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复习材料(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简明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1. 原始群:原始社会前期为原始群时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当时的人类以血缘为纽带结成

群体,以谋生活。所用石器为简单打制而成。其本身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代表人类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金牛山人等,后期代表人类有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等。

2. 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多年,属于母系士族繁荣时期的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黾池县仰韶

村发现而得名。这类文化遍布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主要文化特点。比较著名的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3.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把人类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期,大约170万年前—1万年前,

称作“旧石器时代”。由于当时的人类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故而在考古学上也称为打制石器时代。就世界历史而言,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总长度的99.9%以上。与之相对应的是新石器时代(也叫磨制石器时代)。

4. 甲骨文: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多为记录占卜之事,又称

卜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在殷恤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万多片,单字总数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此种文字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5. 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

侯国。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他们与周王室保持臣属关系,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宋等。

6. 共和行政:西周后期周厉王将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不准劳动人

民进入樵采捕捞,引起人们的不满。同时派人监视对他不满的人并加以重罚,导致“道路以目。”公元前841年,平民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跑,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7. 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的一次赋税改革。开始实行以亩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这一制度

的实行,实际上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

1

一。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

8.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五部书的合称。这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古的文

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3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春秋》是我国最早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9. “贵粟政策”:是文帝时的政论家晁错提出来的。具体做法是“使民以粟为赏罚”。就是说,人民可用

粮食向国家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使得富人有爵,农民有钱。这项政策一实行,国家的存粮大增,农民的生活和生产都一度得到改善: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

10.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发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国

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 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刘濞有罪,打算削减他的属地,刘濞乘机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最后被平复。平定七国之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11.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内容是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间的史事,体裁分为本纪、表、书、

世家、列传。本纪是君主的传记,表按年代列举主要史事;书记载典章制度。世家、列传为人物传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12. 三国鼎立: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使曹操统一北方。208年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

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史称蜀,都成都;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3.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魏国曹丕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实行的选官制度。规定,各州郡设立中正

官,负责察防本地的人士,按品德和才能优劣评定为九个品级,政府根据品级高低,任命他们担任官职。助长了世家大族势力的增长。

14. 《神灭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撰写的古代无神论杰作。主旨在于宣传无神论,反对佛教迷信。

其内容主要论述形神关系,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神互相结合而不能分离。

2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期,其间朝代更替。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具体朝代

更替顺序是: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后南渡,东晋偏安一隅;晋室南迁后北方建立割据政权,称为十六国,大部份为胡族所建。东晋灭亡以后,政权为宋、齐、梁、陈先后继承,称为「南朝」。与「南朝」为同时,北方诸政权互相攻伐,最后由以鲜卑族为主的北魏所统一。北魏后来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以后又变北齐与北周。在北方的朝代称为北朝,与南朝对立。南北分立的局面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之后才结束,中国重新统一。

16. 隋朝大运河:隋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也为了漕运粮食和用兵的便利而开凿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三段。由北到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和邗沟、江南河。全长两千余里,历时五年。是世界著名的工程之一。对中国南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7.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共23年,其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出

现“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事”。

18. 武则天:中国封建王朝中唯一的女皇帝。在她执政时期,继续继续推行唐太宗时的各项政策,重视

科举制度和人才的选拔。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重视农业生产。因而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此后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但她任用酷吏,制造冤狱,大建佛寺,统治后期纵容一批权贵,致使朝政日益败坏。

19. 安史之乱:755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讨杨国忠为名,在

范阳起兵叛唐,叛军的烧杀抢掠,激起各地军民的抵抗,叛乱持续8年。它使北方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唐朝中央政权的力量日益削弱,逐步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 20. 隋唐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方法。科举

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义,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之最受重视。制举是由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不经常进行。科举制度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

3

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1. “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在辽圣宗及肖太后率领下,辽军大举南下攻宋,宋真宗也北上抗辽。

辽军至澶州受挫,双方对峙。后来双方议和,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输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史称“澶渊之盟”。

22. 行省制:元朝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政府把大都附近的河北、山西、山

东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央中书省,其他地区则设十行省。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以处理一省政务,凡民政、财政、军政无不统领。行省是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极大。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下去。

23. 郑成功: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在抗清斗争中,屡败清军。1661年,率大军渡海,打败荷兰殖民

者,收复了台湾。他在台湾设官府,兴办学校,招民垦荒,大兴屯田,进一步发展的台湾。 24. 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成立的机构。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

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有些也由章京升任。其任用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军机处成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其办理,它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25. 驻藏大臣:清雍正帝时在拉萨设西藏办事大臣,简称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乾隆年间,又

提高了驻藏大臣的职权,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地位平等。一切有关西藏的重要人事、行政、经费、军事及外交等都由驻藏大臣裁定。

1、李悝改革: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选贤任能,赏罚严明;尽地力;善平籴;制定《法经》,经过改革,魏国在战国前期迅速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五部书的合称。这是我国保存至今最古的文献,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