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七章加与减(二) 教案教学设计(7课时) 下载本文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七 加与减(二)教案设计(7课时)

本单元包括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搭积木(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有几瓶牛奶(9加几)、有几棵树(8加几)、有几只小鸟(7,6,5加几)、练习三、做个加法表等内容。

其主要知识点:

1.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 认识个位和十位,了解数位的意义;正确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3. 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数法或用个位相减再加十位的方法计算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4. 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本单元学习以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对于20以内的数,大多数学生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数的组成却不清楚,所以本节课重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及个位、十位上各数的意义,难点是建立数位概念。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等差异较大,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大胆尝试操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1.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

2. 认识数位,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3. 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

4. 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操作活动。 2. 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3. 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到的加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1 古人计数 1课时 2 搭积木 1课时 3 有几瓶牛奶 1课时 4 有几棵树 1课时 5 有几只小鸟 1课时 6 练习三 1课时 7 做个加法表 1课时

古人计数。(教材第74~76页)

1. 结合现实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及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

2. 经历计数单位“十”的建构过程和11~20各数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数概念,培养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通过观察与操作、比较与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替代思想、数形结合、位值制原则等思想方法的价值。

3. 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小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重点: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难点:知道两位数中各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及对数位的理解。

课件,40~50根小棒,计数器,10个皮球装一盒,10支铅笔装一盒,10颗珠子串为一串等。

师: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靠打猎为生,他们有时候也会将捕到的幼小动物圈养起来。有一天,有几只小山羊跑到了圈外,一位猎人正在琢磨着怎样记录圈外的只数呢!(课件出示教材第74页情境图)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山羊?

师: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猎人为了把小山羊的数量记录下来,就用3个小石子来代表3只小山羊。

师:圈外有3只小山羊,圈内还有呢,猎人也进行了记录。看看猎人现在摆出的石子,你能看出这次他捉到了几只小山羊吗?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

师:刚才猎人用石子分别记录了圈内和圈外的小山羊的只数,如果要一次记录小山羊的总只数,猎人就有点为难了,快来帮帮他吧。

(一个一个地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故事情境,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摆出11个石子时,一眼看出是多少非常困难,这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认真数一数。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当物体的数量较大时,不能一眼看出是多少,一个一个地数又比较麻烦,为后面引出新的计数方法作铺垫。

1. 圈一圈。体会10个一是1个十。

师:猎人只会用自己的十个手指头数数,这么多石子他有点儿数不过来了,请你帮帮他。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石子,只有小棒,用小棒代替石子(小山羊)可以吗?

师:怎么摆小棒,就能让猎人一下数出来呢? 生:先数出10根小棒放一边,再数剩下的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