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大全 下载本文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人格辅导 3.生活辅导 4.生涯辅导

心理辅导方法

1.强化法(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

2.系统脱敏法(训练来访者松弛肌肉,建立焦虑层次,让来访者在肌肉松弛的情况下,从最低层次开始想象产生焦虑的情境,这样直到来访者能从想象情境转移到现实情境,并能在原引起恐惧的情境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情绪不再出现为止)

3.认知疗法 4.来访者中心疗法 5.理性—情绪疗法

压力源种类

躯体性压力源(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 心理性压力源 (人们头脑中的简单信息)

社会性压力源 (造成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作出调整和适应的事件) 文化性压力源 (人们应对文化变化问题)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一)品德

品德(是心理概念)

即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又称道德观念)

49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

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心和羞耻感。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三种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信心、决心、恒心)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道德信仰准备期:0-10岁 道德信仰萌发期:10-15岁 道德信仰确定期:15岁以后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期

50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二)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水平: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 2、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无律期 (2)权威阶段 6-8岁:他律期

(3)可逆性阶段 8-10岁:自律期--规则可以约定 (4)公正阶段 10-12岁:主持公正和平等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2、六个道德发展阶段: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前习俗水平)受赞扬的行为是好的,受责罚的行为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利趋向阶段(前习俗水平) 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习俗水平) 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习俗水平)遵循权威和规范去行动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 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 只有动机是好的,行为才是正确的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

51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的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三)德育

德育(是教育概念)

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中学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集体主义教育:集体荣誉感

3.理想和传统教育:了解历史,对未来有目标 4.劳动教育: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 5.纪律和法制教育:遵守法律法规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正确认识人生,规划人生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