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基础知识 下载本文

QC小组的概念

关于QC小组的概念,在1997年3月20日由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科协、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质量管理协会联合颁发的\印发《关于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意见》的通知\中指出,Q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这个概念包含了以下四层意思:

(1)参加QC小组的人员是企业的全体职工,不管是高层领导,还是一般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服务人员,都可以组织QC小组;

(2)QC小组活动选择课题是广泛的,可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来选题;

(3)小组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4)小组活动强调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突出其科学性。

QC小组的特点

从QC小组活动的实践来看,QC小组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明显的自主性

QC小组以职工自愿参加为基础,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创造性。 2、广泛的群众性

QC小组是吸引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质量管理的有效组织形式,不仅包括领导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而且更注重吸引在生产、服务工作第一线的操作人员参加。广大职工群众在QC小组活动中学技术,学管理,群策群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高度的民主性

这不仅是指QC小组的组长可以是民主推选的,可以由QC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课题小组长,以发现和培养管理人才;同时还指在QC小组内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时,小组成员间是平等的,不分职位与技术等级高低,高度发扬民主,各抒己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4、严密的科学性

QC小组在活动中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坚持用数据说明事实,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凭\想当然\或个人经验。

QC小组的分类

对QC小组进行分类,是为了便于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以及在成果发表交流与评选优秀QC小组时便于管理。因此,按照QC小组参加的人员与活动课题的特点,把QC小组分为\现场型\、\管理型\、\服务型\、\攻关型\四种类型。 (一)现场型QC小组

它是以班组和工序现场的操作工人为主体组成,以稳定工序质量,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生产环境为目的,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生产现场。这类小组一般选择的活动课题较小,难度不大,是小组成员力所能及的,活动周期也较短,比较容易出成果,但经济效益不一定大。 (二)服务型QC小组

这种QC小组类型,原本是指工业企业中不是从事基本生产劳动的职工组成的QC小组,即是由工业企业中的辅助人员和服务人员组成的QC小组;后来由于QC小组活动由工业企业逐步推广至

服务行业、旅游业等,服务型QC小组是专门指那些由从事服务工作的职工群众组成的,以推动服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服务现场。这类小组与现场型QC小组相似,一般活动课题较小,围绕身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活动时间不长,见效较快。虽然这类成果经济效益不一定大,但社会效益往往比较明显,甚至会影响社会风气的改善。

(三)\攻关型\小组

\攻关型\小组通常是由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三结合组成,它以解决技术关键为目的,课题难度较大,活动周期较长,需投入较多的资源,通常技术经济效果显著、这类QC小组在中国的QC小组中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是与中国企业中存在的\三结合\技术攻关传统有关。 (四)管理型QC小组

它是由管理人员组成的,以提高业务工作质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这类小组的选题有大有小,如只涉及本部门具体管理业务工作方法改进,可能就小一些;而涉及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的课题,就会较大,课题难度也不相同,效果也差别较大。

把QC小组分为以上四类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小组活动的广泛性、群众性;是为了便于分类发表交流,分类进行评价选优,以体现\公平\,并照顾到各个方面,有利于调动各层人员的积极性。 这种分类也不要绝对化。\现场型\小组,有时也可能是\攻关型\或\服务型\。这里特别要强调,企业应十分重视发动生产、经营、服务现场的广大职工参加QC小组活动。因为他们是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主体、占企业员工的大多数。只有把他们都发动起来,围绕企业和职工所关心的各种问题,积极开展各种改进活动,提高自身素质,保证工作质量,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并付诸行动,才能使整个企业做到优质生产、优质经营、优质服务。

组建QC小组的原则

QC小组,是开展QC小组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组建QC小组的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QC小组活动的效果。为了做好组建QC小组工作,一般应遵循\自愿参加,上下结合\与\实事求是,灵活多样\这一基本原则。 一、自愿参加,上下结合

\自愿参加\,是指在组建QC小组时,小组成员对QC小组活动的宗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共识,共同产生了自觉参与质量管理,自愿结合在一起,自主地开展活动的要求。这样组建起来的QC小组,不是靠行政命令,小组成员就不会有\被迫\、\义务\等感觉,从而其以后开展活动中能更好地发挥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向企业要特殊条件,而是自己挤时间、创造条件自主地开展活动。小组成员就会在小组活动中,进行自我学习,相互启发,共同研究,协力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实现自我控制,自我提高的目标。 强调自愿参加,并不意味着QC小组只能自发地产生,更不是说企业的管理者就可以放弃指导与领导的职责。这里讲的\上下结合\,就是要把来自上面的管理者的组织、引导与启发职工群众的自觉自愿相结合,组建本企业的QC小组。没有广大职工群众自觉自愿地参加QC小组活动,QC小组活动就会停滞不前,QC小组就没有生命力。 二、实事求是,灵活多样 组建QC小组,是为了给广大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与不断改进提供一种组织形式。职工群众自愿结合成各种类型的QC小组,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身边存在的各种问题,形式多样地、自主地开展活动,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目标的实现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因此在组建QC小组时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出发点,实事求是地筹划QC小组的组建工作。当广大职工对QC小组活动的认识还不清楚,积极性还不高的时候,不要急于追求\普及率\,一哄而起地组建QC小组,而是先启发少数人的自觉自愿,组建少量的QC小

