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与牙齿同源。铺于体表互成对角排列,使流经表面的水流平缓,利于提高游泳速度。

10、 硬鳞:原始的硬骨鱼鲟鱼和鳇鱼的鳞片,由真皮演化成,呈斜方形,成行排列,影响游泳速度。

11、骨鳞:大多数硬骨鱼具有的鳞片,真皮演化成,圆形,前端插入皮肤,后端游离,呈覆瓦状排列,以减少阻力。其中游离端光滑的称为圆鳞;有许多锯状突起的称为栉鳞。 二、填空题

1、鱼类维持身体平衡和协助游泳的运动器官是鳍,分为奇鳍和偶鳍,奇鳍包括(),(),();偶鳍包括(),()。背鳍,尾鳍,臀鳍;腹鳍,胸鳍

2、鱼类在一定时期沿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集群移动称洄游,按洄游的原因不同分为(),(),()。越冬洄游,索饵洄游,生殖洄游

3、尾鳍的类型分为3种,原口纲、胚胎期和仔鱼的尾型为(),软骨鱼,鲟鱼、鳐的尾型为(),多数硬骨鱼的尾型为()。原尾,歪尾,正尾 4、鱼类的鳞片有( )衍生,按形状不同分为3种( ),( ),( )。软骨鱼特有的是( ),原始的硬骨鱼具有( ),大多数硬骨鱼具有( )。真皮,盾鳞,硬鳞,骨鳞,盾鳞,硬鳞,骨鳞, 三、判断题

1、盾鳞结构与牙齿同缘(T)。

2、软骨鱼终身保留软骨,硬骨鱼主要有硬骨组成。(T) 3、鳔是鱼类的呼吸器官。(F) 4、鱼类没有唾液腺。(T)

5、硬骨鱼和软骨鱼的肝脏和胰脏是弥散形的。(F) 五、问答题

1说明鱼类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特点及其联系。

鱼类是典型的水生动物,以鳃为呼吸器官,鳃的结构鳃弓是支持鳃的骨骼(相对于原口纲的鳃笼),鳃耙过滤水流中的异物;鳃丝间交错排列,水流方向与血流方向对流配置,达到最大的气体交换量。鳃小叶是鳃丝上的小突起,有单层细胞组成,中间分布有毛细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地方。鱼类离开水体时鳃丝和鳃小叶就粘连在一起,呼吸面积减少,同时结构受损直至死亡。 鱼类主要靠口和鳃盖的运动来完成呼吸。 循环系包括液体和管道2部分, 管道:鱼类的循环系属于典型的单循环,心脏的血经过鳃部气体交换成为多氧血,

经组织气体交换成为少氧血,回到心脏。鱼类的心脏位于胸部的围心腔,占体重的0.2%,有一个心室一个心房和连接心室的动脉圆锥(软骨鱼)和连接心房的静脉窦组成。(硬骨鱼心室连接的是动脉球,非心脏结构)。肺鱼用鳔呼吸,心房和心室分隔为两部分,最早出现双循环。

血液:鱼类的血量少,占体重的1.5%——5%,动静脉血完全分开,称为非混合

血循环。通过毛细血管滤出渗入组织细胞的液体为组织液,进入淋巴管的组织液为淋巴液(协助静脉带走多余的细胞间液,代谢废物,促进受损组织的再生等),脾脏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是造血、过滤血液、破坏衰老细胞的场所。

联系:鳃呼吸,是典型的单循环系。

2、论述文昌鱼、甲胄鱼的进化地位与圆口类的关系。

A.七鳃鳗与文昌鱼相似:

具有密生的鳃裂;咽部有内柱;脊索终身存在;口腔内有缘膜;海滩埋栖生活 说明原口纲和头索动物间有亲缘关系

B.原口纲与甲胄鱼(Ostracoderms)类的关系

甲胄鱼:无上下颌,单一鼻孔,无偶鳍,营底栖生活。基于甲胄鱼特征,推测甲胄鱼类是有一定游泳能力的底栖动物,与圆口类有许多共同特点。它们可能有共同祖先。

3、从形态结构上说明鱼类是适于水生生活的低等有颌脊椎动物。

鱼类适应于水生环境体现在躯体结构和生理特征上。具体表现:

1)体表结构:鱼体形为纺锤形,皮肤富有黏液腺,体表披真皮鳞片,减小游泳阻力。具有维持平衡和运动的鳍。体表具有侧线用于感受水流水压和低频震动。

2)鳃呼吸:适应于与水体进行气体交换。

3)循环系:心脏小,血量少血压低,血流慢,心脏近头部使心脏顺利进入腹主动脉,心脏血全为静脉血,单循环系。适应于简单的水生环境。 4)肾脏参与渗透压的调节:淡水鱼肾脏发达,海水鱼肾脏退化。

5)神经系统简单:出现五部脑,位于同一平面上,大脑表面无脑细胞。 4、比较淡水鱼和海水鱼渗透压调节机制的不同。

肾脏功能:主要是形成尿液,排除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也参与渗透压的调节(洄

游鱼)

淡水鱼:鱼体7%0》淡水3%0的盐度,鱼体大量吸水,肾脏形成清水样的尿液排除,肾脏

结构发达,另鳃上具有析盐细胞补偿在尿液中消失的盐分。

海水鱼:鱼体7%0《海水30%0的盐度,鱼体渗透失水,通过吞饮海水和减少尿液形成平衡

渗透压,故肾脏不发达,退化,另鳃上的泌盐细胞可以排除多余盐分。

软骨鱼:血液中含有20%0的尿素,与海水盐度接近,通过鳃区进水多少来控制渗透压。

5、说明原口纲的原始性和寄生性特点。

原始性:

