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环职称样题题库版本2 下载本文

1、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

1)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2)为城市建设和矿山、水利、港口、铁路、输油输气管线等大型工程项目的规划,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3)为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查,城镇、工矿供水勘查,农业与生态用水勘查、环境地质勘查等各种专门水文地质工作提供设计依据。

4)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区域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2、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

接受调查任务—编制调查设计书—野外调查—编写报告—成果验收和鉴定

1)接受调查任务。调查任务分为纵向任务(上级下达的)和横向任务(地方委托的)。纵向任务既可以是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任务,也可以是生产单位立项经上级主管批准后下达的计划内任务。如为横向任务,则需和任务委托单位(一般称甲方)签定委托任务合同后,方算正式确定调查任务。

2)编制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设计书(即勘查工作计划)。在设计书编写前,应进行已有地质、水文地质及其他有关资料的收集工作;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区的现场踏勘,以了解调查区的自然和工作条件,使编写的设计书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3)开展野外调查工作。 4)编写调查工作成果。

5)按规定程序组织调查成果的验收和鉴定工作。

3、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步骤(工作的组织与进行)

1)准备阶段: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野外踏勘,了解区内地质、水文地质背景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主要调查内容和重点问题。

2)设计编制阶段:按照任务书的要求编写总体设计和年度工作方案,设计评审、审批。

3)调查实施阶段:按照批准的设计书开展工作。 4)综合研究阶段:根据获取的资料开展综合研究。 5)成果编制、评审、审查阶段: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工作。

6)成果复制、资料归档阶段: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工作。

资料收集工作:首先根据项目的目的和任务要求,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研究已有资料,如不能满足要求,应进行野外现场踏勘,获得所需资料,然后进行设计编写工作。

设计编写工作:在以上基础进行设计编写,按国家规范,行业标准,任务要求进行编写,待设计通过审查后,进行野外工作。

野外工作:按设计要求及时进入人员组队,按设计在现场进行各项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即有:测绘、勘探、试验、取样、现场分析、长期观测及室内分析鉴定等工作,要保质保量地进行观察、测量做出原始资料的编录,正确地绘制野外图件。如发现问题及时补充,保证成果质量。

室内工作:将在野外调查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室内校对、整理、分析、鉴定,进一步编制成果图件。分析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水质水量,探讨有关规律以及能解决的问题。最后按设计要求提交高质量的水文地质图件和报告书。

1

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第三章 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第四章 工作部署、方法与技术要求 第五章 实物工作量 第六章 预期成果

第七章 组织管理及参加人员分工 第八章 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 第九章 经费预算

5、编写供水成果报告的主要内容

前言:工作目的任务,交通位置与经济概况,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工作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情况;

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水文气象; 区域地质条件:地层、构造;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岩组划分及其富水性,地下水补给、迳流与排泄,地下水动态、水化学特征及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水文地质特征;

开采含水层或富水带选定的依据; 开采含水层的水质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对水源地的位置(或开采地段)、取水工程的布局,取水建筑物的类型、数量、结构、抽水设备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

提出水源地卫生防护带建议及下一步勘察工作或水源地投产后应注意的问题;

结论:指出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提出具体建议,最终为供水单位提供水源地。

6、地下水资源的勘查阶段划分

地下水资源勘查分为普查、初勘、详勘、开采四个阶段。

7、A、B、C、D、E级水资源的允许开采量划分

根据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允许开采量划分为A、B、C、D、E级5级;尚难利用的资源科分为Cd、Dd、Ed级3级。其中A、B、C、Cd级为探明资源量,D、Dd级为推断资源量,E、Ed级为预测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的级别与勘查阶段基本对应。 水源地扩建勘探报告,主要提交A级允许开采量,也可提交部分B级允许开采量。

水源地勘探报告,主要提交B级允许开采量,也可提交部分A级、C级允许开采量。

水源地详查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详查报告,主要提交C级允许开采量,也可提交部分D级允许开采量及Cd、Dd级尚难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

水源地普查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可以提交不同类别的D、E级地下水资源量。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可以提交不同类别的E级地下水资源量;

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汇总和提交A、B、C、D、E各种级别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尚难利用的资源量。

8、计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的公式

Q=P×α×A

式中:Q:降水入渗补给量(m3)

