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案 下载本文

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K+Na+通透性提 →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突触后电位→引发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

2、特点:(1)单向传递;(2)时间延搁;(3)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4)1 对1 传递。3、模式:电-化学-电的传递。

第三节骨骼肌的特性

一、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特性叫伸展性。

2、弹性:当拉长肌肉的外力取消后,肌肉又能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

3、粘滞性:肌肉被拉长或撤消力后回弹的难易程度。肌肉是一个粘弹性体。 二、肌肉的生理特性 (一)生理特性:

1、兴奋性:骨骼肌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的特性。 2、收缩性:肌肉兴奋后能够产生缩短反应的特性。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1、刺激强度

(1)阈强度(又叫阈值):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阈刺激: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小强度的刺激。 (3)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2、刺激时间要使组织兴奋,刺激必须持续足够的时间。 3、刺激强度变化率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一)单收缩

1、概念:肌肉接受单一刺激产生一次收缩。

2、单收缩曲线:肌肉收缩分为三个时期,即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二)强直收缩

1、概念:给予肌肉一系列彼此间隔很短刺激而发生持续性的缩短状态。 2、类型:(1)不完全强直收缩;(2)完全强直收缩。

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影响因素

一、肌肉收缩的形式 (一)缩短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的一种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2、特点:肌肉做正功。 3、类型:(1)非等动收缩(又称等张收缩),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由于关节角度的变化,引起肌肉收缩力与负荷不相等,收缩速度也变化。 (2)等动收缩是通过专门的等动练习器来实现的。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

张力始终与负荷相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进行收缩。 (二)拉长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被拉长的收缩形式,又称离心收缩。 2、特点:肌肉做负功。 (三)等长收缩

1、概念:当肌肉收缩力等于或小于外力时,肌肉收缩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2、特点:作功为零。

5

二、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一)前负荷

1、概念:肌肉收缩前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处于一定的拉长状态。2、前负荷与肌肉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越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越长,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越大。

3、最适初长度: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的初长度。 (二)后负荷

1、概念:肌肉开始收缩时所拉动的负荷或克服的阻力。

2、后负荷与肌肉张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后负荷越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越大,但肌肉开始收缩的速度减小。 (三)肌肉收缩能力

肌肉收缩能力是指肌肉本身的收缩能力(内因)。 三、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一)肌肉的做功:包括外功和内功。人体运动时既作外功有作内功。但通常所讲的肌肉作功,主要是指肌肉作的外功,即机械功。 (二)肌肉的功率即:肌肉收缩的爆发力。 (三)肌肉的机械效率

肌肉收缩时消耗的能量被转变为功和热。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25%~30%。

第五节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

一、骨骼肌纤维的分类

1、按照肌纤维的颜色:红肌、白肌。

2、按肌肉收缩速度:慢肌(ST)、快肌(FT)。

3、依据肌原纤维ATP 酶组织化学染色法:Ⅰ型、Ⅱ型(Ⅱa、Ⅱb、Ⅱc 三种亚型)。

4、根据肌肉的收缩速度及代谢特征:慢、氧化型,快、糖酵解型,快、氧化、糖酵解型。

二、肌纤维类型的形态学、生理学和代谢特征 (一)形态学特征

肌纤维类型的形态学特征 形态学特征 Ⅰ型(慢肌) Ⅱ型(快肌) 肌纤维的直径 细 粗 肌纤维数量 少 多 肌浆网(内质网) 不发达 发达 α-运动神经元 小 大 神经肌肉接点 后膜无皱折 后膜有皱折 终板面积 小 大 毛细血管网 较丰富 不太丰富 血液供给 多 少 神经支配比 少 多 (二)生理学特征

1、收缩速度:肌肉中如果快肌纤维的百分比较高,肌肉的收缩速度较快。 2、肌肉力量: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 3、抗疲劳性:慢肌纤维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得多。

6

(三)代谢特征

慢肌纤维中的线粒体多而大,有氧代谢酶活性高,因而有氧代谢能力强,快肌中的无氧代谢酶活性高,因而快肌纤维的无氧代谢能力较慢肌纤维高。 (四)运动单位募集

1、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原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收缩单位。 2、运动单位募集: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参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 三、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1、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大; 2、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大;

3、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运动员其两类肌纤维分布接近。 (二)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的转变的影响: “遗传学派”, “训练—适应学派”。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面积和数量的影响:肌纤维增粗,即肥大;肌纤维数目增多。。

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1)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 (2)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

(3)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即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性变化。 作业:

1、名词解释:阈强度,强制收缩,前负荷,后负荷。 2、试述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举例说明影响肌肉收缩的主要因素。

4、论述快肌和慢肌纤维的生理、生化特点及其与运动实践的关系。 小结:

1、总结肌纤维收缩的过程、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举例说明肌肉各种收缩形式的特点及其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3、根据肌纤维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分析肌纤维在运动选材中的意义。

第二章血液

教学要求

1、掌握血液的机能、血液的理化特性以及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机能; 2、熟悉渗透压的概念和意义,血浆正常的PH 值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 3、了解血量相对稳定的意义,影响血液粘滞性的因素以及运动与血量及血细胞的关系。 教学重点

1、血液的机能; 2、血液的理化特性; 3、红细胞的作用及生成。 教学难点

1、渗透压相对稳定的意义;

2、维持血浆PH 值相对稳定的机理及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二章血液

7

第一节概述

一、体液

(一)概念:组成人体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各种物质的总称。 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60~70%。

(二)组成: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左右;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 二、血量

(一)概念:存在于循环系统中全部血液的容量。

(二)比例:正常人血量约占体重的7%~8%,每千克体重约有70~80ml 血液。每千克体重的血量男子比女子多,幼儿比成年人多,肥胖者少于正常人。 (三)组成:循环血量,储存血量。

(四)血量相对稳定:人体内血量比较恒定,其变动范围不超过10%, 三、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无形成分):占血液总量50%~60%。

(二)血细胞(有形成分):占血液总量40%~50%。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三)红细胞比容(或称为压积):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年男子红细胞比容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 四、血液的机能

(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运输机能

1、运输气体;2、运输营养;3、运输代谢产物;4、运输热量。 (三)参与调节

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细胞,以调节其机能活动。 (四)防御与保护机能

1、白细胞→吞噬分解作用→细胞防御; 2、血浆中免疫物质→免疫→化学防御; 3、血小板→凝血和止血→保护作用。 第二节 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颜色、比重及粘滞性

(一)颜色:决定于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血液含氧量的多少。 (二)密度:血液的密度主要决定于红细胞的数量,其次决定于血浆蛋白的浓度。 (三)粘滞性

1、产生原因:血液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 2、影响因素:红细胞的数量及血浆蛋白的含量。 二、渗透压

(一)概念: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较低的溶液向浓度较高的溶液渗透所产生的压力。

(二)影响因素:溶液的浓度。

(三)正常值:正常人血浆的渗透压约为770kPa(5776mmHg)。 (四)血浆渗透压的组成:1、晶体渗透压;2、胶体渗透压。 (五)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血细胞及其它组织细胞正常机能活动的重要条件; 2、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机体水平衡。 (六)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其大小相当于0.9%NaCI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