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考研历年试题 - 图文 下载本文

青岛海洋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827 科目名称:地震勘探

一、解释下列概念(共40分,每个概念2分)

面波:在地表或界面附近的介质中传播的波 几何扩散:随着波以球面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时,分布在球表面上的单位面积上的能量逐渐减小的现象叫做几何扩散。

相速度:指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同一地震波相位的传播速度。 半波损失:指地震P波由致密介质向稀疏介质传播时在界面上所产生的压缩波前经反射后变为稀疏波前的现象。 波剖面:当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所有参加震动的所有质点所处的位置点构成的几何图形。

自由界面:一般指地表面(即空气和地表之间的界面)。

临界角:当地下存在一折射界面时,能使透过角度达到90度时的入射角为临界角。 自激自收:同时在激发点上激发与接收地震波的方式叫作自激自收。 层速度:地下某一界面间的地震波速度。

信噪比:指在地震勘探中有效信号和干扰信号之间的比值。

动校正:在地震记录上减去由接收距离的不同引起的时间差的过程。 二维滤波:在时间和空间域进行的滤波称作二维滤波。

速度谱:沿着时间T0增大方向,由按一定时间间隔所作的一系列速度变化曲线图构成的速度V与反射时间t0关系的图形称作速度谱。

假频:由采样频率小于被采样信号频率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非真信号频率。

共炮点记录:在二维的地震观测中,由同一个震源点对多个接收点所获得的记录。 反褶积:设计一个反滤波因子与输入信号的褶积过程。 静校正:把消除地震记录上由于地形起伏和表层不均匀性对激发和接收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时差的校正称为静校正。

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做复杂震动的频谱。

海水鸣震:海水面与海底面之间产生的地震波的多次反射波。

同相轴:在时间剖面上反映同一个反射波所对应的相同相位所对应的连续线。 二、判断与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在一般的地震勘探理论讨论中,常把地下岩石假设为:( ) 1)均匀介质√ 2)非均匀介质 3)个相同性介质 4)等速的介质 5)连续介质 6)变速介质

2.在地震数据采集时通常采用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方法,这主要是为了:( ) 1)提高方向选择性√ 2)提高地震波的能量√ 3)增加信号的同相性 4)压制面波 √ 5)压制多次波 6)压制声波

3.在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时通常采用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方法,这主要是为了:( ) 1)压制面波√ 2)压制多次波 √ 3)压制声波√

4)压制工业电 5)增大地震信号能量 6)增加信号的频带宽度 4.为了提高地震信号的能量,野外数据采集是应采取如下措施:( ) 1)加大震源能量√ 2)提高信号的显示幅度 3)加大叠加次数√ 4)深埋检波器 5)采用高频检波器 6)增大偏移距 5.在二维地震剖面上断层的主要标志有:( )

1)多次波发育 2)出现回折波 3)存在绕射波√ 4)断面波出现√

5)同相轴错断与波形分叉√ 6)出现空白带√ 7)波能量加强 三、作图题(20分,每小题5分)

1. 地下存在一个界面(V1

3. 画出陆地使用的电动式垂直检波器的原理结构图(在图上标明各个部分的名称)。 4. 画出常见的各类多次反射波图形,并在图上标明各多次波的名称。 四、问答题(30分,每小题5分)

1. 反射界面和折射界面以及地震界面和地质界面属于同一个界面对吗?为什么?

答:反射界面和折射界面不完全属于同一个界面,反射界面为弹性界面,折射界面为速度界面;而地质界面和地震界面也不完全属于同一个界面,地震界面为弹性界面,地质上的界面则不一定为地震界面。

2. 水平叠加存在哪些缺陷?偏移归位处理有哪些有点?