P:多年平均降水量(m) α:降水综合入渗系数

A:补给区(计算区)面积(m2)

9、计算渗透系数公式

K=(Hk+H0+Z)/Z 式中:K:渗透系数

Hk:包气带内毛细上升高度(m) H0:环内水层厚(m) Z:渗入深度 10、“3S”技术(新技术、新方法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3S”技术即:RS、GPS、GIS

RS:遥感,一般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等地质调查过程首先进行遥感解释,以指导工作地面调查工作;

GIS:地理信息系统,把取得的各种资料利用计算机处理,建立各种数据库,便于应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工作中常用手持GPS进行野外定位,把调查点准确地落在地形图上。

11、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1)水源地附近一定范围内,建立卫生防护网,并建立保护区;

2)治理水源地附近及其补给区的污染源; 3)农业禁用剧毒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4)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

5)水源地附近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

12、水文地质调查的手段(方法)

使用的手段(或方法)有5种: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现场)试验;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和室内试验分析鉴定(水质分析)。

13、水文地质调查的阶段

水文地质调查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3个阶段

14、水文地质普查能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

初步查明主要含水层的埋藏和分布规律;地下水形成条件;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补给、迳流与排泄条件、运动规律等。

水文地质勘探分两个阶段:即初步勘探和详细勘探。

15、水文地质测绘能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

查明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含水层的分布、埋藏、岩性、厚度、富水性等;掌握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及开发利用现状。 16、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遥感解释;机民井调查;泉水调查、开采量调查、水文调查等。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1)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3)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4)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和富水程度;隔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5)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6)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水温。 (7)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8)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包括开采层的成井的密度、水井结构、深度以及开采历史)。(9)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的深度、结构以及成井历史、使用功能。(10)地下水背景值(或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2

17、遥感解释能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

1)可以划分地层;2)确定第四系覆盖的界限;3)确定植被覆盖与隐伏构造的位置;4)判断岩溶水的迳流途径和方向。

18、机民井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主要内容有:井位及所处地貌位置、井深、成井构造及年限;地层岩性、时代、含水层层位及厚度和含水性质,测量了解井的使用情况及引水设备;静止水位埋深、涌水量、水温、水质、抽水降深等;

19、泉水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主要内容有:出露地形地貌位置;泉口地形、地质特征和高程根据地质构造及泉的特点判断补给泉水的含水层;泉水流量、水温、水质、动态;分析研究及其成因类型等。

20、开采量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调查工矿企业对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调查居民生活饮用水来源及日用水量;调查农业对地下水一采灌溉情况。

21、水文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地表水体的分布(河流、水库、渠道等);调查河床或库底的岩性、河流断面测流;掌握地表水的渗漏情况和利用情况。

22、水文地质勘探的内容

水文地质钻探、物探、坑槽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水文地质钻探。

23、水文地质钻探能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

查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边界条件;确定含水层位置,取得有关水文地质参数;满足抽水试验、动态观测。

24、地球物理勘探能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

1)、可以划分地层 2)、确定含水层位置; 3)、确定地质构造的位置、产状; 4)、确定灰岩地区岩溶发育段。

覆盖层厚度,古河道和掩埋的冲洪积扇位置,地质剖面,地下水位、流速、流向。

25、勘探孔的布置原则

1)、在构造密集带、断层破碎带; 2)、在泉群集中排泄带; 3)、在现代河流两侧可溶岩构造发育带; 4)、在水文地质单元边界、富水地带; 5)、一孔多用、探采结合;

26、抽水试验的目的

1)确定抽水井(孔)的特征曲线和实际涌水量,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推断计算井(孔)最大涌水量与单位涌水量。

2)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为评价地下水资源、预测矿坑涌水量、确定矿坑疏干排水方案等提供依据。 3)确定影响半径、合理井距、降落漏斗的形态及其扩展情况。

