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的力学性能参数分析整理 - 图文 下载本文

木 材 的 力 学 性 能 参 数

1 / 36

目 录

1.1木材的力学性质………………………………………………P3 2.1木材力学基础理论……………………………………………P3~ P8

2.1.1应力与应变 2.1.2弹性和塑性 2.1.3柔量和模量

2.1.4极限荷载和破坏荷载

3.1木材力学性质的特点…………………………………………P8~ P20

3.1.1木材的各向异性

3.1.2木材的正交对称性与正交异向弹性 3.1.3木材的粘弹性 3.1.4木材的松弛 3.1.5木材塑性

3.1.6木材的强度、韧性和破坏

3.1.7单轴应力下木材的变形与破坏特点

4.1木材的各种力学强度及其试验方法………………………P20~ P28

4.1.1力学性质的种类

5.1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因素…………………………………P28~ P31

5.1.1木材密度的影响 5.1.2含水率的影响 5.1.3温度的影响

5.1.4木材的长期荷载

5.1.5纹理方向及超微构造的影响 5.1.6缺陷的影响

6.1木材的允许应力…………………………………………P31~ P33

6.1.1木材强度的变异 6.1.2荷载的持久性

6.1.3木材缺陷对强度的影响 6.1.4构件干燥缺陷的影响 6.1.5荷载偏差的折减

6.1.6木材容许应力应考虑的因素

7.1常用木材物理力学性能……………………………………P34~ P36

2 / 36

1.1木材的力学性质

主要介绍:木材力学性质的基本概念、木材的应力—应变关系; 木材的正交异向弹性、木材的黏弹性、木材的塑性; 木材的强度与破坏、单轴应力下木材的变形与破坏特点; 基本的木材力学性能指标; 影响木材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等。

1.1.1木材的力学性质:木材在外力作用下,在变形和破坏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1.1.2木材的力学性质主要包括:弹性、塑性、蠕变、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碗强度、抗减强度、冲击韧性、抗劈力、抗扭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等。

1.1.3木材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与一般钢材、混凝土及石材等材料不同,木材属生物材料,其构造的各向异性导致其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因此,木材力学性质指标有顺纹、横纹、径向、弦向之分。 1.1.4了解木材力学性质的意义:掌握木材的特性,合理选才、用材。

2.1木材力学基础理论

2.1.1应力与应变(stress and strain) 2.1.1.1应力

定义: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内 力,包括压应力、拉应力、剪应力、弯应力等。 单位:N/mm2(=MPa)

3 / 36

压缩应力:短柱材受压或受拉状态下产生的正应力称为压缩应力; 压应力:σ=-P/A

拉伸应:短柱材受压或受拉状态下产生的正应力称为拉伸应力; 拉应力:σ=P/A

剪应力:当作用于物体的一对力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在同一条作用线上,而使物体产生平行于应力作用面方向被剪切的应力;τ=P/AQ

4 / 36

2.1.1.2应变

定义:外力作用下,物体单位长度上的尺寸或形状的变化; 应变:ε=±⊿L / L

2.1.1.3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应力—应变曲线:曲线的终点M表示物体的破坏点。

2.1.1.4比例极限与永久变形:

比例极限应力:直线部分的上端点P对应的应力; 比例极限应变:直线部分的上端点P对应的应变;

5 / 36

塑性应变(永久应变):应力超过弹性限度,这时如果除去应力,应变不 会完全回复,其中一部分会永久残留。

2.1.1.5破坏应力与破坏应变

破坏应力、极限强度:应力在M点达到最大值,物体产生破坏(σM); 破坏应变:M点对应的应变(ε M ) 。

2.1.1.6屈服应力

当应力值超过弹性限度值并保持基本上一定,而应变急剧增大,这种现象叫屈服,而应变突然转为急剧增大的转变点处的应力叫屈服应力(σY)。

6 / 36

2.1.2弹性和塑性(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弹性:物体在卸除发生变形的荷载后,恢复其原有形状、尺寸或位置的能力;

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当应变增长速度大于应力增长速度,外力消失后木材产生永久残留变形部分,为塑性变形,木材的这一性质叫塑性;

塑性应变(永久应变):应力超过弹性限度,这时如果除去应力,应变不会完全回复,其中一部分会永久残留。

弹性变形实际上是分子内的变形和分子间键距的伸缩;塑性变形实际上是分子间相对位置的错移。

2.1.3柔量和模量(compliance and modulus)

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大多数材料应力与应变间有如下关系:σ= Eε,(胡克定律)

弹性模量( E ):物体产生单位应变所需要的应力,它表征材料抵抗变形能力的大小,E=应力/应变,物体的弹性模量值愈大,在外力作用下愈不易变形,材料的强度也愈大, E = σ / ε叫弹性模量。

柔量:弹性模量的倒数,表征材料在荷载状态下产生变形的难易程度, a= E-1 =ε/σ为柔量.

