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同卷)2019年调研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卷 下载本文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衡中同卷)2019年调研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

语 文 试 卷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海洋政策是国家以海外国家关系、海上贸易为对象制定的政策。海洋政策的制定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首先就是国家安全利益。维护国家的统治区域安全,涉及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对统治者来说无疑是首要的、根本的利益。同时,国家对于海上安全利益的追求,不仅是为了海上的安宁,也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更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国家统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国家对政治利益的追求,是与经济利益相互联系的;而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其意义不仅在于国家的经济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长,国家的安全和政治制度的巩固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自宋元以来,官方海外贸易管理制度已呈现出越来越严密的特点,元朝“官本船”制度的出现,“于泉、杭二州立市舶都转运司,造船给本,令人商贩,官有其利七,商有其三”,显示出官方直接参与海外贸易的趋向。明朝国家直接垄断海上贸易,实行朝贡贸易与海禁相结合的海洋政策,通过大规模国家航海行为——郑和七下印度洋,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阶段,以强盛的国力为后盾,维护了南海至印度洋区域的海上秩序;而同时严禁私人出洋从事海上贸易。《大明律》中“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条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货物、船车并入官。”这样,民间海商实际上只能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通过朝贡贸易中的互市交易进行商贸活动,无法发挥其主动的作用。民间的私人贸易互市,这也就是在以往研究中常被忽略的明朝官方管理下的民间海上贸易部分。事实上,朝贡贸易本身也包含着一定的民间海商的对外贸易,原因在于有贡就有市。明人王圻曾言:“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 明朝把朝贡和贸易,或者说把外交和通商完全合二为一,形成了其海外贸易政策的鲜明特征,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国家全面垄断海上事务。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的制定,遂使民间海商完全退居到从属官方朝贡贸易的地位。

从全球史的视野来看,全球化始自海上,不能只是强调西方海上作为,而忽视了17世纪是中国海上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西方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中国的海商集团。在全球化开端的时候,中国海商适应全球海上发展大势,是海洋上的佼佼者,成为维护海上秩序的主体,更在海上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全球第一个经济体系的建构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万明《明代海商与海上秩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七下印度洋是国家行为,其政治意义是维护了南海至印度洋区域的海上秩序。 B.《大明律》对私人从事海上贸易做出了规定,视情节不同制定了不同的处罚措施。 C.“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指朝贡贸易本身带有互通有无的互市贸易性质。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D.外交和通商的关系即朝贡和贸易的关系,明朝将其合二为一,特色鲜明,影响重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从理论高度论述了海洋政策的制定对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B.文章结尾作者从全球史的高度阐明了中国17世纪海上贸易的地位和历史性贡献。 C.文章第二段通过元朝与明朝的对比,强调了明朝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严密苛刻的特点。 D.文章运用典型事例,并多处援引文献资料,使论述有理有据、明晰具体,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相较,前者更重要,没有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也就难以保障。 B.明朝的朝贡贸易属于官方行为,它为民间海商提供了便利,但又限制了其主动性。 C.明朝的海禁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垄断,这种国家垄断海上事务的做法弊大于利。 D.作者认为那种西方国家在全球化发端于海上起到了巨大作用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沉 香 鲍尔吉·原野

在海南,我见到了沉香树。外观上,沉香树并不比其他热带树木更奇特,像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在人堆里并不扎眼一样。沉香树不会如椰子树高耸入云,也不会如木棉树开花热烈,(1)它厚朴,或者说此生厚朴,沉香之香是它酝酿中的来生。如果没有发现树木伤口的结痂,如果没人去烧这块木片似的结痂,世上就没人知道沉香。

是什么人会想到烧一下沉香树伤口的结痂?为什么是烧呢?他可能把热带植物的根、茎、叶、花、果都烧过,嗅一嗅哪个香。即便被毒树熏至昏厥仍在烧,直至找到沉香。开始,这个李时珍式的奇人并未以烧树为己任,他先把所有草木的根、茎、叶尝一遍,对治他身上的奇疴无效而有忿,他愤怒地把它们一祥一样扔进火里,烧到沉香树时,香来了。

物不在乎被发现,它们有自己的灵魂,附着于大自然之中。芳香、甜蜜、坚实、笔直是植物们现世的荣耀,只有沉香木有来生,而它的来生被人窥破,竞在伤痂里。沉香树朴素。树干显得圆拙一些,看不到香樟树的富贵气派。它的叶子普通,四五月份开出的花朵微红带紫,也没什么香气。它就这样长着,像集市上的海南农夫一样普通。谁也没想到沉香生在这样的树上。树,遭雷劈蛇咬之后,疗伤的分泌物在伤口凝聚,又在真菌的干预下结成沉香,被人类誉为“聚日月之精华”的珍品。

