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3、肩带支持前肢骨,腰带支持后肢骨。(T)

4、纤毛、鞭毛结构通常由9对双联体微管和中央2微管组成。(T) 五、问答题

1、比较各纲脊椎动物的皮肤及其衍生物,总结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皮肤系统进化的趋势。

脊椎动物的皮肤

皮肤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皮肤衍生物:

1) 角质化表皮衍生物:甲,蹄,角 2) 角质化真皮衍生物:鱼的鳞片

3) 皮肤腺:黏液腺,汗腺,乳腺,毒腺 皮肤的功能:

防止体内物质过度丢失; 感受刺激;

调节体温、分泌、吸收、运动、生殖、排泄 保护防止外界各种侵害,即体表屏障;

2、比较鱼、蛙、兔的脊柱和附肢骨骼,归纳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中,骨骼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进化趋势。

脊柱进化:分化明显,促进身体运动的灵活性 鱼类有躯干椎和尾椎组成

两栖类: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组成

哺乳动物:寰椎,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组成

附肢骨进化:有鳍进化为五指型附肢,能适应复杂环境和迅速运动的要求

带骨:支持附肢骨,并与中轴骨骼联络

鱼类不与脊柱相连,现代四足类与脊柱相连,支持身体 附肢骨: 鱼类:鳍

四足类:五趾型附肢

前肢骨: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指骨 后肢骨:肢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3、动物运动有哪些方式,分别说明不同运动的机理。 变形运动(ameboid movement):运动机理:一种特殊的原生质流动,细胞内微丝的相互滑动引起伪足运动。

纤毛和鞭毛运动:运动机理“滑动微管模型”:双联体微管彼此相对滑动通过由基底到末梢或由末梢到基底的波动产生一个反向的推动力而产生运动。

肌肉(musle)运动:肌肉收缩原理:通过肌动蛋白沿着肌球蛋白滑动所致。 4、哺乳类脑的进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5、比较软骨和硬骨的不同。

第二章 循环和免疫

一、名词解释

1、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获得营养和排除废物的媒介,是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生理学上称为内环境。

2、内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过一定的范围,而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

3、开管式循环系统:具“心脏”和不完整的血管系统,血流阻力大、循环效率低、血压低,一般5~10mmHg。

4、闭管式循环:具有心脏和完整的血管系统,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内流动,血流速度快,循环效率高。

4、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5、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6、免疫:机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自我作出反应或应答以保持自我稳定的机能。

7、体液免疫:在抗原刺激下,一部分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大量合成抗体并分泌到体液中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效应过程;一部分B细胞转化为记忆细胞。 8、细胞免疫:由T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过程。由T细胞介导的通过直接杀伤靶细胞或分泌细胞因子的清除细胞性抗原的过程,如胞内病原微生物。 9、天然免疫:对一切异物都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无针对性。

10、获得性免疫:机体针对某一种或某类抗原所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 11、体液(body fluid):动物体内的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物质。

12、红细胞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红细胞彼此凝集在一起的现象。 13、抗原(antigen):能在机体内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

14、抗体(antibody: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发挥生物活性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

15、免疫细胞: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B细胞、T细胞和各种非特异性效应细胞(白细胞)

16、免疫分子: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分子,如抗体、补体、组织相容性复体 二、填空题

1、循环系统包括()和()。心血管系统由(),()和()组成;淋巴系统由(),(),()组成。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管,淋巴器官,淋巴液

2、ABO血型系统的输血原则是(),(),()。输同型血,O型血可少量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AB型可接受其他三型的血

3、非特异性免疫具有(遗传性),(自发性),(非特异性)的特点;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记忆性),(自我调节性)的特点。

4、免疫系统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免疫器官根据作用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禽类的(法氏囊)、哺乳类动物和人的(骨髓)和(胸腺)属于中枢免疫器官。

