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
考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卷别 新经济政策 2014·新经济政策;全国2013·新经济政策、社卷Ⅰ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2013·斯大林模式 2017·史料使用与鉴别; 2016·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成就; 2015·斯大林模式; 2013·斯大林模式 ——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 考情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考查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历史理解,关注于历史价值观的考查。命题主要集中在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两大知识点上,全国卷每年都变化角度,反复命题,2017年更是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属于长效热点,价值观的引领以及热点的渗透两种考查方式在备考时更应加以重视 全国卷Ⅱ —— —— 全国—— 卷Ⅲ 全国卷 2010·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17·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
(2016·高考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
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成就。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方法指导 由“1928年”“四年以后”可推知是1932年,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 1932年处于危机中的“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说明美国关注苏联的工业化成就,为寻找解决危机的1
办法,将目光进一步投向苏联 【解析】 A项,经济危机对苏联没有破坏,排除;B项符合题意,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美国人的关注;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
【答案】 B
(2014·高考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
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初期的建设。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
本题考查 时空观念 方法指导 由“1928年”可知处于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过渡时期,政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说明苏联工业化初期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的技术优势,与新经济政策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相吻合 历史解释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
【答案】 D
■练真题——————————————————— 1.(2017·高考全国卷Ⅱ)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解析:选D。材料信息“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回忆录在不同年代被多次修改,体现了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回忆录被多次修改说明回忆录作为史料不能完全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且作者在记述自己事迹时也会出现文过饰非的情况,A项错误;回忆录被多次修改,其可信度未必比其他研究著作高,B项错误;版本新旧与否与接近历史真相无必然关系,C项错误。
2.(2017·高考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
2
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选A。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是分配制度不是管理制度的改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城乡的社会状况,排除C;D是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就是要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正确。
3.(2015·高考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4.(2013·高考全国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1952年。材料指出“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地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A、C两项与斯大林模式下农业长期落后的真实状况不符,排除;加快工业化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B项错误。
5.(2013·高考全国卷Ⅱ)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1931年”这一时间信息,理解斯大林说这段话的含义,结合当时苏联国内外形势思考作答。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斯大林的话体现了他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选B项。
6.(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
3
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选B。通过题干派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可以判断是1918-1921年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A项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以前。C项在1927年以后。D项是在1941年。B项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当时新生的苏维埃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练模拟———————————————————
1.(2018·郴州高三质检)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 300。这从侧面反映出( )
A.物资奇缺,阶级矛盾尖锐 B.苏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不足
C.以物易物,市场贸易取消 D.西方国家对苏俄经济进行封锁
解析:选B。材料只是反映了货币贬值问题,不能体现阶级矛盾尖锐,故A项错误;材料“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 300”,体现了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属于通货膨胀的一种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苏俄1卢布的价值”,反映了卢布尚存在一定价值,故C项错误;西方国家的封锁属于外因,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为自身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
2.(2018·烟台高三检测)“贸易商人设立摊位,跳蚤市场蓬勃发展,农民将食品运到城镇。因有新法律的许可,私人的咖啡馆、商店、餐馆、夜总会、妓院、医院、诊所、信用社甚至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该现象最有可能盛行于( )
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斯大林工业化初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期商品贸易、自由市场及私人经济得以产生和发展,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私人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3.(2018·绵阳高三诊断)1928年,布哈林认为: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 )
A.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 B.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 C.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 D.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
解析:选C。苏联的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苏联人民对工业化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联的工业化是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即过度投资工业,而忽视了民生的改善,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故C项正确;苏联的工业化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不是受其制约,故D项错误。
4.(2018·怀化高三期末)经济学家吴敬琏这样评价苏联某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