置

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位于荥阳市中心城区西北部,陇海铁路两侧,S232以西,郑上路以北,西邻上街区,据荥阳市中心城区不足2公里,距市区30公里。距南水北调工程约7公里。总规划用地面积10.09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平坦。 3.1.2 气候气象

荥阳市地势西、南、北部稍高,属半平原半丘陵地形。主要有汜河、枯河、索河、寺河等河流,分属黄河、淮河水系。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645.5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4.3℃。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一年中7月最热,平均气温27.3℃,1月最冷,平均气温-5.5℃。 3.2 道路现状及评价

拟建道路地处荥阳西北区域,现况如下:

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主干道科学大道正在前期修建准备阶段,所需市政配套设施尚未完成。

聚集区现在基本以村庄和耕地为主,荥王路、郑上路和S232为现状主干道。

省道232(S232)线位于市中西部地区,路基宽8.5m,路面宽7.5m,呈南北走向基本贯穿整个市域,并与该区域东西向干线公路G310国道、S314、郑少高速公路、S316、S323以及国家主干线连霍高速公路交叉,是荥阳市、新密市之间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同时经规划的两座黄河桥与焦作路网相连,届时将山西、焦作等黄河以北区域与、许

18

昌及以南地区连在一起。

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聚集区主干道科学大道正在前期修建准备阶段,所需市政配套设施尚未完成。 3.3 现状道路交通量及评价

聚集区目前除荥王路、郑上路和S232路外,部分村落已迁走。 现在基本无交通量。

现状交通对道路修建无影响(除省道232拓宽外)。

3.4 沿线建筑、文物古迹、树木、河流、湖泊及地上、地下杆管线等情况

荥阳市地势西、南、北部稍高,属半平原半丘陵地形。主要有汜河、枯河、索河、寺河等河流,分属黄河、淮河水系。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645.5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4.3℃。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一年中7月最热,平均气温27.3℃,1月最冷,平均气温-5.5℃。

园区内现状企业以建筑机械厂,阀门厂为主。主要包括市神达机械制造厂、新巨威建筑机械厂、荣凯阀门、市凯旺机械制造厂、三鹰公司等。主要位于园区西南部区域。因为其产业类型和园区总体发展规划不符,故规划迁出园区。

集聚区现在基本以村庄和耕地为主,荥王路、郑上路和S232为现状主干道。园区东北侧为索河变电站,有3条220KV进线、多条110KV、35KV出线穿越园区。园区中部现有35KV变电站一座。义马煤制气输送管线穿越园区。集聚区现状村庄供水主要靠自备井取地下水。

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集聚区主干道科学大道正在前

19

期修建准备阶段,所需市政配套设施尚未完成,新材料产业未形成自然集聚,建设地不具备大型龙头企业,要形成产业规模,形成建设规模,最终打造品牌集聚效应尚需时日。这是限制集聚区起步发展的主要问题。

3.5 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地震烈度区划

工程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危险水平的地面水平运动峰值加速度为123.2ga1(相当于0.126g),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设计时工程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危险水平的地面水平运动峰值加速度应采用0.10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3.6 工程地质资料 3.6.1 岩土主要特征

参照附近厂区《岩土工程勘测报告》地层主要特征描述如下: 层①黄土状粉土:灰黄、褐黄色,含锰质及小钙质结核,上部为耕植土,部分地段因场地平整等原因少量填土。中密,稍湿,具中压缩性。层底埋深1.40~4.50m,层底高程125.45~130.55m。

层②黄土状粉质粘土:褐黄色,含少量钙质结核,见有锈黄斑。中密,湿,具中压缩性。仅分布于场地西北部。层底埋深3.10~7.50m,厚度0.70~4.90m,层底高程123.09~126.69m。

层③黄土状粉土:灰褐、黄褐色,含少量钙、锰质结核,混黄土状粉质粘土团块。密实,稍湿,具低压缩性。层底埋深5.80~10.50m,厚度0.90~8.50m,层底高程120.89~124.63m。

层④黄土状粉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钙、锰质结核,见蜗壳等。该层内夹多层可塑状态黄土状粉质粘土薄层。中密~密实,稍湿,具中(偏低)压缩性。层底埋深8.00~15.00m,厚度2.00~5.30m,