组,指导他们卓有成效地开展活动,并取得成果。这就可以为广大职工群众参加QC小组活动起到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让广大职工从身边的实例中增加对QC小组活动宗旨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逐步诱发其参与QC小组活动的愿望,使企业中QC小组像滚雪球一样的扩展开来。

由于各个企业的特点不同,乃至于一个企业的内部各个部门的特点也不同,在组建QC小组时,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组成适宜类型的QC小组,以方便活动,易出成果。不要搞一个模式、一刀切。比如,一些工业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组织的三结合技术攻关型的QC小组;商业、服务业广泛组织的现场型、服务型的QC小组,企、事业单位中组织的管理型QC小组,以及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出现的\三合一\小组,\四合一\小组,\自主管理小组\等,模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样就可以使QC小组这一群众参与管理的有效组织形式,如同百花园中争奇斗艳的鲜花一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蓬勃局面。

QC小组的成员

QC小组成员主要包括组长和组员。 一、QC小组组长的职责及对其要求 (一)QC小组组长的职责

QC小组组长是QC小组的核心人物,一个QC小组能否有效地开展活动,组长起着重要的作用。QC小组组长可以是自荐并经小组成员认可的,也可以是由小组成员共同推举的。

QC小组组长的基本职责,就是组织领导QC小组有效地开展活动。组长是一个QC小组的组织领导者。在QC小组组建时,他要负责向有关部门输QC小组的注册登记手续;QC小组组建后,他要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制定QC小组活动计划,组织人员分工,带领组员按计划开展活动,负责保管QC小组活动的原始记录,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召开的有关QC小组活动的会议,并向组员传达。总之,QC小组活动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组长的组织领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QC小组组长的组织领导作用,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靠自己对QC小组活动的高度热情、积极奉献、言传身教以及模范带头的行动团结全体组员、激励全体组员与自己一道主动有效地开展QC小组活动。 QC小组组长的具体职责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抓好QC小组的质量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开展QC小组活动,也应自始至终抓好教育不放松。通过教育,增强全体组员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加深对QC小组活动宗旨的理解。这样才能激发组员参加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全体组员统一认识、统一意志,为小组活动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教育,使组员对开展QC小组活动的科学程序和有效方法能正确理解,并会结合活动实际灵活运用,这是保证小组活动能够按计划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保证。当然这种质量教育不可能是一次奏效、一劳永逸的,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包括听课、成果交流、活动实践中学习等,不间断地进行,以使教育成果不断巩固,教育内容不断深化,从而不断提高小组活动的水平和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这样就能使小组成员尝到小组活动的甜头,感受到自己工作中的乐趣,甚至感受到人生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小组成员持续不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

(2)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按计划组织好小组活动。QC小组组长应带领组员一起讨论制定本QC小组活动的计划,与组员一起认真分析并确定活动课题,以及活动欲达到的目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按照PDCA循环的工作程序,结合本专业技术开展活动。QC小组组长还应在活动中注意检查活动计划的实施情况,发展偏差,及时与组员一起研究补充纠正措施,以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或必要时修订原计划,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在制定QC小组活动计划时,组长要注意使活动内容与形式多样化,既有共同的学习研讨活动,又有分头的改进、改善活动,还可以把一些文体娱乐与交往活动穿插其间,为组员创造一个宽松愉

快的工作环境。这正如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先生曾指出的,QC小组成员通过共同的活动、共同的目标,分工合作,增强相互的连带感、团结力、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团结和睦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的愿望和积极性。

(3)做好QC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QC小组组长要按照企业制定的QC小组管理制度,经常组织全体组员开展QC小组活动,做好活动记录、出勤考核,组织好整理与发表活动成果报告,并注意组织活动总结与诊断,以不断改进小组活动方式,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二)对QC小组组长的要求 QC小组组长在QC小组中的地位与职责,决定了要做好一个QC小组组长所应该具备的一些条件,也就是对他的一些要求。

(1)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热心人。QC小组组长不仅应是热爱企业、热爱本职工作、事业心强的企业骨干,而且对开展QC小组活动要有很高的热情。这样,在带领QC小组开展活动时,才能任劳任怨,不怕困难,积极工作。

(2)业务知识较丰富。QC小组组长无论是技术水平、操作技能,还是专业知识、质量管理知识,都应比一般职工的水平高。在QC小组活动中,他不仅是组织者,还能当\小先生\,带动组员不断提高技术业务素质。

(3)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QC小组组长要能够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善于集思广益,团结全体组员一道工作,使QC小组不仅能在解决企业的质量、消耗等问题方面,还能在改善管理、改善人际关系和加强班组建设等方面作出贡献。

虽然对QC小组组长的要求比较高,然而这正是发现、培养和锻炼人才的极好机会。QC小组组长只要在QC小组活动实践中勇于进取,乐于奉献,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提高素质,不仅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QC小组组长,而且也能成为管理者的后备军。中国有的企业规定,在选拔班组长、工段长时,优先在QC小组组长中挑选。 二、对QC小组组员的要求

