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03518习题 下载本文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

课后习题

1特殊儿童绪论

一、填空题

1.对特殊儿童的传统称呼,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 2.特殊儿童基本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强调。

3.从“残废”到“残疾”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这一社会群体的认识和理解的加深。 4.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残障的分类,依据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学校在特殊儿童的鉴别过程中,只是完成一个筛查的工作。

二、判断题

1.特殊儿童这一群体食欲人类社会共存的。 √

2.每个特殊儿童都有可能表现出某种特种特殊需要,而成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3.确定特殊儿童的生物医学标准强调的是心理健康状况。×(生理健康状况) 4.确定特殊儿童的行为科学标准强调的是顺应社会生活。×(外部行为表现) 5.确定特殊儿童的心理教育标准强调的是外部行为表现。×(内在心理状态) 6.确定特殊儿童的社会学标准强调的是内在心理状态。 ×(顺应社会生活)

三、名词解释

1.残疾人(06年版):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分类:视力残障、听力残障、言语残障、肢体残障、智力残障、精神残障、多重残障。】

2.安置(placement)——针对各类特殊儿童,以不同的形式或途径,在不同的场所为其提供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

安置两个重要的原则: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与最少限制的环境(least restrctive environment) 安置三个重要指标:(1)尽可能在常规教育环境展开项目;(2)尽可能在学生家庭展开教育项目;(3)特殊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有与无残障同伴互动的机会。

我国的特殊教育安置:(1)特殊教育学校(2)普通中小学里设特殊教育班(3)普通中小学常规班级中就读

三、简答题

1.简述根据社会学的标准,什么样的情况就可以认为是特殊儿童? 答:(1)社会系统观,把个体看作是其终身活动背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之间动态联系的表现;在与其生存环境的动态关系中,个体得以发展;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之间持续的相互适应和调节

(2)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实现自己最大的潜能

(3)无法顺应一定的社会环境,不能承担所期望的社会角色,或无法建立适当的人际关系,呈现异常表现,就是特殊儿童。

1

2.简述对残障儿童安置是否恰当的重要指标。 答:对残障儿童安置是否恰当有三个重要指标: (1)尽可能在常规教育环境展开项目; (2)尽可能在学生家庭展开教育项目;

(3)特殊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有与无残障同伴互动的机会。

四、论述题

1.简述特殊儿童鉴别程序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 答:特殊儿童鉴别程序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 筛查(screening):收集资料以便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测评; (2) 提名(referral):收集资料以便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测评; (3) 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残障的定义和标准,将特殊儿童加以鉴别并归类; (4) 安置(placement):针对各类特殊儿童,以不同的形式或途径,在不同的场所为其提供

特殊教育和训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