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案美 - 对称、平移与旋转》单元分析 下载本文

《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够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2.灵活运用对称、平移或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欣赏生活中的图案,体验图形美。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美丽的旗帜”,教材提供了4幅国旗或区旗,提出“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理解这些图形的特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并能依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第二个信息窗是“美丽的图案”,教材提供两幅图案,通过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是怎样得到的”,使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本单元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了解了生活中平移、旋转现象的基础上学习的。对称、平移与旋转等内容,在小学阶段这是最后一次学习,因此,教材设计了观察实物、动手拼折、设计图案等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等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

分知识。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轴对称现象及平移、旋转现象,但对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以及平移、旋转的方法认识模糊,因此教学时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是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用平移或旋转方法设计简单图案。学生对于对称轴、平移和旋转的方法掌握比较困难,因而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

1.素材的选取较好地体现了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c

教材以部分国家的国旗、地区的区旗及一些美丽的图案为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这些图形的特点和产生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对称、平移与旋转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美,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教材设计了大量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及图形平移与旋转的方法。

3.整合例题内容,在比较中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第二个信息窗的设计很有特点,将两个知识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安排在同一个信息窗中。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握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本质,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学习。

学生对生活中的对称、平移与旋转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实物的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学会旋转和平移的方法,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

教材设计了大量的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等操作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3.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课标(2011版)中关于“图形的运动”第1条中指出: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因此本单元关于画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要求是: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这里有两点要把握好,一点是在方

格纸上画,另一点是画给定轴图形的另一半。图形的平移,在教材中是第二次出现,第一次是简单的平移(一次平移),本单元学习较复杂的平移(连续平移);图形的旋转,则要求学生能够将一个图形一次性旋转90°即可。

4.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在学习概念的时候,重点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而中高年级应该把重点转移到让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去总结、去归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5.本单元建议课时数:5课时。

记住,永远不要对父母说这十句话! 1.好了,好了,知道,真啰嗦!(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啰嗦”其实是一种幸福。) 2.有事吗,没事?那挂了啊。(父母打电话,也许只想说说话,我们能否明白他们的用意,不要匆忙挂了电话!) 3.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他们只是想和我们说说话。) 4.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一些他们已经力不能及的事,我们因为关心而制止,但不要这样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无用。) 5.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了。(父母的建议,也许不能起到作用,可我们是否能换一种回应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