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突破练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下载本文

训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A.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同姓子弟 B.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义务 C.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 D.通过封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封邦建国,以抵御外族侵扰,巩固王室统治,故D正确。A项只体现了分封制的内容,概括材料信息不全面,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诸侯的义务,也没有体现宗法制,故B、C两项错误。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为辅,无弟然后传子。”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

A.宗法制体现了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B.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 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的特征 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反映的“弟及”“子继”、《丧服小记》反映的

《春秋左传》 《左传·桓公二年》 《丧服小记》 出处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大宗和小宗之别、《左传·桓公二年》所反映的等级关系和《春秋左传》反映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看,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只有《丧服小记》涉及大宗小宗之分,排除A项;只有《春秋左传》涉及嫡长子继承制,且不能反映是“最大的特征”,排除C项;只有《左传·桓公二年》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排除D项。

3.春秋战国时期,原来西周贵族政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发生演变,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表明( )

A.学术下移有利于士阶层的崛起 B.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关键 D.社会转型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出现“士大夫”的称谓,其含义也发生变化,说明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

4.楚武王命斗缗(王族)管理征服的权国,后来斗缗反叛被平定,楚王改权国为权县,派县尹管理,赋税和军队由楚王管控。此后,楚多次灭国设县,最终问鼎中原。楚“灭国设县”( ) A.加速了兼并战争的进程 B.健全了国家机器职能 C.标志着官僚制度的确立 D.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楚武王处于春秋时期,此时的战争是争霸战争,故A项错误;楚国“灭国设县”,用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这健全了国家机器的职能,故B项正确;秦朝郡县制的推广标志着官僚制度的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 5.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 )

皇帝 汉武帝 汉昭帝、宣帝 汉平帝

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州刺史权力内容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C.丞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 D.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中关于刺史权力的内容看,多是用来解决地方问题的,如由解决“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到解决“诸侯谋反”“民众反抗”再到解决“流民”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可以体现当时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故选A;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B;表格中没有涉及到丞相权力被削弱,故排除C;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是在东汉时期,故排除D。

6.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答案 D

解析 根据“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可知,设置官署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开府置佐,无法体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法体现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排除B。

7.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负责决策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官职逐渐专业化,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官员职责转变,并不能说明官吏清廉化,A错误;材料论述官员职责变化,没有说明部门之间的关系,B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君主权力,不是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

8.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

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一变化( ) A.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 B.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 C.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 D.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表明御史行使监察职权时所受约束减少,因此这一变化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故答案为B项。A、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监察范围的变化,排除D项。

9.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答案 D

解析 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中,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制衡机制;宋朝的二府制进行事权分割,导致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故答案为D项。中枢机构的职能没有变化,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皇权独大自秦朝皇帝制度的确立即已形成,排除C项。

10.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的存在说明北宋( ) A.科举考试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 B.选拔程序走向完善 C.舞弊行为得到杜绝 D.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 答案 D

解析 材料显示北宋时期对于科举考试实行严格的监控,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参与考试腐败,以便使得科举考试更具公平公正性,更能选出高质量的人才,故D正确;材料主要是对科举考试程序的管理,不可能“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故A错误;B中已经走向完善说法绝对,排除;C中根本杜绝作弊显然不符合事实,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