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民俗教育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机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本文就大学校园建设的某一方面即民俗教育为出发点,介绍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阐明民俗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最后给出如何正确良好地在大学校园开展民俗教育的一些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校园文化;民俗教育;重要性
引言: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DNA\。但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淡化。为此,可以采取营造校园民俗文化氛围、实施民俗校本课程开发和开展民俗文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和手段,将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德育效果。
1.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种优良的适合学生要求的文化氛围,作为思想教育的手段与补充,应该是每所高校应该做的。 1.1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代大学生,社会地位、知识水平及年龄心理特征,都使他们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高尚的文化生活,必然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校园的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也是高雅与庸俗不断斗争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袒露也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可以说,这文化也是个染色质,会把人的灵魂染成不同的颜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情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1.2 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与发展是同步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竞争便是知识与本领的竞争。一个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主要地就是看其竞争能力的大小,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大学期间学的文化科学知识,只是竞争的一个资本,而多种能力的培养就有助于知识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技能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得以结合。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个人特长得以发展,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还能促进身心健康,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民俗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民俗教育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传承民俗文化重在教育,对大学生开展民俗教育是一种趋势与潮流,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只有加强民俗教育,才能从一定意义上实现大学校园文化的持续发展,从而推进民俗教育以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进步。
2.1 浅谈民俗教育
民俗,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来历不一,相传几代甚至几个世纪,而形成特有的文化。民俗也是一种公共文化,是集体审美和伦理思想的一个载体,用来传递共同的文化价值、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 传统节日民俗中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一是人文情怀。长幼有序,对天地的祭祀,访亲拜友等,
构筑起一方水土的集体审美观、公共伦理道德。二是精神寄托。每一个节日,除了休息以外,还进行交流,举行祭祀仪式,表达某种愿望,希望来年有更美好的日子,有更幸福的追求。三是历史意识。所有传统节日历史都非常久远,有众多的历史传说与故事带,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四是传承文明。很多节日民俗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与民族情怀的体现,流传至今,让人看到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的生命力。
中国的风俗是中国文化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宝贝遗产,它蕴涵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聪明善良、淳朴友好等优良品格以及自强自立等民俗精神。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孕育着极为丰富多彩的节日时空,而传统的民俗节日就是我们祖先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节日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俗往往是融合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融合于传统节日中。
中国文化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从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不是在交流的过程中被丰富而发展,就是在被同化而消失。为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如果不及早注入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学生就可能因不熟悉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导致知识结构上失衡,爱国情感的欠缺,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
2.2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民俗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诸如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爱国爱民等优良品德。所以民俗教育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
2.2.1 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风尚、礼节、习惯并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民俗是社会、集体的创造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民俗教育加强这一方面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先人的审美观进而增强其审美意识。如介绍汉族端午节赛龙舟蒙古族赛马苗族斗牛、跳芦笙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民俗可以使学生透过活泼、生动的民俗看到各族人民对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的追求又如介绍江浙一带汉族人民正月初一吃“百事大吉”食物指吃桔子、柿子因“桔”与“吉”、“柿”与“事”谐音取其吉祥之意的民俗使学生看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2.2.2 育对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非常重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青少年学生民俗文化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我国各民族的民俗中都有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美德。我国朝鲜族正月十五众人为老人们祝福的“老人节”哈萨克族“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把客人送走就是跳在河水里也洗不清”的谚语西藏路巴族把能留住客人吃饭、讨客人欢喜视为光荣的民俗景颇族一家建房众人帮等等。因此将民俗文化的精华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并以此引领他们的行动对培养他们的优良道德品质非常重要。
2.2.3 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历史责任感 我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支是民族凝聚力和精神文明的动力。高校开设民俗文化公选课的意义与策略随着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这不仅能增进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的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有助于民族精神的重整再造。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当我们喜庆丰收时就会敲起锣鼓赛起龙舟过新年时要扫尘、贴春联、贴门神元宵节要放烟火、舞龙灯、猜灯谜遇到婚丧嫁娶时会很自然地到民俗中去寻找最佳的操作方案??多少年来人们一代传一代在民俗的传承中总结、发展、提高、完善。近年来今天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却不知道孟姜女、梁山伯与台是何许人也大中学生能对港台明星如数家珍对他们的趣
闻轶事的了解达到令人咋舌的程序但却不清楚自己家乡的民俗掌故“韩流滚滚”是今日中国不可否认的文化现象当我们津津乐道于韩国人的日常生活来回味传统中国文化之魅力寻找逐渐消失的中国民俗文化的身影。 3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民俗教育的方法 3.1 开设民俗学课
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同学对于民俗的认识,也可以加强大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关注。民俗知识作为人生必修课进入大学教育体系,成为整个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自身也应构成一个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它既可以以基础文化课程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作为研究性拓展课程开设,还可以以实践课程或生活课程的形式实施。民俗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从实施过程到评价体系都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 3.2开展民俗节庆教育专题展示活动
学校可以把“挖掘中华民俗节庆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民俗节庆日为契机,通过环境教育、仪式教育、活动教育、动手实践教育、整合教育等途径开展民俗节庆教育,以此拓宽民族精神教育的渠道,创新传承民族文化的方法,从而逐步形成了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德育特色。 3.3开设民俗的社团
民俗文化作品种类繁多,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被传承和保留下来,主要包括有国木刻年画、剪纸、农民画、皮影和风筝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有很多优良的民间文化艺术,但有的传统工艺已经失传和得不到很好发展即将失传。我们作为现代大学生,应该深入地了解它并从中深切感受劳动人民的艺术生活的魅力。 3.4举行自己家乡的民俗交流会
我国56个民族的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多彩多姿,民俗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尊重民俗,尊重民俗主体,促进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懿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理性思考》 湖南社会科学
[2]王新华《以主旋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人民日报 [3]马德茂刘琉肖鑫《 文化浸润着校园每个角落 》光明日报 [4]张曦琛《 高中历史教学中民俗教育的探究 》 华东师范大学 [5]
关溪莹
.《钟敬文的民俗教育观》. 中山大学学报
[6]陈红梅《多媒体技术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科技档案2004年第2期 [7]杨娟严三九《资本*创新*全球化-媒介融合的现状与未来》 [8]关梅《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其应对》传媒观察2008年3月 [9]