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此类脉,脉形阔大,按之中空,为高度贫血征象。此外,肿瘤,肝硬化等亦可见之。
芤脉与革脉的比较
二脉均为中空外强脉,主里虚阳无所附 芤脉:皮软而中空,主失血或失血先兆 革脉:皮硬而中空,主精亏虚寒
21、弱脉 【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
主病: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 阳虚不能温运,鼓动无力
多见于元气虚耗,阳气衰微之人。症见面白肢冷
22、濡脉 【脉象特征】浮而细软,如絮浮水 【临床意义】:主诸虚,又主湿
凡气虚,自汗,身倦乏力,短气等可见濡 《诊家枢要》:“濡,为气血俱足之候,为血少,为无血,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
《略谈色脉诊》:“濡脉多为湿邪盛的反映,正因为濡脉主湿邪,所以凡患身体困倦,肌肤浮肿,以及疮疡癣疥等,脉来多濡,按如泥浆而不爽也”
25、促脉 【脉象特征】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临床意义】主阳盛热实
邪热内盛,壅滞脉道,脉行不利 《崔氏脉诀》“阳盛则促,肺痈阳毒” 《濒湖脉学》“促脉惟将火来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26、结脉
【脉象特征】缓而一止,止无定数 《伤寒论》“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
【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
阴寒凝滞,心阳被抑
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癥瘕积聚等
27、代脉 【脉象特征】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脉经》“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
1)脏气衰微,无力继续,故脉歇止难复 《诊家正眼》“代主脏衰,危恶之候”“心疼夺食,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 2)又主痛症、七情惊恐、跌仆损伤 “惊则气乱”
28、疾脉 【脉象特征】 一息七至以上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为虚弱,阳气将绝之征 注意:“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心率可达160/分以上,但不属于危症及死症
相 兼 脉 的 主 病 规律
?概念:两种以上的脉同时出现称为相兼脉 ?原因:
(1)正气有盛衰,邪气常兼夹 (2)脉的位、数、形、势、律
?主病-各脉所主病之总和
浮数脉=浮(表)+数(热) 表热证
沉数=里热; 弦数=肝郁化火; 滑数=痰热
三、真脏脉
病情深重,胃气衰败,真脏脉现 1、无胃之脉:弦硬不柔,如循刀刃 偃刀脉、弹石脉
2、无根之脉: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13
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3、无神之脉:脉率无序,脉形散乱 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脉 症 顺 逆 与 从 舍
?脉症的顺逆
(1)脉症相符
实证,新病,暴病-阳脉,实脉 虚证,久病,缓病-阴脉,虚脉 (2)脉症不符
?3、诊肿胀
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气肿-按之凹陷,随之而起者
(四)按 手 足
?辨手足冷热
俱冷-阳虚或阴盛 俱热-阴虚或阳盛
?脉症的从舍-常用于寒热、虚实的真假
(1)症真脉假-舍脉从症
腹痛,便秘,舌红苔黄-胃肠燥热 脉沉迟-热结胃肠,脉道不通 (2)症假脉真-舍症从脉
四肢厥冷伴身热烦渴舌红-假寒 脉洪数-热闭于内,格阴于外-真热
按 诊 (一)按胸胁
1、按胸部: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 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胁下:
(二)按脘腹(胃脘、腹部) 1、按胃脘 2、按大腹
按之充实,痛而拒按,叩之浊音-实证 按之空虚,痛而喜按,叩之空声-实证 辨肿胀 有波动感-水臌;无波动感-气臌
(三)按 肌 肤
?辨手掌冷热
手心热甚于手背——内伤发热 手背热甚于手心——外感发热 手足心热-内伤发热
麻疹患儿,中指尖独冷-发疹
(五)按 俞 穴
?对病位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肺病:中府、肺俞、太渊 ?肝病:期门、肝俞、太冲 ?胃病:胃俞、足三里
第三章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的概念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第一节 表 里
里证:邪盛病重 里证出表 病退 一、 表 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
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
?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按 肌 肤
14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二、 里 证
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里 证 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取其1,以与表证相鉴别)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特点:1、病位深在
2、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三、半表半里
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又称为“少阳病” 临床表现: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表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属里 2、表证小便清利,饮食如故 3、里证有内脏系统的机能障碍 4、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第二节 寒 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
“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一、 寒 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 自身阳虚----虚寒 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二、 热 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
阴虚生内热 --虚热 临床表现: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一)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症状
1、上热下寒: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3、表寒里热:《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2、热证化寒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三)寒热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阶段,可
15
以出现一些症状与本质相反的“假象” 1、真热假寒:“热极似寒”
2、真寒假热:“寒极似热” 证候真假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
产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
临床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或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口鼻气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
证候真假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但重按无力
寒热真假的鉴别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寒热真假的鉴别
②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卧,欲得衣被
第三节 虚 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 《景岳全书?传忠录》
“论气血,气有盛衰,盛则为实,衰则为虚,
血有亏瘀,亏则为虚,瘀则为实”
《通俗伤寒论》
一 、 虚 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 久病耗损正气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
二、实 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
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 成因:外邪入侵人体
内脏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堆积
(痰饮、水湿、瘀血等)
临床表现:
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 (一)虚实错杂 (二)虚实转化 (三)虚实真假
1、假实:“至虚有盛候” 2、假虚:“大实有羸状” 虚实真假的辨别 虚实真假的辨别
杨乘六指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牢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