弹性模量的意义:在弹性范围内,物体抵抗外力使其改变形状或体积的能力。是材料刚性的指标。

7 / 36

2.1.4极限荷载和破坏荷载(maximum loading and destroy loading) 极限荷载:试件达到最大应力时的荷载。 破坏荷载:试件完全破坏时的荷载。

气干材上述两个值相同;而湿木材两者不同,破坏荷载常低于极限荷载。

3.1木材力学性质的特点 3.1.1木材的各向异性

表现在木材的物理性质,如干缩、湿胀、扩散、渗透等。在力学性能上,如弹性、强度和加工性等方面。从强度上来看,木材的压缩、拉伸、弯曲及冲击韧性等均为当应力方向与纤维方向平行时,强度值最大,随着两者之间的倾角变大,强度锐减。 前述木材物理性质(干缩性、热、电、声学等)构造性质各向异性,同样木材力学性质亦存在着各向异性。木材大多数细胞轴向排列,仅少量木射线径向排列。木材为中空的管状细胞组成,其各个方向施加外力,木材破坏时产生的极限应力不同。例如顺纹抗拉强度可达120.0-150.0Mpa,而横纹抗拉强度仅3.0-5.0Mpa(C-H,H-O),这主要与其组成分子的价键不同所致。轴向纤维素链状分子是以C-C、 C-O键连接,而横向纤维素链状分子是以C-H、H-O连接,二者价键的能量差异很大。

3.1.1.1木材力学性质各向异性原因: 木材宏观上呈层次状:同心圆状年轮

8 / 36

木材有纵向和横向组织:大多数细胞和组织呈轴向,射线组织呈径向。胞壁结构:细胞壁各层微纤丝排列方向不同 胞壁的成分:以纤维素为骨架。 纤维素的结构、晶胞有关:单斜晶体。

3.1.2木材的正交对称性与正交异向弹性 3.1.2.1 弹性常数

弹性模量( E ):物体产生单位应变所需要的应力,它表征材料抵抗变形能力的大小,E=应力/应变

剪切弹性模量G:剪切应力τ与剪切应变γ之间在小的范围内符合:

τ=Gγ 或 G=γ/τ

G 为剪切弹性模量,或刚性模量。

泊松比μ :物体的弹性应变在产生应力主轴方向收缩(拉伸)的同时还伴随有垂直于主轴方向的横向应变,将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之比称为泊松比( ? )。

????'?分子表示横向应变,分母表示轴向应变

正交异向弹性:木材为正交异性体。弹性的正交异性为正交异向弹性。

木材的正交对称性:木材具有圆柱对称性,使它成为近似呈柱面对称的正交对称性物体。符合正交对称性的材料,可以用虎克定律来描述它的弹性。

9 / 36

方程中有3个弹性模量、3个剪切弹性模量和3个泊松比。不同树种间的这9个常数值是存在差异。

木材是高度各向异性材料,木材三个主方向的弹性模量即EL>>ER >ET 几种木材的弹性常数

材料 g/cm 率% MPa 密度 含水3EL E G G G MPa MPa MPa MPa MPa ER TLTLRTRμRT μLR μLT 针叶树材 云杉 0.390 12 11583 896 496 690 758 39 0.43 0.37 0.47 松木 0.550 10 16272 1103 573 676 1172 66 0.68 0.42 0.51 花旗松 0.590 9 16400 1300 900 910 1180 79 0.63 0.43 0.37 阔叶树材 轻木 0.200 9 6274 296 103 200 310 33 0.66 0.23 0.49 核桃木 0.590 11 11239 1172 621 690 896 228 0.72 0.49 0.63 白蜡木 0.670 9 15790 1516 827 896 1310 269 0.71 0.46 0.51 山毛榉 0.750 11 13700 2240 1140 1060 1610 460 0.75 0.45 0.51

10 / 36

3.1.3木材的粘弹性

流变学:讨论材料荷载后的弹性和黏性的科学。(讨论材料后荷载应力---应变之间关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蠕变和松弛是黏弹性的主要内容。木材的黏弹性同样依赖于温度、负荷时间、加荷速率和应变幅值等条件,其中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尤为明显。

3.1.3.1木材的蠕变

概念(creep):指在恒定外力作用下(应力不变), 应变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的现象。

由于木材的粘弹性而产生三种变形:瞬时弹性变形、粘弹性变形、塑性变形。

蠕变:在恒定应力下,木材应变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的现象。瞬时弹性变形:与加荷速度相适应的变形,它服从于胡克定律; 黏弹性变形:加荷过程终止,木材立即产生随时间递减的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最后残留的永久变形。

差异:黏弹性变形是纤维素分子链的卷曲或伸展造成的,变形是可逆的,但较弹性变形它具有时间滞后性。塑性变形是纤维素分子链因荷载而彼此滑动,变形是不可逆转的。

11 / 36

蠕变曲线:

OA-----加载后的瞬间弹性变形,AB-----蠕变过程,(t0→t1)t↗→ε↗ BC1 ----卸载后的瞬间弹性回复,BC1==OA, C1D----蠕变回复过程,t↗→ε缓慢回复,故蠕变AB包括两个组分:弹性的组分C1C2——初次蠕变(弹性后效变形),剩余永久变形C2C3=DE——二次蠕变(塑性变形), 木材蠕变曲线变化表现的正是木材的黏弹性质。 蠕变规律:

