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复习重点及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红细胞增多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心肌收缩相关蛋白的破坏 心肌细胞数量减少 心肌细胞凋亡 (一)、心肌结构的破坏 心肌结构改变 肥大心肌收缩成分相对减少 心室扩张

1肌球蛋白头部的ATP酶水解ATP减少 ○ (二)、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2+

2ATP缺乏,引起Ca的转运和分布障碍 ○ 1、心肌能量生成和释放障碍 3ATP缺乏,○心肌细胞不能维持正常的胞内 2、心肌能量储存障碍

离子环境 3、心肌能量利用障碍

4ATP缺乏,心肌蛋白的合成减少 ○(三)、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肌浆网摄取Ca2+的能力减弱 1、肌浆网Ca2+转运障碍 肌浆网Ca2+储存减少 肌浆网Ca2+释放障碍 2、Ca2+内流障碍

3、Ca2+与肌钙蛋白结合障碍 二、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异常

Ca2+复位迟缓

1、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心室舒张负荷降低 2、心室顺应性降低

第四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一、前向衰竭 颈静脉充盈或怒张

二、后向衰竭 1、 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肝脏肿大,肝功能损伤 胃肠道淤血,食欲不振

1体力活动时回心血流量增多,加重肺淤血 ○

2体力活动时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左心室充盈减少 劳力性呼吸困难 ○

2、肺循环淤血 加重肺淤血

3体力活动时需氧量增加,导致呼吸困难 的表现形式 ○

端坐呼吸困难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第十二章 肾功能不全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

1、急性肾功能衰竭:指在病因的作用下,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引起水、

电解质的代谢紊乱,导致有害物质的聚集为主要特征的

13 / 15

综合征

一、病因

1、肾前性因素:是指肾灌流急剧降低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所致的急性

肾衰。

低血容量 心力衰竭 1)、肾缺血的原因 血管床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肝肾综合症 2、肾性因素

肾小球病变 1)、其原因 肾间质损伤 肾小管阻塞 神毒素的作用

3、肾后因素:是指尿路急性受阻所致的急性肾衰 二、发病机制

肾小球内压降低

1、肾缺血的损伤作用 血液CA增加

肾血管收缩 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增强 前列腺素产生减少 激肽系统的作用 2、肾小管阻塞的损伤作用

3、肾小管原尿反流 急性肾衰时尿液会反流入肾间质 受损的肾小管上皮通透性增加 三、机体变化 (一)、少尿期 1、水中毒 2、氮质血症 3、高钾血症 4、代谢性酸中毒

(二)、多尿期

1、当病人的尿量超过400ml/d时,就认为进入了多尿期。尿量进行性增

加是肾功能逐渐恢复的重要标志。

1肾灌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恢复 ○

2坏死的肾小管再生和修复,但新生的肾小管上皮 ○

2、多尿发生的机制 细胞对水、钠的重吸收能力差,故原尿不能浓缩

3肾间质水肿消退,被阻塞的肾小管再通 ○

4代偿性排除更多的溶质,渗透性利尿 ○

(三)、恢复期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 一、病因

1、肾脏疾患 2、肾血管疾患 3、慢性尿路梗阻

14 / 15

4、急性肾衰转化为慢性 二、病程变化及分期 (一)、代偿期 (二)、失代偿期

第一期:肾功能不全期 第二期:肾衰竭期 第三期:尿毒症期 三、发病机制 (一)、矫枉失衡学说 (二)、健存肾单位学说

1、健存肾单位:在慢性肾衰竭时,部分肾单位遭受破坏而丧失功能,残

存的部分肾单位轻度受损仍属正常,被称为健存肾单位。

四、机体变化 (一)、泌尿功能变化

1、尿量的变化:多尿(>2000ml/d) 1)、多尿的机制 2、夜尿

3、尿渗透压的变化(正常尿比重为1.003~1.035) 1)、低比重尿(低渗尿):慢性衰竭的早期,肾浓缩功能减退,而稀释功能

正常,使尿比重最高达1.020,称为低渗尿。 2)、等渗尿:慢性肾衰竭的晚期,肾浓缩功能和稀释功能均丧失,使终尿

的渗透压接近血浆晶体渗透压,称为等渗尿。

此时终尿渗透压为266mmol/L、尿比重:1.008~1.012。

蛋白尿:含有蛋白 4、泌尿成分的变化 血尿:含有红细胞

脓尿:含有大量变性白细胞 (二)、电解质的变化 1、骨性骨营养不良 (三)、代谢性酸中毒 (四)、骨性高血压

1、机制

1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

2毒性物质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 (五)、骨性贫血 ○

3红细胞破坏 ○

4铁的吸收和利用障碍 ○

(六)、出血倾向

第四节 尿毒症

1、尿毒症:是急性慢性肾衰竭发展的最严重阶段,代谢终末产物和内源性毒性物质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发生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称为尿毒症。

甲状旁腺激素

胍类物质、中分子物质 2、公认的尿毒症的毒性物质 尿素、胺类

1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