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下列结论中 是正确的。
(A)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各种材料的力学问题。 (B)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质。
(C)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杆件受力后变形与破坏的规律。 (D)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各类杆件中力与材料的关系。
1-2 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为保证构件能正常工作,应尽量提高构件的强度。 (2)为保证构件能正常工作,应尽量提高构件的刚度。 (3)为保证构件能正常工作,应尽量提高构件的稳定性。
(4)为保证构件能正常工作,应尽量提高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A)(1),(2),(3)。 (B)(4)。 (C)全对。 (D) 全错。 1-3 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外力是作用在物体外部的力。 (2)杆件的自重不属于外力。 (3)支座约束反力不属于外力。 (4)运动杆件的惯性力不属于外力。 (A)(1),(2)。 (B)(1),(4)。 (C) 全对。 (D) 全错。 1-4 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截面法是分析杆件内力的方法。 (2)截面法是分析杆件应力的方法。
(3)截面法是分析杆件截面上内力与应力关系的基本方法。 (A)(1)。 (B)(2)。 (C)(3)。 (D) 全错。 1-5 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若轴力N=0,則各点的正应力σ也为零(既σ=0)。 (2)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若各点的正应力σ均为零(既σ=0),則轴力必为零(既N=0)。 (3)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若各点的正应力σ均为零(既σ=0),則弯矩必为零(既M=0)。 (A)(1)。 (B)(2)。 (C)(3)。 (D)(2),(3)。 1-6 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若轴力N为正(既为拉力),則各点的正应力σ也均为正(既均为拉应力)。
(2)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若各点的正应力σ均为正,則轴力N也必为正。 (3)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若轴力N不为零,則各点的正应力σ也均不为零。 (4)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若各点的正应力σ均不为零,則轴力N也必定不为零。 (A)(1)。 (B)(2)。 (C)(3),(4)。 (D) 全对。 1-7 若采用Oxyz座标系,并使x轴与杆轴重合,则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杆件横截面上一点处,总应力p可分解为正应力σ和剪应力τ,它们之间存在下列关系:p2=σ2+τ2。 (2)杆件横截面上一点处,剪应力τ可分解为y方向的分量τy和z方向的分量τz,且τ2 =τy2 +τz2 。
(3)设横截面面积为A,则该截面上的轴力N=∫AσdA,剪力Q=∫AτdA。 (4)设横截面面积为A,则该截面上的剪力分量Qy=∫AτydA,Qz=∫AτzdA。
(A) (1),(2)。 (B)(3),(4)。 (C) (1),(2),(3)。 (D)(1),(3),(4)。 1-8 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若物体产生位移,则必定同时产生变形。 (2)若物体各点均无位移,则该物体必定无变形。
(3)若物体产生变形,则物体内总有一些点要产生位移。 (A)(1),(2)。 (B)(2),(3)。 (C)全对。 (D) 全错。
1-9 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应变分为线应变ε和角应变γ。 (2)应变为无量纲量。
(3)若物体各部分均无变形,则物体内各点的应变均为零。 (4)若物体内各点的应变均为零,则物体无位移。 (A)(1),(2)。 (B)(3),(4)。 (C)(1),(2),(3)。 (D) 全对。 1-10 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有四种,既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2)当杆件产生拉伸变形时,杆件横截面只产生线位移。 (3)当杆件产生扭转变形时,杆件横截面只产生角位移。