点燃沉香,开始没察觉它汇聚了怎样的日月精华,香烧尽了,也没觉出来日月精华在哪里。我燃香喜欢观烟。这支细细的沉香斜插在白米粒上,它的躯体在烟的舞蹈中消失。沉香不是香水,无须用鼻子探究它。沉香的神秘首先在烟雾的形态里。沉香的烟似比其他香更细腻,人的视网膜观烟雾实在很粗陋,只见到烟的线条而见不到烟的颗粒。如果用超微摄像机拍下来慢放,其图像应该是一颗颗圆珠排列而出,色彩不灰,由红变为白,在热力中滚滚上升。但我们只长了人的眼睛,就用人的眼睛对付看烟吧。人眼看烟雾,可看出其艺术性,由此想到怀素、张旭。烟雾在上升中转折,人却说不出线条从哪个地方转折,正琢磨,转折的线条又转折了,与草书笔势相同。沉香的烟势挺拔。我拿出另一种香点燃对比,后者雾气疲软,爱分叉,跟营养不良而头发分叉的意思差不多。

我把沉香放在主卧室铁红色的墙壁前观赏。香的烟气像一支马蹄莲,笔直地拔上去,在高高的地方分开。它上升的样子十分沉静,烟柱保持同样的精细,仿佛上方有一个东西吸着它们一样。烟气散开时便淡了,如一朵花的影子。烟的花朵开放后,依然不忍离开,有流连,似回头观望。看烟气动摇,人却感觉非常静。或言之,你不觉得它动,它却在动,幡不动风动;如站桩时所说“静极生动”。观其他事物的动——鸽群飞翔、溪水湍流,均生不出静态感。唯观香,愈看其动愈觉其静。动和静真是不好言说的东西,它们会在一些地方重合。 地球据说是动的,但我们觉不出。白云显然是在动的——我小时候见过的那朵白云早已不见了——但我们抬头看云,云并不动。人低头系鞋带的工夫,云没了,投入另一朵云的怀抱。远看大河未流,如一面镜子,进河方知漩涡奔涌,我在黑龙江差点儿溺毙,即被漩涡拖住了腿。人看了一辈子的东西,看到的多是假象。人所乐所悲者,也因为把假象当成了真相。 练功的人,如京剧之盖叫天,书法之怀素,战将如曾国藩都爱观香静坐。(2)香之烟雾,似聚又散,如升却降。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观香实为观沉香木早年的痛。这世上,谁的伤疤被人燃烧?谁的痛苦散发香气?谁的血泪价值不菲?谁的回忆化为青烟?唯有沉香。所有名贵香水都有沉香的成分,它保持着香气的沉稳。沉稳是向下的力量,正如沉静也是一股大力量。 我观香时很小心,这是一些伤口,伤口又莫名其妙地变成了香雾。我一点点嗅这些香气,树木当年的痛苦和血泪变成了这样一种香味,似有若无,些许药性,像一个人憋了十年的痛苦经历突然不想说了。有些经历大痛的人会变得空灵,沉香之香即空灵。人类常常忍不住述说自己的痛苦。人说出苦痛相当于把伤口又豁深了,永远结不成一个痂。沉香沉默,它用分泌液里的芳香安慰自己。它懂得怎么爱自己。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沉香树朴素而又普通,从自然的角度看,沉香是在沉香树遭雷劈蛇咬受伤之后,疗伤的分泌物在伤口凝聚,然后在真菌的作用下形成的痂。

B.文章考证了沉香经燃烧散发香气的由来,那个李时珍式的人物为了治病歪打正着地发现了沉香之香,这件事情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真切。

C.文章用大量的文字描写观沉香之烟,作者一方面借自己的观察表现出它的特异形态,一方面借沉香之烟的动静变化暗含着对生命形态的感悟。

D.文章以沉香为线索,将作者对沉香的观察、理解、联想和感悟串在一起,形散而神不散;文章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意味深长。 5.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6分)

(1)它厚朴,或者说此生厚朴,沉香之香是它酝酿中的来生。(3分) (2)香之烟雾,似聚又散,如升却降。(3分)

6.文章以“沉香”为题,却为什么写椰子树、木棉树、香樟树,还写了怀素、张旭、盖叫天、曾国藩等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有效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确保北方地区群众安全取暖过冬。集中资源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散煤治理,优先以乡镇或区县为单元整体推进。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对暂不具备清洁能源替代条件的山区,积极推广洁净煤,并加强煤质监管,严厉打击销售使用劣质煤行为。燃气壁挂炉能效不得低于2级水平。

加快农村“煤改电”电网升级改造。制定并实施工作方案。电网企业要统筹推进输变电工程建设,满足居民采暖用电需求。鼓励推进蓄热式等电供暖。地方政府对“煤改电”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应给予支持,统筹协调“煤改电”“煤改气”建设用地。

(摘编自《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材料二:

清洁取暖和温暖过冬都是民生工程,两个民生都要保障。《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将有效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重要措施予以部署,要求集中力量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散煤治理,到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在技术路线上,提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各地因地制宜选择采取多样化清洁取暖方式,不局限于“煤改气”,减轻气源保障压力。为防止出现“气荒”,强调抓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大天然气供应量和加强管网互联互通建设。为确保取暖民生,明确新增天然气量优先用于城镇居民和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重点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并强调“煤改气”坚持“以气定改”,确保老百姓用得上。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中央财政支持清洁取暖试点范围,完善相关价格政策,确保老百姓用得起。

(摘编自《专家解读<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材料三: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