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下载本文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中的“奔”,本是动词,“奔驰、奔腾”,此处为名词,意为“快马”、“奔驰的骏马”。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

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常见词类活用例释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5.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6.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7.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8.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9.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10.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二)名词作状语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3.下见小溪(《小石潭记》)“下”是“向下”的意思。

4.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5.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6.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7.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

1.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马”。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转化为名词,“产出”“收入”。

(四)意动用法

1.父异之(《伤仲永》)“异”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是“以之为异”。

(五)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

竹轩记

张九成

②③④

子张子①谪居大庾,借僧居数掾,阅七年,即东窗种竹数竿,为读书之所。因牓之曰:.

“竹轩。”

客有见而问焉,曰:“耻之于人,大矣!今子不审出处⑤,罔择交游,致清议之靡容⑥,纷

⑧⑨

弹射⑦而痛诋,朋友摈绝,亲戚包羞,远窜荒陬瘴疠之所侵,蛇虺之与邻。” ..

子张子哑然笑曰:“物各有趣,人各有适⑩。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游心为贵。今吾将叙吾之适,以浣子之适,其可乎?”

客曰:“唯唯。”

子张子曰:“今夫竹之为物也,其节劲,其气清,其韵高。冒霜雪而坚贞,延风月而清淑。 吾诵书而有味,考古而有得,仰首而见,俯首而听,如笙箫之在云表 ,如圣哲之居一堂。爽气

在前,清荫满几,陶陶然不知孰为我,孰为竹,孰为耻,孰为不耻。盎盎如春,醺醺如醉,子亦知此乐乎?”

客闻吾言,神丧志沮,面无人色,吾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

(选自《宋文选》,有删节)

【注释】 ①子张子:作者自称。因得罪秦桧而谪居大庾。 ②数掾(yuàn):数间。 ③阅:过了。 ④牓(bǎnɡ):匾额。用作动词,题匾。 ⑤出处:处事。 ⑥致清议之靡容:以致为舆论所不容。 ⑦弹射:弹劾。 ⑧远窜荒陬(zōu)瘴疠之所侵:被远远发配到瘴疠流行的荒远之地。 ⑨蛇虺(huī):毒蛇。⑩适:满足。 云表:云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子张子谪居大庾 谪: .②亲戚包羞 亲戚: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吾因以是言而刻诸石”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D.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伤仲永》)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子方以窜逐为耻,我独以游心为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物各有趣,人各有适”,与竹为伴,他体验到了怎样的满足和快乐?从中可以看出 作者是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谪:降职,远调,流放。 ②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2分,每空1分)2.C (2分)3.您刚才把放逐当作耻辱,而我唯独把心神遨游、遐想当作是可贵的。(2分)4.作者与竹为伴,可以观竹之形,听竹之声,感受竹之精神;与竹融为一体,物我两忘,完全超脱世俗之外。(2分) 志趣高雅,坚贞乐观,超凡脱俗。(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