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帮我们照看呢。”
⑧那两人向前面不远的学校走去。张大春感到好奇,于是他吩咐自己的女人照看着小车,自己悄悄地跟在那两人的后面,他要去看个究竟。那两人来到学校,校长和学校的几位老师,陪着他们进了一间教室。那间教室是女儿读书的教室,张大春去开过家长会,熟悉那间教室。
⑨他们去女儿的教室做什么?张大春更加好奇,他悄悄地躲在教室窗口外面,看见校长和几位老师坐在教室的后面,蒋老师正给学生们上课,自己的女儿和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叮当当”,下课铃声响了,蒋老师没有宣布下课,而是打开带来的两只箱子,拿出很多学习用具和衣服、鞋子等物品蒋老师把一件米色连衣裙给一位女学生穿上,还前后左右地看是否合身,张大春看清楚了,那女学生是自己的女儿,穿着裙子,笑得合不拢嘴。 ⑩看到这一切,张大春小跑到了停小车的地方,对自己的女人说:“走!不要他们赔钱了!”这时候女人已经把散落在路上的无花果捡到了口袋里。女人对自己的男人说:“可是昨天晚上,答应女儿今天卖了无花果,给女儿买连衣裙呀!”“还要他们赔什么钱呀!”张大春把自已看到的情景对女人说了。他还选了上等的无花果,装在一只口袋里,放在小车里。两人悄悄地离开了。
(选文有改动)(1)选文的标题“老师”有什么含义? (2)选文第⑤段有什么作用?
(3)阅读选文第⑦~⑨段,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蒋老师的形象。
(4)结合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将张大春此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超过50字) (5)选出下列关于张大春的说法有误的一项______
A.张大春对生活和金钱的态度,反映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 B.卖果途中,张大春索赔、送果的过程,也是他个人精神成长的历程 C.选文第①段中,张大春的盘算表明他是个热爱家庭、有责任心的男人。 D.选文用大量笔墨塑造张大春的形象,是为了反衬蒋老师,正衬司机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氧气是否会被耗尽 ①氧气是地球上大多数生命进行各种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之一。不过,也有人担心氧气会被耗尽,那么,这种担心是不是真的像杞人忧天那样毫无根据呢? ②在空气中氧气占21%,我们和其他生物呼吸空气中的氧,释放出二氧化碳,即体内废气。一个健康的成人每天大约需吸入500升的氧气,呼出约400升的二氧化碳;除人类外大部分其他生物同样也吸收氧而释放二氧化碳。通常,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变的。一般二氧化碳含量为0.03%,但是生产的发展使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碳燃料被大量使用,造成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公布了一份报告统计:100年前全世界每年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仅为9600万吨,而目前则达到50亿吨,预计在最近10年将递增到80亿吨,增长速度惊人。
③早在100多年前,就已有人为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而担心了。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凯尔文曾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这种情况十分让人担心。地球上的氧气
500年后将全部被消耗光,只剩下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
④二氧化碳增多的直接后果是地球的“温室效应”。同时,它还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据科学家预测,如果南极大陆的冰川因高温而融化,其增加的水量则可使美国的摩天大楼淹没20层,并淹没掉荷兰等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使它们不复存在。那时的陆地面积很可能只占地表面积的5%~10%.在更为狭小的陆地上将生存全世界60亿~70亿的人口,人类恐怕也会逐渐灭绝。
⑤那些和凯尔文一样担心氧气将会被耗尽的人们,只看到了问题的个方面。事实上,除了绿色植物在消耗二氧化碳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岩石中所含的碳酸钙会变成酸式碳酸钙,这种形式的碳酸钙可以溶解在水中。据分析,每年由于岩石风化耗掉大约40亿~70亿吨二氧化碳,这些风化的岩石随着江河流入大海,它再与石灰化合并重新形成石灰石,并以新的岩石的形式沉入海底。
⑥当然不必担心氧气会被耗尽的主要理由是,地球上生长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绿色植物。世界上大量的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排出氧气。据科学家们实验分析,三棵大桉树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一个人每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一些人乐观地认为,地球不会变成二氧化碳的世界,但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略微增加。各国科学家积极探索一些新遼径,希望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尽可能将其再生利用,但是却没有更好的方法增加氧气的生成。专家们认为,减少森林面积的流失、保护绿色植物就是人类最好的保护氧气的方法。大量的绿色植物生产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 ⑦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氧气被消耗殆尽的话,将会出现多么恐怖的场景。而地球上的氧气是否真的会耗尽,则取决于人类的努力程度。如果人类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势必会造成氧气生成机制的阻碍,那么我们真的可能会在某一天面临缺乏氧气的危机。反之,若人类能未雨绸缪,尽早地采取相应措施,就有可能避免氧气被耗尽的窘境。一切都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
