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合成和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细胞有:
A.睾丸间质细胞 B.睾丸支持细胞 C.肾上腺皮质细胞 D.卵泡膜的膜细胞 E.黄体细胞
50、参与颜面形成的结构是:
A.内侧鼻突 B.上颌突 C.外侧鼻突 D.下颌突 E.额鼻突
二、简答题(按括号内的要求简要回答):每题4分,共20分。
1、Lymphoid Nodule(分布、结构、功能)。
2、胃底腺壁细胞(分布、结构和功能)。 3、Synapse(类型、结构、功能)。 4、Implantation(定义、位置和过程)。 5、黄体(形成、结构和功能)。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叙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类。 2、叙述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 3、叙述肝小叶的结构与功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 B 2. A 3. E 4. C 5. B 6. A
7. A
8. B 9. D 10. C 11. C 12. D 13.E
14. C
15. B 16. D 17. B 18. C 19. D 20.E 21. B
22. A 23. D 24. B 25. A 26. A 27. D 28. D
29. E 30. E 31. B 32. A 33. E 34. A 35. A
36. B 37. C 38. B 39. D 40. E 41. C 42. C
43. A 44. C 45. E
(二)X型题
46. ABCDE 47. ABCE 48. ABCE 49. ACDE 50. ABCDE
二、简答题
1、Lymphoid Nodule(分布、结构、功能)。
淋巴小结分布于淋巴结的浅层皮质和脾的白髓。结构:以B细胞为主密集而成的球形的淋巴组织。功能活跃的淋巴小结中心浅染,可见细胞分裂相,称生发中心。发育成熟的淋巴小结的生发中心可分为暗区(生发中心内侧聚集着较大而幼稚的B细胞)和明区(生发中心外侧聚集着中等大的B细胞),生发中心周边为小淋巴细胞,在近被膜侧的小淋巴细胞常聚集成帽状结构,称小结帽。功能:产生B细胞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
2、胃底腺壁细胞(分布、结构和功能)。
分布:胃底腺的颈部和峡部。结构:细胞体积大呈圆锥形,细胞核圆形居中,胞质嗜酸性。电镜下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形成细胞内分泌小管 。小管腔面有大量的微绒毛,扩大小管的表面积。小管周围的胞质有光滑的小管和小泡,称微管泡系统,是分泌小管膜的贮备形式。胞质内还有大量的线粒体、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等。线粒体为壁细胞的合成功能提供能量。功能:壁细胞分泌盐酸,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形成胃蛋白酶。盐酸也有杀菌作用。人的壁细胞还分泌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有利于回肠对维生素B12吸收,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3、Synapse(类型、结构、功能)。 类型:包括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结构:(1)电突触是通过缝隙连接直接传递电信息。(2)化学性突触:电镜下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突触前成分是轴突终未的膨大部分,主要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小泡组成。突触前膜为轴突终未与后一神经元相接触的细胞膜,比一般细胞膜略厚。突触小泡呈圆形或椭圆形,其内含有乙酞胆碱、去甲肾上腺素或肽类等神经递质。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狭窄间隙,含有糖蛋白和一些细丝状物质。突触后成分是后一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与突触前成分相对应的局部区域。该处的细胞膜增厚,为突触后膜,含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当神经冲动抵达突触前膜时,突触小泡贴附在突触前膜上,以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引起后一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4、Implantation(定义、位置和过程)。 定义: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植入开始于受精后的5?7天,完成于11?12
天。位置:正常植入于子宫底或体部。植入过程:包括4步骤(1)黏附:内细胞群侧的滋养层与子宫内膜接触黏附。(2)滋养层外延生长:与内膜接触的滋养层得到营养物质,分裂增殖并向周围扩展。(3)侵入:分裂增殖并向外扩展的滋养层细胞,分泌蛋白水解酶分解子宫内膜,形成缺口,胚泡从此处侵入子宫内膜。(4)上皮修复:胚泡侵入子宫内膜后,由周围的上皮增生延伸,封闭缺口,植入完成。
4、黄体(形成、结构和功能)
(1)形成: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塌陷,在LH的作用下,卵泡壁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体积增大,分化为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称为黄体。颗粒细胞分化为粒黄体细胞,膜细胞分化为膜黄体细胞。(2)结构:这两种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征,细胞内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管状嵴的线粒体,还有脂滴和黄色脂色素。(3)功能与发育:粒黄体细胞主要分泌孕酮,而膜黄体细胞与粒黄体细胞协同作用分泌雌激素。若排出的卵未受精,黄体发育14天左右退化,称月经黄体。黄体退化由结缔组织代替形成白体。若排出的卵受精,在胎盘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黄体继续发育,称妊娠黄体,除分泌雌激素和孕酮外,还分泌松弛素,其可松弛子宫平滑肌,有利于维持妊娠。
三、问答题
1、叙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类(10分)。
