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清代情理法的实际适用 下载本文

浅议清代情理法的实际适用

[摘 要] “天理”、“国法”、“人情”属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范畴。在清代,司法实践表层上依据成文法,而没有固定性的情理在深层次持续运转。情理也筑成了清代司法审判的指导原则。理在古义中蕴含着行为规范,情理也会在法的实施方面起到作用,处于优先地位。在情理法三者之中,“情理为本,法为用”,情理法从人际关系出发,做出事实与法律相结合的裁断。

[关键词]情理法;清代;司法适用 前言

情理法属于理论法学中的一块基础研究领域。自上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对此内容投入必要的关注与研究。目前较为集中的观点是“天理”、“人情”、“国法”是“三位一体”的,彼此联系渗透。在中国传统法观念上,三者隐形作用于古人的社会生活。如在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户婚门》的187个民事案例中,引用了法律条文进行裁判的才54个,其余的三分之二多是以“人情”或“情理”作为裁判理由的。情理属于我国司法官员特有的公平、正义理念,体现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反映的是儒家式“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最近几年“司法改革”这词一直很热门。毋庸置疑,富二代豪车撞人、药家鑫等案件都撞在了舆论的枪口上。受到新闻媒体的影响,人民群众有意见、有想法,对案件的处理进行持续地关注。不得不说,如何在司法中把握、考量执法与民情的关系,如何权衡国法与民意的争执点,如何处理好法律实施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理应反思、自省的关键点。“以古为鉴”,我们可以得知情理法在中国古代审判方面是得到了很好地运用,到了清代,这方面已经比较炉火纯青了。从情理法的起源、发展来看,国法与人情或多或少会有冲突,这就要求司法官在中庸哲学下掌握好一个“度”,做到罚当其罪,罪责刑相一致的点、线、面相结合。情理对法的实施影响是深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情理法作为一种司法实践方式,弥补了古代中国民事立法的不足,起到了定纷止争的作用。

一、情理法的定义、范围、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情理法这三个词连用的频率是很高的。那么何谓情理法?简而言之,天理、国法、人情也。早在夏商时期,天理就反映出中国古时候一种特有的朴素哲学观,统治者把这种天道观运用到政治生活与法律规范中。皇帝就是天子,负责实施天的旨意,毫无疑问地强调了君主的绝对权威。天理这词很抽象,很模糊。汉代董仲舒适时发展出一套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把“天理”的内涵伦理化了,进一步把天理具体为三纲五常。不去遵守三纲五常的行为规则,便是“逆天理,反天道”。宋朝程朱理学一时成为显学,更是把天理推上了至高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纵观历朝历代,“天理”一方面影响着国家立法活动,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日常社会生活中。

国法是依照天理为指导原则而制定出来的法律条文。中国古时候历代有编纂法典、律令的习惯,可是社会是多样化的,僵化、呆板的成文法不可能罗列、考量所有新情况、复杂案例。国法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其他辅助手段加以弥补其不足之处。至于人情,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带有不同的含义。《礼记·礼运》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人情就是在这七种情绪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之常情就是平常人所认为的想法、观念。从狭义上来看,中国古代的人情表现出浓重的血缘伦理色彩的家族亲情。从广义上来看,人情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