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础知识 下载本文

金融资产总量:

金融资产总量是指手持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保险等其他资产的总量。

财政指标 财政收入: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财政支出:

预算支出和预算外支出 财政平衡: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 财政赤字:

是指国家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经济现象。这时,中央政府不可避免的要发行公债。公债是中央政府发行的,是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

经济是如何增长的?——总需求的形成 促进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

消费、投资、出口

消费分为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也可分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

投资是当期的需求,却形成下一期的供给。

投资可以分为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也可分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

出口的实质是用国内的产出满足国外的消费和投资。

投资、消费与收入分配

2003年到2006年,我国投资率年均达到42.4%,成为历史上最高的时期。同期最终消费率降为50%,为历史上最低的时期,其中居民消费率2006年降为36%的历史最低点。

居民消费率低又主要在于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由改革以来最高时的56%下降到45%,其中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时的17%下降为10.6%,而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以远远高于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连年大幅度增长,说明在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再分配中国家和企业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

2000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6%,而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28.2%,国民收入分配明显向国家和企业倾斜。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要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储蓄率过高与内需不足

储蓄率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说明,征收利息税无法阻止储蓄的增长。大量调查表明,居民储蓄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吃利息”,而是由于对预期收入不确定性和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的预防,目的是为日后养老、子女教育、防范失业等做准备,不论利息税多高,这些储蓄都不会有明显减少。利息税对分流储蓄的作用因此而变得无效。

中国的消费率较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左右,较许多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 中国货物进出口及贸易顺差情况(2001-2007)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货物进出口 总额 货物出口 增长率 货物贸易顺差 总额 225.5 304.3 增长率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 总额 占出口比重 50.06% 52.21% 54.84% 57.07% 58.30% 58.18% 57.10% 增长率 总额 2001 5096.5 7.46% 2661.0 6.78% -6.47% 1332.2 34.94% 1699.9 2002 6207.7 21.80% 3256.0 22.36% 2003 8509.9 37.09% 4382.3 34.59% 2004 11545.5 35.67% 5933.2 35.39% 254.7 -16.31% 2403.1 320.9 26.00% 3385.9 2005 14219.1 23.16% 7619.5 28.42% 1020.0 217.86% 4441.8 2006 17607.0 23.83% 9691.0 27.19% 1775.0 74.02% 5638.0 2007 21738 23.5% 12189 25.7% 2622 47.72% 6955

2005年我国出口7619.5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34.09%,外贸顺差1020亿美元,占GDP比重提高为4.56%。

2006年,我国出口9691亿美元,外贸顺差1775亿美元,按GDP增长10.7%计算(可以剔除汇率变动的影响)的GDP为21383.3亿美元,出口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45.32%,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则上升为8.30% 2.2 宏观经济政策

2.2.1 宏观经济政策定义及目标 2.2.2 财政政策

2.2.3 货币政策

2.2.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 2.2.1 宏观经济政策定义与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事物所作的有意识的干预。

宏观经济政策原理

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总供求平衡即:

储蓄+税收+进口=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单项平衡: 储蓄=投资 税收=政府支出 进口=出口

综合平衡:差额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与生产的状态。

物价稳定: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一般把轻微的通货膨胀的存在,看作是基本正常的经济现象 。

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国际收支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2.2.2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为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干预是通过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进行的。

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也叫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具有的一种减少各种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政府支出、税收或公债发行规模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具体又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2.2.2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财政预算、税收、国债、财政支出等。 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是财政政策手段中的基本手段,它全面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的规模和平衡状况,综合体现各种财政手段的运用结果,制约着其他资金的活动。 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有两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总支出一部分,其变动直接影响总需求。

其它条件相同时,政府购买性支出上升将会导致均衡产出的提高。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以提高总需求的政策,被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其它条件相同时,政府购买性支出下降将导致均衡产出的下降。其目标在于抑制总需求水平,所以被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

转移性支出

政府转移性支出的支付对象大都是收入较低的居民,而低收入阶层通常消费倾向较高。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转移性支出上升将增加居民消费;反之,转移性支出下降将导致总需求下降。

转移性支出对总需求的影响是通过转移性支出的支付对象(即居民)的消费倾向发生作用,因而作用具有间接性。转移性支出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实现公平和提供社会安全网,调节短期需求是次要的考虑。

国 债

国债政策,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即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财政赤字融资,又可以通过在资金市场上的流动来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

国债的利率对于市场利率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税 收

政府还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来实施财政政策

在政府支出水平不变条件下,降低税率减少税收,一方面能够为居民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提升居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使厂商收益提高,刺激投资需求,因而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拉动总需求来增加均衡产出。反之,在政府支出不变前提下,提高税率和增加税收,则会降低居民消费和厂商投资需求,从而减少总需求。

2.2.3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实施的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条件来影响总需求和调节利率的政策,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扩张性与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

– 促使货币供给量上升或利率下降的货币政策,被称为扩张性货币政 策,或积极的货币政策。

– 积极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在总需求不足时采用。货币供给量上升、利 率下降,将导致居民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上升。

紧缩性货币政策

– 促使货币供给量下降或利率上升的货币政策,被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 通常是在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经济过热的形势下使用,效果表现为总 需求水平下降,从而抑制经济过热。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