(1)对木材施载产生瞬时变形后,变形有一随时间推移而增大的蠕变过程;

(2)卸载后有一瞬时弹性恢复变形,在数值上等于施载时的瞬时变形;

(3)卸载后有一随时间推移而变形减小的蠕变恢复,在此过程中的是可恢复蠕变部分;

(4)在完成上述蠕变恢复后,变形不再回复,而残留的变形为永久

12 / 36

变形,即蠕变的不可恢复部分;

(5)蠕变变形值等于可恢复蠕变变形值和不可恢复蠕变变形值之和。 3.1.3.2单向应力循环加载时的蠕变特点

能量的损耗随着每个周期增大,意味着在变形中做了更多的功,同时造成材料蠕变的不可恢复部分越来越大。 3.1.3.3蠕变的消除

对木材施加一荷载,荷载初期产生应力—应变曲线OA′,卸载产生曲线A ′ B ′ ,残留了永久变形OB ′ 。为了使永久变形消失而重新获得物体的原来形状,必须施加与产生曲线应力符号相反的应力OC ′ ,而形成这段曲线B ′ C ′ ;当OC ′继续增大到等于A ′ P ′ ,

B ′C ′将延至C ′ D ′ ;卸去这个符号相反的应力,产生应力—应变曲线

13 / 36

D ′ E ′ ,也不能恢复到原形,残留负向的永久变形E ′ O ′ 。再次通过反向应力OF ′ ,材料才能恢复原形。如果再继续增大应力,则产生曲线F ′ A ′ ,与原曲线构成一个环状闭合。 A ′ B ′ D ′ F ′封闭曲线所包围的面积相当于整个周期中的能量损耗。 3.1.3.4蠕变的影响因素

(1)时间:(2)木材的含水率:水分在木材内,从一吸着处到另一吸着处,其中包括氢键的松散或破坏,木材这一暂时的削弱便导致在荷载下的微小变形,变形的累积可能最终导致破坏。

(3)载荷(4) 温度:当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增加时,木材的总变形量和变形速度也增加。

3.1.4木材的松弛

松弛:在恒定应变条件下应力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的现象。 松弛与蠕变的区别在于:在蠕变中,应力是常数,应变是随时间变化的可变量;而在松弛中,应变是常数,应力是随时间变化的可变量。

3.1.4.1松弛曲线:应力—时间曲线 Kitazawa松弛公式:σt= σ1(1-m log t) m为松弛系数,松弛系数随树种和应力种类而有不同,但更受密度和含水率影响,m值与密度成反比,与含水率成正比。

14 / 36

木材蠕变特性研究简介:

木材的蠕变特性曲线是一粘弹性曲线

?(t)J(t)??0

木材蠕变特性曲线

木材的蠕变变形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是由木材内部高度结晶的微纤丝构架而引起的 弹性变形,这种变形是瞬间完成;

第二部分是链段的伸展而引起的延迟弹性变形,这种变形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第三部分是高分子的相互滑移引起的粘性流动。

15 / 36

力学模型:

数学模型

根据流变学理论,其任一瞬时的蠕变柔量J(t)为:

J(t)?J0?t?0??Ji(1?ei?1n?t/zi)

16 / 36

3.1.5木材塑性

3.1.5.1塑性与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当施加于木材的应力超过木材的弹性限度时,去除外力后,木材仍会残留一个当前不能恢复的变形,将这个变形称为塑性变形。塑性:木材所表现出的这一性质称为塑性。

木材的塑性是由于在应力作用下,高分子结构的变形及相互间相对移动的结果。木材属于塑性较小的材料。 3.1.5.2木材塑性的影响因素

影响木材塑性的重要因素有木材的多孔性、木材的含水率和温度,其中含水率和温度的影响十分显著。含水率:随含水率增加而增大。 温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大,这种性质往往被称为热塑性。 3.1.5.3木材塑性的应用

干燥时,木材由于不规则干缩所产生的内应力会破坏其组织的内聚力,而塑性的产生可以抵消一部分木材的内应力。木材的塑性在木材的软化、人造板成型等工艺中有利。 3.1.6木材的强度、韧性和破坏 3.1.6.1木材的强度

强度是指材料抵抗其受施应力而不致破坏的能力,表示单位截面积上材料的最大承载能力。单位:N/mm2 =Mpa。

木材是各向异性的高分子材料,根据所施加应力的方式和方向的不同,木材具有顺纹抗拉强度、顺纹抗压强度、横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多项力学强度指标参数。

17 / 36

3.1.6.2木材的韧性

韧性是指材料在不致破坏的情况下所能抵御的瞬时最大冲击能量。单位:KJ/m2 韧性材料往往是强度大的材料,但也有不符合这个关系的。 3.1.6.3木材的破坏

(1) 破坏木材结构破坏是指其组织结构在外力或外部环境作用下发生断裂、扭曲、错位,而使木材宏观整体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原有物理力学性能的现象。 (2) 木材破坏的原因

