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提高卷(六)
一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1.下列关于题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创作中,有的仅有重复,是“千篇一律”;有的富有变化,是“千变万化”。 B.“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和变化。 C.“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意思是指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之间既有重复又有联系,从而达到和谐的统一。
D.“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音乐、建筑等艺术创作中,既有重复,即“千篇一律”;又有变化,即 “千变万化”。
2.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创作只有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才能表现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B.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是非常重要的,“万变不离其宗”中的“宗”指的是音乐的变奏。 C.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通过重复与变化一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D.“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也具有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舞蹈艺术表达某一种思想感情,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重复之中又
1
有相应的变化。
B. 作者善于从不同类别的材料中筛选出具有共性的东西,并发现共同的规律,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C. 建筑设计要努力做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是由艺术规律决定的。
D. 课文开门见山地讲述了建筑领域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建筑审美的独到见解。
4.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卢沟桥石柱上雕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尽管千态万状,但仍然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B.一切优秀的个体或者组群建筑,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取胜,既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建设正在追求多样化,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性在城市建设上不会起什么作用。
D.文学创作是艺术创作的一种,从宏观的角度看,它也是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
二
麦当劳地方化的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体现。想想历史上所有其他外来文化的传入,不都有着相似的过程吗?不论是外来的有形器物还是外来的无形思想,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中国的火药传到西方就被变成了制作快枪利炮的材料。中国的指南针传到西方就成为他们远航进行殖民扩张的工具。中国百姓日常用的笤帚到了西方往往变成挂在墙上的艺术品。20世纪80年代初,当西服重新在国内出现时,被赋予了开放的符号意义,穿不穿西服则有了保守与否的政治含义。这和20世纪初源于西方的中山服被视作革命的象征有其相似之处。
“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全球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它不是一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仰。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 1.下列对文中火药、指南针、笤帚、西服、中山装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火药、指南针、笤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西服、中山装”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二者都是文化。
B.“火药、指南针、笤帚”和“西服、中山装”到了异国他乡,都改变了原来的性质。 C.“火药、指南针、笤帚”和“西服、中山装” 到了异国他乡,都被改造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D.“火药、指南针、笤帚”和“西服、中山装”到了异国他乡,都被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 2.下列对文段中“全球化”特征的描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广泛、频繁、激烈、深入的文化接触和冲撞。B.文化的接触和冲撞,文化的互动和吸纳。
2
C.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D.当今最时髦的社会文化互动和吸纳,历史上从未有过。 3. 对下列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土化”就是“地方化”。 B.“麦当劳文化”体现的是“美国文化”。 C.“全球化”就是“全盘西化”。 D.“美国式”就是“美国文化”。 4.下列对第二段中“时髦”一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主张,是非常时尚的。 B.作者认为,人们与时俱进,信仰“全球化”,有利于推动时尚文化的发展。
C.作者认为,“全球化”名称虽新,而实质不过是世界文化的更为频繁而深入的交流互动。 D.作者认为,“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新事物,值得提倡和宣传。
三
。
这是德国谚语,不是普遍真理,然而它指出了值得注意的倾向。历史上有些重大错误,就是这两种倾向相结合的产物。青年人满怀希望,向往将来,进取心强,求知心切。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的:少年人如朝阳,如乳虎,如铁路,如白兰地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这些优点是极可宝贵的。不过,由于经验不足,思虑不周,受骗上当者,也大有人在。因此,自觉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是一件大事。
进一步说,许多实践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创新”:或者发现新事物,或者发明新器皿,或者建立新理论,或者写出新作品。总之,贵在一个“新”字。而“新”,自然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要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 1.根据下文,开头横线处应填的语句是( ) A.“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B.“青年人相信许多真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假东西。” C.“老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青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D.“老年人相信许多真东西,青年人怀疑许多假东西。”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要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B.历史上有些重大错误,就是这两种倾向相结合的产物。 C.许多实践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创新”。 D.自觉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是一件大事。 3.选文引用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这段话,其作用是 ( ) A.为了赞扬青年人满怀希望,向往将来,进取心强,求知心切的优点。
B.在肯定青年人身上的优点的同时,指出不少年轻人也存在众多缺点,从而强调“自觉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是一件大事”。
C.为了批评很多年青人存在经验不足,思虑不周,受骗上当等缺点。
D.为了证明“历史上有些重大错误,就是这两种倾向相结合的产物”这一观点。 4. 文章的题目是“贵在一个‘新’字”,而文章却并没有具体地谈“创新”,结合文本,分
3
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创新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如何创新却值得探讨。
B.要创新,就必须在思维上有突破,就要有对旧有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这就必须独立思考。所以作者重点谈独立思考,却并没有具体地谈“创新”。 C.因为作者认为,没有怀疑精神,就不会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发现,也就不可能创新;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D.因为作者认为,人们的创新精神不如独立思考能力来得重要。
四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
1.选段中引文里的某些字,其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如“形、貌”等,这现象说明( )
A.古汉语的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没有改变,但只能成为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 B.古汉语的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C.古汉语的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转移了。 D.古汉语的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弱化了。
2.选段中写到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其采用的论证方法( ) A.对比论证 B.比喻论证 C.举例论证 D.类比论证
3. “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中的“差别”是指( ) A.古代文章与现代文章。 B.古代文字与现代文字。 C.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D.古代作品与现代作品。
4.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 文中提到的“服(穿戴)”,“谓(对?说)”两字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 )
A.已经不用,但别的意义还在用。 B.仍在使用,但还有别的意义。 C.不能单用,但与其它词组合,意义不变。 D.虽然使用,但意义有了变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