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下载本文

世纪初,至今方兴未艾。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

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规模;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结构;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 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年龄构成制约各级教育发展规模与进程;人口就业结构制约学校教育结构;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

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影响着教育质量。

间接影响: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着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2.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 3.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4.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5.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开展和代际间的传接。 (1)教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 (2)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两个标准: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

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有肯定性选择和定性选择之分。 3.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批判与选择是密切联系的,批判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地过程,但批判还具有改造的功能,是选择功能的深化。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是指教育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出肯定和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4.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

(1)国际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 (2)学校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 (3)信息高速公路; (4)互派留学生。 5.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1)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一批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2)教育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进行文化创新活动。 四、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 4.教育可以推进科学技术研究。 五、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行业和职业结构。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1)受过教育的人口更容易做远距离迁移; (2)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更吸引迁移人口; (3)教育本身就实现着人口的迁移。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

动性四个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但是,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观点。 1.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分类依据: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多寡来分类。 (1)单因素论

单因素论,也称单一因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某一种因素决定的。常见的有内发论(遗传决定论、生物预定论、预成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2)多因素论

多因素论是与单因素论相对的一种学说,主张人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以及在此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已有发展水平和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2.内发论与外铄论

分类依据: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 (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可见,内发论过分强调人的发展动因由人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忽视外部因素和人的能动性。代表人物与思想: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格赛尔的成熟论(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孟子的性善论等。 (2)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铄论者都强调外部力量的意义,故一般都看重教育的价值,外铄论的观点也是片面的。

代表人物与思想:洛克的白板说;爱尔维修、狄德罗的教育万能论;华生;墨子等。 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遗传、环境、教育。这三个因素中,遗传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和教育因素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根据人的活动体现出来的,离开人的能动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个体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包含着两个矛盾方向的变化,而又重新系统化的过程。方向之一是社会化,方向之二是个性化。教育就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一)个体社会化 1.个体社会化的涵义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它不断地调整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要求。 2.个体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职业组织、社区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化的主导因素不同。幼儿阶段以家庭为主,青少年阶段以学校为主,成年阶段以职业组织为主。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完成的。

4.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社会化;教育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二)个体个性化 1.个体个性化的涵义

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它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2.教育在个体个性化中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

个体的主体意识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教育正是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人通过接受教育形成道德观念,促进知识、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