纤维素赋予木材弹性和强度;木质素赋予木材硬度和刚性;半纤维素起填充作用,它赋予木材剪切强度。从细胞壁结构和细胞壁结构物质的性质来看,木材发生破坏的原因是微纤丝和纤维素骨架的填充物的撕裂,或纤维素骨架的填充物的剪切,或纤维被压溃所引起。任何条件对木材破坏的决定性作用都取决于应力状态的类型。

3.1.7单轴应力下木材的变形与破坏特点 3.1.7.1顺纹压缩*

顺纹压缩破坏的宏观征状:最初现象是横跨侧面的细线条,随着作用力加大,变形随之增加,材面上开始出现皱褶。

破坏形状和破坏部位常取决于木材含水率和硬度等因素。湿材和软材以端部压溃破坏最为常见,破坏出现在应力集中的地方。干的木材通常产生劈裂而破坏,这是由于纤维或木射线的撕裂,而非木射线与邻接的构造分子之间的分离。

18 / 36

3.1.7.2横纹压缩

木材横纹压缩是指作用力方向与木材纹理方向相垂直的压缩。木材进行压缩时,应力—应变关系是一条非线性的曲线:常规型是散孔材横压时的特征,为不具平台的连续曲线。

三段型是针叶树材和阔叶树材环孔材

径向受压时的特征曲线:横纹压缩应力-应变曲线OA-早材的弹性曲线AB-早材压损过程曲线BC-晚材弹性曲线而当弦向压缩时不出现三段式曲线。 3.1.7.3顺纹拉伸

木材顺纹拉伸破坏主要是纵向撕裂和微纤丝之间的剪切。微纤丝纵向结合非常牢固,所以顺纹拉伸时的变形不大,通常应变值小于1%~3%,强度值却很高。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微纤丝本身的拉伸强度也未能充分发挥,因为木材的纤维会在微纤丝之间撕开。木材顺纹剪切强度特别低,通常只有顺纹抗拉强度的6%~10%。 破坏断面通常呈锯齿状、细裂片状或针状撕裂。其断面形状的不规则程度,取决于木材顺拉强度和顺剪强度之比值。一般健全材该比值较大,破坏常在强度较弱的部位剪切开,破坏断面不平整,呈锯齿状木茬。 3.1.7.4横纹拉伸

木材横纹拉伸分径向拉伸和弦向拉伸。木材的横纹拉伸强度很低,只有顺纹拉伸强度的1/35~1/65。由此可知,木材在径向和弦向拉伸时

19 / 36

的强度差,取决于木材密度及射线的数量与结构。 3.1.7.5顺纹剪切

顺纹剪切、横纹剪切和切断。木材使用中最常见的为顺纹剪切,又分为弦切面和径切面。木材顺纹剪切的破坏特点是木材纤维在平行于纹理的方向发生了相互滑移。弦切面的剪切破坏(剪切面平行于生长轮)常出现于早材部分,在早材和晚材交界处滑移,破坏表面较光滑。径切面剪切破坏(剪切面垂直于年轮),其表面较粗糙。

4.1木材的各种力学强度及其试验方法

木材的各种力学强度有纵向和横向之分,横向又分为径向和弦向。 4.1.1力学性质的种类:

按照外力种类分类:压缩强度、拉伸强度、

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冲击强度、硬度、 韧性等。

按荷载速度和作用方法分:静态强度、冲击强度、疲劳强度和蠕变强度。

4.1.1.1抗压强度

1. 顺纹抗压强度(compression strength parallel to the grain)我国木材顺压强度平均值为45MPa。测试方法:20×20 × 30mm破坏的宏观症状:破坏形状和破坏部位常取决于木材含水率和硬度等因素。湿材和软材以端部压溃破坏最为常见,破坏出现在应力集中的地方。干的木材通常产生劈裂而破坏,这是由于纤维或木射线的撕裂。

20 / 36

我国国家标准《木材物理力学试验方法》(GB 1927-1943-91)规定,只测定短柱的最大抗压强度。其试样尺寸为20×20×30mm,长度平行于木材纹理;σw=P/a b

σ12=σw[1+0.05(W-12)]式中:P——破坏荷载,N;a,b——试样断面尺寸,mm;W——试验时的木材含水率(%);σw、σ12——木材气干状态、标准含水率12%时的强度,Mpa。我国木材顺压强度的平均值约为45Mpa;顺压比例极限与强度的比值约为0.7,针叶树材该比值约为0.78,软阔叶树材为0.70,硬阔叶树材为0.66。针叶树材具有较高比例极限的原因是,它的构造较单纯且有规律;硬阔叶树环孔材因构造不均一,使这一比值最低。 4.1.1.2横纹抗压强度 (1)分局部受压和全部受压: (2)又可以分为径向和弦向受压:

a.针叶树材和阔叶树材的环孔材径向受压:见右图,由3段不同斜率的曲线组成。 b.针叶树材和环孔材的弦向受压:不出现3段曲线组成

4.1.1.3抗拉强度

木材顺纹抗拉强度,是指木材沿纹理方向承受拉力荷载的最大能力。木材的顺纹抗拉强度较大,各种木材平均约为117.7-147.1MPa,为顺纹抗压强度的2-3倍。木材在使用中很少出现因被拉断而破坏。