5、淋巴器官有(),(),(),()等四种。淋巴结,胸腺,脾脏,扁桃体 6、抗原必备条件是(),(),()。异己性,具一定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大分子物质,侵入机体后不被中途分解

7、免疫反应类型有()和()两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三、判断题

1、血小板在哺乳动物是无核细胞碎片,在其它脊椎动物是有核梭形血栓细胞。(T)

2、流体静力骨骼标志着初级循环系统开始出现。(T) 3、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和搏动的起源地,称为正常起搏点(pacemaker)。(T)

4、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是体内免疫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T)

5、非来自窦房结的节律称异位节律,产生异位节律的部分称异位节律点。(T) 6、循环器官由真体腔形成。(F)

7、禽类的法氏囊(腔上囊)、哺乳类动物和人的胸腺和骨髓属于中枢免疫器官。(T)

8、脾、扁桃体和全身淋巴结是周围免疫器官,它们是成熟T和B细胞定居的部位,也是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T) 9、各种自然屏障作用如体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是特异性免疫因素。(F) 10、无脊椎动物只有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缺乏特异性免疫系统。(T) 11、淋巴器官也是免疫器官。(T) 四、选择题 五、问答题

1、何谓动物的内环境?内环境稳定有何意义?动物体如何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获得营养和排除废物的媒介,是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生理学上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过一定的范围,而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保证肌体内各种反应的正常进行,保证肌体的稳定。 2、 试述哺乳动物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心脏的心肌分化:

一般心肌细胞——具兴奋性、收缩性

特化的心肌细胞——具自主节律性、传导性 心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功能:推送并维持血液按一定方向不停地循环流动,从而保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给

3、总结脊椎动物心血管系统演化趋势。

脊椎动物:出现真正的心脏,并随着动物由水生到陆生,呼吸器官由鳃变为肺,而引起心脏和动脉弓发生相应的演变。

脊椎动物的心脏和血液循环的演化:心脏由单心房单心室,2心房1心室,2心房2心室,循环由单循环,不完全双循环,完全双循环进化。 4、试述哺乳动物淋巴循环的大致途径和淋巴循环的意义。 淋巴循环途径: 淋巴液经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器官,淋巴干后进入左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最后进入静脉系统,入血循环系统。 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液体平衡;回收组织液蛋白质;运输脂肪;防御屏障作用 5、简述无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基本类型和结构特点。 低等无脊椎动物无循环器官

初级循环系统开始出现:流体静力骨骼

真体腔的形成,出现了真正的由原体腔形成的循环器官,分为:

开管式循环系统:具“心脏”和不完整的血管系统,血流阻力大、循环效率低、血压低,一般5~10mmHg。

闭管式循环系统:具有心脏和完整的血管系统,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内流动,血流速度快,循环效率高。 心脏的形成和演化

无脊椎动物和原索动物:无真正的心脏——能搏动的血管

6、 哺乳动物血液的基本成分有哪些?它们在循环中的功能是什么? 哺乳动物血液的基本成分由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有各种蛋白分子,无机离子,葡萄糖,水等组成,运输营养物质到身体各部位。 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运输O2和CO2, 酸碱缓冲作用

白细胞:渗出性,变形运动,化学趋向性,吞噬作用

白细胞的类型及其功能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防御保护

嗜酸性粒细胞——减轻某些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分泌肝素、组织胺等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吞噬,参与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 血小板: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7、 何为动物的免疫?如何理解抗原和抗体?

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自我作出反应或应答以保持自我稳定的机能。

抗原(antigen):能在机体内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原必备条件:

异己性: 异种性、同种异体抗原 具一定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大分子物质 侵入机体后不被中途分解

抗体(antibody: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发挥生物活性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 8、如何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由T细胞介导的通过直接杀伤靶细胞和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而清除细胞性抗原的过程,如胞内病原微生物。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在抗原刺激下,一部分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大量合成抗体并分泌到体液中所发生的特异性免疫效应过程;一部分B细胞转化为记忆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