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必读 - 图文 下载本文

呛奶是由于奶液进入了气管,引起孩子反射性呛咳,这是早产儿常见的一种异常表现。早产儿的呛奶是由多种因素所致,也是早产儿一些疾病的表现,认识和预防呛奶是早产儿护理的重要环节,也可以减少早产儿并发呼吸道疾病。引起早产儿呛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喂养不当:呛奶在吞咽能力较差的早产儿较为常见,如遇到了母亲奶头过大、食乳过快更容易引起呛奶,为了避免因为呛奶而造成早产儿呼吸道感染,对于易发生严重呛奶孩子可采用鼻饲喂养等特殊方法。

2.早产儿的胃食道返流:返流的奶汁容易流入气管,也会引起呛奶。为了避免奶汁返流,应在喂奶后,将孩子身体竖立,拍拍背,时间应该长些。

3.早产儿患呼吸系统疾病:当早产儿患有此类疾病,如支气管肺炎、喉软骨软化、喉炎等时,吞咽时声门不能很好关闭,一旦有少量乳液进入气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梗阻,呛咳就会发生,因为呛奶是呼吸道排除乳液的梗阻,将奶汁咳出的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所以,呛奶是支气管肺炎患者的常见症状。虽然呛咳可以排除吸入的奶汁,但早产儿咳嗽力量较弱,有时难以将进入呼吸道的奶汁全部排除,残留的奶汁却会加重呼吸道感染。所以母亲或医护人员在给有呼吸道疾病的早产儿喂奶时应加倍注意。

4.先天性喉软骨软化症:早产儿常伴有先天性喉软骨软化症,吞咽,特别是进流食(吃奶等)时,由于喉软骨软化,吸气时喉软骨塌陷,易造成呼吸道部分阻塞,致使婴儿被迫吸气而出现呛奶。

早产儿为什么容易出现胃食道返流

胃食道返流是指由于某些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下端食道括约肌功能不全,使胃内容物返流入食道而出现的机体反应,容易引起严重合并症。当这种防止返流屏障失常时,就容易引起胃内容物返流到食道。早产儿胃食道返流发病率为什么会高呢?因为食物进入食道后,由食道向下的蠕动波将食物送入胃中,当食物进入胃内时,下端食道括约肌会关闭,这样可阻止胃内容物返流到食道。但早产儿胃蠕动功能较弱,括约肌较为松弛,还会伴有功能缺陷,所以胃内容物容易上溢而返流到食道。

胃食道返流时,酸性胃液返流到食道,如食道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中,容易发生食道炎、食道溃疡、食道狭窄;返流物也容易被吸入到气管,引起反复发作的支气管肺炎、肺不张,也可引起窒息、猝死综合症。

胃食道返流的主要表现是呕吐,多发生在早产儿生后一周,常伴有体重不增、食道炎、食道糜烂或溃疡,严重者表现有烦躁不安、易激惹、拒食,更严重者会出现呕血或便血,导致缺铁性贫血。返流物吸入后可有吸入肺炎的表现,如呛咳、窒息、呼吸暂停等;长时期呕吐,则会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

如何处理早产儿的胃食道返流

早产儿的胃食道返流,多数可以伴随着胃肠功能的成熟而自然缓解,要减少胃食道返流以及合并症的发生,还是以防止为主,有时在家中可以做到,并非一定需要药物解决。 防止早产儿食道返流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严密监测:早产儿胃容量小、且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全、呈松弛状态,胃排空时间长,均易发生胃食道返流。如出现喂奶困难、溢奶、呕吐、口周紫绀等症状时,应考虑孩子是否有胃食道返流的可能性。

2.注意喂养的方法: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喂养耐受情况,决定喂养的奶量、喂奶次数,要少量多餐,每日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体重增长情况。

3.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胃食道返流时,尽量让孩子侧卧位,头部转向一侧,及时清除孩子口腔内的分泌物或奶汁,并观察有无呼吸问题。如有青紫、呛咳严重,疑有呕吐物吸入到 气管时,应及时帮助孩子排出,否则易造成吸入性肺炎。

4.体位是缓解胃返流主要方法:喂奶完毕后,可将婴儿抱直,轻拍背部,让胃部空气逸出,然后抬高床头使患儿处于30???倾斜右侧卧位。这种体位有利于排空胃内奶汁,使返流量降到最小程度。