(选文有改动)(1)人类的哪些行为能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请概括出来。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自然界中有哪些可以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4)分析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略微”的表达作用。 (5)选出下列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______
A.氧气对地球上大多数生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 B.500年后地球上的氧气会全部被消耗光,只剩下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 C.如果南极大陆的冰川因高温而融化,其增加的水量会淹没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 D.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但尚未找到更好的方法以增加氧气的生成。 12.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①你想成为某某人的翻版或盗版吗?我敢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别样的自己。而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具特色,就必须要拥有一颗冷静的心。
②大千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你都要做到冷静,以静制乱、制躁。《百喻经》里有这样的记載:一群演戏的艺人露宿野外,半夜里其中一人穿上装扮罗刹的戏装御寒,一个同伴梦中醒来,看到火旁坐着一个能吃人的罗刹,吓得爬起来就跑,大家都跟着跑,直到筋疲力尽,才发现后面追赶的人不是吃人的罗刹。那人如果能做到冷静,也不至于慌乱地跑了一段无用的路。再说,人生经不起这些无聊的瞎折腾,因为时间和精力就那么些,折腾多了,我们的主题就会偏离,也就来不及成就别样的自己了。
③一颗冷静的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你经历一些磨炼才能获得因为,如果没有磨炼,一有风吹草动,你就会一惊一乍的,甚至会在恐慌中迷失自己。
④经历磨炼,需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像面对茧的束缚一样,蝶儿不勇敢地冲破它,哪能拥有坚强的翅膀?当年,笛福被通缉的时候,躲到坟墓里他没有恐惧,没有绝望,甚至有心情去注意到墓碑上的名字鲁滨逊?克鲁索,后来还让它成了书中主人公的名字。如果他当时躲在坟墓里吓得不敢出来,那么何来后来的名著?又何来那个著名的大作家?人生处处有磨炼,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经历磨炼,进而不断地壮大、完善自己。
⑤经历磨炼,可以炼就一颗平常心。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很多磨炼后,才能认识到生活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才能对无常的生活习以为常。【A】那些成功者无一不是这样的人,他们经历了很多磨炼后,从而认识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即使他们“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也能以平常心去面对,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最终成就别样的自己。
⑥怀有一颗勇敢心,炼就一颗平常心,从而打造出一颗冷静的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心无旁骜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才能成就别样的自己。
⑦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选文有删改)(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概括出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的事例放在选文第⑤段中【A】处是否恰当?为什么?
葡萄牙的著名作家萨拉马戈从小就立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家境贫困,他所从事的工作始终偏离他的梦想。50岁那年,他决定重新以写作为业,向诺贝尔文学奖进军,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笔耕之后,他靠小说《修道院的往事》一举成名。此后,他便更加努力工作,在76岁高龄的时候,终于凭借《失明症漫记》获得了梦想中至高无上的诺贝尔文学奖。
(4)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选文第⑥段内容的理解。(70字左右) (5)选出下列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______
A.选文第②段中《百喻经》里的故事,强调了遇事冷静的重要性。
B.选文第②段的“瞎折腾”和选文第③段的“一惊一乍”通俗幽默,使本文的语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C.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是道理论据。 D.选文称呼读者为“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说理显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三、写作(满分60分)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13.人生有喜有悲,有得有失,有成有败…面对人生的不同际遇,你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你的幸福指数。
请以“记得开心,忘记疼”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4.爱,让我们倍感温暖;书,让我们心灵充实;梦,让我们执着向前……年华如水,是什么流淌在你的年华里?
请以“有____的年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