20

层底高程115.59~122.15m。

层⑤黄土状粉土:褐黄色,含钙质结核、少量氧化铁及锰质结核,局部钙质结核富集,含量可达20~30%。在3号孔该层内夹约1.00m厚粉砂,在T9号孔附近层内夹可塑~硬塑状态粉质粘土。密实,稍湿,具低压缩性。层底埋深14.50~19.00m,厚度1.70~8.50m,层底高程111.63~115.70m。。

层⑥黄土(粉土):褐黄、灰黄色,含钙质结核,部分地段富集;见云母及白色网纹。部分孔见该层中夹少量砂。中密,湿,具中(偏低)压缩性。层底埋深16.00~21.10m,厚度0.80~6.20m,层底高程107.73~114.20m。

层⑦粉土与粉质粘互层:褐黄、灰黄色,含少量钙质结核,见云母及白色网纹。其中粉土密实,湿;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态,具中压缩性。层底埋深20.00~25.50m,厚度1.10~9.50m,层底高程104.77~110.17m。34号孔层顶有约1.20m厚粉砂层。

层⑧粉土:褐黄、棕黄色,含铁锰质结核及钙质结核。密实,湿,具中压缩性。层底埋深24.00~27.90m,厚度0.70~4.70m,层底高程101.81~106.90m。

层⑨粉质粘土:褐黄、棕黄色,含铁锰质结核及少量钙质结核,见蜗壳碎片。可塑,具中压缩性。层底埋深26.20~31.50m,厚度0.90~6.80m,层底高程97.62~105.17m。

层⑩粘土:红褐、黄褐色,含铁锰质结核及大量钙质结核。硬塑,具中压缩性。该层南部缺失,层底埋深27.80~36.30m,厚度1.20~5.10m,层底高程93.15~103.85m。

层?粉质粘土:棕黄、黄褐色,含少量钙、锰质结核。可塑~软塑,具中压缩性。层底埋深32.20~46.10m,厚度2.10~20.10m,层底高程85.47~98.89m。

21

层?粘土:红褐、黄褐色,含大量钙质结核,局部成层分布。硬塑,具中(偏低)压缩性。该层埋深有从北向南增大的趋势。最大揭露厚度27.00m。

层?1粘土:红褐色,含少量钙质结核及铁、锰质结核。可塑,具中压缩性。层底埋深41.00~53.00m,厚度1.40~5.00m,层底高程78.00~90.00m。

层?2细砂:杂色,含卵石。密实,湿,具低压缩性。 各岩土地层的主要物理及工程特性指标推荐值见表2.6。 表2.6 各层主要物理及工程特性指标推荐值综合表

塑层 含 湿 孔 饱 塑 性 性 粒 缩 液粘压抗 剪 强 度 载 承力 岩土类别 水 重 隙 和 不固结不排直接快剪 指号 量 度 比 度 限 数 数 量 量 值 指含模水剪 征特 ω γ e Sr ωP IP IL ρc Es1-2 Cq φq Cuu φu fak % kN/m3 % % % MPa kPa ° kPa ° kPa 黄土状粉① 土 15.4 17.2 0.800 52.4 19.1 9.1 18.2 8.0 21 20.2 22 28.6 130 黄土状粉② 质粘土 23.1 18.2 0.837 75.1 20.7 15.4 0.20 6.0 30 15.0 19 50.5 110 ③ 黄土状粉16.1 18.5 0.686 63.5 18.2 8.7 16.7 14.0 28 19.2 26 39.7 205

22

土 黄土状粉④ 土 18.2 18.2 0.744 66.2 17.2 9.9 17.5 7.0 28 16.1 25 26.4 125 黄土状粉⑤ 土 12.5 17.4 0.735 46.0 19.0 7.9 13.9 18.0 21 20.4 31 33.5 210 黄土状粉⑥ 土 20.7 17.9 0.816 69.1 19.5 9.1 13.1 10.0 12 18.6 18 20.0 160 粉土与粉⑦ 质粘土互层 24.8 19.8 0.701 95.5 17.9 9.8 0.71 18.9 10.0 180 ⑧ 粉土 24.4 19.8 0.689 95.1 17.8 8.9 16.4 7.0 175 ⑨ 粉质粘土 23.1 20.2 0.655 95.5 18.3 12.9 0.41 8.5 150 ⑩ 粘土 23.8 19.9 0.702 92.0 20.6 17.8 0.18 11.0 240 ? 粉质粘土 26.6 19.6 0.759 95.1 19.5 13.5 0.54 8.9 180 ? 粘土 22.7 20.2 0.658 95.0 22.1 19.1 0.04 14.5 260 ?1 粘土 26.2 19.0 0.807 88.3 20.0 16.3 0.38 8.5 200 ?2 粉细砂 20.0 15.0 250 3.6.2 特殊性岩土