1)、无上下颌和真正的牙齿 2)、只有奇鳍,无偶鳍 3)、终生具有脊索 ,无真正的椎体。 4)、肌肉按节排列 5)、心脏有静脉窦,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寄生性: 1)、具有口漏斗、角质齿和肌肉质的舌,舌能做活塞样的活动。 2)、口腔腺能分泌抗凝剂。 3、)呼吸器官 :七鳃鳗有呼吸管和鳃囊(由内胚层形成)组成,盲鳗鳃囊管

汇总后通总鳃孔。营寄生时水不必经口排水出。 5、阐述鱼类比原口纲进步的特点。

1) 体呈纺锤形,皮肤富于单细胞黏液腺,体表被真皮鱼鳞,以减少游泳阻力和增强保护功能。

2) 出现偶鳍,提高了活动能力,又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前驱。 3) 鳃呼吸,鳃分布有大量的微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4) 出现上下颌,颌上有牙齿,加强了捕食和消化能力。

5) 脊柱代替了脊索,利于保护脊髓;脊柱分为躯干椎和尾椎,利于游泳。

7、以鱼类和节肢动物为例说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鱼类适应于水生环境体现在躯体结构和生理特征上。具体表现:

1)体表结构:鱼体形为纺锤形,皮肤富有黏液腺,体表披真皮鳞片,减小游泳阻力。具有维持平衡和运动的鳍。体表具有侧线用于感受水流水压和低频震动。 2)鳃呼吸:适应于与水体进行气体交换。

3)循环系:心脏小,血量少血压低,血流慢,心脏近头部使心脏顺利进入腹主动脉,心脏血全为静脉血,单循环系。适应于简单的水生环境。

4)肾脏参与渗透压的调节:淡水鱼肾脏发达,海水鱼肾脏退化。

5)神经系统简单:出现五部脑,位于同一平面上,大脑表面无脑细胞。 8、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最繁盛的一个类群,是由于节肢动物的结构和生理特点适应生活环境。 1)异律分节高度发展;

2)具外骨骼,具有关节的附肢;

3)呼吸器官水生种类有鳃或书鳃,陆生种类有气管或书肺;排泄系统为马氏管或后肾管;

4)昆虫具两对翅,膜翅,鳞翅,鞘翅,革翅,平衡棒等5种,翅的存在使昆虫可以飞行,对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寻觅配偶、迁徙均有很大作用。对于节肢动物成为地球上最繁盛的一类动物,翅的存在致关重要。 5)发育具有变态现象,以适应不同的生境。

第八章 两栖纲

一、名词解释

1、休眠:是动物对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当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水平进入麻痹状态,待外界条件转好时再苏醒活动。由于代谢水平低,缺乏调节温度和保持温度的机制,两栖纲、昆虫、淡水鱼、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均有休眠现象。包括冬眠(对低温的适应),夏眠(对干旱高温的适应),日眠(对食物短缺的适应)。

2、口咽式呼吸:呼吸动作主要靠口腔低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在口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称为口咽式呼吸。 二、填空题

1、休眠是动物对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包括适应高温干旱的(),适应低温的()和适应食物缺乏的()。夏眠,冬眠,日眠 2、鱼类的脊柱有( ),()两部分组成,两栖类的脊柱有(),(),(),()四部分组成,其中是( )和( )是陆生动物所特有。躯干椎、尾椎;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颈椎,荐椎

3、两栖类根据生活方式、形态结构的差异分为(),(),()3个目。蠕虫目,无足目,无尾目 三、判断题

1、鱼类没有唾液腺,两栖类出现唾液腺。(T) 2、两栖类的唾液腺具有消化和湿润的作用。(F) 3、蟾酥由蟾蜍耳后腺分泌,具有镇痛,利尿等功能。(T) 4、休眠是动物对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T) 5、两栖类的输尿管具有输精作用。(T) 五、问答题

1、以蛙的个体发育为例,说明“生物发生律”(重演律)。

变态发育:幼体的器官有适应水栖转变为陆栖的过程,幼体内外发生的系列变化。

受精卵孵化后形成的蝌蚪农具有外鳃,口呈吸盘状,具有长尾;鳃盖出现,外鳃消失,内鳃出现,单循环,植食性肠胃分化不明显,四肢出现;变态后肺出现,双循环,肉食性肠胃分化趋于明显,尾退化。 呼吸器官:外鳃——内鳃——肺

心脏结构和循环方式:心脏有一心房一心室——二心房一心室,单循环——双循环

运动器官:尾——四肢 食性: 植食性——肉食性

这一过程很好的说明了生物重演律: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是简单而迅速地重复了系统发育的过程。

2、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有哪些完善和不完善之处? 初步适应陆地的特征: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 2)成体用肺呼吸;

3)循环系统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脊柱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出现原脑皮;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 不完善的地方:

1)附肢比较原始;

2)肺发展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

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没有完全解决; 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

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没能摆脱水的束缚。

3、两栖类如何解决水生到陆生的矛盾?(水生环境相比,陆生环境对上陆动物来说具有有利和不利的条件,这些条件怎样影响两栖类各个器官系统的进化?) 水中呼吸——陆上呼吸——简单的肺;

水中游泳——陆地爬行或跳跃-五趾型的附肢;

空气湿度减小,皮肤蒸发水分——近水域生活,使皮肤湿润,协助肺呼吸。 受身体结构的限制,两栖纲动物只能分布在近水域,潮湿的地方,受到很大的限制。

4、两栖类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

1)两栖类是脊椎动物由水中生活向陆上生活转变的一个过渡类群。在系统发生中,两栖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2)两栖类的出现,标志着动物进化史上开始由水生向陆生转变。陆生上的生活条件比水中要多样化,脊椎动物只有登陆,实现水生向陆生转变,才有可能向更高级和更多方面发展。

第九章 爬行纲

一、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