QC小组的组员,可以由与所选课题有关的人员组成,也可以由一些工作岗位相近、兴趣爱好相投的人员组成。这些人组织在一起,推举出组长(或自荐经组员认可),便可向主管部门注册登记。QC小组的组员,不受职务的限制,工人、技术人员可以当组员,管理者也可以当组员。 一般来说,对QC小组组员,有以下几点要求:

(1)应根据QC小组活动计划安排按时参加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特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QC小组的群体作用。

(2)按时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只有每个组员都能按小组分工负责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本QC小组要解决的课题才能如期实现预定目标。

(3)QC小组组员不仅应不满足于当好本QC小组的组员,而且应成为企业中不断改进的积极分子。要不断动脑筋发现自己周围存在的可以改进的问题,为企业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为QC小组提供更多的活动课题。

近几年来,中国有些QC小组,为了提高小组活动的水平和有效性,还聘请了一些有关专家或领导作为QC小组的顾问。这些顾问给QC小组活动以有益的指导或必要的协调,为QC小组活动取得预期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许多企业的QC小组活动成果都凝结了QC小组活动推进者的心血,也可以把他们列入小组成员表。

QC小组的组建程序

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欲组建的QC小组的类型、以及欲选择的活动课题特点等不同,所以组建QC小组的程序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自下而上的组建程序

由同一班组的几个人(或一个人),根据想要选择的课题内容,推举一位组长(或邀请几位同事),共同商定是否组成一个QC小组,给小组取个什么名字,先要选个什么课题,确认组长人选。基本取得共识后,由经确认的QC小组组长向所在车间(或部门)申请注册登记,经主管部门审查认为具备建组条件后,即可发给小组注册登记表和课题注册登记表。组长按要求填好注册登记表,并交主管部门编录注册登记号,该QC小组组建工作便告完成。这种组建程序,通常适用于那些由同一班组(或同一科室)内的部分成员组成的现场型、服务型,包括一些管理型的QC小组。他们所选的课题一般都是自己身边的、力所能及的较小的问题。这样组建的QC小组,成员的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很高,企业主管部门应给予支持和指导,包括对小组骨干成员的必要的培训,以使QC小组活动持续有效地发展。 (二)自上而下的组建程序

这是中国企业当前较普遍采用的。首先,由企业主管QC小组活动的部门,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全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的设想方案,然后与车间(或部门)的领导协商,达成共识后,由车间(或部门)与QC小组活动的主管部门共同确定本单位应建几个QC小组,并提出组长人选,进而与组长一起物色每个QC小组所需的组员,所选的课题内容。然后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车间(部门)领导发给QC小组长注册登记表。组长按要求填完两表(即小组注册登记表、课题注册登记表),经企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编上注册号,小组组建工作即告完成。

这种组建程序较普遍地被\三结合\技术攻关型QC小组所采用。这类QC小组所选择的课题往往都是企业或车间(部门)急需解决的、有较大难度、牵涉面较广的技术、设备、工艺问题,需要企业或车间为QC小组活动提供一定的技术、资金条件。因此,难以自下而上组建。还有一些管理型QC小组,由于其活动课题也是自上而下确定,并且是涉及部门较多的综合性管理课题,因此,通常也采取这种程序组建。这样组建的QC小组,容易紧密结合企业的方针目标,抓住关键课题,对企业和QC小组成员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又由于其有领导与技术人员的参与,活动易得到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保证,利于取得成效。但易使成员产生\完成任务\感,影响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上下结合的组建程序这是介于上面两种之间的一种。它通常是由上级推荐课题范围,经下级讨论认可,上下协商来组建。这主要是涉及组长和组员人选的确定,课题内容的初步选择等问题,其他程序与前两种相同。这样组建小组,可取前两种所长,避其所短,应积极倡导。

QC小组的人数

《关于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意见》中指出:\为便于自主地开展现场改善活动,小组人数一般以3-10人为宜。\每个QC小组成员具体应该多少,应根据所选课题涉及的范围、难度等因素确定,不必强求一致。在课题变化或小组成员岗位变动后,成员数也可作相应调整。在小组成员人数可多可少的情况下,宜少不宜多,以便于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小组活动充分发挥作用。

QC小组的注册登记

为了便于管理,组建QC小组应认真做好注册登记工作。注册登记表由企业QC小组活动主管部门负责发放、登记编号和统一保管。注册登记是QC小组组建的最后一步工作。QC小组注册登记后,就被纳入企业年度QC小组活动管理计划之中,在随后开展的小组活动中,便于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服务,并可参加各级优秀QC小组的评选。

QC小组的注册登记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每年要进行一次重新登记,以便确认该QC小组是否还存在,或有什么变动。《关于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意见》中指出:\对停止活动持续半年的QC小组予以注销。\可见,进行注册登记有助于督促QC小组坚持开展活动。

这里要注意,QC小组的注册登记每年进行一次;而QC小组活动课题的注册登记,则应是每选

定一个活动课题,在开展活动之前都要进行一次课题的注册登记。两种不可混淆。在QC小组注册登记时,如果上一年度的活动课题没有结束,还不能注册登记新课题时,则应向主管部门书面说明情况。