场地零星有自重湿陷性土层存在,自重湿陷量均小于70mm,场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23

湿陷程度:在100kPa、200kPa压力下湿陷程度为轻微~中等;在300kPa、400kPa、500kPa压力下湿陷程度为轻微~强烈;平面上整个场地均有湿陷性土层存在;在垂向上湿陷性土层的分布不连续,湿陷性土层主要分布在层④及以上,层⑤和⑥零星有分布,湿陷最大深度在200kPa、300kPa、400kPa、500kPa压力等级下分别为11.10m、12.00m、17.50m、18.80m;在400 kPa及以下压力下计算总湿陷量均小于300mm,场地湿陷等级为I级(轻微);在500kPa压力下计算总湿陷量仅T4孔大于300mm,湿陷等级为Ⅱ级(中等),其它地段均为I级(轻微)。 3.6.3 地下水条件

场区地下水位埋深位于15.60~21.10m之间,相应标高为109.86~115.93m。

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其水位变化主要受场地东侧约1km的河王水库水位变化控制,其次受大气降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3.6.4 地震效应

场地土类型与建筑场地类别

场地土20m以上土层的平均等效剪切波速Vse=255.0m/s,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场地覆盖层厚度deo≌57m。

建筑场地类别界于II类和III类的分界附近。

24

4 道路规划及交通量预测

4.1 道路规划

荥阳市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带,两轴,三中心,五区。 一带:依托东西向主干道索河路和郑上路,形成东西向城市发展带,带动城市向东发展,并与上街城区实现良好衔接。

两轴:万山路、唐王路两条南北向城市发展轴,带动城市向南北拓展。

三中心:1个市级中心、2个区级中心。索河路和唐王路交口处,结合新的市级行政中心,布置市级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公建设施,形成荥阳市市级中心;结合片区建设,索河路和万山路交口、唐王路和中原路交口各规划一处区级中心。

五区:规划中心城区由西城区、东城区、南部发展片区、道北工业区、五龙工业区。

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位于荥阳市中心城区西北角,紧邻中心城区,位于东西向发展主轴上,属于道北工业区的发展范围。

本次招标道路位于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内部,属聚集区内部道路。本标段共30条道路(不含科学大道),将聚集区道路按横、纵两向分单双数编号,东西横向走向起始号为2号路,南北走向起始号为1号路。

道路编号 长度(m) 横断面尺寸(m) 备注 园区1号路 689.78 20=4.5(人)+11(车)+4.5(人) 园区3号路 1627.04 20=4.5(人)+11(车)+4.5(人)

25

园区5号路 1531.66 30=4.5(人)+21(车)+4.5(人) 园区7号路 2843.75 60=5.0(人)+7.0(慢)+5.5(绿)+11.5(机)+2.0现状(绿)+11.5(机)+5.5(绿)+7.0(慢)+5.0(人) 拓宽 园区9号路 1070.65 30=4.5(人)+21(车)+4.5(人) 园区11号路 727.76 30=4.5(人)+21(车)+4.5(人) 园区13号路 1272.71 30=4.5(人)+21(车)+4.5(人) 园区15号路 3069.52 40=4.5(人)+6.5(慢)+1.5(绿)+15(机)+1.5(绿)现状+6.5(慢)+4.5(人) 拓宽 园区17号路 1697.48 30=4.5(人)+21(车)+4.5(人) 园区19号路 3075.6 60=5.0(人)+7.0(慢)+5.5(绿)+11.5(机)+2.0现状(绿)+11.5(机)+5.5(绿)+7.0(慢)+5.0(人) 拓宽 园区21号路 396.47 30=4.5(人)+21(车)+4.5(人) 园区23号路 952.60 20=4.5(人)+11(车)+4.5(人) 园区25号路 979.46 20=4.5(人)+11(车)+4.5(人) 园区27号路 158.46 20=4.5(人)+11(车)+4.5(人)