功能: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有一些神经元尚具有内分泌功能。 结构: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呈球形、锥体形、梭形、梨形和颗粒形等。神经元的细胞膜在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中起重要作用。神经元的胞体包括细胞核和周围的胞质。胞体是整个细胞的代谢和营养中心。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呈球形,核膜清楚,核仁大而明显,染色质细小而分散,着色浅,呈泡状。细胞核周围的细胞质称核周质,除含一般细胞器外,还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尼氏体光镜下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状。电镜下,由密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分布其间的游离核糖体组成,表明胞体具有活跃的合成蛋白质功能。神经原纤维在银染标本上呈棕黑色细丝,在胞体内交织成网,在突起内平行成束。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起细胞骨架作用,并参物质运输。神经元的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类,树突是自胞体发出的较短的突起,多分支。其内部结构与胞体基本相似,但无高尔基复合体。树突表面常有许多棘状或小芽状突起,称树突棘,是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树突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向胞体方向传导。神经元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呈圆锥形,称轴丘。轴丘和轴突内不含尼氏体。轴突未端分支较多,称轴突终未。轴突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向轴突终末。
分类:(1)按突起的数目,可将神经元分为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假单极神经元三种。(2)按功能可将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接受体内外刺激,将信息传向中枢。运动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递给肌细胞和腺细胞,调节他们的功能活动。中间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位于前两者神经元之间,起信息加工和传递作用。(3)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化学性质可将神经元分为:胆碱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和氨基酸能神经元等。 2、叙述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10分)。 三胚层的形成:(1)原条的形成:第3周初,上胚层细胞迅速增殖,并不断向胚盘一端中线处迁移,形成一条增厚的细胞索,称原条。原条形成可确定胚的头尾方向,形成原条的一端为胚体的尾,相对的一端为胚体的头端。原条头端膨大称原结,中央的凹陷称原凹,其余的原条中间形成浅沟称原沟。(2)胚内中胚层的形成:原条的部分细胞经原沟向深部迁移,在上下胚层之间,迁移增殖扩展,形成一细胞层称胚内中胚层。胚的头尾各有一区域无中胚层,内外胚层相贴分别称为口咽膜和泄殖腔膜。(3)内胚层形成:原条的另一部分细胞进入下胚层,并完全置换了此层的细胞,形成一层新的细胞,称内胚层。(4)外胚层:当中胚层和内胚层形成后,上胚层改称外胚层。 三胚层分化:(1)外胚层:原结的细胞增殖,在胚体中轴的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一条细胞索 ,称脊索。脊索诱导外胚层的细胞增殖形成神经板,神经板中央形成浅沟为神经沟,其两侧隆起的细胞称神经褶,神经褶的细胞在胚体中线愈合成神经管,并向头尾两侧延伸,最终形成胚体背侧的封闭神经管。神经管两侧的外胚层融合形成体表外胚层。神经管愈合时,
神经褶的细胞迁移形成神经嵴。神经管分化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垂体和视网膜等;神经嵴分化为周围神经系统及肾上腺髓质等结构。体表外胚层,分化为表皮及其附属器官、角膜、内耳膜迷路、腺垂体的上皮等; (2)中胚层:位于脊索两侧的中胚层增殖形成细胞索称轴旁中胚层,以后分为节结状称体节。体节分化为皮肤的真皮,大部分中轴骨骼及骨骼肌。轴旁中胚层外层称间介中胚层,主要分化为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中胚层最外侧的为侧中胚层,口咽膜侧的侧中胚层融合形成生心区,发育形成心脏。其余的侧中胚层形成胚内体腔、脏壁和体壁中胚层。胚内体腔形成胸腔、心包腔和腹腔。脏壁和体壁中胚层分别形成消化、呼吸系统和体壁的骨骼、肌肉、血管和结缔组织。(3)内胚层:随着胚体由盘状变为圆柱体,内胚层形成原始消化管,被包入体内。原始消化管分化为消化系统和下呼吸道与肺的上皮、中耳、甲状腺和甲状腺旁腺、膀胱等的上皮组织。
3、叙述肝小叶的结构与功能(15分)。 结构:(1)肝板:肝板由肝细胞单行排列成板状,凸凹不平,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板上有孔。肝细胞体积大,呈多面体形。细胞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核染色浅。肝细胞的细胞器发达,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结构。滑面内质网,有多种酶系,参与合成胆汁、糖原、低密度脂蛋白等;参与胆红素、脂类和激素的代谢和固醇类激素的灭活;有解毒作用。高尔基复合体参与肝细胞的合成、分泌活动。溶酶体消化肝细胞内衰老的细胞器和过剩物质。微体为有膜包被的大小不等的小体,内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清除过氧化氢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线粒体也很多,为肝细胞提供能量。(2)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的腔隙内。血窦腔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有孔,细胞间隙大,内皮外无基膜。血窦壁的结构特点有利于血浆的通透和与肝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血窦腔内有肝巨噬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肝巨噬细胞形态不规则,有丝状伪足。肝巨噬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成员,具有活跃的吞噬功能;杀伤肿瘤细胞;处理和传递抗原。大颗粒淋巴细胞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肝癌细胞。(3)窦周隙:是肝细胞与血窦内皮之间的间隙,血浆透过血窦壁进入窦周隙,肝细胞的血窦面有大量的微绒毛,伸入窦周隙,浸于血浆中,有利于物质交换。窦周隙内有散在的网状纤维和贮脂细胞,贮脂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突起,电镜下贮脂细胞胞质内有许多脂滴,内含有维生素A。贮脂细胞在病理情况下产生网状纤维。(4)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中央,管壁由内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但无平滑肌,管壁上有许多血窦开口。(5)胆小管:是肝板内相邻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电镜下胆小管腔面有许多微绒毛伸入腔内,胆小管周围的肝细胞膜形成紧密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等连接复合体,起封闭胆小管的作用。 功能:(1)有合成功能,合成多种蛋白质、胆汁、糖原、低密度脂蛋白等(2)参与脂类、激素、胆红素的代谢,激素灭活功能。(3)有解毒作用。(4)贮存维生素A。 (5)有防御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