QC小组活动的程序

为了解决本企业或本单位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是QC小组活动的基本特征。要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技术。这里涉及的技术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专业技术,就是要解决的这个问题属于什么专业范围,就需要个专业的技术;另一个方面是管理技术,这就是程序、证据、方法、技巧等。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并用,就能使解决问题做到多快好省,如同一辆车的两个轮子,需要一起转动,才能很好地驶向目标。两个QC小组要解决的课题不同的,因此所涉及的专业技术也各不相同,而管理技术则是共性的,这正是每个QC小组都需了解、掌握和应用的。 QC小组解决课题所涉及的管理技术主要有三个方面:

(1)遵循PDCA循环。我们每做一件事,搞一项活动或解决一个问题,都有一个做法或思路,它都是按照PDCA的活动规律(程序)进行的。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执行,C(Ch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处理。

P阶段通常包括含着四个步骤,即: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制订对策。D阶段包含着一个步骤,即按照制订的对策实施。C阶段包含着一个步骤,即检查所取得的效果。A阶段包含着两个步骤,即:制订巩固措施,防止问题再发生;提出遗留问题及下一步打算。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的内容。

PDCA循环有两个特点:一是循环前进,阶梯上升,见图3-1。也就是按PDCA顺序前进,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的水平上再进行PDCA循环就又可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二是大环套小环,见图3-2,即PDCA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可有它本身的小PDCA循环。

(2)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为什么选这个课题?为什么制定这个目标?问题的症结在哪儿?为什么确定这几条主要原因?所制定的每一条对策是否完成,有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等等,都要有证据来说明,而这些证据应是客观而不是主观的。为此要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 (3)应用统计方法。为了取得证据,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其中有的是有效数据,有的则是无效数据。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就需要应用统计方法;我们要判断总体质量,不能做到全数检验时,可以随机抽取一定数量作为样本,从样本的质量状况,就可以判断总体的质量水平,这也需应用统计方法;我们要优选一些参数进行试验验证时,怎样才能做到试验次数最少而得到参数的最佳搭配,这也需要应用统计方法。

现在可供选用的统计方法较多,有\老七种工具\,分别是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调查表、分层法;有\新七种工具\,分别是关联图、系统图(也称树图)、亲和图(也称KJ法A型图解)、PDCA法(也称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矩阵图、矩阵数据分析法、矢线图;还有一些简易图表(包括柱状图、饼分图、折线图、带状图、雷达图等);此外,价值工程、正交试验设计法等等,都可以被选用。

对于这些方法,作为QC小组成员不要去追究它的来龙去脉,因为统计方法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我们只要把这些方法拿来应用就可以了。但是应用必须做到正确、恰当。所谓正确,就是方法不能用错,例如因果图是针对单一问题来分析原因的方法,假如课题是两个问题而用一个因果图来分析原因,就必然产生所分析的原因针对性不强,因此,这就属于方法应用错误。所谓恰当,就是要恰如其分,不要盲目追求用新的方法和复杂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为此,QC小组成员要学习它,了解它,才能很好地掌握及应用。

总之,应遵循PDCA循环,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开展QC小组活动。QC小组活动的具体程序如图

3-3所示。

一、选择课题

QC小组组建后,就要开展活动。首先是选择课题,也就是\大家一起来改善什么?\

课题的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指令性课题。即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企业(或部门)的实际需要,以行政指令的形式向QC小组下达的课题,这种课题通常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攻关性的课题。二是指导性课题。通常由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根据企业实现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的需要,推荐并公布一批可供各QC小组选择的课题,每个小组则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开展活动,这是一种上下结合的方式。三是由小组自行选择课题。 前两个方面的课题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迫切解决的问题,既然已经下达给QC小组,就应该发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去完成。但是这些课题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QC小组则要自己去寻找、选择课题。只要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在生产、服务和工作现场,需要改善的课题是很多的。QC小组在自选课题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针对上级方针、目标在本部门落实的关键点来选题。从这方面来选题,能更好地得到领导的支持。如上级要求降低消耗,甚至限定本部门的消耗不超过多少,而本部门在某些方面消耗超过指标很多,部门领导正为实现这个指标犯愁,QC小组如能主动选择这方面课题,解决其中的些问题,做到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办领导所需,就肯定能得到领导的支持。这样,在QC小组活动需要的时间、物质、费用方面,与外部协调方面,就会得到领导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2)从现场或小组本身存在的问题选题。由于生产、施工、服务现场或小组本身在管理上、效率上、质量上、环境及文明生产上多有问题存在,而这些又多是小组身边或自身的问题,领导也顾不上花更多的精力来解决。如果QC小组选择这些问题作为课题,把它解决,自己解放自己,自己享受成果,就能提高成员们参加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3)从用户(下工序也是用户)不满意的问题中去选题。\用户是上帝\,把用户不满意的问题选为课题加以解决,就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和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选题常用的方法有调查表、简易图表、排列图、亲和图、头脑风暴法、水平对比、流程图等。 选题还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课题宜小不宜大。这就是应尽量选择解决具体问题的课题。 搞小课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好处:

①小课题易于取得成果,活动周期短,能更好地鼓舞小组成员的士气。

②小课题短小精干,大部分对策都能由本小组成员自己来实施,更能发挥本组成员的创造性。 ③小课题大部分是在本小组的生产(工作)现场、是自己身边存在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改进,取得的成果也是自己受益,能更好地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④小课题容易总结成果,在发表成果的15分钟时间里,能把小组活动时所动的脑筋,所下的功夫,克服困难的毅力充分表达出来,因此可以发表得很生动、很精彩,对别的QC小组更有启发。 (2)课题的名称应一目了然地看出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不可能抽象。课题名称应直接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如\降低××××不合作品率\,\降低××××消耗\,\提高××××效率\,简洁、明了、针对性强。目前在课题名称上有两种偏向需要纠正。

