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园区布局规划说明 下载本文

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 2006-11

2.1.3 工业布局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

1、工业发展进程迅速

合肥市2005年人口是1978年的1.46倍,而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由1978年的12.58亿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878. 41亿元,是原来的近69倍,其中工业增加值由6.23亿元提高到了326.81亿元。“七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率为6.5%,“八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率为16.3%,“九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率为14.5%,“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率为16.5%。

“七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递增率为8.0%,“八五”期间年递增率达到19.2%,“九五”期间年递增率达到14.9%,“十五”期间年递增率达到15.8%。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逐渐增强,“七五”期间增加值年递增率为12.0%,“八五”期间年递增率达到24.6%,“九五”期间年递增14.6%,“十五”期间年递增18.1%,虽然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工业发展速度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有了一定差距,但是从绝对量上仍然可以看出,合肥市工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

2、以工业园区的形式为主体

合肥市自九十年代初期成立了国家级开发区以来,由于政府的引导,工业用地已经形成了在各个工业园区聚集的形态,在园区之外的工业用地逐步减少。合肥市目前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7个,在合肥市的工业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龙头作用。

合肥市工业园区的主体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工业用地的园区聚集方面,还体现在经济指标方面。全市工业园区2005年工业增加值175.6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5.9%;开发区用占全市32.5%的工业用地完成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5.9%,开发区的工业用地效益明显高于其它工业用地(开发区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为7.1亿元/平方公里,全市平均为4.23亿元/平方公里)。

2005年高新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63.3亿元,占全市的7.2%,其中工业增加值43.04亿元,居全市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6.61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14%;2005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1.5亿,占全市的12.7%,其中工业增加值92.29亿,居全市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8.36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30%,居全市第一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5

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 2006-11

位。由上述两例可以看出,合肥市工业园区的经济指标在全市工业发展中占有主体地位。

3、工业空间的拓展是以基础设施的拓展为前提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工业空间拓展的基础,同时,系统、先进、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节约建设用地、节省建设投资、最大限度发挥大型化、集约化、规模化优势,为各用户提供经济、安全、可靠、灵活的、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4、外来投资力度逐渐加大,工业向“大工业”发展

合肥市提出“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后,大力吸引工业投資,工业项目的质量、规模逐步发展。2006上半年引进工业項目达176个,实际引資57.3亿元,占同期全市招商引資总量的33.7%。其中,投資总額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內資項目23个,同比增長228.6%,外資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0个,同比增長100%。

5、已经形成了由市区逐渐向三县转移的趋势

由于合肥市区建设空间有限,城市的建设已经突破市区行政范围,肥东、肥西县城以及长丰的双风开发区城镇建设与主城区连为一体。按照大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心城区将不断走向高端,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业等生产性用地向外围转移。目前合肥已经开始出现这一发展趋势。

6、以专项产业为主体的工业聚集区正在快速形成规模、迅速发展壮大 例如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家电产业、装备产业、长丰岗集汽车配件产业聚集区。

2.2 工业发展现状

2.2.1 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1、合肥工业发展加速

2005年,合肥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达到46.4%;中心城区现状工业总用地面积为4516.0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09%,人均工业用地为20.16平方米/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80.8亿元,工业增加值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6

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 2006-11

288亿元,增长23.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7。八大重点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完成总产值658.83亿,占全市工业总量的78.2%,其中增加值206.75亿元。2006年上半年,合肥市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0.19亿元,同比增长16.0%,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2.29亿元,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2、合肥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人均3000美元为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后期;二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一般工业化初期,三次产业结构为12.7:37.8:49.5;就业结构为15.9:36.8:47.3;四是城市化率,一般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则达到65%以上。

从人均GDP看,2005年,合肥市人均生产总值19512元,约合2470美元(按7.9元/美元计算),合肥市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从工业增加值看,2005年合肥市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比重37.2%,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从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看,2005年,合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46.4:47.6,就业结构为36.5:26.8:36.7,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从城市率看,2005年,合肥城市化率为51.5%,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合肥工业结构看,轻重工业比为39:61,重工业占61%,明显呈现重化工业化特征;在重工业结构中重工业采掘业和原料工业占40%,加工与制造业占60%,处于重化工业化阶段的高加工度化阶段。

综合以上判断,合肥市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3、合肥市产业体系既有综合性又有特色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合肥形成了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和新型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在国内同行业已经形成竞争优势。目前,合肥市有34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初步形成机电、轻纺、化工、建材等门类齐全大、中小型企业兼备的工业体系。优势产业主要有橡胶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 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7

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 2006-11

目前,合肥市拥有国家级的大型工业企业13家,主要有: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合肥钢铁集团公司、合肥供电局、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分公司、合肥美菱集团公司、合肥荣事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国风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天大企业公司、安徽安凯汽车集团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华源发展有限公司等。在众多的工业产品中,江淮汽车、安凯客车、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芳草牙膏、华德锻压机床等名优产品在全国、全省享有较高的声誉。

2.2.2 工业用地分布

1、工业用地分布的总体特点

合肥市现状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各类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区周边,乡镇零星工业用地量很少。全市工业总用地77.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分布特点

中心城区现状工业用地共45.16平方公里,各区分布情况如下:

庐阳区:现状工业用地面积5.8平方公里,占市区工业用地总量的12.8%,主要集中在庐阳产业园区。主要产业为:电子产品、钢材加工、印刷、机械制造等。

瑶海区:现状工业用地面积为18.7平方公里,占市区工业用地总量的41.4%,主要集中在新站综合试验区、瑶海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内。主要产业为:机械制造、服装纺织、钢铁加工、物流仓储等。

蜀山区:现状工业用地面积为15.93平方公里,占市区工业用地总量的35.3%,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蜀山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内。主要产业为:汽车工贸、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软件、电子电器、光机电一体化等。

包河区:现状工业用地面积4.73平方公里,占市区工业用地总量的10.5%,主要集中在包河产业园中。主要产业为: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印刷包装等。

3、三县工业用地分布特点

三县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合肥市周边的三个省级工业区,工业总用地32.1平方公里。

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