21

5.借用仪器进行诊断:胃食道返流,可通过食道钡剂造影、B型超声波进行诊断,如5分钟有3次以上返流便可诊断。

6.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如用吗丁啉,可每次每公斤体重0.3毫克,每8小时1次。 为什么早产儿会喂养不耐受

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喂养问题,也称喂养困难。早产儿出生前,其营养素的来源完全依赖母体输送,出生后情况转变,必须通过自己的胃肠道摄取了,但早产儿的胃肠动力的发育与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可能还暂时不能适应这一转变。妊娠25~30周的早产儿肠蠕动的幅度较低,无规则节律、压力杂乱;妊娠35周才会形成能推进食物的复合波群,并且这种波群是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加的。

早产儿,尤其伴有窒息、硬肿症、感染的早产儿都可导致胃肠动力障碍,出现喂养不耐受。所以,母亲在给早产儿进行喂奶时应该密切观察有无不耐受喂养的情况。早发现、早处理,不仅可以防止早产儿营养缺乏症,还可以防止胃肠道的严重并发症如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 如何判断早产儿喂养是否耐受

早产儿是否能耐受喂养,是早产儿喂养中的重要问题,只有正确判断喂养出现的问题,才能保证早产儿的营养和生长发育。所以,在早产儿喂养中应非常注意观察,主要察看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胃残留量:对于用胃饲管喂养的早产儿,每次喂养前要先抽取胃中残余奶量,正常为每公斤体重0~2毫升。正常的胃残留量是,体重小于1200克的早产儿,胃残留量每次可以有1~2毫升;体重1200~1500克的早产儿,胃残留量可以有2毫升。如果胃残留量在2~3毫升或出现绿色胃残留物时,还不足以诊断喂养不耐受,可以继续喂养。若胃残留量大于上次喂奶量的25%,则要考虑减少奶量。超过正常量时,应减量或停喂一次。

2.频繁呕吐(每天大于3次),要开始将喂奶时间延迟,或者酌情不增奶量、减少奶量(超过3天)。

3.观察腹胀:判断腹胀,可以用测量腹围的办法,但要固定测量部位和时间。一般当腹围增加1.5厘米时,应减量或停喂一次。

4.血便或大便潜血,提示有肠道感染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停止胃肠喂养。

早产儿喂养耐受情况判断*

22

如何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凡是影响胃肠动力的因素均可造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喂养不耐受不仅会影响胃肠喂养,还可能妨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早产儿消化道动力不仅与妊周有关,也有个体差异,所以应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喂养方案,使消化道动力处于最佳状态,以避免喂养不耐受发生,主要措施有:

1.合理喂养:一般早产儿体重越小,越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体重在1000克以下的早产儿,如果没有合并症,尽可能不要禁食,可采用肠道微量喂养法。少量的奶汁喂养,对胃肠道有生物刺激作用,可提高早产儿的胃排空率,改善对喂养的耐受性,要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完全肠内喂养。

可每次从1毫升开始,每小时1次,如胃里没有残留奶后,可以加奶,加奶量也是从1毫升开始加起,这种方法虽然不能给足早产儿所需的全部营养素,但可以促进胃肠的发育,增加胃肠道的耐受,比让他完全禁食要好。

2.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的母乳,比早产儿的配方奶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选用母乳可以减轻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

3.根据呕吐、腹胀、胃残留奶情况,调整喂养方案:当胃内残留奶量约为上次喂奶量的1/3时,则将残奶液再注回胃内,再将奶量补至预计给予量。可待病情稳定,腹胀减轻后,再恢复喂养;如症状不缓解,可以禁食,禁食期间可以用静脉补充营养,当早产儿不耐受症状减轻后,可逐渐增加奶量。

4.注意奶汁浓度:乳汁浓度对早产儿的胃肠道动力有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的奶和高热卡对肠道动力有抑制作用,早期喂养早产儿,可采用2∶1或3∶1的奶喂养,随出生的日龄增加,早产儿胃肠道适应后,再改为全奶。

5.进行抚触按摩:腹部的抚触按摩可增加早产儿胃肠动力,加速胃肠排空,诱发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消化道动力,有利于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促进早产儿的生长。非营养性吸吮也可加快早产儿吸吮反射的成熟,调节胃肠肽水平,增加胃动力。可以让孩子吸吮空奶头,以促进胃肠发育。

