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流派 下载本文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八大流派

——以1990年代为时间划界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二、生本教育学派 三、生命化教育学派 四、主体性教育学派 五、新教育学派 六、情境教育学派 七、情感教育学派 八、理解教育学派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叶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1999年5月启动,2004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2004年5月—2009年5月为成型阶段。

目的: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和创新型学校。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又明确提出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创建学派的明确目标。

三个“层面”:1.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 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的观念更新。

四个还给:“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改革效应是: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项研究任务:“新基础教育”研究定位于学校转型性研究。显性的目标是为了建设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1.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包括当代特征、教育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新研究(涉及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等。);3.中小学基础学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二、生本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郭思乐教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实验过程:2002年,“生本教育”实验进入香港,2005年,进入澳门。2007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直接推动下,“生本教育”实验开始在全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首批学校有15所。 2008年,“生本教育”北上江苏、江西、北京等地,一批实验学校相继涌。生本教育目前在100多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进行实验。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八

大教育实验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

基本特征: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

基本理念: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方法观,全面依靠学生。

课程与教学观:改革的方向就是“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从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做功夫。

教师观:从“纤夫”到“牧者”:规划儿童文化发展路径;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

教育效果: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 为“自律”; 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 由于本试验形成一年级可以认识约2000个常用汉字,二、三年级就可以作文,五年级语文读写水平达到初中程度。

价值与意义:(一)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二)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三)生本教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代表作品: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生本教育体系网——http://esi.scnu.edu.cn/ 《现代教育论丛》 三、新教育学派

由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所发

起和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是一项具有民间性、自发性和草根性的校本行动研究。该项实验1999年起始于江苏省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2002年正式挂牌于昆山实验学校。目前,全国已有分布在20多个省的300多所学校正式加入到“新教育实验”中来。

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五大观点: 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2,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5,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价值取向: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成长着,并快乐着;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七项行动:1,营造书香校园;2,师生共写随笔;3,聆听窗外声音;4,双语口才训练;5,建设数码社区;6,构筑理想课堂;7,优化家校合作(建设新父母学校)

基本原则:1、实践性原则,强调操作;2、生成性原则;强调过程;3、发展性原则,强调创新;4、客观性原则,强调真实;5、公益性原则,强调开放。

四重境界:1、使实验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2、使实验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3、通过实验使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4、通过实验使学校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三大假设:1、“六加一行动”即“七项行动”是“教育共同体生活世界改造”的理想通道;2、理想的教育实验不仅会改变作为因变量的被试,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