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上期末动点问题专题(附答案解析) 下载本文

WORD格式可编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10小题)

1.已知点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a,点B对应的数为b,且|2b﹣6|+(a+1)=0,A、B之间的距离记作AB,定义:AB=|a﹣b|.

(1)求线段AB的长.

(2)设点P在数轴上对应的数x,当PA﹣PB=2时,求x的值.

(3)M、N分别是PA、PB的中点,当P移动时,指出当下列结论分别成立时,x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①PM÷PN的值不变,②|PM﹣PN|的值不变.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1)根据非负数的和为0,各项都为0;

(2)应考虑到A、B、P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多种可能解题; (3)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得出.

2

解答: 解:(1)∵|2b﹣6|+(a+1)=0,

∴a=﹣1,b=3,

∴AB=|a﹣b|=4,即线段AB的长度为4.

(2)当P在点A左侧时,

|PA|﹣|PB|=﹣(|PB|﹣|PA|)=﹣|AB|=﹣4≠2. 当P在点B右侧时, |PA|﹣|PB|=|AB|=4≠2.

∴上述两种情况的点P不存在. 当P在A、B之间时,﹣1≤x≤3,

∵|PA|=|x+1|=x+1,|PB|=|x﹣3|=3﹣x, ∴|PA|﹣|PB|=2,∴x+1﹣(3﹣x)=2. ∴解得:x=2;

2

(3)由已知可得出:PM=PA,PN=PB, 当①PM÷PN的值不变时,PM÷PN=PA÷PB.

②|PM﹣PN|的值不变成立.

故当P在线段AB上时, PM+PN=(PA+PB)=AB=2,

当P在AB延长线上或BA延长线上时, |PM﹣PN|=|PA﹣PB|=|AB|=2.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

问题时,要防止漏解.

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专业知识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2.如图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PA= |x+1| ;PB= |x﹣3| (用含x的式子表示)

(2)在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A+PB=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2,点P以1个单位/s的速度从点D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5个单位/s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20个单位/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问: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考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1)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求法得出PA,PB的长;

(2)分三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时,②当点P在B点右边时,③当点P在A点左边时,分别求出即可;

(3)根据题意用t表示出AB,OP,MN的长,进而求出答案.

解答: 解:(1)∵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的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PA=|x+1|;PB=|x﹣3|(用含x的式子表示); 故答案为:|x+1|,|x﹣3|;

(2)分三种情况:

①当点P在A、B之间时,PA+PB=4,故舍去. ②当点P在B点右边时,PA=x+1,PB=x﹣3, ∴(x+1)(x﹣3)=5, ∴x=3.5;

③当点P在A点左边时,PA=﹣x﹣1,PB=3﹣x, ∴(﹣x﹣1)+(3﹣x)=5, ∴x=﹣1.5;

(3)的值不发生变化.

理由:设运动时间为t分钟.则OP=t,OA=5t+1,OB=20t+3, AB=OA+OB=25t+4,AP=OA+OP=6t+1, AM=AP=+3t,

OM=OA﹣AM=5t+1﹣(+3t)=2t+, ON=OB=10t+, ∴MN=OM+ON=12t+2, ∴

=

=2,

的值不发生变化.

∴在运动过程中,M、N分别是AP、OB的中点,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题意利用分类讨论得出是解题关键.

专业知识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3.如图1,直线AB上有一点P,点M、N分别为线段PA、PB的中点,

AB=14.

(1)若点P在线段AB上,且AP=8,求线段MN的长度;

(2)若点P在直线AB上运动,试说明线段MN的长度与点P在直线AB上的位置无关; (3)如图2,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点P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下列结论:①

的值不变;②

值不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并求其值.

考点: 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1)求出MP,NP的长度,即可得出MN的长度;

(2)分三种情况:①点P在AB之间;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③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分别表示出MN的长度即可作出判断;

(3)设AC=BC=x,PB=y,分别表示出①、②的值,继而可作出判断.

解答: 解:(1)∵AP=8,点M是AP中点,

∴MP=AP=4, ∴BP=AB﹣AP=6,

又∵点N是PB中点, ∴PN=PB=3, ∴MN=MP+PN=7.

(2)①点P在AB之间;②点P在AB的延长线上;③点P在BA的延长线上,均有MN=AB=7.

(3)选择②.

设AC=BC=x,PB=y, ①

=

=

(在变化); (定值).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答本题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理解线段中点的定义,难度一般.

4.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

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秒后,恰好有

,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

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

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的值不变;②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专业知识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

考点: 比较线段的长短. 专题: 数形结合. 分析:

(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线段AB上的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与AB的关系; (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值,所以

,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表示的PM与PN的

解答: 解:(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

∵PD=2AC,

∴BD+PD=2(PC+AC),即PB=2AP,∴点P在线段AB上的处;

(2)如图:

∵AQ﹣BQ=PQ, ∴AQ=PQ+BQ; 又AQ=AP+PQ, ∴AP=BQ,∴

,∴

当点Q'在AB的延长线上时 AQ'﹣AP=PQ'

所以AQ'﹣BQ'=3PQ=AB 所以 (3)②

=;

理由:如图,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

∴∵

,∴

,∴

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所以,.

点评: 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

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专业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