第一种是为了让大家印象深刻和说明课题的重要程度,把课题名称抽象化并加上一顶\大帽子\。如有一个QC小组发表的课题名称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勇夺全国最佳。\其实,其内容乃是他们的产品一次合格率低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造成很高的返修费用,经他们努力改进后,产品

一次合格率达到了前列水平。因而,课题名称如叫\提高××产品一次合格率\就很简洁明了。又如某小组发表的课题名称为\一分为二--××××技术改造\,还分为主标题和副标题。其实,其内容就是生产线上某设备故障停机台时高,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他们便对设备的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大大降低了设备故障停机台时,保证了生产正常进行。若把课题名称改为\降低××××设备故障停机台时\,就能使课题名称一目了然。第二种是把所采用的主要对策冠以课题名称。

有的QC小组的课题名称为\提供特殊服务,提高顾客满意率\;\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提高产品性能\采用PC机改造设备,降低设备故障率\等。这里的\提供特殊服务\。\应用正交试验设计\,\采用PC机改造设备\都是对策。小组在选题时,还没有完全掌握现状,还不知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没有集思广益地分析原因,还没有找到是什么主要原因影响的,更没有研究用什么对策来解决它,怎么能把主要对策作为题目名称呢?小组这样例题无非是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小组立题时已经带着要上这个措施的主导思想,这样就必然在活动的过程中从现状调查到原因分析,采取对策,都受这个主导思想的束缚,就不能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就会排斥更经济、更有效的对策,就不能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和创造性。二是小组通过活动解决了问题,取得了效果,在总结时,为了强调某一对策起了主导作用而后加上去的。开展QC小组活动一定要\实\,要实事求是。上述两种情况均是不实的表现,为此要加以纠正。

(3)关于选题理由,应直接写出选此课题的目的和必要性,不要长篇大论地陈述背景。 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在发表时是要交待清楚的,这对别的小组会启发。要说清理由,只要把上级方针是什么,或本部门有什么要求,实现这个要求的症结是什么,差距有多大,用数据把这些事实表达出来,以说明只要把这个症结解决了,就可达到本部门的要求。这样,选题的目的及必要性就很充分了。

有的小组,为了强调所选课题的重要性,从国际的发展趋势讲到国内的先进水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讲到市场经济的特点,密密麻麻的文字写了一大篇。在发表时,用了三、四分钟,还没说到小组活动情况。有的小组甚至把中央领导人的讲话。题词都作为选题理由,这样做反而显得不\实\。

二、现状调查

课题确定之后,就要掌握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这就要对现状进行认真的调查。通过对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把症结找出来。然后就可以设定目标,分析原因等,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现状调查做得好,就给解决课题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因此,现状调查这一步骤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整个QC小组活动程序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现状调查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来表示事实,非常重要。它能准确地掌握实际情况,原来隐隐约约感到有什么疑问,通过核实数据,就能澄清问题,进一步了解现状。

如果在选题时已收集了一定程度的数据,可在这基础上再收集有关的数据,以便更详细、准确地掌握实际情况。

收集数据也要注意三点:

①收集的数据要有客观性,避免只收集对自己有利的数据。或者从收集的数据中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数据而忽略其他数据。

②收集的数据要有可比性。不可比的数据不能作为说明采取对策有效性的证据。

③收集数据的时间要有约束。要收集最近时间的数据,才能真实反映现状,因为情况是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时间相隔长的数据就不能反映现状。用时间相隔长的数据进行分析,可能会将下面的活动引入歧途。

(2)对现状调查取得的数据要整理、分类,进行分层分析,以便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通过调

查取得的客观数据,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并对分类数据进行分析。如从某个角度分类的数据来看,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就可把在这个角度产生问题的可能性予以排除;而从另一角度分类的数据看,发现了异常,就说明在该角度上是存在问题的。如果从该角度上看确实存在着问题,但问题还不够明朗,则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到现场作进一步的分层调查,取得数据后再进行分析,直到找出解决问题的线索,即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止。

为了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通常可把数据按以下几种标志分类: ①按时间区分。也就是按年、季、月、日、班次来区分。 ②按地点区分。也就是按位置、工地不同来区分。 ③按症状来区分。也就是按缺陷种类、特性、状态来区分。

④按作业区分。也就是按生产线、机床来区分,或者按操作者来区分。

(3)不仅收集已有记录的数据,更需亲自到现场去观察,去测量,去跟踪,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掌握问题的实质。

综上所述,现状调查在整个QC小组活动程序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它的作用是为目标值的确定提供充足的依据。

现状调查常用的方法有:调查表、简易图表、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分层法等。

三、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是确定小组活动要把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也是为检查活动的效果提供依据。 有人说\只要解决问题就行了,要不要先确定目标无所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们每做一件事情、要解决一个问题,不论这个问题的大小,都要制定目标。企业在每年年初要制定企业年度方针,以及在生产经营上到年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不制定目标,就没有明确的奋斗方向,一切活动将是盲目的,这肯定是不行的。QC小组搞质量改进,解决课题也是如此。所以,这种\只要把问题解决,先定不定目标无所谓\的说法,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现。没有自信,就不可能去努力奋斗,克服困难。