水平叠加存在缺陷:反射界面偏移、界面产状歪曲、绕射波影响、非共反射点叠加。偏移归位处理优点:实现反射波空间归位、绕射波自动收敛、干涉波带自动分解、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波自动叠加。

3. 反褶积的作用有哪些?若已知海水层滤波器的滤波特性,(R为海底面反射系数,τ

,求其滤除海底鸣震干扰的反滤波器A(ω)H为海平面到海底的双程垂直旅行时)

和对应的时间函数a(t)。

答:作用:消除多次波,提高信噪比;压缩反射脉冲长度,提高分辨率。

4. 叠加速度谱与相关速度谱的异同点?速度谱资料用在哪些方面?

答:相同点:计算步骤与过程。 不同点:能量或相关准则不同。

用途:确定叠加速度,识别多次波,计算层速度,制作等速度剖面,检查叠加剖面质量。

5. 什么是水平叠加?如何进行相对振幅保持处理?

答:水平叠加是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叠加起来,这种方法能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例如多次波)效果最好。

相对振幅保持处理时资料处理过程中能够保持反射波的相对振幅关系不变。

时间域数字滤波基本步骤为对已知地震信号进行频谱分析、设计合适滤波器、进行滤波计算等。

五、公式题(10分,每小题2分)

1. 垂直入射时的反射与透过系数公式

答:地震波垂直入射时的反射系数、透过系数为:

2. 纵波与横波的速度表达式

纵横波的速度表达式:

3. 一个水平界面时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表达式

答:一个水平反射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公式: 4. 均方根公式

答:均方根速度:

(Vσ相当于均匀介质中的V)

Vσ为水平层状介质时的均方根速度,因此有:

5. 纵波波动方程公式

纵横波动方程公式:

用位函数表示的方程如下:

当外力去除后,右边为0,即:

六、综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 讨论地震勘探中的分辨率问题并分析影响分辨率的主要因素。

答:分辨率在地震勘探中主要指在水平与垂直方向区分分辨目标体的能力,地震波的分辨率主要分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而影响地震分辨率的主要因素有激发条件及其震源子波和接收条件及接收与记录仪器以及地下岩石的弹性性质以及后期的处理因素等多种因素。

2. 简述地震勘探中的主要干扰波的类型及其野外数据采集工作中的压制方法。

答:在地震勘探中的干扰波与有效波是相对的,对反射波而言,折射波就是干扰波,反之亦然;但在地震勘探中所存在的纯干扰波主要是面波、声波、工电波、多次波以及随即干扰等。

3. 简述海洋地震勘探与陆地地震勘探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答:海洋地震勘探与陆地地震勘探有如下不同之处:1)使用不同的勘测载体,2)地震勘探的激发与接收条件不同,3)在海洋中可以用走航式行进中进行勘测,而陆地则不能;4)海洋中只传播纵波,即只适合纵波勘探,而不能进行横波勘探;这主要是由于海水的不可压缩性和流动性,致使海水中只存在压力变化,而无能产生横波的剪切力与剪切应变,故此,在海洋中只能进行纵波勘探。

青岛海洋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827 科目名称:地震勘探

一、名词解释,须答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0分,每个2分)

(1) 纵波 (2) 横波 (3) 临界角 (4) 正常时差 (5) 叠加速度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 什么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地震资料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 什么是速度谱?它有几种方式?速度谱资料用在哪些方面? (3) 什么是数字滤波?一维频率域数字滤波有哪些步骤? (4) 什么是动校正和静校正?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三、写出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公式,说明物理意义;若给定三层厚度

为1000米,各层速度分别为3000米/秒,5000米/秒,6000米/秒,求第三层底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和均方根速度。(20分)

四、写出均匀介质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和倾斜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

时距曲线方程;阐述“动校正”如何进行?(20分)

五、列举陆上地震勘探中主要干扰波及其特征,并简述压制方法。(20分)

六、论述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如何确定道间距、最大炮检距和最小炮检距等排列参数?(20

分)

七、从波动方程出发推导时间场特征方程,给出物理地震学和几何地震学的关系。(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