21 / 36

木材顺纹拉伸破坏主要是纵向撕裂粗微纤丝和微纤丝间的剪切。微纤丝纵向的C-C、C-O键结合非常牢固,所以顺拉破坏时的变形很小,通常应变值小于1%~3%,而强度值却很高。

木材顺纹抗拉力学试样及其受力方向

试验时采用附有自动对直和拉紧夹具的试验机进行,试验以均匀速度加荷,在1.5-2.0分钟内使试样破坏。顺纹抗拉强度按下式计算。 σw=P/a.b 式中:P——最大荷载,N;a,b一试样工作部位横断面(cm2); W一试验时的木材含水率(%)。 4.1.1.4 横纹抗拉强度

木材的横纹拉力比顺纹拉力低得多,一般 只有顺纹拉力的l/30—1/40。因为木材径 向受拉时,除木射线细胞的微纤丝受轴向 拉伸外,其余细胞的微纤丝都受垂直方向 的拉伸;横纹方向微纤丝上纤维素链间是 以氢键(-OH)接合的,这种键的能量比木

22 / 36

材纤维素纵向分子间C-C、C-O键接合的能量要小得多。此外,横纹拉力试验时,应力不易均匀分布在整个受拉上,往往先在一侧被拉劈,然后扩展到整个断面而破坏,并非真正横纹抗拉强度。 4.1.1.5木材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

木材抗弯强度是指木材承受逐渐施加弯曲荷载的最大能力,可以用曲率半径的大小来度量。它与树种、树龄、部位、含水率和温度等有关。木材抗弯强度亦称静曲强度,或弯曲强度,是重要的木材力学性质之一,主要用于家具中各种柜体的横梁、建筑物的桁架、地板和桥梁等易于弯曲构件的设计。静力荷载下,木材弯曲特性主要决定于顺纹抗拉和顺纹抗压强度之间的差异。因为木材承受静力抗弯荷载时,常常因为压缩而破坏,并因拉伸而产生明显的损伤。对于抗弯强度来说,控制着木材抗弯比例极限的是顺纹抗压比例极限时的应力,而不是顺纹抗拉比例极限时应力。

各树种木材抗弯强度平均值约为90MPa左右。针叶树材径向和弦向抗弯强度间有一定的差异,弦向比径向高出10%~12%;阔叶树材两个方向上的差异一般不明显。抗弯强度的测定方法各国不同,区别在于试样的尺寸、加荷方式和加荷速度的差别。我国国家标准规定:试样断面为20×20mm,长度为300mm,跨度为240mm;中央荷载,弦向加荷;试验以均匀速度加荷,在1-2分钟内使试样破坏。试验时为避免试样在支座和受力点产生压痕,影响试验结果,在支座和受力点上应加钢质垫片。垫片的尺寸为30×20×5mm。

23 / 36

抗弯强度用下式计算

σw =3PL/2bh2 (Mpa) σ12=σw [1+0.04(W-12)] (Mpa) 式中: σw ——木材试样气干状态下的抗弯强度

P——破坏时的荷载,N;L——跨度,240mm;b——试样宽度,mm; h——试样高度,mm;W——试验时试样的含水率 (%) 抗弯弹性模量

木材抗弯弹性模量是指木材受力弯曲时,在比例极限内应力与应变之比,用于计算梁及桁架等弯曲荷载下的变形以及计算安全荷载。 木材的抗弯弹性模量代表木材的刚性或弹性,表示在比例极限以内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也即表示梁抵抗弯曲或变形的能力。梁在承受荷载时,其变形与弹性模量成反比,弹性模量大,变形小,其木材刚度也大

4.1.1.6抗剪切强度

1. 一般只测顺剪强度,平均只有顺压强度的10-30%。纹理较斜的木材,如交错纹理、涡纹、乱纹等顺剪强度较大。

24 / 36

2. 分类:顺纹剪切强度、横纹剪切强度

木材抗剪试样与受力支架

1—附件主杆 2—块 3—L形块 4,5—螺杆 6—压块 7—试样 8—圆头螺钉

木材的顺纹抗剪强度视木材受剪面的不同,分为弦面抗剪强度和径面抗剪强度,如图。剪切面平行于年轮的弦面剪切,其破坏常出现于早材部分,在早材和晚材交界处滑行,破坏表面较光滑,但略有起伏,面上带有细丝状木毛。剪切面垂直于年轮的径面,剪切破坏时,其表面较为粗糙,不均匀而无明显木毛。在扩大镜下,早材的一些星散区域上带有细木毛。

木材顺剪强度较小,平均只有顺纹抗压强度的10%~30%。纹理较斜的木材,如交错纹理、涡纹、乱纹等,其顺剪强度会明显增加。阔叶

25 / 36

树材顺剪强度平均比针叶树材高出1/2。阔叶树材弦面抗剪强度较径面高出10%~30%,如木射线越发达,这种差异更加明显。针叶树材,其径面和弦面的抗剪强度大致相同。 4.1.1.7冲击韧性