6.适当使用药物:促进胃动力的药物也可以帮助促进早产儿的喂养耐受,如多潘立酮(马丁啉)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促进胃排空,增强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幽门收缩,增强食管蠕动和下食管括约肌的张力。但早产儿的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多潘立酮可能会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使用剂量不宜过大。

23

7.斜坡俯卧位:采取头高脚低,呈20度角的斜坡式俯卧位。这种体位可以促进胃排空,能改善早产儿消化功能,但如不注意看护,容易引起早产儿窒息。

8.仔细观察合并症:对于有合并症的早产儿,如窒息、硬肿症、心肺疾病、使用过呼吸机,更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所以对这样的早产儿进行喂养时应慎重,可以从微量喂养开始并注意观察,一旦有喂养不耐受表现,应马上禁食。

为何要为早产儿建立肠道正常菌群

你知道吗,正常人肠道约有100多种细菌,形成了人类肠道内正常细菌群。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仅不会导致疾病,反而有助于使人具有抵抗肠道疾病的能力,因而维持人体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对保证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正常菌群产生减少、消耗增加,改变了人体肠道的微生态平衡,都容易导致肠道疾病。

肠道细菌还可以加速合成维生素及促进铁、钙、维生素D等物质的吸收,从而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所以,早产儿生后如能尽早建立肠道正常菌群,维护机体的微生态平衡,可保证早产儿的健康生长发育。肠道的双歧杆菌也能激活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孩子的抗感染能力,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所以也是很重要的。

早产儿吸吮力弱,摄入的奶量少,加之消化道发育不成熟,双歧杆菌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完善,不利于这些细菌的定植和繁殖;早产儿出生后长时间静脉补充营养、应用抗生素等亦可扰乱其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由于早产儿肠道双歧杆菌定植时间较晚,肠道定植阻力也低,外来的细菌容易侵入,这就是早产儿为什么容易发生肠道感染的原因之一。早产儿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较长,也容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所以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应使用预防性微生态药物。

尽早为早产儿建立肠道正常菌群,首先要提倡母乳喂养,生后尽早开奶让早产儿进食母乳。早产儿生后如果采用微生态疗法,也就是口服活菌制剂,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乳酸杆菌活菌制剂等,可以帮助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减少或阻止致病菌的定居,有效预防和减少新生儿的感染,降低病死率。

你知道吗,正常人肠道约有100多种细菌,形成了人类肠道内正常细菌群。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仅不会导致疾病,反而有助于使人具有抵抗肠道疾病的能力,因而维持人体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对保证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正常菌群产生减少、消耗增加,改变了人体肠道的微生态平衡,都容易导致肠道疾病。

肠道细菌还可以加速合成维生素及促进铁、钙、维生素D等物质的吸收,从而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所以,早产儿生后如能尽早建立肠道正常菌群,维护机体的微生态平衡,可保证早产儿的健康生长发育。肠道的双歧杆菌也能激活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孩子的抗感染能力,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所以也是很重要的。

早产儿吸吮力弱,摄入的奶量少,加之消化道发育不成熟,双歧杆菌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完善,不利于这些细菌的定植和繁殖;早产儿出生后长时间静脉补充营养、应用抗生素等亦可扰乱其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由于早产儿肠道双歧杆菌定植时间较晚,肠道定植阻力也低,外来的细菌容易侵入,这就是早产儿为什么容易发生肠道感染的原因之一。早产儿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较长,也容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所以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应使用预防性微生态药物。

尽早为早产儿建立肠道正常菌群,首先要提倡母乳喂养,生后尽早开奶让早产儿进食母乳。早产儿生后如果采用微生态疗法,也就是口服活菌制剂,如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乳酸杆菌活菌制剂等,可以帮助建立肠道正常菌群,减少或阻止致病菌的定居,有效预防和减少新生儿的感染,降低病死率。

回家后要慎防早产儿腹泻

早产儿出院回家后,一般是身体已能适应一般家中喂养护理,但妈妈在喂食和给孩子换尿布时,还要细心些,时时注意有无异常粪便,如过稀、结块、含不消化的奶块等等。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