4)了解地下水、地表水(或岩溶地区地下水系)及不同含水层(组)之间的水力联系。

27、抽水试验的类型

1)按抽水孔与观测孔数量分:单孔抽水试验(无观测孔)、多孔抽水试验(一个主孔抽水,一到数个观测孔观测水位)、孔群互阻抽水试验(两个以上主孔同时抽水)。

2)按试段含水岩层的多少分:分层抽水试验、分段抽水试验、混合抽水试验。

3)按钻孔揭露含水层的情况分:完整井抽水试验、非完整井抽水试验。

4)按抽水顺序分:正向抽水(S1—S3)试验、反向抽水(S3—S1)试验。

5)按专门要求分:矿井疏干试验、开采性抽水试验、生产群井抽水试验。

28、抽水试验区能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

掌握地下水的富水性,圈定富水性地段及水源区,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求取水文地质参数,满足数值计算参数的分区。

29、影响到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天文因素、气候因素、水文因素、地质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疏干、充水两种类型。

30、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布设原则

1)控制较为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且具有供水意义和前景的地区。以国家主要农业区、经济开发区和主要城市为重点。

2)具有现实供水意义或开发利用远景的主要含水层(组),以及与产生环境地质问题有关的含水层(组);对于部分次要开采层也应进行监测。

3)依据地质环境背景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布设。主要布设在:a.主要平原区和盆地区;b.岩溶水具有供水意义的地区,以及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岩溶塌陷地区;c.大型红层裂隙水盆地及山区基岩裂隙水具有供水意义的地段。

31、地下水动态监测项目

地下水动态监测项目包括: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量、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温。

水位监测:一般委托群众或自计水位计,精度一般要求到厘米,每五天测一次。

水温、水量与水位同步观测(水温精确到0.1℃) 水质:一般每年枯、丰水期取作常规离子和污染离子分析。

32、地质灾害类型

分两类:突发性和缓变性两大类。

突发性:崩塌、滑波、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缓变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

33、崩塌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范围、体积、物质组成,崩塌发生时间、地点,地层岩性组合、构造发育情况,植被及地形、地貌位置;调查崩塌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调查崩塌所造成的损失和其它危害;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等。

3

34、(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物质特性、斜坡外形、气候、地震诱发、人为因素)

斜坡在一定自然条件下,部分(土)体受重力作用、沿软弱面(带)整体向下移动。

调查滑面的物质组成:即走向、倾向、倾角,调查附近地形地貌;

调查滑体的物质组成,空间颁布和体积; 调查滑体附近的地下水情况、植被发育现状; 监测滑体的位移方向和位移速度。

35、泥石流形成条件

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如碎石、砂、土等;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如暴雨。

36、泥石流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沟谷上部地形、地层岩性,风化破碎及剥蚀程度,植被种类及发育情况;

调查山间或谷地中物质堆积现状、成份、厚度、渗透性能;

调查流通区各地形态、坡度、顺直度、物质堆存情况;

调查居民点及工程设施建设情况,堆存物质成份,结构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调查已发生泥石流的时间表、规律、损失、危害及对策防治效果等。

37地裂缝

是指地面开裂现象。

形成原因:一是新构造运动作用所致,二是由于失水或吸水引起土层的收缩和膨胀所致,三人类活动(开采地下水,采矿等)。

38地裂化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调查单缝特征和群缝分布特征及范围; 调查形成 的地质环境条件;

调查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

调查灾害危害的损失、危害的对策措施和效果等;

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39、地面塌陷

采空塌陷:由于地下矿层被大面积的采空; 岩溶塌陷:由于过量的开采地下水,使地下形成了一个空间,逐渐形成土洞。

40、地面沉降

是指地壳表面在自然营力作用下或人类经济活动影响造成区域性的总体下降运动。

41地面沉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调查地面沉降速度、沉降量、沉降持续时间和范围,诱发因素的强弱及地质环境条件等。

42、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43、岩溶水系统按埋藏条件分为:裸露型、覆盖型、深埋型3类。

44、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布罗茨基分类、阿廖金分类、皮卡图解法;

45、冲积平原区调查的内容

1)不同河流堆积物的分布有其特点,含水砂层富集带的平面位置和富集带的深度变化;

2)不同含水岩组的地下水类型、水质、水量的变化及相互间的补给关系;

3)河道变迁史,古河道带及山间洼地分布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4)咸水颁布区的咸水体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划分咸淡水界面;

5)盐碱土分布地区的土壤盐碱化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与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

6)充分搜集群众机井资料,调查“肥水”、“盐碱水”的综合利用及大面积开采地下水后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

46、岩溶水调查内容

1)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补给范围,水位、水质、水量特征及其与区域地质构造、岩性、地貌条件的关系;