设定目标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目标要与问题相对应。如课题名称是\降低××零件的加工废品率\,现状也已调查清楚,设定目标就是要回答废品率由现在的多少,降低到多少。如果通过对现状的反复分层调查分析已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数据已表明只要把这症结点解决,整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那么,下一步分析原因,制定对策,采取措施,都是针对这症结点来进行的,便可先设定这症结点由现在的多少,解决到多少的目标,再设定整个问题由多少,解决到多少的目标。例如\降低××零件加工废品率\的课题,通过现状调查分层分析,找出是A工序不合格率高所造成,A工序不合格率降下来,整个零件的加工废品率也就可大幅度下降。下面分析原因、制定对策都是针对解决A工序不合格率来进行的,则可先设定A工序的不合格率由目前的多少降到多少,再设定××零件加工废品率由目前的多少降低到多少的目标。这样就完全对应起来。总的来说,目标不要设定得太多,以免把问题复杂化,通常以1个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个。

(2)目标要明确表示。所谓明确表示,就是要有用数据表达的目标值。没有量化的目标,在对策实施后就无法证明是否已实现了目标。如某小组以改变服务态度为目标,没有设定量化的目标值,通过对策实施,出现了一批好人好事,有的事迹很感人,但服务态度到底改变到什么程度?说不清楚。所以如有量化的目标,才能检查,才能对比。不能量化的目标,一般不能把它设定目标。 (3)要说明制定目标的依据。制定目标,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应该陈述清楚制定这个目标水平的理由,使别的小组能从中得到启发。能用事实、数据说明更好。如目前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达到什么程度,而我们在设备条件、人员条件、原材料等方面都一样,

所以我们也要达到这个水平;或是过去历史上曾接近或达到过这个水平,现在部分条件又得到了改善,就应该稳定达到这个水平;或是上级对我们的考核指标,我们必须达到;或是顾客提出的要求,否则就不能占领市场,等等。应避免用豪言壮语、口号式的内容作为制定目标的依据。

对于指令性的课题,由于课题和目标都是指令性的,就不需要先进行现状调查,可以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是要说明现实情况与指令性目标之间的差距如何,差距的症结所在,以便针对它进一步分析原因。

设定目标所用的方法,通常可用柱状图、折线图等简易图表。

四、分析原因

问题明确了,目标也已设定,接下来就可以针对问题进行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问题。如果是指令性课题和目标,而现存问题不明确,则在分析原因之前,先要把现状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调查分析清楚。

在分析原因时,应让QC小组成员充分开阔思路,从可以设想的所有角度收集可能产生问题的全部原因。这和医生看病的道理是一样的。医生看病时,在弄清病人的症状后,首先就必须考虑到能产生这个症状的所有疾病,然后根据各种检查、化验方法逐个排除,最后确诊。 在分析原因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要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原因必须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的小组在解决课题过程中,明确了所存在的问题是\服务差\,然而在分析原因时却针对\怎样当好顾客的朋友\来分析,这就犯了逻辑性错误。若在现状调查时,已经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把这个症结解决了,整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就应针对这个症结来分析原因。如果已经找到症结所在而弃之不管,又回到针对课题的总问题来分析原因,则同样会出现逻辑上的混乱,也会使分析的原因针对性不强。 (2)分析原因要展示问题的全貌。分析原因要从各种角度把有影响的原因都找出来,昼避免遗漏。为此,可从\即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环境(Enviroment)或\,即增加一个测量(Measure)这几种角度展开分析。如果要分析的是管理问题,则常从影响它的各管理系统展开分析。

在分析原因的小组会上,常会发生争论。这时组长就要按照分析原因第一步首先要展示问题全貌的要求掌握会议。小组成员们提出的每一条可能影响问题的因素,不管它目前状态如何,是否真正有影响,只要是有可能影响的都应记录下来,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同时使每个成员都能开动脑筋,打消\可能提错\的顾虑,真正做到集思广益,从而把\遗漏\减到最少。

(3)分析原因要彻底。分析原因常用的方法是针对某一方面的原因,通过反复思考\为什么\,把它一层一层地展开分析下去,从原因类别展开到第一层原因,再展开到第二层原因,再到第三层原因。所谓\分析彻底\就是展开分析到可直接采取对策的具体因素为止。例如针对\喷漆质量色泽不均\问题分析原因时,从环境这一角度分析,是因为\操作时看不清\,再往下分析为什么看不清呢?是因为\光线太暗\,再往下分析为什么光线暗呢?有两个可能影响的因素:一个是\灯少\;另一个是\灯泡瓦数小\。分析到这里,原因就很具体了,而且已经到了可直接采取对策的程度。针对\灯少\的原因,对策就定为\换一个瓦数大的灯泡\。所以原因分析彻底,就能使对策制定得简单、明确、针对性强。有不少小组在分析原因时,没有分析彻底,只分析到第一层原因就结束了。如分析到\工艺不合理\、\设备精度低\、\人员素质差\等就作为末端因素。这些因素包含的内容都很广,把这些作为末端因素,制定对策并实施,就很笼统;很难保证对策的有效性。