(4)当杆件产生弯曲变形时,杆件横截面可能同时产生线位移和角位移。 (A)(1)。 (B)(2),(3)。 (C)(1),(2),(3)。 (D) 全对。
2-1 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 轴力是轴向拉(压)杆横截面唯一的内力。 (2) 轴力必垂直于杆件的横截面。 (3) 非轴向拉(压)的杆件,横截面上无轴力。 (4) 轴力作用线必通过杆件横截面的形心。 (A)(1),(3)。 (B)(2),(3)。 (C)(1),(2),(3)。 (D) 全对。 2-2 图示杆件中,哪些杆件或杆段属于轴向拉(压)?答: 。
P B1 P
α α
P
P B2 C2 D2 P B3 P P
B4 C4 C3 D3
D4 A4 P A1 A2 A3 (A) 杆A1B1。 (B) 杆A1B1,杆A2B2。
(C) 杆A1B1,杆A2B,B3C3段,C4B4段, D4A4段。
(D) 杆A1B1,杆A2B2,B3C3段,D3A3段,B4C4段,D4A4段。
2-3 图示为等直杆AB受自重作用,杆件的容重为г,横截面积为A,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
确的?答: 。
A
L/2
B L/2
C (1) 杆AB的重心在截面C上。 (2) 在杆的AC段,各横截面上的轴力为零。 (3) 在杆的CB段,各横截面上的轴力为-гAL。 (4) 在截面C上,轴力为-1/2гAL。 (A)(1)。 (B)(2),(3)。 (C)(1),(4)。 (D) 全对。
2-4 图示两等直杆,荷载均为集中力P(不计自重)。设杆的横截面积分别为A1和A2,杆
内轴力分别为N1和N2,则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P
P (1) 两杆的轴力图均为一矩形。 (2) 两杆的轴力图完全相同。(N1=N2)。 (3) 若A1≠A2,则两杆的轴力图不同(N1≠N2)。 (A)(1)。 (B)(1),(2)。 (C)(1),(3)。 (D) 全错。
2-5 等直杆AB在水平面内绕A端作匀速转动,角速度为ω,如图所示。设杆件的横截面积为A,容重为г,则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 B端处的轴力NB=0。
(2) A端处的轴力NA=г/2gALω。
2
(3) 截面C处的轴力NC=г/2gAx ω2 。 (A)(1),(2)。 (B)(2),(3)。 (C)(1),(3)。 (D) 全对。
2-6 变截面杆AD受集中力作用,如图所示。设NAB、NBC、NCD分别表示该杆AB段,BC段和CD段的轴力,则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A) NAB >NBC >NCD 。 (C) NAB=NBC >NCD 。
(B) NAB =NBC=NCD 。 (D) NAB L C x A P P A B C D 2-7 图示桁架,α=30o设NAB和NBC分别表示AC和杆BC中的轴力,则下列结论中哪些是 正确的?答: 。 (1) 若P2=0,则NAC=NBC= 。 A 。 B α α P 。 2C P1 3P1 , 3(2) 若P1=0,则NAC=P2, NBC=-P2 。 (3) 若P1≠0,P2≠0,则NAC= 33P1+P2, NBC=P1-P2。 33(A)(1),(2)。 (B)(2),(3)。 (C)(1),(3)。 (D) 全对。 2-8 变截面杆如图示,设F1、F2、F3分别表示杆件中截面1-1,2-2,3-3上的内力,则下列 结论中 是正确的。 1 2 3 P 2 3 (A) F1≠F2,F2≠F3。 (C) F1=F2, F2=F3 。 (B) F1=F2,F2>F3。 (D) F1=F2, F2 2-9 轴向拉伸(或压缩)杆件的应力公式σ=N/A在什么条件下不适用?答: 。 (A) 杆件不是等截面直杆 (B) 杆件(或杆段)各横截面上的内力不仅有轴力,还有弯矩。 (C) 杆件(或杆段)各横截面上的轴力不相同。 (D) 作用于杆件的每一个外力,其作用线不完全与杆件轴线相重合。 2-10 变截面杆AC如图所示。设NAB,NBC分别表示AB段和BC段的轴力,σAB和σBC分 别表示AB段和BC段的横截面上的应力,则下列结论中 是正确的。 P A B C (A) NAB=NBC,σAB=σBC。 (B) NAB≠NBC,σAB≠σBC。 (C) NAB=NBC,σAB≠σBC。 (D) NAB≠NBC,σAB=σBC。 2-11 变截面杆AC受两个集中力作用,如图所示。设AB段和BC段的横截面和许用应力 分别为AAB,ABC和[σAB],[σBC],则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P A P B C (1) 若[σBC]=[ σAB],则必定ABC≧AAB,(AAB=P/[σAB]) (2) 若[σBC]=2[σAB],则可取ABC=AAB,(AAB=P/[σAB]) (3) 若[σBC]<2[σAB],则必定ABC>AAB,(AAB=P/[σAB]) (A)(1),(2)。 (B)(2),(3)。 (C)(1),(3)。 (D) 全对。 2-12 桁架如图所示。杆1和杆2的材料相同,许用应力为[σ],横截面积分别为A1和A2,横截面上的轴力分别为N1和 N2。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 α β 2 P (1) N1sinα=N2sinβ。 (2) N1cosα+ N2cosβ=P。 (3) A1≥N1/[σ],A2≥N2/[σ]。 (A)(1),(2)。 (B) (3)。 (C) 全对。 (D) 全错。 2-13 桁架如图所示。杆1和杆2的面积均为A,许用应力均为[σ]。设N1和N2分别表示杆1和杆2的轴力,则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 α β 2 P (1) 荷载P= N1cosα+ N2cosβ。 (2) 最大许可荷载Pmax=[σ]A(osα+ cosβ)。 (3) 若α=β,则最大许可荷载Pmax=2[σ]Acosα。 (A)(1),(2)。 (B)(2),(3)。 (C) (1),(3)。 (D) 全对。 2-14 桁架如图所示。杆1和杆2的面积均为A,许用应力均为[σ](拉,压相同)。设荷载P 可在横梁DE上移动,则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 P 2 D A C a B a E a a (1) 当荷载P为于横梁中央时,必须使P≤2[σ]A。 (2) 当荷载P为于结点A或B处时,必须使P≤[σ]A。 (3) 当荷载P为于梁的端部D或E处时,必须使P≤2/3[σ]A。 (4) 当荷载P在DE间自由移动时,最大许可荷载Pmax=2[σ]A。 (A)(1)。 (B)(1),(2)。 (C)(1),(2),(3)。 (D) 全对。 2-15 矩形截面杆两端受荷载P作用,如图所示。设杆件的横截面积为A,则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m P α m P (1) 在截面m-m上的法向内力N=Pcosα。 (2) 在截面m-m上的切向内力(剪力)Q=Psinα。 (3) 在截面m-m上的正应力σ=P/A sinα。 (4) 在截面m-m上的剪应力τ=P/A cosα。 (A)(1),(2)。 (B)(3),(4)。 (C) 全对。 (D) 全错 2-16 矩形截面杆两端受荷载P作用,如图所示。设杆件的横截面积为A,则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P m α m P (1) 杆件横积面上的正应力σ0=-P/A,剪应力τ0=0。 (2) 在截面m-m上的正应力σα=P/A cosα。 (3) 在截面m-m上的剪应力τα=P/A sinα。 (A)(1)。 (B) (1),(2)。 (C) (2),(3)。 (D) 全对。 2-17 矩形截面杆两端受荷载P作用,如图1-13所示。设杆件的横截面积为A,σα和τα分别表示截面m-n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σα1和τα1分别表示截面m-n1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则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m P α n1 P n (1) σα=P/A cos2α,τα=P/A sinαcosα。 (2) σα1=P/Asin2α,τα1=- P/Asinαcosα。 (3) 无论α取何值,τα=-τα1。 (A)(1)。 (B)(1),(2)。 (C) (3)。 (D) 全对。 2-18 阶梯杆ABC受到拉力P作用,如图所示。AB段的横截面积为A1,BC段的横截面积为A2,各段杆长均为L,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此杆的最大线应变εmax为 。 P A B C P L L (A) P/EA1+P/EA2。 (B) P/2EA1+P/2EA2。 (C) P/EA2。 (D) P/EA1。 2-19 如图所示两杆,其中杆1为变截面圆杆,杆2为等截面圆杆。两杆材料相同。则下列 结论中 是正确的。 2d 2 P L (A) 杆1的伸长小于杆2的伸长。 (B) 杆1的伸长等于杆2的伸长。 (C) 杆1的伸长为杆2的伸长的2.5倍。 (D) 杆1的伸长为杆2的伸长的2倍。 P A d B 2d 1 P L/2 L/2 P 2-20 如图所示结构中,梁AB的变形及重量可忽略不计。杆1,2的横面积均为400mm2, 材料的弹性模量均为200Gpa。已知L=2m,l1=1.5m,l2=1m,为使梁AB在加载后仍保持水平,荷载P的作用点C与点A的距离x应为 m。 o l 2 1 P x O o 2 B O l 1 C L (A) 1.2 。 (B) 1.10。 (C) 1.00。 (D) 0.80。 2-21 阶梯形杆AC如图所示。设AB段、BC段的轴力分别为Nl和N2,应力分别为σ1和σ2, 则 (A) N1=N2,σ1=σ2; (B) N1≠N2,σ1≠σ2; (C) N1=N2,σ1≠σ2; (D) N1≠N2,σ1=σ2。 2-22 轴向拉伸杆,正应力最大的截面和剪应力最大的截面 (A) 分别是横截面、45o斜截面; (B) 都是横截面; (C) 分别是45o斜截面、横截面; (D) 都是45o斜截面。 2-23 对于低碳钢,虎克定律σ=Eε成立,则单向拉伸应力不大于 (A) 比例极限σp; (B) 弹性极限σe; (C) 屈服极限σs; (D) 强度极限σb。 2-24 现有钢、铸铁两种棒材,其直径相同。从承载能力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考虑,图示结构中的两杆的合理选材方案是 (A) 1杆为钢,2杆为铸铁; (C) 两杆均为钢; (B) 1杆为铸铁,2杆为钢; (D) 两杆均为铸铁。 2-25 图示简单桁架,杆1和杆2的横截面面积均为A,许用应力均为[σ],设N1、N2分别表 示杆1和杆2的轴力,则在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载荷P=N1cosα+N2cosβ; (B) N1sinα=N2sinβ; (C) 许可载荷[P]=[σ] A(cosα十cosβ); (D) 许可载荷[P]≤[σ] A(cosα十cosβ)。 3-1 “齿形”穕连接件尺寸如图所示,两端受拉力P作用。已知挤压许用应力为[σC],则连 接件的挤压强度条件为 。 (A) 2P/( h-e) b≤[σC]. (B) P/eb≤[σC]. (C) P/( h-e) b≤[σC]. (D) 2P/eb≤[σC]. P e P a a b b 3-2 如图所示“齿形”穕连接件两端受拉力P=40KN作用。设 =120mm,b=80mm,a=350mm,e=50mm, 则下列结论中 是正确的。 (1) 挤压应力σC=10Mpa. (2) 挤压应力σC=14.3Mpa. (3) 剪切应力τC=0.71Mpa. (4) 剪切应力τC=1.43Mpa. (A) (1),(3)。 (B) (1),(4)。 (C) (2),(3)。 (D) (2),(4)。 3-3 图2-2所示矩形截面的低碳钢板状拉伸试件,在上下端部开有圆孔,孔内插入销钉,荷载通过销钉作用于试件。试件与销钉的材料相同,许用剪应力为[τ],许用挤压应力为[σC],试件的拉伸强度极限为σb。为使试件被拉断时,断裂面出现在AB段,上下端部不破坏,则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P (1) 销钉直径d≥ 4bt?b????。 d 2bt?b(2) 销钉直径有d≥ b?b??c?及d≥ ???? 两式确定。 t a L0 (3) 试件端部宽度c≥ b?b??c?。 (4) a≥ b?b。 2???(B) (3),(4). (D) (2),(3),(4). (A) (1),(2). (C) (1),(2),(3). P c 3-4 图示铆接件,荷载为P,铆钉直径为d,上部板件的形状尺寸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中哪些 是正确的?答: 。 2 (1) 铆钉在剪切面上的剪应力τ=4P/3πd. (2) 铆钉的挤压应力σC=P/3dt. 1 (3) 上部板件在截面1-1处拉应力σ=P/3(b1-d)t. 3 (4) 上部板件在截面3-3处拉应力σ=P/(b3-d)t. (A) (1),(2). (B) (3),(4). (C)全对。 (D)全错 P 1 b1 1 2 2 b2 3 3 t P b3 3-5 插销穿过水平放置的平板上的圆孔,在其下端受有一拉力P.该插销的剪切面面积和挤 压面积分别等于 (A) πdh,πD/4; (B) πdh,π(D-d)/4; (C) πDh,πD2/4; (D) πDh,π(D2-d2)/4。 3-6 在图中,若板和铆钉为同一材料,且已知[σbs]=2[τ],为了充分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则 铆钉的直径d应该为 2 2 2 (A) d=2t; (B) d=4t; (C) d=4t/π; (D) d=8t/π。 4-1 左端固定的直杆受扭转力偶作用,如图所示。在截面1-1和2-2处扭矩为 。 (A) M1-1=12.5kNm,M2-2=-3kNm 1 。 (B) 2 M1-1=-2.5kNm, M2-2=-3kNm。 (C) M1-1=-2.5kNm,M2-2=3kNm。 (D) M1-1=2.5kNm, M2-2=-3kNm。 4-2 图示传动轴的转速n=300r/min,主动轮A的输入功率NA=500kW,从动轮B,C,D的输 出功率分别为NB=NC=150 kW,ND=200 kW(不计轴承摩擦所耗的功率)。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 (2) (3) (4) 1 2 1 4.5 2 5 TA TB B TC C TD D A 各轮转动的方向与轮作用于轴的扭矩方向一致。 