2)调查天然水点、圈定汇水区,调查水质、水量变幅、调查地下水动态;

3)地下河系发育特征、断裂、褶皱轴及裂隙的分布规律;

4)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相互转化关系;

5)受涝地区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 6)污染源和污染方式与途径的调查;

7)覆盖层的岩性、厚度、成因、含水层的分布、水质、水量特征及其与下伏岩溶含水层的接触关系及水力联系;

47、航空照片的地质解译

根据不同景象特征,可分析各种地形类型,地貌单元、岩性、构造、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等及它们年相互关系达到对全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48、水质分析按目的不同可分为简分析、全分析、特殊分析和专门分析。另外单项分析包括:污染分析、细菌分析、油类分析、有机污染物等。

49、水文地质物探

常用的有:电阻率法(测深、剖面),自然电厂法、充电法、测井法、重力法、磁法和地震法等。

50、野外水文地质试验

抽水试验、压水试验、钻孔注水试验、渗水试验、地下水流速测定、连通试验、野外弥散试验

51、补给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入含水层的总水量,是评价地下水资源保证程度的重要依据。

52、储存量:是指水位变动带以下的重力水体积,以勘探控制的尝试为下界,已掌握的最低水位为上界,以将来动用的范围为计算边界。

53、可开采量:是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采用合理开采方案和合理开采动态下允许开采的最大水量。

开采试验法可分为开采抽水法、补偿疏干法和试验外推法。

4

54、水源地可开采量评价方法

1)开采试验法;2)、解析法;3)、数值法;4)、相关分析法;5)、水文地质比拟法。

55、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

水现状统计法(浓度法)、环境水文地质制图法、水质模型法、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法

56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

1)水量均衡法;2)水文分析法;3)、数值法;4)、水文地质比拟法。

57、允许开采量的计算与评价确定

1)、取水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2)在整个开采期内动水位不超过设计值,出水量不会减少;3)水质、水温的变化不超过允许范围;4)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现象和影响已建水源地的正常生产。

58强风化与弱风化的野外区别

强风化带:锤击蚀间易粉碎,岩全部褪色,多数矿物粘土化,裂隙面明显,且粘土化,岩芯块度5—15mm,多角砾—岩块(片)状,为团块—碎裂结构。

弱风化带:岩石表面和裂隙面有风化迹象,部分矿物风化变质,颜色变浅,有少量裂隙将岩体切割成20—50cm块体,不易击碎,基本保持母岩结构。

59水文地质图内容

1) 地层岩组界线、产状要素、褶皱轴和主要断层及破碎带展布情况等; 2 )各种天然或人工揭露的地下水露头、勘探钻孔、井、泉等的位置、高程、类型、水位和涌水量等;

3) 地下水的类型,潜水位或承压水位及地下水流向,含水层组的岩性及顶板埋深,隔水及透水层组的岩性及分布;

4 )地表水系和与地下水有关的沼泽、洼地、古河道、埋藏谷、冲洪积扇前沿等分布;

5 )河流或溪沟的漏水地段、盲谷的消水点和出水点; 6 )地下水的矿化度与化学类型;

7 )渗漏或可能渗透变形的地段及其渗漏方向; 8 )工程设计方案的轴线或输廓线、正常蓄水位线及防渗帷幕线等。

9 )岩溶地区的综合水文地质图应着重反映以下内容: A、与岩溶发育有关的地形地貌要素,河谷裂点、阶地、古河道、地形分水岭、沟谷洼地、落水洞、天然竖井、漏斗等;

B、强岩溶化岩层或相对隔水层。

60、岩溶塌陷模型需要的资料

1)第四系厚度资料;2)第四系孔隙水和岩溶水的水位变动资料;3)浅部岩溶发育情况资料。

61、地热勘查分那几个阶段,简述各阶段的工作内容 普查、详查、勘探 普查阶段:A、主要是寻找热异常区或对已发现的地热异常区开展地热地质普查;B、初步查明地热田及其外围的地层、构造、岩浆(火山)活动情况,研究它们与地热显示,地热异常的关系,推断地热田的热储、盖层、导水和控热构造;C、初步查明地热田的地表热显示特征,测定地热流体的天然排放量及其化学成分,估算地热田的热储温度和地热田的天然热流量,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