26

园区29号路 223.99 20=4.5(人)+11(车)+4.5(人) 园区31号路 357.25 20=4.5(人)+11(车)+4.5(人) 园区33号路 428.90 30=4.5(人)+21(车)+4.5(人) 园区35号路 633.80 30=4.5(人)+21(车)+4.5(人) 园区37号路 401.04 30=4.5(人)+21(车)+4.5(人) 园区39号路 353.56 20=4.5(人)+11(车)+4.5(人) 园区41号路 325.82 15=4.0(人)+7(车)+4.0(人) 园区2号路 1864.89 30=4.5(人)+21(车)+4.5(人) 园区4号路 1882.17 40=4.5(人)+6.5(慢)+1.5(绿)+15(机)+1.5(绿) +6.5(慢)+4.5(人) 园区6号路 3230.91 30=4.5(人)+21(车)+4.5(人) 园区8号路 859.52 20=4.5(人)+11(车)+4.5(人) 园区12号路 1214.17 20=4.5(人)+11(车)+4.5(人) 园区14号路 4283.1 20=4.5(人)+11(车)+4.5(人) 园区16号路 3397.46 30=4.5(人)+21(车)+4.5(人) 园区18号路 961.92 20=4.5(人)+11(车)+4.5(人)

27

园区20号路 950.16 40=4.5(人)+6.5(慢)+1.5(绿)+15(机)+1.5(绿)+6.5(慢)+4.5(人) 4.2 交通量预测 4.2.1 交通发展及预测

随着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和工业项目的入驻,产业集聚区将吸引大量就业人口。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增长将呈现机械增长为主的态势;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强,外来流动人口的比重也会出现大幅增长的势头,人口年轻化将成为近期人口构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业人员预测:

职工密度法:职工密度指每公顷产业用地提供的职工就业岗位数。经验表明,以超硬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为人口密集型产业。结合经验,根据产业集聚区发展规模,超硬材料合成取110人/公顷;超硬材料制品取170人/公顷;新型研磨材料及制品取40人/公顷;高端装备取30人/公顷;先机陶瓷取40人/公顷;工业用地平均取80人/公顷。仓储物流用地取10人/公顷;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取150人/公顷;市政公用设施取30人/公顷;绿地0.5人/公顷。 具体估算见下表:

规划用地面积 用地类型 (公顷)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B) 工业用地 仓储物流用地 市政及交通设施用地 绿地 合计 36.78 532.80 55.71 161.29 171.99 687.73 (人/公顷) 150 80 10 30 0.5 5517 42624 557 4839 86 53623 职工密度 就业岗位(人)

28

带眷系数法:规划区为产业集聚区,未来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主要来源于工业产生的工作岗位要求,采用单位用地职工密度法进行预测:

经验表明,以超硬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为人口密集型产业,用地一般为30-170人/公顷。根据规划区的产业定位,取80人/公顷,因此规划区职工人数为42000人左右。运用带眷系数法,确定单身职工占60%,带眷系数取2,则总人口为42000*0.4*(1+2)+42000*0.6=75600。

综合两种算法,考虑到规划区产业用地的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规划区就业岗位容量约为6万人。 4.2.2 居民出行方式预测

出行总比例分析预测:

由于当地目前仍然是以非机动车为主的居民出行结构,这种结构是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布局形态、国家产业政策、居民的出行习惯等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这种客运交通结构将很难稳定的存在下去,人们必将寻找一种容量更大、效率更高的新型客运交通结构取而代之。以下将就每种出行方式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论证:

私家车:随着小汽车的拥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拥挤已经开始往城郊蔓延,另外国际燃油价格的上涨,使得使用小汽车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很多城市也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对小汽车的出行进行调控,鼓励私人小汽车使用者转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近几年随着小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市域内小汽车的出行量可能还会保持增长的趋势,但是速度会渐趋缓和直至下降。因此,未来市域客运出行中,小客车出行比例与个体车辆以及单位车所占比例将会减小,最终趋于稳定。预计聚集区完全建成时(2016)小汽车交通出行量所占比例为15%。