TB=4.78kNm。 轴内最大扭矩Mmax出现在CA段。 轴内最大扭矩Mmax=9.56kNm。 (A)(1),(3)。 (B)(2),(4)。 (C)(1),(2),(3)。 (D) (2),(3),(4)。 4-3 圆轴AB的两端受扭转力偶矩TA和TB作用,如图所示。假想将轴在截面C处截开,对于左右两个隔离体,截面C上的扭矩分别用Mn和Mn1表示,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TB TA A C Mn A (A) Mn为正,Mn1为负 。 (C) Mn和Mn1均为正。 B 1 Mn C C B (B) Mn为正,Mn1为负 。 (D) Mn和Mn1均为负。 4-4 如图所示,传动轴的转速n=200r/min,主动轮A的输入功率为NA=40kW,从动轮B, C,D,E的输出功率分别为NB=20kW, NC=5kW,ND=10kW,NE=5kW,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 答: 。 (1) (2) (3) (4) B A C D 轴上最大扭矩Mmax出现的部位在BA段。 轴上最大扭矩Mmax出现的部位在AC段。 轴上BC段的扭矩与AC段的扭矩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轴上最大扭矩Mmax=0.955kNm。 (A) (1),(3)。 (B) (1),(4)。 (C) (2),(4)。 (D) (3),(4)。 4-5 下列单元体的应力状态中哪些属于正确的纯剪状态?答 。 (1) τ τ τ τ (2) τ τ τ (3) τ τ τ τ τ (4) (A) (1),(2)。 (B) (3)。 (C) (4)。 (D) (1),(2),(3),(4)。 4-6 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 答:——。 (1) 剪应力互等定理是根据平衡务件导出的。 (2) 剪应力互等定理是在考虑平衡、几何、物理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导出的。 (3) 剪应力互等定理只适用于受扭杆件。 (4) 剪应力互等定理适用于各种受力杆件。 (A) (1),(3)。 (B) (1),(4)。 (C) (2),(3)。 (D) (2),(4)。 4-7 空心圆轴受扭转力偶作用,横截面上的扭矩为Mn,下列四种(横截面上)沿径向的应力 分布图中 是正确的。 (A) (B) (C) (D) 4-8 实心圆轴受扭转力偶作用,横截面上的扭矩为Mn,下列四种(横截面上)沿径向的应力 分布图中 是正确的。 (C) (B) (D) (A) 4-9 直径为D的实心圆轴,两端受扭转力偶矩T作用,轴内的最大剪应力为τ。若轴的外径为D/2,内径改为d /2,则轴内的最大剪应力变为 。 (A) 2τ。 (B) 4τ。 (C) 8τ。 (D) 16τ。 4-10 外径为D,内径为d的空心圆轴,两端受扭转力偶矩T作用,轴内的最大剪应力为τ。 若轴的外径为D/2,内径改为d/2,则轴内的最大剪应力变为 。 (A) 2τ。 (B) 4τ。 (C) 8τ。 (D) 16τ。 4-11 外径为D,内径为众d=0.5D的空心圆轴,两端受扭转力偶矩T作用,轴内的最大剪 应力为τ。若轴的外径不变,内径改为d1=0.8D,则轴内的最大剪应力变为 。 (A) 1.82τ。 (B) 1.59τ。 (C) 1.35τ。 (D) 1.14τ。 4-12 有两根圆轴,一根是实心轴,直径为D1,另一根是空心轴,内径为d2,外径为D2,d2/D2=0.8 若两轴横截面上的扭矩相同,且轴内的最大剪应力相等,则它们的外径之比D2/D1为 。 (A) 1.19。 (B) 1.25。 (C) 1.50。 (D) 1.81。 4-13 设空心圆轴的内径为d,外径为D,d/D=α,则其横截面的极惯性矩Ip和抗扭截面模量 Wt的表达式为 . (A) Ip=1/64πD4(1-α4), Wt =1/32πD3(1-α3). (B) Ip=1/32πD4(1-α4), Wt =1/16πD3(1-α3). (C) Ip=1/32πD4(1-α4), Wt =1/16πD3(1-α4). (D) Ip=1/32π(D4-d4), Wt =1/16π(D3-d3). 4-14 材料相同的两根圆轴,一根为实心抽,直径为D1,另一根为空心轴,内径为d2,外径为 D2,d2/D2=α。若两轴横截面上的扭矩Mn和最大剪应力τmax均相同,则两轴横截面积之比A1/A2为 。 (A) 1-α2。 (B) (1-α4)2/3。 (C) (1-α2)(1-α4)2/3。 (D) (1-α4)2/3/(1-α2)。 4-15 等截面的空心圆轴,两端受扭转力偶矩T=2kNm作用。若圆轴内外径之比α=d/D=0.9,材料的许用剪应力[τ]=50MPa,则根据强度条件,轴的外径D应为 mm。 (A) 106mm。 (B) 95mm。 (C) 84mm。 (D) 76mm。 4-16 图示变截面圆轴,d1=60m m,d2=40mm,若T1=2kNm,T2=1kNm,则轴内的最大剪应力 为 Mpa。 