(4)要正确、恰当地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原因常用的方法有因果图、系统图与关联图。各小组在活动过程中,可根据所存在问题的情况以及对方法的熟悉、掌握的程度选用。这里为使选用时

不致于用错,特将其主要特点列表如下供参考。 方法名称 适用场合 因果图 系统图 关联图 针对单一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针对单一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针对单一问题或两个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原因之间的关系 原因之间没有交叉影响 原因之间没有交叉影响 原因之间有交叉影响 展开层次 一般不超过四层 没有限制 没有限制 系统图和关联图都有多种形式,选用的原则是只要能正确地表达清楚,能用简单的方法就不用复杂的方法,能用经常用的、大家都了解的型式,就不用不常用的、大家不熟悉的型式,更不要盲目追求方法应用的高、深、新,提倡简单化原则。因为衡量一个成果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看方法用得是否新颖,相返,如能够正确、恰当地应用方法,本身就已表现出小组掌握、应用方法的水平。反之,如果盲目追求应用新颖方法,又对新方法未准确掌握,反而会造成应用上的错误。在发表交流成果时,由于大家不熟悉、不了解而听不明白,达不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五、确定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原因,分析出有可能影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条,其中有的确实是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的则不是。这一步骤就是要对诸多原因进行鉴别,把确实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找出来,将目前状态良好、对存在问题影响不大的原因排除掉,以便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确定主要原因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把因果图、系统图或关联图中的末端因素收集起来,因为末端因素是问题的根源,所以主要原因要在末端因素中选取。

(2)在末端因素中看看是否有不可抗拒的因素。所谓不可抗拒因素,就是指小组乃至企业都无法采取对策的因素。如\拉闸停电\这是供电部门由于城市供电能力不足而采取的分片拉闸限电措施,虽然对本问题造成影响,但这对小组来说是无法采取对策的,属于不可抗拒因素,所以要把它剔除出去,不作为确定主要原因的对象。

(3)对末端因素逐条确认,以找出真正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确认,就是要找出影响该问题的证据,这证据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数据表明该因素确实对问题有重要影响,就\承认\它是主要原因;如数据表明该因素对问题影响不大,就\不承认\该因素为主要原因,并予以排除。个别因素一次调查得到的数据尚不能充分判定时,就要再调查、再确认。这和医生看病一样,根据病人的症状,分析可能有多种病所造成。如何确诊是什么病呢?就要通过对病人采取验血、X光透视、胃镜检查、B超、心电图、脑电图等手段,取得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排除得其他病的可能性,从而确诊病人得的是什么病。如还不能充分证明时,还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取得进一步的证据,以作最后确诊。 确认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现场验证。现场验证是到现场通过试验,取得数据来证明。这对方法类的因素进行确认常常是很有效的。如对某一个参数定得不合适的影响因素进行确认时,就需要到现场做一些试验,变动一下该参数,看它的结果有无明显的差异,来确定它是不是真正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又如机械行业针对加工某零件产生变形所分析的原因是\压紧位置不当\,进行确认时,可到现场改变一下压紧位置,进行试加工,如果变形明显改善,就能判定它确实是主要原因。

②现场测试、测量。现场测试、测量是到现场通过亲自测试、测量,取得数据,与标准进行比较,看其符合程度来证明。这对机器、材料、环境类因素进行确认时,常常是很有效的。如对机器某一部位的精度差、环境某一项指标高,可以借助仪器、仪表到现场实测取得数据;对材料方

面的因素可到现场抽取一定数量的实物作为样本进行测试,取得数据,与标准比较来确认。 ③调查、分析。对于人的方面的有些因素,不能用试验或测量的方法来取得数据,则可设计调查表,到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取得数据来确认。

总之,确认必须要小组成员亲自到现场,亲自去观察、调查、测量、试验,取得数据才能为确定主要原因提供依据。只凭印象、感觉、经验来确认是依据不足的。采用举手表决、\打分法\、按重要度评分法等,均不可取。

在确认每条末端原因是否主要原因时,应根据它对所分析的问题的影响程度大小来确定,而不是根据它是否容易解决来确定。

末端因素要逐条确认,不逐条确认,就有可能把本来是主要原因的因素漏掉。确定主要原因为制定对策提供了依据,为此\确认\做得好,就可为制定对策打下好的基础。确定主要原因常用的方法有调查表、简易图表、散布图、正交试验设计法。

六、制定对策

主要原因确定之后,就可分别针对所确定的每条主要原因制定对策。 制定对策通常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

(1)提出对策。首先针对每一条主要原因,让小组全体成员开动脑筋,敞开思想,独立思考,相互启发,从各个角度提出改进的想法。如针对\工具不好用\这一主要原因,是在原有基础上改进,还是重新设计制造一个新的工具,还是用别的工具替代,对策提得越具体越好。这样,每条原因都可提出若干个对策、这里可先不必考虑提出的对策是否可行,只要是可能解决这条主要原因的对策都提出来,这样才能尽量做到不遗漏真正有效的对策,才能集思广益。