木材的冲击韧性,是指木材受冲击力而弯曲折断时,试样单位面积所吸收的能量。吸收的能量越大,表明木材的韧性越高而脆性越低。冲击韧性与其他木材强度性质不同,不是用破坏试样的力来表示,而是用破坏试样所消耗的功(kJ/m2)表示。冲击破坏消耗的功愈大,木材韧性愈大,亦即脆性愈小。试验所得数据不能用于木结构设计的计算,只能作为衡量木材品质的参考。

木材冲击韧性的测定,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即一次冲击试验法和连续冲击试验法,我国国家标准规定采用一次冲击试验法。试样尺寸为20×20×300mm,两支座间距离跨度为240mm,中央荷载,只作弦向试验,一次冲断。摆锤质量10kg,起始高度为1m,自由落下,试样被冲击折断后,摆锤自由摆动到另一个高度,二次高度势能之差,即为试样折断时所吸收的能量,可直接从力学试验机上读出。 试验结果用下式计算:T=1000Q/bh

式中:Q— 试样吸收的能量(kJ/m2);b—试样的宽度(mm);h—试样的高度(mm)

26 / 36

4.1.1.8木材硬度和耐磨性 1.木材的硬度

概念:木材的硬度,是指木材抵抗其它刚体压入的能力。木材的硬度与木材的密度密切相关,密度大其硬度则高,反之则低

测定法:采用半径为5.64cm的钢球,在静荷载下压入试样深度5.64cm。试件:50mm×50mm×70mm木材端面硬度大于侧面;大多数木材径弦面硬度相近。 2.耐磨性

概念:指木材抵抗摩擦、挤压、冲击和剥蚀,以及这几种因子综合作用所产生的耐磨能力。与硬度有一定关系。用磨耗仪测定。 4.1.1.8抗劈力

概念:木材抵抗在尖楔作用下顺纹劈开的力。分径面和弦面。 抗劈力属于工艺性质,而且关系到其它的工艺性质,如开榫性。抗劈力大的木材,其握钉力也强。木材抗劈力象其它力学性质一样,受木材密度、木材构造的影响。通常密度大的木材,其抗劈力也大,这种关系表现得非常密切,呈直线关系。在密度相同的条件下,由于细胞

27 / 36

的组成不同,阔叶树材的抗劈力大于针叶树材的抗劈力。交错纹理、木节可增大抗劈力。木材的含水率对抗劈力的影响不明显。

木材径面(A)与弦面(B)抗劈力的试样形状

4.1.1.9握钉力

木材的握钉力,是指木材抵抗钉子拔出的能力。木材具有固着钉子的性能,握钉力亦即木材与钉子之间的摩擦力。当握钉力的大小取决于木材的种类、含水率、密度、硬度、弹性、纹理方向、钉子的形状及其与木材接触面的大小等。例如水曲柳的径面握钉力为2130N,而端面为1460N(圆钉ф=3.Omm)。密度大的木材其握钉力也强,例如含水率15%时,紫椴的密度为0.49,其握钉力为420N,水曲柳的密度为0.69,其握钉力为1460N。

5.1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因素

一.木材密度(密度对顺拉强度影响不大) 二.含水率:木材强度和含水率有一定关系。 三.温度

四.时间(持久强度概念) 五. 纹理方向

六.木材构造: 1. 晚材率与年轮宽度; 2. 木射线; 3. 其它如胞壁厚度与纤丝角 等.

28 / 36

七. 木材缺陷 5.1.1木材密度的影响

木材密度是决定木材强度和刚度的物质基础,是判断木材强度的最佳指标。密度增大,木材强度和刚性增高;密度增大,木材的弹性模量呈线性增高;密度增大,木材韧性也成比例地增长。在通常的情况下,除去木材内含物,如树脂、树胶等,密度大的木材,其强度高,木材强度与木材密度二者存在着下列指数关系方程。

σ=Kρn

式中:σ——木材强度;ρ——木材密度;K和n——常数,随强度的性质而不同。 5.1.2含水率的影响

木材含水率对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单位体积内纤维素和木素分子的数目增多,分子间的结合力增强所致。含水率高于纤维饱和点,自由水含量增加,其强度值不再减小,基本保持恒定。经过长期的研究证实,含水率在纤维饱和点以下,强度的对数值与含水率成一直线关系。

29 / 36

5.1.3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木材力学性能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下,室温范围内,影响较小,但在高温和极端低温情况下,影响较大。正温度的变化,在导致木材含水率及其分布产生变化同时,会造成木材内产生应力和干燥等缺陷。主要原因在于热促使细胞壁物质分子运动加剧,内摩擦减少,微纤丝间松动增加,引起木材强度下降。如水热处理情况下,温度超过

180℃,木材物质会发生分解;或在83 ℃左右条件下,长期受热,木材中抽提物、果胶、半纤维素等会部分或全部消失,从而引起木材强度损失,特别是冲击韧性和拉伸强度会有较大的削弱。 5.1.4木材的长期荷载

