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下载本文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五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第六节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第七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八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九节 常见肿瘤的举例:

第十节 癌前疾病、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第十一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第十二节 环境致瘤因素: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 第十三节 肿瘤与遗传: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第十四节 肿瘤与免疫:肿瘤与免疫的相互关系。

第十五节 肿瘤与护理学的联系 【基本要求】

1.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移行上皮细胞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一般特点。癌前病变(癌前疾病)、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原位癌的概念。

2. 理解: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生长动力学;肿瘤的分期及分类;癌与肉瘤的区别;常见化学致癌物。

3. 了解:肿瘤浸润转移的机制;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2. 重点、难点

重点:肿瘤的概念,肿瘤的肉眼形态和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

难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基本要求】

1. 掌握: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几种脱水、水肿和水中毒的发生原因与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发病学、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 理解:体液分布和电解质含量,不同体液水和电解质交换,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电解质平衡的基本知识;熟悉低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和低镁的关系;高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以及机能代谢变化。

3. 了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 2. 重点、难点 重点:几种脱水、水肿和水中毒的发生原因与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发病学、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难点:低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和低镁的关系;高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以及机能代谢变化。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常酸碱平衡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节 判断酸碱失衡的基本方法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

1. 掌握: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掌握各项酸碱指标的含义、正常值及其意义;各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原因、机制、机体的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 2. 理解:体内酸碱的来源及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

3. 了解:酸碱中毒的防治原则,了解三重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

2. 重点、难点

重点:各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原因、机制、机体的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第三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 第四节 发热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基本要求】

1. 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制。

2. 理解: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点,熟悉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

3. 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2. 重点、难点 重点: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制。。

难点: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制;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

(十一)第十章 缺 氧(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第五节 氧疗与氧中毒防治及护理 【基本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氧中毒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主要因素,了解代谢耗氧率与机体代偿能力及氧疗。

2. 重点、难点 重点: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氧中毒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十二)第十一章 黄 疸(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第二节 黄疸的分类

第三节 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四节 新生儿黄疸

第五节 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第六节 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基本要求】

1. 掌握:黄疸的概念,黄疸的分类、原因和发病机制。 2. 理解:新生儿黄疸,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3. 了解:防治及护理。 2. 重点、难点

重点:黄疸的概念,黄疸的分类、原因和发病机制 难点:黄疸发病机制,新生儿黄疸,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十三)第十二章 休 克(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休克病因和分类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与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基本要求】

1. 掌握:休克的概念和分类,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发展的微循环机制,感染性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血液动力学特点。

2. 理解: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基本临床表现,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3. 了解:休克的原因和防治原则。 2. 重点、难点

重点:休克的概念和分类,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发展的微循环机制,感染性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血液动力学特点。

难点: 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基本临床表现,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十四)第十三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栓形成

第三节 止、凝血功能障碍与出血: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基本要求】

1.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形成、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及裂体细胞的概念,掌握内皮细胞在调节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中的作用,掌握DIC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掌握“3P”试验、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

2. 理解:FⅫ、蛋白C(PC)、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的作用,熟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分子网络调节及器官调节,熟悉DIC的诱因、急性DIC的分期。

3. 了解: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了解DIC的诊断原则及防治原则。

2. 重点、难点

重点:凝血与抗血相关概念,DIC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难点: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分子网络调节及器官调节;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

(十五)第十四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