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事物的绝对均衡状态 D.事物的无变化状态
61.在漫长的演化和进化过程中,最终使精神意识得以产生出来的一个决定性环节就是??。 (D)
A.大脑的高度发达 B.类人猿有了语言 C.类人猿身上发生了手、脚的分工 D.类人猿学会了劳动 62.大脑是意识的??。 (D) A.原因 B.源泉 C.形式 D.器官 63.意识是人脑的??。 (B) A.产物 B.机能 C.内容 D.结果 64.“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属于??的观点。 (C)
A.机械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辩证法 65.意识的本质就在于它??。 (C)
A.是人所特有的与客观世界相对立的主观世界 B.是人脑内部异常精微物质的特殊运动状态 C.是反映物质世界的人脑的机能
D.能够支配身体行动,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66.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 A.客观 B.主观 C.正确 D.错误 67.“神”、“妖魔鬼怪”等等观念是人脑??。(D) A.主观想象的结果 B.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 C.对客观本质的反映 D.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68.所谓“意识的能动性”或曰“主观能动性”,就是指??。 (D) A.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成物质
B.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改变客观规律作用的方向 C.意识具有自主性和自由创造性
D.意识对于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指导作用
69.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就是??。 (A)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客观规律的改造 D.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70)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的原理。 (A)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C.认识能动作用 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
70.广大农民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就是??。 (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 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7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就是关于??的观点。 (C)
A.整体和部分 B.对立和统一 C.联系和发展 D.共性和个性 7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 (B) A.是否承认宇宙的无限性
B.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前者认为量变引起质变,而后者却认为“自然界无飞跃” D.前者强调发展就是“扬弃”,而后者却主张“打倒一切”
73.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一哲学论断的含义是,??。 (C) A.变化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化,没有不变 C.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74.“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观点是??。 (A)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75.“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体现的是??的观点。 (C) A.绝对主义 B.机械主义 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
76.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B)
A.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所固有的 D.从生活中学习来的
77.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78.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缺,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79.“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应该是??。 (D) A.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所有的事物相联系 B.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同某一个事物相联系 C.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所有其他的事物相联系 D.世界上任一事物都同某一些其他的事物相联系 8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生的。 (D) A.随时都会 B.纯粹偶然地 C.不可避免地要 D.在一定条件下 81.“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的观点。 (B) A.形而上学 B.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 C.唯心主义 D.诡辩论 82.“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这是一种??的观点。 (B)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 8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思维方式的特点。(B)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 D.唯心主义 84.“此亦是彼,彼亦是此”的观点是??。(D)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相对主义
85.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就是指??。(D) A.对同一个命题的内容既加以肯定又加以否定
B.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对立性
C.任何事物内部或两个事物之间的势不两立 D.事物内部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8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D) A.事物内部对立面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内部对立面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事物内部对立面双方之间的相互调和 D.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共同作用
87.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的关系。 (D) A.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 B.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C.本原和派生 D.绝对和相对
88.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C)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8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指的是??的转化(B) A.由偶然向必然 B.向自己对立面 C.由简单向复杂 D.由原因向结果 (90)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90.我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反对“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是它忽略了事物内部矛盾的??。 (D)
A.同一性 B.斗争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9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说法,体现了矛盾的??。 (D) A.对立性 B.偶然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92.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采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这样做在哲学上所依据的是关于??的辩证关系的原理。(B)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B.内因和外因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93.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它割裂了??的关系。 (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9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种思想方法在理论上依据的是关于矛盾??的原理。 (D)
A.同一性 B.斗争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95.“质”与“属性”的区别就在于,质是??的。 (C) A.客观的,属性是主观 B.永恒不变的,属性是不断变化 C.内在的,属性是外在 D.绝对的,属性是相对 96.“质”和“量”的区别就在于,质是??的。 (C) A.客观的,量是主 观 B.不变的,量是变化 C.内在的,量是外在 D.绝对的,量是相对
97.中国古人所讲的“防微杜渐”的道理,今天从哲学上看,其理论根据就是关于?? 规律的原理。 (B)
A.对立统一 B.质量互变 C.否定之否定 D.因果轮回 9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也就是说:??的。(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 D.量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9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说明了??。(A)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质变中包含有量变 C.量变中包含有质变 D.量变依赖于质变 10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明了??的道理。 (A)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中包含有量变 C.量变中包含有质变 D.量变依赖于质变 101.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A)
A.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102.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的原理。 (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 B.量和质相统一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103.从哲学上看,事物变化的状态只有??种。 (C) A.四 B.三 C.二 D.一
104.质量互变规律中的质变形式分为“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就属于“非爆发式飞跃”的一种。 (D)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禾苗生长 C.天体陨落 D.人猿揖别 105.“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的哲学原理。(A)
A.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B.在质变形式中包含有“非爆发式飞跃” C.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D.质变将导致新的量变发生 106.辩证的否定,是??否定。 (A) A.事物内在的自我 B.对旧事物绝对的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 D.改变事物外在形式的 107.作为辩证否定的“扬弃”,是??。(C) A.既保留又继承 B.完全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108)“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的观点。 (A) A.唯物辩证法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 108.“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在第三个阶段上重复第一个阶段上的某些特征,这就形成了??的发展道路。 (C) A.向对立面转化 B.“一张一弛” C.螺旋式上升 D.封闭式循环
109.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特点,体现了??规律的力量和作用。 (C) A.机械决定论 B.质量互变
C.否定之否定 D.因果轮回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