T1 T2 d1 d2 (A) 79.6 (B) 70.7 (C) 64.5 (D) 53.8 4-17 一根空心轴的内、外径分别为d、D。当D=2d时.其抗扭截面模量为 (A) 7πd3/16; (B) 15πd3/32; (C) 15πd4/32; (D) 7πd4/16。 4-18 当实心圆轴的直径增加1倍时,其抗扭强度、抗扭刚度分别增加到原来的 (A) 8和16倍; (B) 16和8倍; (C) 8和8倍; (D) 16和16倍。 5-1 简支梁受集中力作用,如图所示,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P A B C x a b L A AC段,剪力表达式Q(x)=Pb/L。 B AC段,弯矩表达式M(x)=Pb/L x。 C CB段,剪力表达式Q(x)=Pa/L。 D CB段,弯矩表达式M(x)=Pa/L (L-x)。 5-2 简支梁受三角形分部的荷载作用,如图所示,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A) 支座A的反力RA=1/6q0L( ? )。 (B) 支座B的反力RB=1/3q0L(? )。 (C) 梁截面的剪力表达式Q(x)=1/6 q0L- q0x2/2L。 (D) 梁截面的弯矩表达式M(x)=1/6 q0Lx- q0x3/3L。 5-3 外伸梁受载情况如图,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q0 A x L B q q x A B a a a (A) 梁上各截面的剪力Q(x)≥0。 (B) 梁上各截面的弯矩M(x)≤0。 (C) 在a 5-4 多跨静定梁的两种受载情况1和2,如图示。以下结论中 是正确的。 (A) 两者的Q图和M图完全相同。 (B) 两者的Q图相同,M图不同。 P 1 L a 2 L P a (C) 两者的Q图不同,M图相同。 (D) 两者的Q图,M图均不同。 5-5 多跨静定梁受集中力偶作用,如图示。以下结论中 是正确的。 (A) 各截面剪力相等。 (B) 右支座的反力R=M0/a( ? )。 (C) 各截面弯矩M(x)≤0。 (D) 梁内Mmax=M0。 5-6 多跨静定梁受集中力偶作用,如图示。以下结论中 是正确的。 M0 x L a M0 x L a (A) 各截面剪力相等。 (B) 右支座的反力R=M0/a( ? )。 (C) 各截面弯矩M(x)≤0。 (D) 梁内Mmax=M0。 5-7 多跨静定梁的两种受载情况如图示。以下结论中 是正确的。 M0 MA B A C a L RA (A) a值愈大,则MA也愈大。 (B) L值愈大,则MA也愈大。 (C) a值愈大,则RA也愈大。 (D) L值愈大,则RA也愈大。 5-8 梁的受力情况对称于中央截面,如图示。以下结论中 是正确的。(QC和MC分 别表示中央截面C上的剪力和弯矩)。 q P P q C A B L ab b a L(A) QC=0, MC=0。 (B) QC≠0, MC≠0。 (C) 一般情况下QC=0, MC≠0。 (D) 一般情况下QC≠0, MC=0。 5-9 梁的受力情况如图示。求跨度中央C处的剪力QC和弯矩MC,以下结论中 是正 确的。 q A B a C a (A) QC=0, MC=0。 (B) QC=qa/2, MC=0。 (C) QC=-qa/2, MC=0。 (D) 这是超静定问题,必须利用变形协调条件来求解。 5-10 长4m的简支梁,其弯矩图如图所示,则梁的受载情况为 。 M 10kNm (+) 1m 2m 1m (A) 在0≤x≤1m处及3m≤x≤4m处,有均布荷载作用。 (B) 在1 m≤x≤3m处,有均布荷载作用。 (C) 在x=1m及x=3m处,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集中力作用。 (D) 在x=1m及x=3m处,有大小相等方向向下的集中力作用。 x 5-11 左端固定的悬臂梁,长4m,梁的剪力图如图所示。若荷载中没有力偶,则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Q 10kN (A) 梁的受载情况是:2m≤x≤4m处受均布荷载q=10kN/m( ? )作用。x =4m 处有集中 力P=10kN(? )作用。 (B) 固定端有支反力R=10 kN(? )和支反力偶矩M=20 kNm(逆时针)作用。 (C) 弯矩图在0≤x≤2m处为斜直线,在2m≤x≤4m处为二次曲线。 (D) 梁上各截面的弯矩均为负值。 (+) (-) 2m 2m 10kN x 5-12 右端固定的悬臂梁,长4m,梁的剪力图如图所示。若荷载中没有力偶,则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Q 10kN x (-) 2m 2m 10kN (A) 梁的受载情况是:0≤x≤2m处有三角形分布荷载q(x)=Ax(? )作用,A=5kN/m, 在 2m≤x≤4m处受均布荷载q=10kN/m(? )作用。 (B) 弯矩图在0≤x≤2m处为三次曲线,在2m≤x≤4m处为二次曲线。 (C) 在x =2m 处,弯矩值为20/3 kNm。 (D) 在x =4m 处,弯矩值为-20/3 kNm。 (+) 5-13 长4m的简支梁,梁的剪力图如图所示。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3kN Q (+) x (-) 1kN 3m 1m (A) 梁在0≤x≤4m处,受均布荷载q=10kN/m(? )作用。 (B) 梁左端支反力R1=3 kN( ? ),右端支反力R2=1 kN( ? )。 (C) 梁上必有集中力偶作用。 (D) 集中力偶的作用点必在右支座上。 5-14 长4m的简支梁,梁的剪力图如图所示。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Q 10kN (+) 10kN (+) x (-) (-) 2m 2m 10kN 10kN (A) 梁上有均布荷载q=10kN/m(? )作用。 (B) 在x =2m 处,有集中力P=20kN(? )作用。 (C) 梁内最大弯矩出现在跨度中央(即x =2m 处)。 (D) 弯矩图对称于中央截面。 5-15 简支梁受力情况如图所示,L>a>0。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C) RA P A a = P D B C L a (A) 支座A的反力RA向下。 (B) 支座B的反力RB向上。 RB=P。 (D) 梁的中央截面上弯矩为零。 5-16 悬臂梁受力情况如图所示,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A) 梁的剪力图为二次曲线。 (B) 梁上各截面的剪力Q(x)≤0。 (C) 梁的弯矩图为三次曲线。 (D) 梁上各截面的弯矩M(x)≤0。 5-17 外伸梁受载情况如图示,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A) 在CB段,Q=-5/4qa。 (B) 在AC段和BD段,各截面不出现负剪力。 (C) 在截面C处,M=3/4qa2。 (D) 在梁上,M=0的截面有两处。 5-18 梁的截面为对称空心矩形,如图所示。则梁的抗弯截面模量W为 。 q0 A x L B P=2qa q A C B a a a M0 M0 b1 b h1 h (A) bh2/6。 (B) bh2/6-b1h12/6。 (C) (bh2/12- b1h12/12)/ h/2。 (D) (bh3/12- b1h13/12)/ h1/2。 5-19 两根(b*h)矩形截面的木梁叠合在一起,两端受力偶矩M0作用,如图示。该组合梁 的抗弯截面模量W为 。 M0 h h b M0 (A) bh/6。 (B) 2(bh/6)。 (C) b/6(2h)2。 (D) 2(bh3/12)/ h。 5-20 两根矩形截面的木梁按两种方式拼成一组合梁(拼接的面上无粘胶),梁的两端受力偶矩M0作用,如图示。以下结论中 是正确的。 M0 (A) 两种情况σmax相同. (C) 两种情况中性轴的位置相同. M0 aa 2a 2a a a (B) 两种情况正应力分布形式相同. (D)两种情况都属于纯弯曲. 5-21 T形截面梁,两端受力偶矩M0作用,如图示。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A) 梁截面的中性轴通过形心。 (B) 梁的最大压应力出现在截面的上边缘。 (C) 梁的最大压应力与最大拉应力数值相等。 (D) 梁内最大压应力的值(绝对值)小于最大拉应力。 5-22 T形截面梁,两端受力偶矩M0作用,如图示。若材料的抗压许用应力[σy]大于抗拉许用 应力[σl],则梁截面的位置应如何安放?答: 。 M0 M 0 M0 M0 A B C D 5-23 图示悬臂梁和简支梁的长度相等.它们的 (A) Q图相同,M图不同; (B) Q图不同,M图相同; (C) Q、M图都相同; (D) Q、M图都不同。 5-24 图示简支梁,当集中力偶在CB段上移动时,AC段任—截面上的 (A) M改变,Q不变; (C) M、Q都改变; (B) M不变,Q改变; (D) M、Q都不变。 5-25 梁在集中力偶作用截面处 (A) M图无变化,Q图有突变; (B) M图无变化,Q图有折角; (C) M图有突变,Q无变化; (D) M图有突变,Q图有折角。 5-26 梁在集中力作用的截面处 (A) Q图有突变,M图光滑连续;(B) Q图有突变,M图连续但不光滑; (C) M图有突变,Q图光滑连续;(D) M图有突变,Q图连续但不光滑。 5-27 图示简支梁中间截面B上的内力为 (A) M=0, Q=0; (B) M=0, Q≠0; (C) M≠0, Q=0; (D) M≠0, Q≠0。 5-28 图示悬臂梁载面B上的剪力值和弯矩值分别为 (A) q0a/2, -q0a/6; 2 (B) q0a, -q0a/3; 2 (C) q0a/2, -q0a2/3; (D) q0a, -q0a2/6。 5-29 中性轴是梁的什么的交线? (A) 纵向对称面与横截面; (B) 纵向对称面与中性层; (C) 横截面与中性层; (D) 横截面与顶面或底面。 5-30 梁发生平面弯曲时,其横截面绕什么旋转? (A)梁的轴线; (B)中性轴; (C)截面的对称轴; (D)截面的上(或下)边缘。 