29

步行: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通方式,在各大城市均保持着相当高的比重。即使今后科技进一步发展,交通设施进一步现代化,步行作为上班等工作出行的比重可能会进一步下降,但其作为各种交通方式起端、终端与换乘的跳板与桥梁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从趋势上来看,步行在客运出行量中的比例会逐步降低,但降低的速度会逐步减慢,到达一定水平后,便基本稳定下来。预计聚集区完全建成时(2016)步行交通出行量所占比例为10%左右。

公共交通:随着公交线网的优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将使得公交吸引力增强,将对自行车和步行出行(尤其是那些超出适宜出行范围的出行)产生吸引作用,导致其向公交出行转移。通过公交转换距离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公交可能达到的分担率。随着市轨道的建设和网络的形成,必将对现状以公路交通为主体的客运出行方式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市域轨道兼有了公路的便捷、快速、接近点到点运输的优点以及铁路的安全、舒适以及价廉的优点,因此,轨道网络的完善使得轨道可以深入到市域各重要组团,给人们的中短途出行带来便利。随着随着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范围的扩大,出行距离的增长,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公共交通的选择会有较大增加,考虑到小汽车交通所具有的强劲竞争力以及市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地位,预计聚集区完全建成时(2016)公交出行所占的比重约为35%。

单位车:单位车包括单位大客车和小汽车,其中单位小汽车占绝大部分。单位小汽车和家用小汽车同为小汽车,而由于其产权不同,其拥有和使用特征也不相同。因此,2020年单位小汽车的出行量比例不应再提高。预计聚集区完全建成时(2016)出行比例、单位大客车出行比例均不会有较大变化,合计约为3%。

出租车:出租车是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既具有小汽车舒适、方便、快捷的特点,又和公交车相类似,服务面广、

30

使用效率较高。近几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租车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市1987年、2000年出租车出行量比例分别为0.06%、1.81%,虽然绝对量不大,但增长速度惊人。出租车最大的问题是长时间的无效运行(空驶)加重了城市道路系统的负担,并且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该种客运交通方式不宜过度发展。预计到聚集区完全建成时(2016),出租车出行比例约为2%。

电动车(自行车);随着小汽车进入家庭和公交的发展,它们和自行车的竞争将逐步加剧,另外,个体交通工具机动化趋势明显也使得自行车作为一种过渡性的代步工具将逐步减少,但由于其本身的惯性以及相关产业等方面的压力,使自行车在未来交通系统中仍将占有一席之地,参考《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中的研究成果,认为至2020年,市以自行车为主的非机动车出行比例将在23%左右。

综上所述,聚集区完全建成时(2016)居民出行方式结构见下表。

聚集区完全建成时(2016)居民出行方式结构(%)

(电动)自行出行方式 步行 车 私家车 单位车 公共交通 出租车 比例 10 35 15 3 35 2 4.2.3 集聚区物流预测

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依托地区现有新材料产业基础,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科研研发优势,大力发展以超硬材料及超硬材料制品,先进功能陶瓷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配套建设超硬材料主体装备,辅料辅材加工产业,到2014年形成投资超100亿,工业产值超230亿的超硬材料及制品起步区,到2016年形成投资超350亿,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园,,成为全国最大的以超硬材料产品为主体,配套设施完备,产业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31

其中:超硬材料及制品预期产值425亿,考虑产业特点,主要运输方式为小型货车5~10t,年货运量在10~12万吨,输送车次约10000~15000次,平均天车次约50次。

高端智能装备预期产值46.5亿,考虑产业特点,主要运输方式为货车30t,年货运量在40~50万吨,输送车次约12000~15000次,平均天车次约50次。

先进陶瓷 预期产值135亿,考虑产业特点,主要运输方式为货车60t,年货运量在300~350万吨,输送车次约50000~55000次,平均天车次约150次。 4.2.4 交通预测结果

设计道路属于市政工程,按照OD预测结果带入路网模型进行分配,得出聚集区规划各道路宽度均满足计算模型。

32

5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2)《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DGJ 08-96-2001/J 10099-2001);

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公告17)(CJJ 37-2012);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5)《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10)《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1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O-2006); 1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1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1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15)《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1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 士建工程)(JTG F80/1-2004);