(2)研究、确定所采取的对策。从针对每一条主要原因所提出的若干个对策中分析研究,究竟选用什么样的对策和解决到什么程度。

①分析研究对策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分析研究该对策能不能控制或消除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如果感到没把握或该对策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则不宜采用,而要另谋良策。

②分析研究对策的可实施性。选用的对策起码是可以实施的,不可实施的对策就不能采用。如对策需要某一手段,而企业没有,目前企业又不可能拿出这么多资金购买,所以就无法实施;又如该对策实施后会使环境保护指标严重超标,所以,涉及违反国家法规法令的对策也不可实施采用。除此之外,还要从经济性(花多少钱、能不能花得最少)、技术性(有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难易度(是很容易实现的,还是有一定难度)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必要时作多方案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再确定。

③避免采用临时性的应急对策。如修理行业常用的\垫块铜皮\来消除间隙的应急对策就是属于这种性质。这种临时应急对策不能从根本上防止问题再发生。

④尽量采用依靠小组自己的力量,自己动手能够做到的对策。依靠小组自身的力量实施对策,能更好地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能提高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对策是小组成员自己实施完成的,就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自豪感,对成员也会倍加爱护。如果大部分对策要依靠别人帮助,要上级领导予以协调,则往往会产生\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想法,而不能顺利解决问题。 (3)制定对策表。针对每一条主要原因采用什么对策确定之后,就可制定对策表。把对策内容落实到对策表中去。对策表要注意按\原则制定。

对策表是整个改进措施的计划,是下一步实施对策的依据,必须做到对策清楚、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为此需按\原则来制定。\是六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at(对策)、Why(目标)、Who(负责人)、Where(地点)、When(时间)、How(措施)。 按\的原则,QC小组常用的对策表的表头为:

序号 要因 对策 目标 措施 地点 时间 负责人 制定对策常用的方法有:简易图表、矩阵图、PDPC法、矢线图、优选法、正交试验设计法等。

七、实施对策

对策制定完毕,小组成员就可以严格按照对策表列出的改进措施计划加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组长除了完成自己负责的对策外,要多做一些组织协调工作,并定期检查实施的进程。

在实施过程中如遇到困难无法进行下去时,应及时由小组成员讨论,如果确实无法克服,可以修改对策,再按新对策实施。

每条对策实施完毕,要再次收集数据,与对策表中所定的目标比较,以检查对策是否已彻底实施并达到了要求。

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好活动记录,把每条对策的具体实施时间、参加人员、活动地点与具体怎么做的,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的,花了多少费用都加以记录,以便为最后整理成果报告提供依据。

八、检查效果

对策表中所有对策全部实施完成后,即所有的要因都得到了解决或改进,就要按新的情况进行试生产(工作),并从试生产(工作)中,收集数据,用以检查所取得的效果。 (1)把对策实施后的数据与对策实施前的现状以及小组制定的目标进行比较。

与对策实施前的现状比较,是要明确改善的程度。更主要的是要与小组制定的目标值进行比较,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达到了小组制定的目标,说明问题已得到解决,就可以进入下一步骤,巩固取得的成果,防止问题的再发生。另一种是未达到小组制定的目标,说明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可能是主要原因尚未完全找到,也可能是对策制定得不妥,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就要回到第四步骤,重新分析原因开始,再往下进行直至达到目标。这说明这个PDCA循环没有转完,在C阶段中还要进行一个小PDCA循环。这正是PDCA循环的特点之一,即大环套小环。

(2)计算经济效益。解决了问题,取得了成果,就可以计算解决这个问题能为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这样能更好地鼓舞士气,增加自豪感、调动积极性。计算经济效益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可夸大。一般计算时间不超过活动期(包括巩固期在内)。计算出的经济效益还应减去本课题活动中的耗费,才能得出QC小组本次活动课题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九、制定巩固措施

取得效果后,就要把效果维持下去,并防止问题的再发生。为此,要制定巩固措施。

(1)把对策表中通过实施已证明了的有效措施(如变更的工作方法、操作标准;变更的有关参数、图纸、资料、规章制度等)初步纳入有关标准,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至少要纳入班组作业指导书和班组管理办法、制度。

(2)再到现场确认,是否按新的方法操作(工作)和执行了新的标准、办法、制度。

(3)在取得效果后的巩固期内要做好记录,进行统计,用数据说明成果的巩固状况。巩固期的长短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说明在实现运行中效果是稳定的就可以。

十、总结及今后打算

俗话说\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成果完成,小组成员要坐在一起围绕以下内容认真进行总结: (1)通过此次活动,除了解决本课题外还解决了哪些相关问题,还需要抓住哪些没有解决的问

题。

(2)检查在活动程度方面,在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方面,在方法的应用方面,明确哪些方面是成功的,用得好,哪些方面还不大成功,尚有不足需要改进,还有哪些心得体会。

(3)认真总结通过此次活动所取得的无形效果。可从\四个意识(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的提高,个人能力的提高。QCC知识的掌握、解决问题的信心、团队精神的增强等方面来总结,这些效果虽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却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4)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次活动要解决的课题,以便把QC小组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

上述QC小组活动的程序是国内外QC小组活动经验的总结。按此程度进行活动,就能一步一个脚印,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下去,从而少走弯路。熟练地掌握程度和方法的应用,并重视用数据说明事实,就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小组成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