6-1 对矩形截面的梁,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A) 出现最大正应力的点上,剪应力必为零。 (B) 出现最大剪应力的点上,正应力必为零。 (C) 最大正应力的点和最大剪应力的点不一定在同一截面上。 (D) 梁上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截面,即该截面上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均为零。 6-2 对于等截面梁,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 (A) 最大正应力?(B) 最大剪应力?(C) 最大剪应力?max必出现在弯矩值max必出现在剪力值 M为最大的截面上。 Q为最大的截面上。 Qmax的方向一致。 max的方向必与最大剪力 (D) 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在数值上必定相等。 6-3 矩形截面的悬臂梁,受载情况如图示。以下结论中 是错误的。(σ,τ分别表 示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 P A B C M=PL D b h L/2 L/2 (A) 在点A处,σ=0,τ=0。 (B) 在点B处,σ=0,τ=3P/2bh。 (C) 在点C处,σ=0,τ=0。 (D) 在点D处,σ=0,τ=3P/4bh。 6-4 长4m的剪支梁受垂直向下的均布荷载q作用,梁的截面如图所示(点C为形心, IZ=5.33×10-6m4)。材料的许用拉应力[σL]=80Mpa, 许用压应力[σY]=160Mpa, 则梁的最大许可荷载qmax 。 20 80 100 C z z 20 100 (A) 5.33kN/m。 (B) 4.28kN/m。 (C) 3.56kN/m。 (D) 6.83kN/m。 6-5 长4m的悬臂梁,自由端受集中力P作用,梁的材料为铸铁,许用拉应力[σL]=42Mpa, 许 用压应力[σY]=160Mpa。梁的截面如图示,h=200mm,截面形心离下缘的距离a=160mm,截面的形心主惯性矩Iz=8400mm4。则P的最大容许值为 。 P L C h a z y (A) 16kN。 (B) 18kN。 (C) 21kN。 (D) 24kN。 6-6 矩形截面的变截面梁AB如图示。梁的宽度为b,高度为2h(AC段)和h(CB段), 许用应力[σ],设固定端处梁的最大应力σmax=0.75[σ],则下列结论中 是正确的。 P x A B C a a (A) 梁AB是安全的。 (B) 梁AB是不安全的。 (C) 因条件不全,无法判断梁AB是否安全。 (D) 应力公式σ=M/W只适用于等截面梁,对变截面梁不适用。 6-7 矩形截面的变截面梁AB如图示。梁的宽度为b,高度为2h(CD段)和h(AC,DB 段),许用应力[σ]。为使截面C,E,D上的最大应力均等于[σ],加强部分的长度2b应取多少?答 。 P B A C D b E b L/2 L/2 (A) 7/8L。 (B) 3/4L。 (C) 1/2L。 (D) 1/4L。 6-8 矩形截面梁的两端受力偶矩M0作用。设横截面积为A,横截面上的应力σ=Cy,(C为 长量),则下列结论中哪些是正确的?答 。 (1) 因横截面上的轴力为零,故∫AydA=0。 (2) 因横截面上绕y轴的弯矩为零,故∫AyzdA=0。 (3) 因横截面上绕z轴的弯矩为M0,故C∫Ay2dA=M0。 (A) (1),(2)。 (B) (1),(3)。 (C) (2),(3)。 (D) 全对。 6-9 矩形截面梁,若截面高度和宽度都增加1倍,则其强度将提高到原来的多少倍? (A) 2; (B) 4; (C) 8; (D) 16。 6-10 T形截面铸铁梁,设各个截面的弯矩均为正值。则将其截面按哪个所示的方式布置,梁 的强度最高? 6-11 矩形截面梁剪切弯曲时,在横截面的中性轴处 (A) 正应力最大,剪应力为零; (B) 正应力为零,剪应力最大; (C) 正应力和剪应力均最大; (D) 正应力和剪应力均为零。 6-12 T形截面梁在剪切弯曲时,其横截面上的 (A) σmax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的点处,τmax发生在中性轴上; (B) σmax发生在中性铀上,τmax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的点处; (C) σmax和? τmax均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的点处; (D) σmax和? τmax均发生在中性轴上。 6-13 等强度梁各个横截面上的 。 (A) 最大正应力相等; (B) 最大正应力都等于许用正应力[σ]; (C) 最大剪应力相等; (D) 最大剪应力都等于许用剪应力[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