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二册 机电工程)(JTG F80/2-2004);

18)《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 50283-1999);

33

19)《现浇泡沫轻质土技术规程》(CECS 249: 2008); 2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 21)《内河通航标难》(GB 50139-2004); 2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23)《公路坞工桥涵没计规范》(JTG D61-2005);

2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士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2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26)《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86); 27)《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07-2004);

28)《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 29)《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30)《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 31)《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 3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F41-2008);

33)《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 F81-01-2004); 34)《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35)《公路工程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 36)《钢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3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 3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 50-92); 39)《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

34

40)《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 4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 42)《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

4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 50069-2002); 44)《混凝士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 11836-2009); 4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 4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06); 47)《高杆照明设施技术条件》(CJ/T 3076-1998); 4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 49)《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

50)《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 65-83); 51)《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 5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3-94); 5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54)《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89-2001); 5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5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12); 5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5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 59)《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 F71-2006); 60)《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JTG D82-2009); 6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GB 5768.2-2009);

35

6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GB 5768.3 2009); 63)《公路交通标志板》(JT/T 279-2004); 64)《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11);

65)《交通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土工格栅》(JT/T 480-2002); 6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号修改单》(GB 5768-1999/XG2-2005);

67)《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祛》(GB/T16311-2005); 68)《路面标线用玻璃珠》(JT/T446-2001)。 69)其它专业有关设计规范。

36

6 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

6.1 论证道路修建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必要性

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所在地荥阳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位于西15公里,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绕城高速横贯全境,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经国家批准建设的以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正在奋力崛起。荥阳新城区通过五条道路与市区实现路网全面对接。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城、纺织工业城为邻,正在和市融合发展,接受的辐射和带动。

城市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必然经过城市化加剧这一阶段。荥阳市现阶段的城市发展正是处在城市化加速时期,各类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造成市中心地区很大的城市容量压力,引起城市发展必然向外围扩张。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向外扩张从空间上表现为外围村镇用地向城市用地的转变,从经济上表现为经济快速有序的以市场化规则发展,实现整个区域的快速发展。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市政道路桥梁工程项目作为连接市高新区与荥阳市的纽带,对荥阳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上可见,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的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就好像是集聚区的骨骼与血脉,它不仅是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建立成熟可靠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才能保证集聚区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能促进荥阳市乃至市的持续进步。 6.2 论证修建道路对交通量增长的满足程度

按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目标,结合用地现状和产业现状,统筹兼顾、综合协调 ,以科学大道和荥王路作为集聚区的纵横两条发展主轴线,形成“两轴—— 一带—— 一心——四片区”的空间结构。

两轴:科学大道东西横贯集聚区,是集聚区的功能发展及景观发

37

展主轴,兼做集聚区迎宾大道的功能;荥王路作为南北向主干道,是集聚区的纵向发展主轴。

一带:指沿陇海铁路以及索河支流,结合两岸滨河绿化景观带的建设,营造舒适宜人的绿色生产与生活空间。

一心:纵横两条发展主轴的交汇处是集聚区的产业服务中心,包括产品展示、集聚区综合管理、企业总部基地、工人文化宫等功能,服务于整个集聚区,是集聚区规划的重点,将引领整个集聚区整体的发展。

整个集聚区生产区生活区分开布局,采取集中办公形式,各个地块组团内不再单设办公楼,办公集中在企业总部基地内,各个地块内在厂房一侧设辅助用房 。根据服务半径,以地块为单位划分为几个功能组团,每个组团集中配置一处组团级服务站,解决餐饮、娱乐等问题。

四片区:指集聚区西部的以新型研磨材料及陶瓷制品为主的西部发展片区;位于集聚区中部的以超硬材料产业为主的中部发展片区;位于集聚区东部的以国机集团工业园为主的东部发展片区;以及位于陇海铁路以南的综合发展片区。

因此,一旦集聚区建成开始正常运转,其内部的交通体系将至关重要,“两轴—— 一带—— 一心——四片区”的空间结构对集聚区内部的道路交通工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本项目的实施,正是针对于此,并且将随着集聚区的快速发展而同步发展,使其始终有一个良好的公共交通态势。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与荥阳市机动车的保有量也迅速上升,预计在未来二十年的机动车数量仍将保持大幅度增长,城区的道路将无法满足未来的交通需求,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缓解城区交通拥挤的现状,还可以解决出入境车辆的拥挤状况,适应交通