荷载作用线方向与纹理方向的关系是影响木材强度的最显著因素之一。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均为顺纹方向最大,横纹方向最小。 5.1.5纹理方向及超微构造的影响

荷载作用线方向与纹理方向的关系是影响木材强度的最显著因素之一。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均为顺纹方向最大,横纹方向最小。 5.1.6缺陷的影响

有节子的木材一旦受到外力作用,节子及节子周围产生应力集中,与

30 / 36

同一比重的无节木材相比,表示出小的弹性模量。

1—卵圆形、2—长条形和3—掌状节

1—活节和2—死节

6.1木材的允许应力

木材各种强度值一般都是用无疵小试件在特定的条件下按规定的试验标准测定的,与实际的使用情况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木材容许应力是指木构件在使用或荷载条件下,能长期安全地承受的最大应力。对标准试验方法所测得的强度值进行适当折扣,折扣率称为折扣系数,折扣系数之倒数称为安全系数。 6.1.1木材强度的变异

木材是生物材料,变异较大。因树种、产地和木材在树干中的部位不同,木材强度存在着变异。因此除了解木材的平均强度以外,还应了解木材强度的变化异范围,用变异系数(V)来表示。

31 / 36

6.1.2荷载的持久性

目前长期荷载对木材强度的影响,许多国家都采用小而无疵试样强度的2/3(即0.67)作为长期荷载强度的数值;若为恒载,则用1/2。建筑结构物大部均为恒载和活载的共同作用,故在《木结构设计规范》中,引用的长期荷载强度折减系数K2=0.67。 6.1.3木材缺陷对强度的影响 构件的受力类型 顺 纹 受 拉 顺 纹 受 压 抗 弯 顺 纹 受 剪 节径比 1/3 1/2 2/5 -

6.1.4构件干燥缺陷的影响

用来推算木材容许应力的木材强度,是以木材含水率为12%为基准。木结构工程中,因条件限制大部分使用湿村作构件。当湿材在气干过程中,一般都要发生开裂和挠曲,从而降低构件的强度。因此也要考虑木材干燥产生缺陷的影响。 6.1.5荷载偏差的折减

荷载的超载、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偏差以及构件缺口处引起的应力的集中(应力集中主要考虑顺纹拉伸),均可影响构件的强度,对于这些因子,《木结构设计规范》均确定了折减系数。

32 / 36

折减系数K 30.38 0.67 0.52 0.80

6.1.6木材容许应力应考虑的因素

1)木材强度的变异K1=1-2.33V(变异系数) 2)荷载的持久性K2 3)木材缺陷对强度的影响K3 4)构件干燥缺陷影响K4 5)应力集中系数K5 6)超载系数K6 7)结构偏差系数K7

各项因素对木材强度的影响系数

受力性质 抗 弯 顺纹抗压 顺纹抗拉 顺纹抗剪

K

1

K

2

K

3

K

4

K

5

K

6

0.67 0.67 0.67 0.67

0.52 0.67 0.38 0.80

0.80 1.00 0.85 0.75

— — 0.90 —

1.20 1.20 1.20 1.20

1.10 1.10 1.10 1.10

[σ ]= σ12×K1×K2×K3×K4×K5/(K6×K7) K= σ12×K1×K2×K3×K4×K5/(K6×K7)

木结构部件安全系数为折减系数之倒数,为强度平均值σ与容许应力[σ]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A=1/K= σ /[σ ]在我国木结构的安全系数一般为3.5~6.0,比金属等其它材料要高。

33 / 36

7.1常用木材物理力学性能 物理力学指标分级标准 表1物理力学指标分级标准 基本密度/(g/cm3) ≤0.3 0.31~0.45 0.46~.60 0.61~0.75 ≥0.75 干缩度/%(生材—气干) 气径向 弦向 干密度/生材生材生材生材(g~全~气~全~气/cm干 干 干 干 3) ≤<3.0 <2.0 <5.0 <3.0 0.35 0.353.0~2.0~5.0~3.0~1~0.4.0 2.5 6.5 4.0 55 0.554.0~2.5~6.5~4.0~1~.75.0 3.0 8.0 5.0 5 0.755.0~3.0~8.0~5.0~1~0.6.0 3.5 9.5 6.0 95 ≥>6.0 >3.5 >9.5 >6.0 0.95 顺纹抗压强度/MPa ≤2.9 29.1~44.0 44.1~59.0 59.1~73.0 >73.0 抗弯强度/MPa ≤54.0 54.1~88.0 抗弯弹性模量/GPa ≤7.4 7.5~10.3 分级 顺纹抗剪强度/MPa 端面硬度/N I II III IV V ≤6.5 6.6~9.5 ≤2500 2570~4000 10.488.1~4010~650~13.9.6~12.0 118.0 0 2 118.113.312.1~15.6510~100~142.~16.0 00 0 2 ≥≥≥15.1 >10000 142.0 16.3