38

量快速增长的需求,满足了区域内人民的出行需要。 6.3 论证修建道路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

本项目的实施,将改善集聚区的交通条件,加速集聚区的经济发展,由于交通的便利和对外联系的加强,将带动集聚区的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亦将提高集聚区区域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有力的促进社会经济活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这将最终提高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本项目工程的建设不仅完善了与荥阳的路网,而且在道路沿线区形成了一个经济带,给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在沿线区形成一条新的景观、绿化大道,给沿线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人文景观,为市与荥阳市的园林化城市进程添砖加瓦。

6.4 论证修建道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奉行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原则,他要与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充分考虑与周边城市经济的融合,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产业集聚区的和谐发展,体现时代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强调产业与生态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开发、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自然和谐发展,融融共生。而这些,都离不开集聚区内部道路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道路交通体系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道路的绿化上,更体现在道路的科学设计与严格施工上,要让本项目中的道路设计紧跟时代步伐,从高效、美观、环保等各方面多层次要求,从而保证集聚区的环境品质,进而影响周边地区。

本项目工程的建设,能大大改善现状交通环境,加速经济发展。道路绿化大大地抑制了机动车噪音与尾气污染对两边居民的干扰影响,也成为城市景观区域的主要组成部分,更好地融入了城市生态景观系统。工程的实施扩大了城市规模,加快了城市发展节奏,改善了

39

城市的投资环境,为“打造中原强市,构建和谐”提供了交通保证。

40

7 工程方案内容(进行多方案比选)

7.1方案设计原则

聚集区道路的设计应满足整个园区的交通功能及景观要求,体现本工程的整体效能,设计应达到“科学、合理,基本功能完善、造型新颖、布局紧凑、造价合理”的目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在《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思想指导下,以聚集区产业布局为依据,进行道路工程的设计研究。以规划建设适当超前为原则,能够适应远期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工程分期实施的可能性。以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

(2)从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景观大道的功能要求出发,建立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内外联系便捷、高效的新型城区交通。注重道路交通设计理念的研究与应用,综合分析区域规划、道路环境,工程方案应满足交通发展的近、远期要求,并做到功能上适用并适度超前、技术上可行,以取得较佳的投资效益。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基本功能完善。

(3)坚持科学态度,积极采用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既要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又要适合本工程的建设特点。建设规模及标准与道路性质、功能定位相适应。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就地取材,选用成熟的施工材料和工艺,节约工程投资,使适用性和经济性结合最佳。以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确保工程造价合理。

(4)建设“以人为本”的道路系统,从安全通行和使用便利角度出发,处理好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关系,从安全通行和使用便利角度出发,完善人行及非机动车过街设施,同步建设方便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工程配套设施。妥善考虑公交车停靠站,结合沿线用地情况,合理组织公共交通,公交站间距原则上在500~800米之间,在用地

41

许可的条件下,全线均采用港湾式公交人停靠站,减少公交车辆停靠对其他车辆的影响。在道路红线范围内合理布置各种市政管线,处理好现状和规划管线的关系。在红线范围内,合理布置各种地上、地下

设施及构筑物,使其分布合理、布局紧凑。 7.2 总体方案 7.2.1 总体布置方案

42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技术指标的规定,结合荥阳市总体规划,聚集区内道路交通结合区外交通,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布置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总长37.74km(科学大道除外),路网密度4.13Km/ K㎡。

路网密度表

序号 总用地面积 道路总面积 内部道路 边界道路 面积(K㎡) 10.09 1.50 总长(Km) 41.76 37.15 4.61 密度(Km/ K 4.13 3.67 0.46 备注 边界道路计一半面对外交通用地:规划科学大道红线宽度60米,两侧各预留50米绿化带。省道S232扩至60米,两侧预留30米绿化带。郑上路红线宽度60米。

主干道:荥王路道路红线宽度60米,两侧各留15米绿化带。 次干道:红线宽度控制在30-40米。

支路:支路道路,保障双向4条车道,并充分考虑非机动车通行空间,道路宽度15~20米。 7.2.2 主要节点方案

本次包含若干道路节点设计。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