表2国内常见树种物理力学性能

树种 福建柏 银杏 冷杉 杉松冷杉 云南油松 落叶松 四川红杉 云杉 湿地松 红松 广东 广东松 马尾松 樟子松 云南松 铁杉

试验时含水率/%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干缩率/%气干密度(生材—气顺纹抗干) /压强度(g/c径/MPa 弦向 m3) 向 II I II II II II II II I III IV II II II II II II,III II III,IV II,III III,I V III V II III IV II I,II II III I,II III III III II II II III II II II III II II II III II II,III II,III IV II III II III III III IV IV II,III II II III II 34 / 36

抗弯抗弯弹强度性模量/MPa /GPa II II III II II,III III II I,II II II III III III I II,III II,III II III II II III IV III I,II III III III III II III III 顺纹抗剪强度/MPa II III I II II II I I II II II II II II 端面硬度/N III III II I II III II I II I II II II,III II II,III II

陆均松 鸡毛松 杉木 消极和 槭木 刺楸 江南桤木 光皮桦 白桦 秋枫 青冈 水青冈 麻栎 白栎 柞木 枫香 山核桃 核桃 枫杨 香樟 铁刀 黄檀 槐树 鹅掌楸 苦楝 水曲柳 小叶杨 山杨 拟赤杨 荷木 紫椴 青檀 白榆 榉树 印尼漆 人面子 芒果 竹桃 榴莲 异翅香 杯裂香 双翅龙脑香 龙脑香 低垂坡垒 渐尖叶坡垒 深红婆罗双 浅红婆罗双 黄婆罗双 白婆罗双 平滑婆罗双 吉索婆罗双 青梅 石栎 海棠木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III III II II II II I I III,IV II,III II III III III IV IV IV IV III,IV III III,IV II,III II II,III III IV III,IV II,III II,III III II II II III V II IV III IV II I III I I II I III III III II IV,V III,IV III,V IV III V II III,IV II,III II II II II II II,III II V II IV III IV II IV III V III III III II I(II) II I I III II III,V II II,III I III II II II IV II,III IV III II II I III I,II II II,III II,III II,III III,IV III III,IV III II,III II,III III II,III II II III IV II,III II II III I,II I,II I,II III IV,V II IV II III II II II,III I II,III II,III III,IV III,IV IV III,IV III,IV II,III II III II,III V V IV III II,III III II II I III,IV II,III II III,IV II,III II,III IV III III,IV III,IV III,IV II.III III,IV II,III II II III IV,V II,III II II,III III I,II I,II II III V I,II IV II IV I II,III II,III I II,III II,III IV III IV III III,IV II,III II II II V V IV III III III III III II III,IV II,III II III,IV II,III II,III V IV III~V IV III,IV II,III III~IV II II II III IV,V II,III III II III,IV I,II III II III V I,II III II,III III II III III,IV II II,III II V IV,V V V III~V III II II II,IV V V V IV II,III IV IV I II III,IV III,IV I I~IV II,III II,IV I,III III,V IV,V IV II I,II II,III II,III V IV IV V IV III III II I IV,V II,III III III,IV II,III IV IV,V III IV V IV III IV III II IV V III,IV III II,III III II I,II II III V I IV III IV I II,III IV I III III IV III,IV IV III II II III V IV IV 35 / 36

铁力木 坤甸铁木 湿地木姜子 铁刀木 黑黄檀 宽叶黄檀 花黄檀 格木 伯利印茄 大甘巴豆 马来甘巴豆 印度紫檀 大花米仔兰 肉豆蔻 羽叶番龙眼 子京木 硬椴 柚木 南美蚁木 轻木 巴西黑檀 奥克榄 乌木 缅茄木 双雄苏木 非洲紫檀 简状非洲楝 红卡雅楝 非洲毒箭木 毒籽山榄 猴子果 欧洲水青冈 铅笔柏 美国西部落叶松 白云杉 糖松 西部黄松 北美黄杉 加拿大铁杉 北美红杉 红花槭 美洲栗 美国水青冈 白栎 北美红栎 胶皮枫香树 黑核桃木 北美鹅掌楸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V V IV III,IV IV,V IV V IV,V IV IV IV III III II,III III V III,IV II,III V I IV II V IV IV III III II II IV III III II II II II II II II II II III III IV III III II IV III I II II II IV II IV III III II V I III V I III III II II IV III V II V II I II III II I II II IV IV II IV III III IV IV I I II I IV II III I II II IV III II V I III III II III III IV V I V III II II III III I II III V V III V III IV V IV IV III IV IV V V III IV IV III III II III V III,IV II,III V I IV II V V IV IV III II III V III III II III II II II III II III III III III III III III III II V IV,V IV III,IV IV,V IV V IV,V III IV IV III II,III II V III,IV III V I IV V IV IV III II V IV III II III II II II III II II III II II III III III III III II III II V V IV III III III IV V V IV IV II V III~V III V I III II V IV IV III III II I IV III II I III II II II III II II III III III III III III IV III V III,V I,II IV IV V IV III II III IV V III~V III IV III III II I III V II II II II II II II II IV III IV IV IV III IV II V IV I IV V IV IV III IV V III,V III III III IV IV

提交人: 审核人:

36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